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章
第 11 章
随後,一種微妙的寬慰開始在心底生根發芽。盡管他仍然心存芥蒂,但這份遲來的歉意,如同溫暖的陽光照進了他內心最陰暗的角落,融化了冰封的隔閡。他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仿佛兩人之間那堵無形的牆,終于出現了裂痕。
然而,這份情緒的波動并未結束,随之而來的是深深的憂慮與決心。憂慮是因為他明白,這次前往奘鈴村,他們要面對的是超乎想象的危險與未知。而決心,則源自對家人的愛,對楊珏琅的承諾,以及對自我救贖的渴望。李還君知道,這一路上,他不僅要拯救他人,更要學會如何原諒,如何成長。
在這一系列心理活動的沖擊下,李還君的面部表情經歷了從驚愕到疑惑,再到輕微的顫抖,最後逐漸平複,展現出一種堅毅與決絕。他沒有再說什麽,只是默默地接受了父親的道歉,然後将所有的力量凝聚在腳下,朝着未知的旅程加速前進。
然而,李叔華并沒有如往常一般回以激烈的争辯或是冷硬的沉默。他只是輕輕地,幾乎是溫柔地拉過李還君的肩膀,引導他進入車內,随後自己也跟着坐了進去。這一刻,他的動作裏沒有了往日的強硬,只有深深的疲憊與不易察覺的歉疚。
車內,一陣長久的靜默後,李叔華發出一聲悠長的嘆息,仿佛是在對過往的自己說:“快點吧,我的兒媳婦,快沒有時間了。”他的聲音低沉而沉重,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緊迫感。
聽到這話,李還君內心的複雜情緒被再次攪動。他一邊在心裏暗自咒罵奘鈴村那些讓人捉摸不透的習俗,一邊腳下用力,油門一踩到底。車窗外的風景飛速倒退,就如同他們急于擺脫的過往一樣,快速消逝。車內,除了引擎的轟鳴,還有李還君內心的洶湧波瀾——憤怒與不解,擔憂與期待,以及那份對家人的深深牽挂。
他瞥了一眼坐在身旁的父親,李叔華的臉上寫滿了歲月的痕跡,眼神中卻有着從未有過的柔軟與堅定。而在李還君的胸膛內,楊珏琅的靈魂似乎也在默默響應着這份急切,一股無形的力量在三人之間流轉,驅使他們向着未知的奘鈴村,全速前進。
這一刻,無論是李還君、李叔華,還是附身于李還君的楊珏琅,以及坐在後座同樣神色凝重的楊錦城,他們的心都緊緊相連,共同面對即将到來的挑戰。這場突如其來的和解,不僅是為了救回即将成為李還君妻子的楊珏琅,更是在修補着多年累積的父子裂痕,讓愛與理解重新流淌在這輛疾馳的車中。
正午的陽光斜灑在奘鈴村的地界,為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村落披上了一層淡淡的金色光輝。李還君攜帶着複雜的心情,與老父親并肩而立,而楊珏琅的靈魂則安靜地栖息在他的體內,一同踏入這片被歲月遺忘的土地。他們的行列中,還有一位俊朗不凡的道士,楊錦城,楊珏琅的大哥,他的眼神裏透露出堅定與睿智,為這支小隊增添了幾分可靠的力量。
地宮門前,一行蒼勁有力的字跡赫然在目,但其排列卻令人費解:“怨憎會,老,生,不,死,受陰苦,求不得,愛別離。”這顯然與人們熟知的“人生八苦”大相徑庭。李還君的眉頭微蹙,目光在這些字上緩緩移動,心中湧動着難以名狀的情緒。而楊錦城,作為隊伍中的智者,更是深鎖眉頭,細細品味着每個字背後的深意。
正當他們陷入沉思之際,一陣清脆悅耳的歌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一個紅衣小女孩不知何時出現在他們眼前,她蹦蹦跳跳,仿佛是穿梭在兩個世界間的精靈。小女孩的眼中閃爍着純真無邪的光芒,一邊輕盈地轉圈,一邊哼唱着古老的歌謠,那旋律中似乎藏着開啓秘密的鑰匙。
由于楊珏琅的存在,李還君首次能夠直接感知到這個幽靈世界的居民,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幾分驚訝,繼而是溫柔的理解——他開始懂得,楊珏琅那些難以言說的敏感,原來都源于這個她能看見,而他之前無法觸及的世界。
在小女孩的指引下,楊錦城的思路豁然開朗,他的嘴角勾勒出一抹自信的微笑,仿佛一切謎團都已解開。他緩緩伸出手指,按照心中清晰的順序,重新排列了那些字:“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會苦、七愛別離苦、八苦受陰苦。”随着他最後一個字的落下,空氣中彌漫起一股沉重而莊嚴的氣息。
一陣低沉的轟鳴之後,石門仿佛被喚醒的古老守衛,緩緩開啓,塵埃在光線的縫隙中舞蹈,透露出久違的生機。李還君揉了揉眼睛,想要再次捕捉那個紅衣小女孩的身影,但她已如晨露般消失,只留下一串銀鈴般的笑聲,在空曠的地宮中回蕩,仿佛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祝福。
這一刻,李還君的心境更加複雜了,既有對未知挑戰的緊張,也有對神秘力量的敬畏,還有對身邊人深深的信任。他們踏過門檻,步入了未知的領域,每一步都充滿着探索的勇氣和對命運的抗争。
李還君和同伴們小心翼翼地深入地宮,每一步都顯得格外謹慎,空氣中的塵埃似乎也随着他們的呼吸輕輕顫動。突然,一位身着華麗嫁衣的紙人出現在他們的面前,如同靜默的守護者,其紙制的手臂伸展着,一只手上空無一物,另一只則指向自己光禿禿的頭頂,眼中似乎閃爍着某種期待。
這幕場景讓一行人不禁停下腳步,面面相觑。楊珏琅的聲音在李還君耳邊響起,帶着一絲戲谑和提示:“想想我們的傳統,婚禮上新郎該給新娘準備什麽?”李還君的臉上掠過一絲恍然大悟,他立刻明白了對方的暗示,心中暗自思量:缺失之物,既是定親之禮,也是情意的象征。
于是,他緩步走向酒架,那些酒具在昏暗的光線下泛着奇異的光澤,尤其是一只造型獨特的大雁酒樽,顯得尤為引人注目。李還君輕輕地拿起那只大雁酒樽,它的表面光滑如鏡,似乎蘊含着某種古老的儀式感。接着,他的目光落在書案上那些精致的簪子上,以及那根看似普通卻隐藏玄機的鐵絲。
在楊錦城和他父親的注視下,李還君靈巧地用鐵絲将幾只簪子巧妙結合,編織成了一只寓意深遠的發釵。他的動作既細致又莊重,仿佛在進行一項神聖的儀式。完成後,他将這只飽含深情的發釵輕輕插在紙人的發間,那一刻,紙人似乎被賦予了生命,它的眼角似乎泛起了柔和的光影,仿佛在微笑。
緊接着,紙人緩緩退至一旁,其口中竟神奇地吐出一把古樸的鑰匙,那是通往更深處的大門之鑰。李還君接過鑰匙,他的眼中閃爍着興奮與好奇,而楊錦城則點頭贊許,老父親的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們明白,每一次的挑戰都是對智慧與勇氣的考驗,也是他們之間信任與默契的加深。
随着鑰匙插入鎖孔,厚重的大門發出沉悶的聲響,緩緩開啓,他們即将踏入的,不僅是未知的空間,更是對古老傳說與愛情信物深刻理解的一次實踐。在這一路上,李還君和楊珏琅之間的靈魂交流,以及與楊錦城的默契配合,都讓這段旅程充滿了溫暖與希望。
李還君握緊手中的鑰匙,深吸一口氣,将它緩緩插入那古老而又神秘的鎖孔中。随着“咔嚓”一聲輕響,沉重的石門應聲而開,透露出一抹幽邃的光亮。門後的情景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兩株參天大樹赫然映入眼簾,它們的枝幹彼此纏繞,仿佛一對永恒相依的戀人,樹冠遮天蔽日,綠葉交織如同一頂翡翠的華蓋。
在那密密麻麻的枝葉間,隐約可見一對鳥兒的身影,它們或飛翔或栖息,雖看不真切,但那和諧的姿态無疑就是傳說中的比翼鳥。此情此景,正應了那句古詩:“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楊錦城輕聲吟誦着,他的聲音在靜谧的空氣中回蕩,帶有一絲溫柔的感慨,仿佛是對這對自然精靈的贊美,也是對堅貞愛情的向往。
李叔華站在一旁,聽着這熟悉的詩句,臉上浮現出複雜的神色,既有對過往歲月的追憶,也有對眼前奇景的震撼。他的眼神裏藏着深邃的思緒,似乎在回憶着自己的故事,又或許是在思考着這對比翼鳥與連理枝背後所承載的深遠意義。
李還君的目光從樹梢轉向地面,發現那裏散落着一些工具,顯得格格不入卻又別有深意。他蹲下身子,仔細審視,發現是一把鏽跡斑斑的錘子和一把鋒利的鐮刀。這兩件工具靜靜地躺在青苔覆蓋的地面上,仿佛在訴說着某種隐喻,或是暗示着接下來的路途需要依靠力量與智慧的結合,才能破除障礙,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