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章
第 25 章
孫策的目光溫柔而深邃,仿佛穿透了時空,落在周瑜身上,他的話語裏帶着幾分慶幸與沉重,輕聲喚道:“阿恬,亦或是公瑾,你可知道,我有多麽感激,你未曾生在那個風雨飄搖的1937年,沒有成為南京城中一名手無寸鐵的大學生?那年冬天,城破家亡,無數青年學子的命運如同寒風中的燭火,輕易便被殘酷的戰火熄滅。
生命的價值,在那一刻似乎變得廉價至極。他們的面色蒼白,仿佛是紙紮店裏待售的祭品,鮮血染紅了街道,彙成了悲傷的河流。”
說到這裏,孫策的聲音微微顫抖,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痛楚,“假使你不幸經歷那場人間煉獄,即使奇跡般從死神手中逃脫,身負重傷,靈魂被恐懼與痛苦所撕裂,面對那些曾經對你施以暴行的侵略者,你的心中是否還能存留那份寬恕?”周瑜聞言,眼神複雜,他凝視着孫策,仿佛也在凝視着那段遙遠而沉重的歷史。
沉默良久,他緩緩開口,聲音裏充滿了堅定與哀傷:“歷史的創傷,我們不能忘,也不敢忘。寬恕與否,非個人所能簡單論斷,那是歷史的審判,是後人對正義的追求。但作為蒙恬,作為周瑜,我更願相信,以吾輩之力量,能守護和平,讓悲劇不再重演。而我們之間的友情,穿越千年,不論前世今生,都足以成為彼此最堅實的後盾。”這一刻,兩位好友間傳遞的不僅僅是對話,更是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對未來的共同希冀。孫策收起笑容,神色變得嚴肅,目光如炬地注視着周瑜,這位既是前世蒙恬也是今生周瑜的摯友,語氣中夾雜着幾分認真與調侃:“公瑾啊,不是我過于冷酷,而是這世道并非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慈悲。試想,你若一味以善意待人,那些心懷叵測之徒,非但不會感恩,反而可能視你為軟弱可欺,轉瞬之間,背後給你來上一刀,你可忍心讓我為你這般柔情付出未亡人的代價?”
他故意加重了語氣,眉宇間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氣勢,仿佛在警校中磨砺出的敏銳洞察力此刻全然展現:“別忘了,我可是警校出身,人心的暗面,我比你多看了幾頁。咱們雖來自律法嚴明的秦國,但老話‘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總該記得吧?善心救狼,反遭其害,你這文科生的靈魂,可別告訴我你把這典故給忘了,難不成你也想上演一出‘周菩薩與餓狼’的新編?到時候,我怕是要放下手頭的一切,跑去當你的‘撈人專業戶’,甚至說不定哪天你被莫名其妙地‘賣’去做新郎,還得我這個兄弟去解救你呢!”說到這裏,孫策故意嘆了口氣,眼中卻閃爍着狡黠的光芒,看似責備,實則滿是對周瑜的關心與愛護。
這份友情,跨越了千年的時光,依舊堅韌不拔,且不失幾分幽默與溫馨。孫策的表情漸漸變得深沉,仿佛過往的風雲在他心中翻湧,他緩緩開口,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精心雕琢:“在這個錯綜複雜的世界裏,公瑾,你那份純真的善良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人注目,但也容易成為他人利用的目标。你可知,在那無盡的歷史長河中,多少英雄豪傑因一時的心軟,最終馬革裹屍,只留下後人一聲嘆息?你前世身為蒙恬,手握重兵,鐵血疆場,何等威風凜凜;而今世化作周瑜,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卻似乎也沾染了些許文人的溫婉,多了份悲天憫人的情懷。”
他輕拍了拍周瑜的肩膀,目光中既有調侃也有期許:“我的好兄弟,你得明白,有時候,過分的寬容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殘忍。就如同那些年,我們一同在警校裏,面對模拟案件中的罪犯,你總是試圖理解他們的動機,尋找改造而非懲罰的可能。但現實往往更為殘酷,它不總是給我們改過自新的機會。我擔心,你的這份溫柔,會變成他人眼中的軟弱,讓你陷入不必要的麻煩。”
孫策說到這裏,嘴角勾起一抹苦笑,仿佛回憶起了什麽,繼續道:“還記得那次模拟實戰演練嗎?你為了‘談判’,差點被‘歹徒’反制,要不是我及時出手,你可能就真的成了‘俘虜’了。那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是在真正的戰場上,這樣的‘仁慈’,或許會讓你付出生命的代價。”
他停頓了一下,環顧四周,仿佛在尋找合适的比喻:“就如同這四時更替,春日雖溫暖,但夏日的熱烈、秋風的肅殺、冬雪的寒冷同樣不可或缺。人情世故,亦是如此,既要懂得春暖花開的溫柔,也要有抵禦寒冬臘月的堅韌。公瑾,你我皆是從秦而來,深知律法與秩序的重要性,但更要學會在亂世中保護自己,別讓自己的心成為別人利用的軟肋。”
最後,孫策以一種半開玩笑的口吻說道:“我可不想哪天在報紙頭條看到‘周菩薩勇救惡犬,反成新郎’這樣的新聞。到那時,我不僅要撈你出泥潭,還得幫你擦幹淨身上的泥點子,可別讓我太辛苦了,嗯?”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周瑜的深切關懷,以及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種種趣事的戲谑想象。周瑜聞言,嘴角不自覺地上揚,眼中閃爍着明亮的光芒,那是一種對摯友深深的理解與感激。他輕笑出聲,聲音中帶着幾分自嘲和釋然:“哎,伯符,你總能一針見血地點破我的矛盾之處。或許,這就是我需要你這個兄長的原因吧。在我太過沉浸于理想化的世界時,适時地将我拉回現實,提醒我腳踏實地。”
他站起身,走到窗邊,凝視着窗外繁忙的街道,背影顯得既孤傲又略帶寂寞。“你說得對,前世的我,蒙恬,堅韌著稱,而今生的周瑜,卻似乎在尋找一種更加溫和的處世之道。但正如你所言,過度的溫柔确實可能成為弱點。我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失去那份悲憫之心,又能在這亂世中保護自己,乃至身邊的人。”
周瑜轉過身,目光堅定,“我會記住你的話,伯符。未來的路,無論風雨還是晴朗,我都将更加審慎地行走,不讓自己的心成為負擔,也不讓我的信念成為他人利用的缺口。而你,我的兄弟,也請時刻提醒我,就像我們在警校時那樣,彼此扶持,共同成長。”
說着,周瑜走回桌旁,拿起茶杯輕輕一碰孫策的,兩人相視一笑,無需多言,那份默契與信任已經勝過千言萬語。在這一刻,無論是作為曾經的戰神蒙恬,還是現在的儒雅周瑜,他們都清楚,這份深厚的友誼,将是他們在這個時空最寶貴的財富,也是面對一切挑戰的最強武器。“那麽,伯符,”周瑜再次坐下,語氣輕松了許多,“接下來,我們該計劃如何應對那些潛在的威脅,同時,也不能忘了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畢竟,人生不僅僅是為了戰鬥。”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未來的樂觀與從容,仿佛他已經找到了心中的答案,準備好迎接一切挑戰。
孫策的面容在這一刻顯得異常堅毅,眼中仿佛有風暴湧動,那是屬于千古一帝嬴政的記憶與情感,在此刻與他當代的身份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可動搖的決心。他的話語如同從遠古戰場傳來的號角,響徹在房間之中,每一個字都重若千鈞:“就算你能以一顆寬容之心去理解趙高的行徑,試圖尋覓其中的苦衷與無奈,但我,即便是跨越了時空的界限,承載着兩世的記憶,也無法、也不願寬恕他對我大秦帝國的背叛,對我親手建立的基業的摧毀——這是我,嬴政,亦是孫策,永遠不會改變的誓言!”
說到這裏,孫策的眼神深邃而複雜,既有對過去輝煌的追憶,也有對現實挑戰的冷靜審視。他的手不自覺地緊握成拳,似乎要将那跨越時空的憤怒與不甘,化作此刻堅定的力量。
室內的氣氛因他這一番話而變得沉重,連空氣中都仿佛凝結着歷史的塵埃與未了的情仇。周瑜靜靜地望着他,眼中閃過一絲理解和同情。他知道,對于孫策而言這不僅僅是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判,更是對自己內心深處兩種截然不同身份認同的掙紮與調和。
“伯符,”周瑜的聲音柔和而充滿力量,“你的感受,我感同身受。每個人心中都有無法逾越的坎,趙高之于你,便是如此。但請記得,我們如今所處的時代已非往昔,那些恩怨已随風而逝。我們的任務,是活在當下,守護好我們所愛的人,以及這片來之不易的和平。”
随着周瑜的話語,室內緊張的氛圍逐漸緩和。孫策深吸一口氣,似乎在努力将那份跨越時空的仇恨壓制下去,他的眼神重新變得清澈而堅定,透出一種重生後的釋然:“你說得對,周瑜。過去已逝,未來可期。我會将這份恨意轉化為前行的動力,讓我們的時代不再重蹈覆轍,用我們的智慧與力量,書寫屬于我們的傳奇。”
兩人對視一眼,彼此間傳遞着無言的支持與信任,仿佛在這一刻,所有的過往都得到了最好的安放,而前方的路,無論荊棘密布還是陽光普照,都将并肩同行。孫策的目光深深鎖定了周瑜,那眼神中既有對過往的追溯,也有對現實的洞察,他緩緩開口,每一個字都似乎帶着穿越時空的重量:
“在這複雜多變的世界裏,純淨如你,總是更容易沾染上世俗的塵埃。你和我,同樣背負着前世的記憶,前世的蒙恬,今生的周瑜,我們像是兩個時代的皎皎明月,卻也最容易成為被烏雲籠罩的對象。世人往往對高潔之士心懷嫉妒,甚至不惜一切手段将其抹滅。正如韓非在《孤憤》中傾訴的那般,高處不勝寒,清者獨行,難免遭人排擠。”
說到這裏,孫策的嘴角微微上揚,帶出一抹釋然的笑,仿佛在說,即便如此,我們依舊可以逆風而行。“為了改寫那段歷史中的遺憾,公瑾,你願意為我彈一曲嵇康的《廣陵散》嗎?那是你作為蒙恬時未曾完成的絕響。就算沒有曲譜,我也願意效仿古人,直抵嵇康門前,只為求得那一份遺世獨立的旋律。”
周瑜聽罷,笑容中夾雜着一絲無奈與寵溺:“你啊,總是能找到最獨特的方式,去紀念那些逝去的時光,又或是對抗現實的無常。”這份笑,是對孫策孩子氣提議的包容,也是對彼此間深厚情誼的認可。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下,他們雖身懷古人的記憶,卻依然能夠以一種現代人獨有的方式,去追尋那些超越時空的精神共鳴與心靈慰藉。在嵇康那座融合古典韻味與現代簡約風格的宅邸前,陽光正好,微風不燥,一群鴿子悠閑地在天空劃過幾道弧線。警校生孫策身着一身整潔的制服,英姿飒爽,眉宇間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堅毅,但此刻他的笑容卻顯得意味深長,帶着一種古今交融的獨特氣質。“嵇先生,我對你那《廣陵散》的曲譜仰慕已久,今日特來請求一觀,望能慷慨解囊。”
站在他身旁的是周瑜,這位前世曾為名将蒙恬,今生卻以音樂為伴的年輕人。他背着一個幾乎與自己身高相當的巨大琴箱,顯得有些吃力,但那雙握緊琴箱把手的手卻異常堅定。面對突如其來的“請求”,周瑜露出一抹略顯尴尬的微笑,輕聲說道:“阿這……孫策,你的直率總是讓人措手不及。”
嵇康聞聲,從宅內緩緩步出,他穿着一襲改良版的漢服,既不失古風雅韻,又流露出一種現代的随性自在。嵇康環視二人,眼中閃過一絲趣味,“堵門讨曲,倒是別開生面。既然如此,不如我們來一場音樂上的交流如何?古琴與秦筝,各展所長,以琴會友。”
于是,在這個現代都市的一隅,一場跨越時空的鬥琴即将上演。嵇康取出了他的七弦古琴,琴身古樸,泛着歲月的光澤;而周瑜則緩緩打開琴箱,一具華麗的秦筝映入眼簾,筝體上雕龍畫鳳,盡顯華貴。圍觀的鄰裏和過客逐漸增多,他們或是好奇,或是期待,紛紛停下腳步,準備見證這場融合了現代背景與古代記憶的音樂盛宴。
随着第一縷琴音悠揚飄出,整個空間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包裹,古今交融,樂聲中既有歷史的厚重,又有現代的靈動,兩者在鬥琴之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諧與碰撞。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為這場非比尋常的鬥琴增添了幾分神秘與莊重。嵇康的手指輕輕撥動古琴的絲弦,每一音皆發自心田,旋律如泉水般清澈,又似山澗之風,帶着超脫塵世的淡然與高潔。《廣陵散》的每一個音符都像是在訴說着千年前的故事,卻又在這現代都市的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命。
周瑜見狀,眼神中閃爍着挑戰與尊重交織的光芒。他調整呼吸,雙手輕撫秦筝,一曲《高山流水》随即響起。筝音宏大而不失細膩,如同江河奔騰,時而激昂,時而低回,展現着他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和對前世記憶的致敬。琴與筝的對話,不僅僅是技巧的較量,更是心靈的碰撞,兩個靈魂在樂聲中自由穿梭于古今之間。
圍觀的人群被這超凡脫俗的音樂所震撼,有的人閉目聆聽,仿佛在古老的旋律中找到了心靈的慰藉;有的人則是滿臉的驚嘆,他們從未想過,在這喧嚣的城市裏,還能體驗到如此純粹與高雅的藝術享受。
随着曲終音落,四周陷入了一陣短暫的寂靜,随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嵇康與周瑜相視一笑,彼此眼中都有着對對方技藝的深深敬意。孫策也收起了先前的皮笑肉不笑,真誠地鼓掌,心中對這兩位藝術家充滿了敬佩。
“今日一聚,實乃榮幸。”嵇康拱手笑道,“音樂無界,它讓我們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找到了共鳴。”
周瑜點頭贊同,“是啊,無論是古琴還是秦筝,都是傳遞情感與智慧的媒介。我們雖生于不同的時代,但音樂讓我們的心緊緊相連。”
這場鬥琴最終沒有勝負,因為它已超越了比賽本身,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所有在場的人都感受到了文化的傳承與藝術的不朽。而這份記憶,将會如同那不絕于耳的樂聲,長久地回蕩在每個人的心間。在這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現代天地裏,歷史的塵埃與現實的光影交織成一幅幅斑斓的畫卷。每個人物,都是從史書中走出的傳奇,他們的存在,讓這個世界充滿了超越時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