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大燕與黎池前世所在世界的任一朝代,在有些歷史細節上都有所不同,不過在大朝會相關上,倒算得上是相差不大了。
自第一個封建王朝大秦開始,大朝會就已存在,且承襲至今未見衰微。自漢武改易正朔以來,大朝會皆于歲首元旦即正月初一舉行,諸王、百官皆在這一天入宮朝見皇帝。
大朝會的流程與中秋宴時差不多——都一樣繁瑣,只是時間提前到了天還未亮的時候。大朝會這天沒有官員敢遲到,都寧肯早到之後在寒風中幹站着。黎池在醜時末(淩晨三點)就起了床,收拾好之後乘府中轎子來到宮門前。
宮門前的官員們見了面,互相拱手拜年,不過有時候因為凍得牙齒打顫,說話會詞句不清。
“和、周,新、年好!”翰林院同僚孫玉林,向黎池道着新年好。不過因為太冷,從他一字一頓的咬字中,似乎能聽到‘咯吱、咯吱‘的牙齒打顫聲。
“新年好。”與孫玉林一同前來的李乾桉,也道着新年好。
黎池向孫玉林和李乾桉一拱手,“孫兄和李兄,你們也新年好啊!”
黎池也冷、很冷,但他抑制住了牙齒打顫的沖動,努力在維持着他的翩翩風度。
天氣太冷,一開口就像是有一股冷風直往裏灌,感覺霎時冷到胸腔裏去了!于是三人很有默契,沒再繼續閑聊。
沒多久,鐘離書和明晟也到了,互相打過招呼之後,就又繼續安靜如雞了。
又過去一會兒,估摸着該到的官員都已到齊,就有禮部官員自隊首開始,從頭至尾清點人員,并核查官員是否都是按品階站立正确的。
分文武兩列的隊列,檢查整頓完畢之後,天空中依舊是疏星點點,還未到宮門開啓的時候。
黎池站在隊伍尾部,又在寒風中站立了兩刻鐘,卯時還差一刻鐘(即四點四十五分)的時候,宮門終于‘吱呀‘、‘吱呀‘着開啓。
百官在禮部官員的帶領下,神情整肅地,按照排好的隊列魚貫而進。
……
太和殿內外,早有五千禦林軍陳設了鹵薄儀仗。
五千人的旌旗儀仗,與宮殿屋脊上的鸱吻和脊獸輪廓,在這天幕未亮的時候動靜交錯,影影幢幢……
黎池眼角餘光掃視,心中暗嘆:百官齊聚、四方朝賀的大朝會,場景确實盛大恢弘!但若是只有一個人,誤闖這場景,怕是當即就要吓昏過去?
天地萬籁寂靜之時,天幕黑沉沉的,只看見殿宇和屋脊上鸱吻與脊獸的輪廓,支叉怪異,五千旌旗隊列,寒風哀號……俨然就是一副陰曹地府的場景啊!
黎池也就是在隊列站定之後,心下無聊想将注意力從寒冷中轉移出來,這才胡思亂想一些有的沒的。
當糾察百官儀态的禦史走到黎池這裏時,上下打量一番:朝服整齊,儀态舒展,目光有神,精神抖擻,儀态上佳!
糾儀禦史滿意地點點頭,繼續去糾察後面官員的儀态去了。縮頭耷腦者,揣手跺腳者,睜不開眼打瞌睡者,交頭接耳者……
糾儀禦史都記在心裏了,以後必要挨個彈劾他們的:儀态不堪,與市井流氓無異,不堪為官!不配為官!
終于,卯時到了。
貞文帝在太和殿內升座,大樂響起,百官跪拜,三跪九叩禮畢,然後群呼萬歲:
“吾皇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有禮部官員在太和殿丹陛上,唱宣平身,“平身!”于是百官平身。
大朝會的目的,在于‘圖天下之事‘,‘圖考績‘。
于是之後有鴻胪寺官員,上獻諸國文書、賀表和貢物。即為‘圖天下之事‘。
再又有各行省的三個一把手,即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揮使,分別就地方上的民政、司法和兵事政績進行彙報。
接着京中各衙暑部門,如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翰林院、國子監等的長官,也出列彙報部門上一年的政績。行省地方和朝廷中央的政績彙報,即為‘圖考績‘。
當然,這些發生在太和殿中的事,站在隊列尾部、一直排到太和殿前廣場後部的黎池,是沒那個榮幸親耳聽到的,以及親眼目睹的。
哦,鴻胪寺官員上獻諸國文書、賀表和貢物時,為顯氣派,就從太和殿廣場外一路唱名進殿。是經過了黎池旁邊的,奈何當時天還沒亮,他根本看不清,因此依舊不能算親眼目睹。
站在殿外丹陛上,或像黎池這樣都站到殿前廣場上的官員,聽不到、看不到殿內的情景,就這樣從天色黑黢黢時,站到朝霞滿天,又站到日頭升高……
……
大樂再作。
殿內十三個行省各三個長官,京中六部再加上翰林院、國子監、鴻胪寺等等部門長官,終于都挨個彙報完了去年政績。
接下來就是皇帝新春開筆理事的環節了。說是開筆,也就是先寫幾個‘福’字,或寫首新春開筆詩。而理事,也就是頒布提前寫好的聖旨。
古人似乎極為講究和喜歡‘一、三、九’這三個數字,一乃萬物之始,三乃數之小終,九乃數之終極。總之‘一、三、九’這三個數字,似乎有着特別意義。
黎池站着無聊且冷,就想這些有的沒的。再根據以往慣例,得出結論:此次大朝會,皇帝要麽只發一道聖旨,要麽就連發三道。至于連發九道?數目過多,不太可能。
果然,黎池沒有料錯,此次大朝會連發了三道聖旨。
這第一道聖旨的內容,毫無意外。二十一年、二十一次大朝會,新年第一道聖旨,從無例外都是訓誡天下官員,勉勵天下百姓,希冀今年風調雨順。
而這第二道聖旨,只有少部分官員沒料到。
稍微消息靈通些的,以及消息不靈通卻看過貞文二十年《殿試策問合集》的官員,都已知曉或察覺到了。
這第二道聖旨的主要內容,正是來自于黎池殿試上答‘儲君三問‘第二問的答案。儲君當如何選拔?黎池的答案為:秘密立儲制。
今科科舉,竟出了一個百年難得一遇六元及第狀元!這樣的祥瑞之事,只要在官場上混的,耳目不鼻塞的官員,都是要去了解一下的。
因此,此刻大朝會上的大多數官員,都已看過黎池那篇答‘儲君三問‘的策問文章,各人如何暗嘆不必多提。但答第二問的‘秘密立儲制‘,卻是讓衆多讀懂個中三昧的官員,看得心驚肉跳的!
文中對此制度優點的精準闡述,對劣勢的一筆帶過,自然是讓衆官看得心服口服的。但真讓他們心驚肉跳的,是黎池這一篇文章一出,若是真被采納……
朝中已然形成的兩大皇子陣營對峙的形勢,将瞬間土崩瓦解!而暗流湧動中的某些皇子,還未加入就已經沒有必要加入了。
在這之後,衆皇子只需勤修己身、恪守本分、努力進取即可,互相争鬥或陰謀陷害,都不劃算了,無論輸贏都是一樣。
看着盛寵濃厚的皇子,或許并不是皇帝心中屬意的儲君,而只是推出來的一個箭靶子。若是皇子互相争鬥,這之中恰巧就有皇帝中意的人選,假設被發現了,皇帝因此改變心意,不是得不償失?
所以,以後衆皇子在明面上時,就只有勤修己身并努力表現這一條路可走了。
當時有些京外官員看到這篇文章之後,真是很想當面見見這黎池本人!
因為黎池早已将秘密立儲制闡釋得很詳盡,所以這第二道聖旨也寫得很簡練。先以四六骈句,歌頌了一番先賢先祖之後,就直言‘欲秘密立儲‘,然後将黎池那篇策問中的‘秘密立儲制‘的操作流程,精簡提煉出來,接着寫在後面。
也不用擔心百官們有聽沒懂,沒懂的都去看黎池那篇《答‘儲君三問‘》即可。
……
這第三道聖旨……
嗯,也與黎池(這樣一個都排在廣場上去的從六品翰林官)關系甚大。
掐頭去尾,精簡聖旨篇幅,總結出來中心內容:在工部四司之外的制造局之下,新設兩個機構,即煤炭局和水泥局。
1. 煤炭這事,可能在京中的一些官員,以及三晉行省、朔平府、平魯縣這一線的官員,尚且略微知曉一些。
而水泥這事,就只有關注過黎池形跡者,以及昨夜參加皇室家宴的皇室中人才知道了。
就連黎池他自己,也是第一次知道這兩件事。
但是,貞文帝仗義、不奪臣子之功,在聖旨中有用上‘得黎池之幸‘、‘經黎池試驗出‘這樣的字眼啊!
如今聖旨一出,誰還不知煤炭局和水泥局的建立,與黎池有莫大關系?即使此時聽得雲裏霧裏的,散朝後再一打聽,不也就都知道了。
黎池一邊跪聽聖旨,一邊暗暗琢磨:看來聖上,及其派去平魯查探的人,效率都很高;以及‘水泥‘這個名字,定是由趙儉命名的無疑了。
以前黎池對外都是稱的‘石泥‘,也就只有重生的趙儉,才知道‘水泥‘這個名詞了。
三道聖旨宣讀完畢,群呼萬歲之後又喊過‘臣等遵旨‘,百官這才得以站起身來。
站在黎池前面的官員,礙于糾儀禦史在,并不敢回頭看。但站在黎池之後的文官,以及斜後方的低階武官,卻就沒有那麽多顧忌了。
黎池記性好,善于體察他人情緒。而且,在他未全神貫注時,對別人的視線也還很敏感。
這會兒站在隊列裏,黎池表面一副儀态端正的樣子,實際上卻感覺如有芒刺在背,不自在得很。
……
貞文二十一年,新年第一天的三道聖旨已發,日頭即将當空,大朝會也就快散了。
黎池他們又站了一會兒,然後鼓樂齊鳴,昭示着大朝會即将結束。
“萬歲!萬歲!萬萬歲!”在禮部官員的主持下,百官下跪叩頭,群呼萬歲。
等皇帝銮駕離開後,丹陛上的禮部官員喊了平身。再又有其他禮部官員,在前面将百官們往宮外領。
哪怕此時太陽已升至正空,依舊還是冷得很,那點陽光根本不經事,似乎就連太陽光都是冷的。
百官們,尤其是站在殿外丹陛上和廣場上的官員們,早已凍得四肢僵硬,走起路來雙腿都不協調了。
黎池前世與某任女友約會時,看過一部生化末世電影,裏面的喪屍走路直來直去的,僵硬笨拙得很。此刻散朝往宮外走的百官們,與那些喪屍走路的姿态真有些像,雙腿僵硬不協調,膝蓋似乎都不能自如彎曲……
為了維持翩翩風度,黎池一路走出皇宮,費了很大一番心力。
出了皇宮,百官也就解散了,黎池停都沒停,徑直就坐上估摸着時間來接他的府中的轎子,直接往家去了。
他需要趕緊回去泡個熱水澡,灌一碗姜湯,以防風寒着涼。
作者有話要說: 貞文二十年,是非同尋常的一年。
這一年,出了史上第三個六元及第者——黎池。
這一年,科舉殿試上,影響大燕王朝三百年之久的秘密立儲制,在黎池的那杆筆下誕生。
這一年,黎池發現了煤炭,試驗出了水泥。
并且,黎池出仕之後的每一年,都是非同尋常的一年。
——節選自《貞文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