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殿試考完當天,依舊像會試結束後一樣。四名主考官并八名同考官,當晚就留宿考場即保和殿,開始判改考生答卷。
不過因為殿試只考了一篇策問,判卷規則就不能像會試那樣,各自負責一個模塊的判卷工作了。
于是殿試的判卷規則是,主考官和同考官共計十二位,分別為三百份答卷各打一個分數。最高分滿分一百,最低分零分。
十二個分數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高分之後,算出一個平均分數,這個分數就是考生的最終得分。
這個判卷規則也是在儉王上疏獻策後,科舉革新的一個方面。
每份答卷都經由十二個考官判改打分,已經算公平了。哪怕有那麽幾個認考生筆跡的考官,也不可能十二個考官都認考生筆跡,且還給同一個考生給高分和低分。
如果真有十二個考官,都選擇力保或打壓同一位考生的情況,那這名考生就真是了不起了。
不過,要不說萬事皆有可能呢?這一次,還真就是十二名考官都選擇了力保同一名考生。
這名考生就是黎池。
十二名考官都選擇力保黎池,是有原因的。
首先,黎池已經‘連中五元‘。夠資格來做考官的大臣們,都已在朝堂上摸爬滾打多年。揣摩上意,是他們的必修課。在有考生‘連中五元‘的情況下,除非該考生交白卷、答卷全篇污跡或者犯了大忌諱,否則判卷考官們再怎麽都要判出一個‘六元及第‘出來!
六元及第者,科舉取士後史上才只有兩個而已。若是在貞文帝在位時出現一個,這就是為貞文帝的‘文治‘功績,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樣讨好上意的事,考官們如何能不做?
就算想要标榜特立獨行,愣是要和皇帝唱反調、不讓他‘文治‘功績上添上這一筆。先不論他所打的這個分數,會否成為最低分給去掉不納入平均分計算中。就是這分數打出來後張貼公示了,也要擔心會不會被皇帝記仇,會不會被天下士人攻讦:十二個考官,就你一個打低分,你才學是有多淵博啊?!
其次,皇帝其實已經相當于提前看過了黎池的答卷(雖事實上是看得他的草稿紙),且與衆臣和衆皇子們探讨過,這就已經明示了他屬意黎池這份答卷。
要是考官們還不依着貞文帝,非不将黎池的答卷判成第一名狀元,那他們這輩子也就不用想升遷了。
最後,是因為黎池的答卷确實答得不錯。
Advertisement
真沒愧對他‘五元‘的盛名。
抛開其他不談,只看這一份答卷,若是考官們給他的分數打低了,都要擔心張榜公示後,被天下讀書人指指咄咄。
“這黎和周……真是學識淵博。”一名同考官感嘆道。
黎池是腦中構建了記憶宮殿的人,記憶力很好。或許他還說不上博覽群書,不過但凡是他看過的書,他都記得。而且他又不笨,還能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這才是最重要的。
“是啊,不僅學識淵博,且還常有奇思妙想。”同屋的另一名已經判改過黎池答卷的同考官,一邊判改手下的答卷一邊附和。
黎池是在信息爆炸的新世紀活過一世的人,相比起來,可不就比這個時代的人有更多奇思妙想嗎?
“唉,真是老了,長江後浪推前浪,後生可畏啊!”此次殿試的主考官之一,暮氣沉沉地感嘆道。
主考官感嘆後生可畏,已不及黎池這樣的後期之秀,其實這就好比是後世感嘆:高考前是人生知識水平的巅峰。
在官場沉浮多年,之前學的書本知識也就都忘得差不多了。這是正常的,這些考官們年輕科考時或許沒有黎池這樣出類拔萃,但也是有過意氣風發時刻的。
……
殿試結束後,考生們得以休息一天。
殿試當天有好些個大臣和皇子随貞文帝巡視,當時發生的事該知道的人也都應該知道了。
不過黎池在青朱院休息的這一天裏,黎府居然沒動靜,也許是還沒有意識到他殿試時沒用那壺墨?黎鏡沒找黎池,于是黎池也就作出了休整精神的姿态,專心在青朱院裏休息。
然後二月二十二這天,三百名貢士再次在天微亮時入宮,參加殿試後的傳胪大典。
入宮搜檢時,給貢士們發了身統一的進士服穿上。
今日進入皇宮的貢士們,出來後就都是進士了。無論是一甲狀元、榜眼和探花,二甲進士,還是三甲同進士,總之都稱之為進士。
在禮部官員的帶領和指揮下,貢士們依照會試排名先後,在太和殿外排成兩列,等待傳胪大典開始。
太和殿又稱金銮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平日裏皇帝上朝并不在這裏。
不過因為今天是三年一度殿試後揭曉名次的傳胪大典,哪怕今天不是上朝的日子,夠格上朝的衆臣也都還是要進宮來。
此時的太和殿內,貞文帝拿到了殿試判卷官們遞上來的排名前十的答卷。
“衆位愛卿,你們看看這十份答卷,覺得孰高孰低?”貞文帝讓身邊随侍的太監總管,将十份答卷拿下去。
雖說貞文帝說的是‘衆位愛卿‘看看這十份答卷,可也不過就是讓那麽幾個大臣看看而已,當然是不可能讓殿內的所有朝臣都看的。
而且這次又還忽略了已經成年入朝,分列文武兩列之前的,趙義和趙儉等八個皇子。
位列左邊一列文臣之首的內閣首輔,周首輔接過太監總管遞過來的十份答卷。
放在最上面的第一份答卷,就是他們昨天與貞文帝一起看過的,那張草稿的成文文章。
周首輔再一翻看排在之後的答卷,目光粗略掃過後也就明白了。這順序排名應該是皇帝已經排好了的,現在不過是暗示朝臣們附和而已。
“回陛下,臣覺得這黎池當排第一為狀元,孫玉林當排第二位榜眼,至于這第三探花和第四傳胪……應就在鐘離書與李乾桉兩人之間。
不過臣卻說不好這兩人孰高孰低,還需陛下您抉擇。王掌院認為呢?”
主管翰林院的掌院學士,王掌院接過周首輔遞過來的答卷,看過之後也說了與周首輔大同小異的話。
然後王掌院又将答卷遞給右邊武将之首的護國将軍錢武威。
“陛下,老錢我一個粗人,哪能判斷他們讀書人的高低!陛下就看着排呗,只要是陛下排的,老錢我就覺得都對!”
“哈哈哈!”貞文帝被錢武威說得哈哈大笑,揮揮手讓随侍的太監總管去将答卷取回來。“老錢你啊!”
“既然這樣,那就黎池為狀元,授翰林院修撰,賜文房四寶一套、黃金六百兩,以及六元及第狀元府一座。
孫玉林為榜眼,李乾桉為探花,皆授翰林院編修。鐘離書為傳胪,傳胪之外的排名,就按判卷官們判出的高低排名。
此次殿試賜一甲三人,二甲進士九十七人,三甲同進士兩百人。”
貞文帝既已出口,自然有專門的人将其所說拟為聖旨。
又有禮部的官員,告退出去将榜單補充完整。
至于貞文帝額外給黎池的賞賜,文房四寶、六百兩黃金和一座六元及第狀元府,這還不值得衆臣們反對。
從臨淮府府試後,皇帝說出‘不要去打擾黎池,讓他先好好學習’這樣的話,并開始施行‘因地制宜’之策時,朝臣們就已經預料到了。
當時他們就知道,若無意外的話,黎池考上來之後,是肯定會受到皇帝的另眼相待的。
只不過現在因為黎池的‘六元及第’,因為黎池殿試時作答的那篇策問,而使皇帝更加喜愛他了而已。
……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今賜黎池為貞文二十年殿試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賜文房四寶一套、黃金六百兩,并六元及第狀元府一座。
賜孫玉林為榜眼,李乾桉為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賜鐘離書等九十七人進士出身。
賜王前愈等兩百人同進士出身。
欽此。”
黎池跪在兩列進士的左列之首,叩頭謝恩:“臣謝皇上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不過只有當場被授職的一甲黎池、孫玉林和李乾桉,能在謝恩時口稱‘臣‘,其他人謝恩時都口稱‘學生‘。
哪怕黎池的‘臣謝皇上隆恩‘,被淹沒在了‘學生謝皇上隆恩‘之中,只有他自己能聽清,他也依舊覺得如雷貫耳……
只因為他這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避小人邪祟,終于在今天走到了這一步!
終于走到了金榜題名,六元及第的這一步!
“禮畢!平身!”
“請傳胪鐘離書上前,唱名!”
鐘離書出列上前,然後下跪行禮:“學生鐘離書奉诏,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行過禮之後,鐘離書從禮部官員手中接過黃榜,然後站起身來。
在開始唱名之前,鐘離書與黎池對視一眼,雖兩人神情都端住了、看着很正經嚴肅,但都能看到對方眼中有高興和激動的神光在閃爍。
“二甲第二名,江淮行省臨淮府浯陰縣明晟。”
“二甲第三名……”
聽着鐘離書的唱名,黎池心裏暗暗驚奇。沒想到二甲第二名就是明晟,他竟然又剛好排在鐘離書後面一名。
從府試開始,院試、鄉試、會試甚至殿試,明晟都剛好排在鐘離書後面一名,到時他要去問問,他兩縣試排名是不也是這樣的。
要是浯陰縣縣試時,明晟也是剛好排在鐘離書後面一名,那就真是太巧了。這巧合的難度,或許差不多能和六元及第的難度比肩了。
鐘離書唱名時,黎池就一邊聽一邊想些有的沒的。
傳胪唱名完畢,平正中和的樂聲奏起,殿內朝臣及殿外新科進士們,齊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三呼萬歲。
禮畢,傳胪大典也就結束了。
皇帝乘坐禦辇離去。
之後兩名禮部官員分別端着黃榜和答卷卷軸,在禮樂儀仗護送之下,在文武衆臣、新科進士的跟随之下,一路直至長安門外。
最後将黃榜和答卷張貼到宮牆之上,公示三日,以供天下百姓和讀書人瞻仰學習。
張榜公示完畢之後,黃榜将會轉入內閣,然後将新科進士姓名籍貫排名登記造冊,以供之後遇到選館、選官等事時取用。最後,這黃榜及答卷會被藏于國子監,以供如國子監學生等後來之人查閱。
黎池前世大學時的學校就在首都,他也去故宮游玩過好幾次。
但卻沒有任何一次,有這一次這樣的感受……
一甲三人和傳胪可随黃榜由午門正中出。而正中午門地上的丹陛中石,只有帝王可踩踏,他黎池作為一甲及傳胪四人中的一人,今日卻被準許了走這一條帝王之道!
這真是一種很讓人心潮澎湃的特殊待遇……
……
張貼于宮壁上的黃榜,其實并不是給新科進士們看的,因為進士們的名次在傳胪大典上時就已經知道了。這黃榜是貼了給百姓瞻仰的,是貼了給天下讀書人加油鼓勁的,也是在為新科進士們揚名。
不過在禮部官員張榜完畢後,新科進士們還是上前去看了一眼,全了這個儀式禮節。
新科進士們最榮耀的時刻或許不是傳胪大典上被唱名,也不是榜下看名,而是張榜之後的游街。
進士們騎着高頭大馬,沿途有男女老少夾道歡呼,敲鑼打鼓!這俨然是一舉成名天下知!
進士們象征性地看完榜之後,就有禮部官員讓三百名士兵牽來三百匹高頭大馬。然後讓新科進士們上馬,在狀元黎池的帶領下,跨馬游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