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章

第 16 章

“場景定格在蒙氏宗祠內,那裏彌漫着沉郁而莊重的氛圍,孫策的目光深邃而哀傷,長久地停留在蒙恬那靜默無聲的靈位上,每一縷目光似乎都是在與故友進行一場跨越生死的對話。

突然,趙高不合時宜的言語如同冬日裏的一陣冷風,直刺進孫策的心扉:“陛下,您是否仍念念不忘那位早逝的蒙氏少年?即使他昔日是鹹陽城中最璀璨的星辰,今朝也只是一縷随風飄散的幽魂。”話語間,趙高不知收斂的輕蔑,徹底觸碰到了孫策的底線。怒火在他的胸膛中升騰,關于趙高篡改遺诏,害死蒙恬與扶蘇的舊恨新仇,如同翻滾的江河,洶湧而至。

“趙高,你可還記得?在未改命之前,你擅自篡改遺诏的罪孽,我尚未找你清算!阿恬之所以選擇那條逆天之路,都是因為你!為何他會在改命後僅僅二十多個春秋便匆匆早逝?太醫的話至今猶在耳邊回響,‘除非扁鵲再世,否則無人能醫’。阿恬,他拖着那副破碎的身體,卻如同一支不滅的燭火,不顧一切地燃燒自己,只為照亮我的道路,為我付出了一切。”孫策的聲音中夾雜着難以抑制的悲痛,每一個字都似重錘敲擊在心上,“你未曾親眼目睹,當他為我彈奏那曲秦筝,弦斷之時,那是他生命的絕唱,是他最後的掙紮。直至他無力地倒在我的臂彎,盡管我及時擁住了他,卻無法阻擋死亡的陰影。那一刻,他面如白雪,即使身着鮮紅戰袍,也無法掩蓋那份蒼白。他那曾經溫暖如春的手,此刻卻如秦川寒冰,冰冷刺骨,生命之火漸漸熄滅。他在我懷裏,帶着一抹寧靜的微笑,永遠地合上了雙眼。”

“就在那個瞬間,當趙高在蒙家宗祠中再次口出狂言,我心中的憤怒如同火山爆發,毫不猶豫地拔劍而出,一劍穿心,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扶蘇,你可知道,蒙恬,他被命運的巨輪無情地指定,成為了那犧牲的祭品。他為了我,甘願承受了兩次死亡的重量!兩次!我何其有幸,又何其無能為力!”孫策的話語中,既有對蒙恬深沉的懷念,也有對自己命運的感慨。

這一幕,對扶蘇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從前只是模糊的聽說,如今聽孫策如此動情地敘述,那些歷史片段仿佛被賦予了生命,變得鮮活而震撼。在這段超越了時空的敘述中,兩人之間的情感紐帶更加緊密,共同緬懷着那段不可磨滅的記憶。

孫策說到這裏,目光中閃過一抹冷厲,仿佛那一刻的場景再次浮現眼前,“要知道,我雖身在異世,但對前世之事記憶猶新,尤其是他私改遺诏,一手導演了阿恬與你悲劇的惡行,這筆賬我可從未忘卻!”

扶蘇聽着這番話,眼中閃過複雜的光芒。他對這段歷史的了解僅限于只言片語,如今,從這位前世的父親、今生的少年英雄口中親口說出,那種震撼與感慨難以言喻。孫策的話語中既有身為帝王的決絕,又不失為一名少年英雄的率性和果敢,讓這段過往的歷史變得鮮活且充滿力量。在那座莊嚴肅穆的蒙家宗祠內,燭光搖曳,光影斑駁間,孫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穿越了時空的界限,,将過往一幕幕重現于眼前。他的話語裏,飽含着對摯友蒙恬的深切懷念與對趙高卑劣行徑的憤怒。

“記得那最後次他的精神罕見的好了起來,但他卻說這可能,是最後一曲了,他為我彈奏秦筝,那是一曲悲壯的絕響,每一個音符都像是他生命力的傾瀉。筝弦斷裂的那一刻,仿佛是命運對他最後的裁決。他在我懷中倒下,那一刻,我清晰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流逝,他的體溫迅速下降,那雙曾經溫暖如春的手變得冰冷,像極了秦川上永不融化的雪。他閉上了眼睛,嘴角還挂着一抹微笑,那是他對這個世界最後的留戀和釋然。他的呼吸漸弱,直至完全停止,那一刻,我的心仿佛也跟着碎成了千萬片。”

“趙高在宗祠中的出現,對我來說,就像是命運安排的複仇時刻。我抽出長劍,毫不猶豫地将他斬殺,那一刻,我既是為自己,也是為阿恬,為所有因他而無辜受難的人讨回了公道。阿恬,他不僅僅是為我犧牲了一次,而是兩次,一次在生前,一次在死後,他的名字,永遠刻在了大秦的歷史上,也刻在了我的心裏。”

“扶蘇,你可能無法想象,阿恬在生命最後階段的堅韌與執着,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釋了什麽是忠肝義膽,什麽是真正的勇士。他的犧牲,讓我深感愧疚,也讓我更加堅定,無論輪回幾世,都要守護好這片土地,守護好我們的理想與信念。”

扶蘇聽着孫策的敘述,眼中閃爍着淚光,他從未如此深切地感受到父皇與蒙恬之間的情誼,以及那段被篡改的歷史背後,隐藏着的無盡悲哀與犧牲。這段故事,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的一種警示,提醒着他們珍惜眼前人,勿忘歷史的教訓。扶蘇的眼眶濕潤,他緊抿着嘴唇,盡力不讓淚水滑落。在這位前世父皇,今世少年英雄孫策的敘述中,他仿佛親身經歷了那段悲壯的歷史,感受到了蒙恬的忠誠與犧牲,以及趙高帶來的深深惡意。他內心翻湧,情感複雜,孫策深邃的眼眸中閃爍着堅毅的光芒,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凝視着扶蘇,語調中滿含真摯與決心:“扶蘇,正因如此,我更要竭盡全力守護好蒙恬在今世的化身——周瑜。你可知道,在那已成定局的歷史長河中,我的生命本該早早終結。蒙恬,他僅憑一腔孤勇,為我堅守了十個春秋,卻最終因舊日箭傷複發,箭瘡破裂,咳血不止,英年早逝,享年不過三十六歲。”

說到這裏,孫策的語氣更加堅定,仿佛在向命運宣戰:“但如今,我孫伯符因他超凡的智慧而得以幸免于難,那麽我誓将成為他的利劍,他的堅盾,傾盡全力,在這一世中守護他,不讓那令人心痛的悲劇再次上演。這份責任,我肩扛無悔。”随既孫策笑了笑,他看着扶蘇,語帶調侃:你和秦娥姑娘的事如何了?別告訴我你一直沒拿下她,你倆可一直情深義重,別讓佳人的心等太久……扶蘇的手微微一頓,手中的玉帶懸在半空,眼神中閃過一絲驚訝與懷念。他緩緩轉身,目光落在這位自稱孫策的青年身上,那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容讓他心頭五味雜陳。扶蘇的聲音低沉而充滿情感,“父皇……若真是您,您的歸來對我而言,既是驚喜,也是考驗。至于秦娥……”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溫柔,“她還好,只是這天下初定,諸多事務壓身,我未能給予她應有的陪伴與承諾。”

孫策(嬴政轉世)的臉上浮現出一抹理解的微笑,他走近幾步,拍了拍扶蘇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國事固然重要,但家國天下,家在前。一個能夠平衡國與家的君王,才能真正贏得民心。我當年,或許就在這點上有所缺失。”他的語氣中帶着幾分自責,仿佛是在回顧自己作為始皇帝時的遺憾。

扶蘇點了點頭,深吸一口氣,仿佛在汲取着來自父親的鼓勵與力量,“我會盡快處理好手頭的事務,給秦娥一個交代,也是給自己一個交代。畢竟,一個國家的穩定,也離不開家庭的和諧。”

寝宮之內,光影交錯,兩代帝王之間的傳承與理解在這一刻顯得尤為珍貴。孫策(嬴政轉世)滿意地點了點頭,退後一步,讓扶蘇繼續他的整理。他的話語中充滿了期許,“去做吧,扶蘇,你比我更有條件成為一位仁君。記住,權衡之道,不僅是對外的策略,也是對內的溫情。”

随着孫策的淡出,扶蘇重新開始整理衣冠,他的動作更加堅定有力,每一個細節都透露出他對未來的決心。在這片金碧輝煌之中,一個新的時代正在被書寫,扶蘇心中暗誓,他不僅要守護好這個國家,更要守護好那些對他至關重要的人。

孫策轉而望向扶蘇,眼神中透露出深切的期盼:“而你,扶蘇,也務必銘記這份沉甸甸的犧牲,莫讓蒙恬在青春年華便凋零的生命,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我們要以行動證明,每一次的重生與相遇,都是為了書寫不一樣的結局。”

孫策的話,不僅僅是承諾,更是對過往的緬懷與對未來的誓言,字字句句中飽含着對友情的忠誠、對命運的抗争,以及對未來的無限憧憬。這段話語,如同誓言般擲地有聲,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孫策對周瑜深沉的責任感與深切的感激之情。扶蘇聞言,眼中閃過複雜的情緒,既有對這份跨世情誼的震撼,也有對改變命運決心的共鳴。扶蘇聞言,目光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有感動,也有震撼。他緩緩地擡起手,輕輕按在胸口,仿佛能通過這個動作感受到內心深處的激蕩。片刻沉默後,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堅定語氣回應道:

“孫策,你的決心我感受到了,也由衷地敬佩。蒙恬之于我,不僅是前世的兄弟,更是今世靈魂深處不可磨滅的烙印。你對周瑜的承諾,也是我對過去自己的一份交代。我扶蘇在此立誓,不僅要守護好這份來之不易的重生,更會确保我們的每一步行動,都能照亮彼此的命運之路,不讓任何一位戰友重蹈覆轍。”

扶蘇的聲音雖然平和,但其中蘊含的力量卻如同磐石般堅定不移。“我們三人,雖跨越時空重逢,但這一次,命運将由我們自己書寫。不論是作為智謀,還是作為力量,我都會是你和周瑜最堅實的後盾。歷史的車輪或許無法逆轉,但至少在這一世,我們可以攜手改寫它的軌跡,讓它通往一個光明且充滿希望的未來。”

言罷,扶蘇與孫策交換了一個無需言語就能深刻理解的眼神,兩人的身影在夕陽下拉長,仿佛預示着他們即将踏上的,是一條充滿挑戰但又滿懷希望的道路。

“父親,”扶蘇輕聲回應,語音中夾雜着堅定,“我理解您的心意,讓我們并肩作戰,不僅為了周瑜,也為了所有我們所珍視的人,讓他們的未來不再被過去的陰影束縛。”

此刻,父子間的對望中傳遞着一種無需多言的默契與力量,仿佛在宣告着,無論歷史的洪流如何洶湧,他們都将攜手改寫既定的命運,守護住每一份來之不易的光明與希望。

"父...孫策,你的痛苦與不甘,我都感同身受。" 扶蘇的聲音略帶顫抖,"阿恬将軍的忠誠與勇氣,是我們所有人的楷模。他的犧牲,沉重得讓人難以承受,但他的精神,卻如同璀璨星辰,永遠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扶蘇沉默片刻,似乎在整理自己的思緒,随後他繼續說道:"我雖未親眼見證那段過往,但你的敘述,讓我深刻理解了命運的無常與人性的光輝。阿恬将軍,他用自己的方式,證明了什麽是對國家的熱愛,什麽是對朋友的忠誠。而你,無論是作為前世的父皇,還是今世的孫策,你的擔當與勇氣,同樣讓我敬佩。"

"關于趙高,他的惡行已經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讓未來不再重複同樣的悲劇。阿恬将軍的故事,應當被銘記,他的犧牲,應當成為激勵我們前進的力量。"

扶蘇的眼神變得堅定,他看向孫策,眼中滿是決心:"我們雖無法改變過去,但可以把握現在,塑造未來。讓大秦的榮耀,不再是建立在個人犧牲之上,而是通過智慧與仁政,實現真正的繁榮昌盛。孫策,讓我們一起,為了這個目标努力。"

在這一刻,扶蘇仿佛成長了許多,他不再是那個單純善良,容易被誤解的公子,而是一個懂得責任與使命,願意承擔起歷史重擔的男子漢。兩人的對話,不僅是一次情感的交流,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共鳴,為他們的未來征程,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扶蘇聽罷,目光中閃爍着深邃的光芒,他輕嘆一口氣,緩緩說道:“繼位之初,我所感确如你所言,肩上的重擔仿佛泰山壓頂,既要繼承父皇的遺志,又要面對宮廷內外的種種挑戰。那份孤獨與壓力,非言語所能盡述。”

當孫策談及自己原本的命運,以及周瑜,亦即前世蒙恬的犧牲與守護,扶蘇的神色變得肅穆起來。“你的命運,原來竟如此波折。而周瑜,或者說,融合了蒙恬記憶的他,能夠逆天改命,實屬難得。這樣的智慧與勇氣,令人欽佩。”

孫策的笑容中帶有一絲釋然與欣慰,仿佛是對自己重生的慶幸,也是對好友周瑜深深的感激。“正是如此,周瑜不僅保全了我,更是在許多方面給予了我新的啓示。兩世的記憶與智慧,讓他在處理事務上更加游刃有餘,也讓我得以在這亂世中,有了更多生存與改變的可能。”

扶蘇聞言,目光中流露出由衷的贊嘆與祝福:“你的重生,周瑜的智慧,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巧妙安排。你應當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生命,用它去創造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那些曾經為你付出的人。”

孫策嘴角挂着一抹苦澀的笑,目光深邃地望着扶蘇,緩緩開口道:“你可知道,在很久以前,當我還是嬴政時,曾有一日,我問過蒙恬——如果我們的命運如同靖王與林殊那樣交織,他是否還會選擇站在我身旁,即便他的生命已如風中殘燭。而答案,無需言說,早已明了于心……”

說到這裏,孫策的聲音漸漸低沉,眼中閃過一絲黯然:“命運之神似乎聽到了那次對話,竟以一種殘忍的方式回應了我們的天真。它指名道姓地選擇了阿恬作為祭獻,以他一人的犧牲,換來了你我,乃至蒙毅的安然無恙。沙丘之變未曾上演,毒酒之禍亦未降臨。然而,正是這份犧牲,讓阿恬以永遠停留在二十多歲的青春年華,為我耗盡了最後一絲氣力。”

孫策的語氣愈發沉重,每一個字都似錘擊在心:“因此,扶蘇,你所擁有的生命,沉重且珍貴。這是以阿恬無法丈量的未來為代價換來的。你不能再像從前那般,輕易放棄,悲壯地選擇自我終結。在你再次萌生絕望念頭之前,請你思考,你能否對得起阿恬那永遠定格在二十多歲的生命?”

這段過往,像是一幅幅沉重的畫卷,緩緩展開在兩人之間,提醒着他們,生命的重量,不僅在于生存,更在于如何活出價值,不負那些無聲的犧牲與守護。

扶蘇聞言,身軀微震,仿佛被一股不可名狀的情感沖擊,久久難以平複。他低下頭,雙手緊握成拳,指甲深深嵌入掌心,感受着那份隐忍的痛楚。片刻後,他緩緩擡起頭,眼中閃爍着前所未有的堅定與決心。

“兄長,你的每一字一句,如重錘敲打在我的心上。阿恬的犧牲,是我心中一道無法愈合的傷痕,也是我前行路上最沉重的鞭策。”扶蘇的聲音雖略帶顫抖,但其中透露出的堅決讓人動容,“我曾以為,逃避是對自己無能的懲罰,卻忽視了生者肩上的責任與使命。從今往後,我扶蘇誓不再輕易言棄,我的每一次呼吸,都将是對阿恬生命的致敬,對這來之不易的重生的珍惜。”

扶蘇的目光變得深邃而遙遠,仿佛已看到自己未來的道路,雖然布滿荊棘,但他已準備好踏步向前。“我将用行動證明,我的存在,不僅僅是幸存,更是為了傳承與守護。我會成為那個能夠照亮黑暗、捍衛正義的人,讓阿恬在天之靈得以安息,也讓兄長你,不再為我憂慮。”

言畢,扶蘇挺直了腰板,胸膛起伏間,是新生的決心與力量。那一刻,他仿佛真的成長為了能夠肩負起一切的男子漢,不再是曾經那個易于消沉的皇子,而是即将用自己的雙手書寫歷史的扶蘇。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