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不過,在中秋節到來前,大燕北方的瀚海國使團先到達了京城。
北方草原上游牧部族衆多,在大燕建國前後,赫連力部整合漠南諸部形成聯盟,于貞文三年時建國瀚海國。
這十幾年來,瀚海國時常南下騷擾大燕北部邊境,兩國間摩擦不斷,卻又沒有大規模開戰。
所以在明面上,瀚海與大燕兩國間依舊是邦交。如今瀚海使團南下來燕,雖或許有些機關蹊跷在裏面,大燕卻也照舊要盛情接待。
瀚海國使團抵京,自有禮部和鴻胪寺去忙碌接待和安置之事。可翰林院依舊跟着忙了起來,忙着撰寫一些禮節性的歡迎诰書,賞賜诏書等。
而黎池又在忙着撰寫中秋佳節的賞賜诏書了。瀚海使團來訪時間就在中秋佳節前,因此貞文帝聖谕:
瀚海使團來訪,我大燕為表歡迎之意,特将此次中秋宴,辦成家宴與國宴兼具的同賀之宴,邀瀚海使團參宴,群臣亦皆出席。
因此,黎池一個多月前草寫的中秋賞賜敕書自然就用不上了,需得重新草寫成賞賜(贈禮)瀚海國使團和群臣的诏書。王掌院就依舊将這個任務交給了黎池。
如今距中秋節僅三天時間,賞賜瀚海國和群臣的最終單子,皇帝身邊的總管太監已經拿給翰林院了。按理說這賞賜诏書就很容易寫了,套上固定格式,寫上各自的賞賜也就行了。
可在草寫這份賞賜诏書時,黎池卻犯了難。翰林院存有的抄錄版本中,有以前賞賜(贈禮)來使的诏書,中秋賞賜群臣的敕書更是很多,卻就是沒有兩者兼具的。
若是按儒家的待客之道,就應該将賞賜瀚海國使團的內容,放在賞賜群臣之前。可如今朝野都在議論瀚海此次來訪的意圖,且大多都覺得必有蹊跷。說不得兩國的交鋒,就在此次中秋宴上。
所以黎池覺得,或許可以在這賞賜诏書上做些文章……
雖這賞賜诏書的草寫任務,王掌院是交給了黎池的,可其實也是交給他們‘新翰林‘派的。
于是黎池将自己的想法,說與了另外四人,“這次的賞賜诏書,我打算将賞賜群臣寫在贈禮瀚海使團之前。你們覺得如何?”
孫玉林首先提出了反對意見,“大燕講究待客至誠,如何能将瀚海使團放在群臣之後?”
“你不懂就少說兩句!”李乾桉直接怼了孫玉林一句。
Advertisement
在場人中,也就只有孫玉林還沒有領會到黎池此舉的深意了。
“好……”孫玉林委委屈屈地閉嘴了。他知道自己腦子裏,沒長得像其他人那麽多彎彎繞,而探花朋友(對他)雖說話不好聽,卻是沒有壞心的。
李乾桉雖怼了孫玉林,卻也是有一些同意他的觀點的,“雖明白和周你的用意,可如此是不是有些不妥?”
然後,明晟提出了一種兩全之法,“朝中重臣為大燕鞠躬盡瘁,夙夜難寐,勞苦功高。不若将三品及之上的朝中重臣賞賜放在前面,瀚海使團贈禮放在其後,之後再賞賜四品及以下朝臣?”
黎池沉吟着,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明晟的建議。
鐘離書難得反駁了明晟的話,“既要壓制瀚海使團氣焰,那就做得徹底些。做了又掩飾,縮頭縮尾的算什麽?況且朝中重臣勞苦功高,四品及以下朝臣就無用了?我支持和周的看法。”
黎池本就是這樣打算的,既做了就要做得徹底。而且若是如明晟所說,将朝臣以品階高低從中間斷開,再插入瀚海使團,不僅沒充分起到壓制瀚海使團的效果,還得罪了朝中四品及以下朝臣。
意見無法達成一致,黎池就又想了一個辦法,“不如這樣,我們草寫兩份:一份将瀚海使團贈禮放在賞賜群臣之後,另一份則反之。至于最後要用哪份,全由聖上本人聖裁。”
“好!這可行。”其他人紛紛贊同。
至于能否兩份都遞到皇帝案頭,若是王掌院只選了其中一份遞上去呢?這不是值得擔心的問題。
最後,草寫翰林使團贈禮在前的诏書,由黎池執筆。另一份則交由李乾桉,讓他與孫玉林兩人共同去斟酌着草寫。
黎池坐在辦公間的書案之後,花費半天時間斟酌用詞,期間删改數十次,最後才草寫好賞賜诏書的開頭幾句。為将賞賜群臣放在瀚海使團贈禮的行為,找足了理由。
雖然都知道這之中的深意,卻因粉飾得足夠好,而無法讓人抓住把柄,這也是黎池所擅長的。他畢竟是在用語稍有歧義,就可能引發一場輿論危機的時代歷練過來的。
在中秋節前兩天,黎池将他們草寫出的兩份賞賜順序不同的诏書,拿給了王掌院。
王掌院拿回去,仔細地看過又品過之後,暗嘆:這黎和周果真是既面面俱到,卻又不失蓬勃銳氣。
貞文帝最後會用哪份還未定,這要等中秋宴上才會揭曉。不過黎池他們已經放下這件事,開始為中秋宴做準備了。
因為此次中秋宴辦成了家宴與國宴的同賀之宴,京中群臣皆可出席,所以黎池他們這些小蝦米也得以進宮赴宴。
……
此次中秋宴由主管外廷宴會和祭祀的光祿寺,與主管內廷宴會和祭祀的內務府,通力合作籌備。
八月十五那天,從未時中(下午兩點)就開始擺設宴席用度。
乾清宮內寶座前設禦宴桌張,殿內再設皇子和驸馬,以及一二三品文武大臣和瀚海國使臣宴桌。乾清宮外,殿前檐下東西兩側,丹陛禦道兩側及殿前廣場禦道兩側,亦根據參宴人數擺設宴桌。
申時初,文武百官和瀚海使團集于午門外,黎池也身着朝服混在百官尾部,與翰林院的衆多翰林官站在一起。
申時中,鴻胪寺官開始引瀚海使團入內,禮部官員引文武百官入內。
黎池只是一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他的宴桌排到了殿前廣場的尾部,他找到位置後在宴桌旁還沒站一會兒。
中和韶樂就奏起了,表明殿內貞文帝已入座。于是由殿內、至殿外檐、至殿前廣場,參宴衆臣在光祿寺官的主持下,一叩頭。
之後丹陛大樂作,皇帝賜茶,衆臣依舊在光祿寺官主持下,二叩頭。
殿內貞文帝飲茶畢,光祿寺官授意群臣飲茶,飲茶畢,三叩頭,樂聲方止。
如此樂起樂止,賜酒敬酒飲酒,又叩過三次頭。接着奏起中和清樂,開始給各宴桌分別上酒菜,中秋宴終于進入了吃吃喝喝的正題。
黎池和‘老翰林‘中的另三個翰林院修撰共坐一桌,孫玉林和李乾桉是正七品編修,坐在他們的下手桌。而鐘離書他們是沒有定階的庶吉士,則坐在更後面。
‘新翰林‘領頭的黎池,和同桌的三個‘老翰林‘自然沒有話說,而且那三位也是擺明了不準備搭理他。不過黎池一個人也還蠻怡然自得的,暢快地吃吃喝喝。
樂聲起起停停之間,可知在乾清宮殿內,貞文帝與衆大臣以及瀚海國使臣間,賜酒與敬酒、問話與答話的其樂融融場面……
黎池喜食酸甜味,最喜歡的一道菜就是糖醋魚,今天宴上剛好就有一道酸甜味的松鼠鳜魚。
黎池正夾了一筷子放進嘴裏,仔細品嘗時,宣人進殿的聲音就由殿內宣至殿外:
“宣!翰林院修撰黎池進殿!”
幸好光祿寺經驗豐富,宴上任何可能有危險的菜色都沒有,松鼠鳜魚也是剔了刺的,否則黎池今晚怕不是得被魚刺卡住!
黎池趕緊放下筷子,在同桌三個‘老翰林‘同僚羨慕嫉妒眼神的注視之下,趕緊出座離桌,一邊快步往殿內走去,一邊整理自己的官袍朝服,還動作隐晦地用衣袖擦了擦嘴角。
黎池的宴桌在尾部,他進殿的這一路,走過了廣場上擺設的宴桌,路過了丹陛禦道兩側擺設的宴桌前,又在殿前檐下東西兩側宴桌上的朝臣注視下,最終踏入了乾清宮殿門。
在全殿一二三品重臣的目光下,黎池走到殿中央,朝禦宴龍桌後的貞文帝跪下,行面見叩拜之禮:
“臣,翰林院修撰黎池,叩見陛下!”
頭上響起了貞文帝熟悉的聲音,“平身。”
黎池依言起身,恭謹地垂首站立着,靜候安排。
“瀚海國使臣言及,此次來訪我大燕,是為兩國互通有無、交流切磋。”貞文帝難得耐心,親自為黎池解說前情提要。“今瀚海使臣中有一天縱之才,于是問我大燕可有否,欲與其交流切磋一番。于是,朕就宣了和周你進殿來。”
在如此場合,貞文帝能稱呼黎池一聲表字‘和周‘,就已經是在表明态度了:給朕好好切磋!
問言,黎池躬身拱手答道:“臣不敢自誇天縱之才,卻也願意以自身微薄學識,與瀚海使臣交流一二。”
“本…人赫連舍,入大燕境後的一路上,時常聽聞你黎池的大名,百年難得一見的六元及第狀元,史上第三人……”
黎池轉身看向出聲之人,果真聲如其人:桀骜張狂,極具侵略性。此人一雙藍眼睛,輪廓深邃,是屬于西方血統的英俊。
而這赫連舍不僅長着一張西方血統的俊臉,還有一副西方人的高大體格。黎池目測這人可能有一米九高,比他要高十多厘米……
“且據說,黎六元還是二月初三出生的,也就是你們的文曲星誕辰時出生的?不若就由本人來試試,你究竟是否為文曲星轉世!”
黎池:瀚海國的使臣,這麽張狂的嗎?有些中二啊……
“大燕疆域之大,每年二月初三出生的嬰兒不知凡幾,本人也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不敢自認文曲星轉世。”黎池首先謙虛過之後,才問到正題:
“不知赫連使臣,欲與在下如何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