第12章

将紙以實惠價賣給族學,換得黎河和黎湖兩兄弟上族學且免束脩,值不值得?

黎水村只有一個學堂即黎家族學,附近村子也只二十裏外的春鴉村有一個老童生開的私塾,再就是五十多裏外的浯陽縣縣城裏一家書院和幾家私塾,黎河兩兄弟能求學的地方就只有這些。

縣城裏的首先排除,五十多裏的距離太遠,若去求學就要在縣城租房住下,花費太多。春鴉村的那個私塾還可以考慮,二十多裏遠,早去晚歸地求學也行,只是一路上荒無人煙,兩個半大小子若遇上野畜猛獸就太危險了。如此,就在村中的族學顯然是最優選擇。

那麽,值不值得就要看這個實惠價究竟是多實惠。若真的只是給些優惠的實惠價,那就值得。若實惠太過、實惠的銀錢比去縣城讀書花費的還多,那就不值得了。

黎欽考得上童生,又安穩地做了十多年族長,自然不會不懂人情世故,一看黎镖聽了他的提議後就沉默不語,也就明白他的顧慮。

而且,黎欽還有他自己的考慮。聽黎槿先生經常誇小池子的那些話,若無意外他以後的科舉成就必定會比自己高,或許還可能是另一個京城裏的‘四哥’。黎水村黎家一族大體上本就還算和睦,眼看着再過幾年小池子就要下場科舉的情況下,他只有給黎镖家賣好的份,哪會短視地盯着他們造紙的這點便宜。

“三哥啊,我算過了,族學裏一個學童三個月發給一刀紙,三十來個學童一年就需約一百二十刀紙,即十二令紙。以前紙張都在縣城四寶店裏采買的,一刀紙20文,一令紙就是200文,族學一年光紙張一項就要花上2400文,合約二兩半銀。雖族裏學田不用交賦稅,卻要分四成收成給幫忙耕種的族人,如此一年也就能落個100兩銀不到。”

黎镖只認真地聽着黎欽給他算賬,沒貿然挑起話頭,權看黎欽想如何個‘實惠價’。“我們都是莊稼人,哪能不知道學田能有這樣的收益,還是欽弟你看管有方。”

“我既已當了這個族長,總是要為族人做點事的。三哥啊,這看着100兩銀很多,能抵得上你們家四五年的田地收成進賬了,可實際用起來就顯得捉襟見肘了。光紙張一年就要花二兩半,還有筆墨硯臺、書籍耗費都是要花錢的,還有每年付給先生的四十兩束脩,以及若有學子趕考下場也還要資助些許,一二兩或四五兩不等,我真是恨不得一個錢掰成兩半兒花呀。”

黎镖知道學田收入的銀錢的确不豐裕,節省些能維持,大手大腳地花用是絕不能的,于是也就只聽着黎欽叫窮,沒有沖動地承諾什麽‘實惠價’。“欽弟辛苦了,你的操勞付出我們都是看在眼裏的。”

黎欽原本就沒惦記着要占黎镖家多大的便宜,只是本着互惠互利而已。“哎嗨,身在其位、應謀其事,我也只是做了分內之事罷了。我沒少從黎槿先生那兒聽說你們家三個孩子讀書好,可惜了還有兩個卻讀不上書,我心裏難受啊,可我也不能壞了族學的規矩,若收了黎河和黎湖兩個,對族裏其他人家來說就不公平了。”

“唉,理應如此,族裏規矩不能壞,怪只怪我和他們的親爹沒本事。”黎镖知道黎欽說的在理,只能無奈地嘆息自家沒能耐供子孫讀書。

黎欽拍拍黎镖的肩膀,拿過一旁的板凳坐下,黎镖也跟着找了個木墩子坐下。“三哥不要這麽說,你們這就叫沒有本事的話,那村裏那些守着一樣多的田地卻過得上頓不接下頓的族人,怕是要羞紅臉了。我看着你家另兩個讀書苗子心疼啊,以前無法,現在你們能造紙了,我就想到機會來了!”

黎镖只感激地笑着,知道族長前面鋪墊了那許多話後,終于要說出他今兒過來的最重要目的了。

“三哥你看,四寶店裏一刀紙賣20文,我算着給你10文一刀紙,也就是一令紙100文,然後你們家黎河和黎湖兩兄弟免束脩去族學讀書,不過他們的筆墨紙硯和趕考資助卻是沒有的。你看如何?”

黎镖心裏計算着,按一年賣給族學十二令紙算,他們會少賺1200文即一兩二錢銀,相當于每個孫子只付六錢銀子的束脩,與縣裏面的二兩束脩相比要便宜太多了。至于不貼補他們筆墨紙硯和趕考費用,縣裏學堂也是沒有的。

Advertisement

而且,根據小池子說的,他們沒有足夠的紙原料來造紙,每年造出的紙張數量不會很多,想賺大錢是不太可能的。粗略一估算,說不得抄造的紙張供應夠族學後、就只夠孫子們自用和抄書用了。而且直接供給族學,也省了他們去五十多裏外的縣城找買家的麻煩,畢竟四寶店有自己的造紙作坊,是不會按一刀紙20文的價格收他們的紙的。

如此,黎镖也是真的确定族長是為他們着想了的,族學收下兩個學子也就是多兩張書案的事,他們家卻的确是賺到了。“哈哈,那當然是答應了!這樣的好事不趕緊答應,恐怕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

黎欽也哈哈笑着:“那好,我回去就給先生說好,你看大河和大湖兩兄弟什麽時候去族學?”

“讀書的事哪能拖拉,他們兩明天就去!”

正事說完,黎欽又稍坐片刻、唠嗑了一些閑話,這才離去。

黎欽走後不久,去前山擔黃泥砌牆的江、河、湖三兄弟就回來了,黎镖給他們說了這事後,黎江非常為兩個弟弟高興,黎河和黎湖兩更是高興得走路都蹦蹦噠噠的!

真是沒想到,讀書的事竟然這麽快就妥當了。

黎池散學回來,聽說了這事也很高興,心裏的石頭是完全擱踏實了。又給明天就要正式上學的兩個堂哥說了些上學的注意事項,比如上課時的坐姿和紀律、先生的脾氣性格等。

晚上一家人都回來齊候,都好生高興了一番。袁氏甚至親自下廚給老伴兒和六個孫子每人煮了一個荷包蛋吃,以慶祝家中近來的好事連連。

待到中旬休沐時,黎池帶上默寫好的一本《論語》,和黎江、黎河和黎湖一起一行四兄弟,卯時初(早上五點),外面天還麻亮的時候就出發往縣城去了。

縣城距黎水村有五十多裏遠,沿途路況說不上坎坷崎岖,除去開始的兩三裏路有些起伏外、後面都平坦無比。可是路卻是小路或說是林中小徑,路兩旁荒草萋萋、灌木藤蔓茂盛,時常有野畜出沒、甚至還有人見到過老虎。

前兩天黎池說了要去縣城的事後,家裏就一致決定讓江、河、湖三個陪着他一起去。黎江順便去了解下縣城的紙張生意是怎麽做的,黎河和黎湖都已經正式讀書了,跟着去見見世面也好。

比黎池大不了幾個月的黎海,平日就喜歡東竄西跳到處跑着玩,而兄弟們都已經有自己的事做了,就他還沒個定性只知道瘋玩,聽說哥哥們和小池子要去縣城,就撒潑打滾吵着也要一起去,最後被趙氏一頓大罵後抽了他一頓柴火條子,終于給制住了。

最小的黎溏倒是沒鬧着要跟去,只是在黎池出發去縣城的前一晚,把過年收到的一文錢壓歲錢交給了哥哥,“哥哥,你給我買麥芽糖回來,嗯,我、我可以給你分一小塊。”

黎池揣着一本《論語》和一文錢,在幾乎被荒草淹沒的小路上前行,想着臨走時揉着沒睡醒的眼睛來送他、順便叮囑不要忘記給他買麥芽糖的弟弟,嘴角不自覺地就牽出一個微笑來。

一行兄弟四人,除黎江外其餘三人都是第一次去縣城,一路上都懷揣着期盼和興奮,五十多裏長的路只歇了四次腳,用了兩個半時辰(五個小時)、在距正午還有半個多時辰的時候,到達了縣城。

黎池這世還沒一次走過這麽長的路,後來小腿肚子都酸疼酸疼的了,想起下午回去的時候還有一遭,連腳踝都酸軟起來。

黎池看着眼前的浯陽縣縣城,心中不無感慨:除了外圍有一圈低矮黃泥城牆外,這縣城竟跟他前世家鄉未拆遷前的老縣城相差無幾。放眼看去一片低矮的黃泥蓬草房和木石磚瓦房,只在視線盡頭的城中部分、間或有一兩間稍高的二層木石磚瓦房,入城後,腳下踩的是夯實的泥土街道,能夠想象下雨後泥濘不堪的場景。

黎河環顧四周後,臉上的興奮就褪下許多,“這城裏除了房屋挨得近、有些茶酒肆和雜貨鋪這類小鋪外,看着和我們村裏也沒多大不同,而且,這味兒……”

浯陽縣只是一個小縣,它的縣城當然不會像京城或江南的大城一樣繁華,也不會專門鑿挖地下排水渠或修建專門儲蓄人畜糞便的池子,只在房前或屋後掏一條陽溝或陰溝用來排水,這些水有雨水也有生活污水、甚至是人畜糞水,這味兒……可以想象。

黎池放輕呼吸,盡量忽略萦繞在鼻間的味道,“浯陽縣只是一個小縣,看着樸素一些很正常,以後有機會去府城、省城、甚至京城,就能見到大城的繁華了。”

黎河和黎湖兄弟兩聞言,雙眼立即亮起來。科舉考試,縣試在縣城、府試和院試在府城、鄉試在行省治所即省城、會試和殿試在京城舉行,若他們的科舉之途順暢,可不就能見識到府城、省城甚至京城的繁華了嗎。

他們若是科舉不順暢,這一生都沒多大可能走出浯陽縣,更別說去府城、省城和京城看看,那些大城不僅僅是繁華的風景,還是他們的前程。

回去的路程耗時不短,走夜路不安全,他們要留足在返程上的時間,這樣算下來下午未時末就要返程,他們在縣城只能逛上兩個時辰。

不過看這縣城裏也沒什麽好逛的,尤其鼻間還萦繞着一股味兒的時候。

兄弟四人兵分兩路,黎河和黎湖去找幾個雜貨鋪,購買奶奶袁氏、伯母和嬸嬸要求買的鹽和針線。黎江和黎湖則直奔四寶店,黎江想問問紙張的生意,雖沒多餘紙張和四寶店做生意、了解一下心裏也有個數,黎池則是去賣他默出的《論語》這本書的,再談談以後這類生意要怎麽做。

約定若黎河與黎湖買好東西後時間還早,就去四寶店尋人,若不然就在城門口集合。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