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三場大婚下來,黎家衆人雖都已疲累不堪,可卻也欣慰不已。家中子孫立業之後終于成家,以後他們就只等着抱孫子(曾孫)了。
黎河在村中的新房早已建好,黎湖在縣城購置的院落也收拾出來了,不過兩對新婚夫妻都還沒搬到自己的新房去。而是依舊住在黎家的老院裏,一家人整整齊齊地住上一段時間,等黎池他們去京城後再搬出去。
住得擠是擠了些,不過黎海和黎溏兩個未婚兄弟先去黎江家暫住段時間,也就住得下了。
黎家新進門的三個新婦,性格各不相同。黎河之妻秦氏,性格中帶着些書卷氣,卻也還算讨喜。
黎湖之妻孫氏,或許是自小嬌養,養得有些嬌氣。不過黎家現在家境好起來了,這樣的性格目前倒也沒有大礙。
黎池之妻徐氏,或許是出嫁從夫?她竟與黎池有幾分相似,待人溫婉大方,處事也和和氣氣的。
性格迥異的三個女人加入黎家,又有生活習慣上的不同,很容易就會産生摩擦。不過索性兩方的本性都還算能容人,慢慢磨合下來,到底沒有産生大矛盾。
何況以後黎河夫妻兩要搬到自建的新房裏去住,黎湖他們也要搬去縣城生活,黎池他們更是要到京城去,不生活在一起,也就會減少很多矛盾。
……
家裏女人之間的事,黎家男人們沒分多少心思在上面,他們有其他事情要操心。
這就是黎池此次回鄉的另一件大事,即祭祖。
在黎池還沒回來之前,族裏知道黎池中狀元後,就已經開始讨論祭祖的事情。家族中但凡有大事喜事,就立即祭告祖先,已是這個時代風俗習慣。
等黎池一回鄉,族裏就立馬準備起來。如:商讨以何種形式祭祖?是否要給散居在外的族人去信?準備哪些祭品?參祭人員是定十四歲成丁以上的族中男性,還是全族的男女老少……等等。
等黎池忙完成親的事之後,有關祭祖的準備工作,族裏也都已經商量準備完畢。
族中的後輩六元及第高中狀元,這樣的大喜事,祭祖場面須得盛大才行!
于是最後商定:祭祖分兩天,第一天上墳祭祖,第二天祠堂祭祖,全族男女老少全都參祭。
Advertisement
随着定下的祭祖時間臨近,散居在外的有些族人在接到信之後,陸陸續續地開始返村。
住在村裏的族人,也開始為祭祖忙碌起來,如準備祭品、冥錢、香燭等等。
而自回來後終于開始清閑些的黎池,在祭祖前幾天也接到一個任務。
“和周,你可否為此次祭祖寫兩篇祭文?”
黎池自然只能答‘可‘,然後開始琢磨怎麽寫這兩篇祭文。
以前年節祭祖的祭文,多是族長捉筆,有時也會由族學先生撰寫。不過這次祭祖意義不同,由作為祭祖主角的他來寫祭文,也在情理之中。
黎池以前還真沒寫過祭文。不過他以前很多公文也沒寫過,百度幾篇或找找檔案中的例文,看看學學後也就會寫了。
于是黎池去找了先生黎槿,請教過祭文格式和大致內容後,用了兩天寫出了兩篇祭文,拿去給族長看。
“到底是狀元寫的啊!情真意切!氣勢磅礴!”
黎池謙虛地‘哪裏哪裏‘了一番。
黎池确實走‘務實精煉‘的文風,卻不代表他寫不了詞藻華麗的文章。
對記憶力很好的黎池來說,堆砌詞藻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情。像祭文這類更講究排場氣勢,實質內容不多的文章,黎池理所當然地能寫得不錯。
祭祖的第一天,村中全族男女老少和散居在外趕回來的族人,齊聚于埋葬着黎家祖祖輩輩的村尾丘陵緩坡上。
從頂上一眼望下去,坡上擠得密密麻麻的,只看得見人頭和墳茔,不見人群縫裏腳下土地。
雖計算戶籍黃冊,黎水村黎家一共只有四十戶,可族人卻有近千人之數。只因一戶人至少有十幾二十人,甚至很多都是分家不分戶,這樣就能減少徭役負擔。
既然是黎池返鄉祭祖,首先就由黎池為這片墳墓群中輩分最高的一座墳墓,培上第一抔新土,再揮下修整墳墓的第一鋤。
“水字輩後人,上前焚紙!”主持祭祖的族長黎欽高聲道。
于是就有早已選好的幾位水字輩有為後人,其中就包括黎河和黎湖,幾人走到擺着三牲五畜祭品的祭桌前,開始在祭桌前的陶盆中焚燒紙錢。
“奏樂!讀祭文!”
樂聲奏起,黎池開始誦讀祭文:
“貞文二十,歲在壬寅。日月其光,生之育之。惠物無疆,四時有序,萬品昭彰……”
讀過祭文,之後又有上前奉飯羹、奉茶湯、獻酒水、獻胙肉……然後上香,焚祭文,最後齊齊叩拜!
祭祖的過程雖繁瑣,卻也莊重肅穆,随着祭祖流程的推進,讓人油然而生對家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等叩拜完之後,第一天上墳祭祖的儀式就算是正式結束。不過這時族人們還不能走,還要為墳墓培土和休整。
因為剛剛黎池只是走了個培土的儀式,象征性地揮了一鋤頭,就當做休整墳墓了而已。為這丘陵上的衆多墳墓培土和休整,現在才要開始,這也是族人們今天主要忙的事情。
第一天的上墳祭祖順利完成後,第二天的祠堂祭祖也依舊順利結束了。
祠堂祭祖結束後,趁着此次祭祖時到場族人齊全,有一件事剛好借此機會說清楚。
族長黎欽出言将族人們留在原地,接着就将場地讓給了黎池。
“今日有族中衆多長輩在場,黎池一介後輩站出來說話,或許稍有失禮。
可黎池承蒙祖宗庇佑、族中扶持、家人養育,今朝方有幸得中進士。更因聖上仁慈、體恤文人,許予得中進士者‘千畝田地免賦、十戶人家免役‘。
而黎池今日所說,就是這免賦與免役的事。”
黎池此言一出,即使正身處莊重的祠堂中,也有許多族人忍不住交頭接耳。
相比黎池考中狀元後,為黎家帶來的盛大聲望這種看得見摸不着的好處。這‘千畝田地免賦、十戶人家免役‘的好處,可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着的!
族人們在得知黎池中了狀元,他本人還未返鄉前,就已經在暢想他中狀元後的種種好處了。此時終于說到實在的好處,這讓族人們如何能不興奮?
“黎池我得族中照拂甚多,我們血出同源,也是同根而生。如今我功名有成,自也該回饋族中。
十戶免役的名額,在與族長和族老們商讨過後,一致認為應該分給子嗣單薄以致徭役繁重的人家。這已有結果,名單稍後就會給出。
而千畝田地免賦……
黎水村黎家一共四十戶,按每戶二十畝地算,一千畝免賦田地的名額只是稍有餘裕而已。黎家以後必也将發展壯大,這一點餘裕就先留着。
至于寄居的報酬,則是繳納當季應繳田賦的十中之一。”
黎池說出田地寄居所收報酬後,族人們都驚訝不已。
“是應繳田賦的十中之一?而不是田地收成的十中之一?”
“對啊對啊!這也收得太少了?”
黎池有些滿意,為這些族人沒有疑惑為什麽要收報酬,而是驚訝報酬收少了。
黎池寄居田地時所收報酬實在不多。舉個例子,黎家以前二十多畝地,收成在三十兩銀左右,田賦相關要繳四五兩銀。接受田地寄居後交出田賦的十分之一作為報酬,即四五百文錢。這連一兩銀都不到,真的只是意思意思地收了點報酬。
粗略一算,族中約八百畝田地寄居份額,黎池一年能收到的報酬約在十五六兩銀。這一點銀錢報酬,已不能讓現在的黎池看在眼裏。
不過黎池現在圖謀的也不是銀錢報酬。而是通過免賦地份額,将黎水村黎家族人挾制住,以免族人們仗他的勢欺人,給他在後方裹亂。
從古至今不只有多少官員,敗在了族人家人拖後腿這一點上,黎池不想重蹈覆轍。
“本就是為回饋族中,我如何會收豐厚的報酬?可這田地寄居,卻也有些規矩要遵守的……”
說到這裏,黎池稍一停頓,一向臉上帶笑的他笑顏微收,語氣也變得更加嚴肅:
“既然是回饋族中,那麽第一點規矩就是:這一千畝免賦田地的寄居份額,只能分給黎姓族人,外姓之人絕不許瓜分!
我們要知道,寄居份額是一次性的、分出去了收回後也無法再進行二次寄居。免賦份額可以收回,收回即作廢。
即是若将份額分給了外姓之人,他日族中田地增多,想将分出去的份額收回來,再分給本族人是不允許的。
這也是我為何不同意,将田地寄居的份額瓜分給外姓人的緣故。
第二點規矩,則是若田地寄居人戶,須得安分守己。若有違法背德、恃強淩弱和品行不端者,我立即就會收回寄居份額,即使份額收回後就将作廢。
這千畝田地免賦份額,進士本人收回即作廢,進士本人身死即作廢,或者朝廷收回即作廢。
所以希望衆位族人能好好珍惜,我也衷心祝願這份免賦份額,能讓衆位族人的日子過得更加好。”
黎家族人既然要享受田地免賦的待遇,也就要遵守相應的規矩。若有某族人作奸犯科,黎池會收回給他的免賦份額;若是該族人的惡行甚至嚴重牽連到了黎池,或許朝廷會因此收回給他的千畝田地免賦份額;
若黎池身死,不管是受族人牽連致死、還是其他什麽原因,甚至只是純粹短命,這千畝田地免賦份額都将作廢。只惠及于生前、不恩蔭至死後。
總之族人想要一直享受田地免賦的待遇,就必須做一個安分守己的良民,且還要監督別人也做一個安分良民。或者奮發科舉,自己去掙這份待遇。
甚至朝廷‘進士本人身死即作廢‘的規定,也在要求他們必須敦促族中後輩努力讀書,以免在黎池過世後後繼無人,失了這份待遇。
黎池用‘千畝田地免賦‘,牢牢挾制住族人,鞭策着他們在這個良性循環中向前走,大略地提前杜絕了族人們在後方裹亂。
……
對于黎池祭祖時所說——‘外姓之人不可瓜分免賦份額‘,家中王氏和趙氏兩個伯母,以及黎江之妻李氏有些微詞。黎池的外家蘇家也非常不滿——不過蘇氏不在意、也沒理睬。
可能以前她們以為黎池名下有一千畝的免賦份額,再怎麽也能為自己娘家争取十幾二十畝?可沒曾想黎池全都分給黎家族人了,都沒想着給他們這些伯母和大嫂(的娘家)留一些。
不過她們和蘇家即使有意見,黎池也只當沒看出來,對此不予理睬。
這些微詞終于通過枕頭風,吹到了黎家男人黎橋、黎林和黎江的耳中,不過她們都沒有聽到想聽的話。
—‘和周雖然是當官了,可官場險惡,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複。這免賦份額能稍微讓族人們安分些過日子,不給他拖後腿。這樣等以後他升官發財了,我們日子也會好過很多,到時你随便貼補你娘家的一點東西,都要比這免賦份額不知道值錢多少。‘
這是作為家中長子的黎橋,勸長媳王氏的話。擺事實講道理後,王氏很快就接受了。
—‘你嫁入我黎家就是黎家人了!怎麽還想着往娘家扒拉?你平常拿些吃的用的貼補娘家,我從來不多說。可這免賦份額,是那些小東西能比的嗎?!你還想拿去貼補娘家?!‘
這是黎林訓斥直腸子妻子趙氏的話。可能是黎林與大嗓門的趙氏生活久了,也受到影響,将趙氏一頓吼,給吼得服服帖帖的。
—‘你一個大堂嫂的娘家,還想去要和周的免賦份額?開得了這個口嗎?親大嫂的娘家或許還可以。雖然我們确實處得跟親生兄弟一樣,但到底還是不一樣的。‘
黎江兩句話問出口,李氏就無話可說了。
後來黎镖和袁氏知道後,袁氏将三個兒媳叫到她屋裏去,說了半個時辰的話。
之後王氏、趙氏和黎池的娘蘇氏,也将自己的兒媳叫到她們各自屋裏去,也是半個多時辰之後才出來。
黎池問過徐素後才知道,原來最近黎家女人之間,在暗地裏讨論的是,如何安分守己做個賢內助,以及約束自己娘家不給夫家添亂。
當然,也沒漏下這一點:如果夫家好了,你們娘家也能沾光,要把眼光放長遠點,不要只瞅着眼前這點好處使勁扒拉。
黎池聽了後心裏暗暗感嘆,他奶奶真是會調教兒媳。
……
時間一晃,黎池三個月的返鄉祭祖假期,在留足回京時在路上、回京後休整的時間之後,即将告罄。
家裏的女眷們滿懷不舍地,提前五天就開始給黎池收拾行李包袱。一邊收拾還紛紛一邊暗示徐素:要照顧好和周啊,要給和周早點生個孩子,要注意別讓和周被外面的女子給勾去了……
在黎池臨出發進京的前一天,村口的進士牌坊修好了。
進士牌坊整體由花崗岩構築,寬三丈、高三丈,即寬和高皆約十米。
四柱三門三樓的樣式,石柱和門樓上布滿精致繁複的祥雲團花浮雕,以石磚砌築疊澀出檐,以青瓦遮蓋庑殿頂。
在中門二層石匾上,橫刻正楷“進士”兩個大字。右邊豎刻小楷“貞文二十年壬寅歲會試”,左邊豎刻“中試六元及第狀元黎池立”。在三層石匾上,豎寫陽刻正楷“恩榮”二字。
進士牌坊立在村口黎水河回繞處的空地上,寬高皆約十米、看上去氣勢恢宏,輕易就激起了黎家族人胸中的豪情意氣!
黎池去村口看過之後,心裏的豪情亦被激起:這花崗岩構築的牌坊,經得起風吹雨打,十年百年千年過去後,它依舊會在這裏!或立或倒,不腐不朽,見證着他的六元及第,見證着這個時空有過一個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