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章
第 8 章
範雎的唇輕輕觸碰在嬴稷的臉頰上,那是一個充滿了無限溫柔與不舍的動作,仿佛要将自己所有的力量和情感都凝聚在這輕輕一吻之中。他睜開眼,目光中閃爍着淚光,卻也蘊含着堅定。
君上,人生如朝露,世事如浮雲。臣雖身不由己,但心系君上,情牽社稷。請君上記住,無論是前世的仇恨與不甘,還是今生的使命與奉獻,都是範雎身為臣子,對君上、對秦國無悔的選擇。臣雖不能伴君左右至歲月之終,但臣願化作星辰,照亮你前行的道路,哪怕是在最黑暗的夜晚。
範雎的話語雖輕,卻字字千鈞,每一個字都似敲擊在嬴稷的心弦上,引發陣陣回響。他繼續說道:君上,秦國的未來,需要一個更加強大、更加果敢的君主,而你,正是這片土地上最耀眼的光芒。臣雖離去,但臣的意志、臣的策略、臣對君上的信任,都将永存于世。請你,為了秦國,為了我們共同的願景,堅強地走下去。
範雎深吸一口氣,似乎在積攢最後的力量。君上,臣還有一言,望君上成全。在臣之後,有蔡澤、荀子等賢士,他們皆可為君上分憂解難,助秦國更上一層樓。請君上務必重用,勿念舊情,方能成就大業。
言畢,範雎再次閉上了眼睛,嘴角挂着一絲釋然的微笑,仿佛已經做好了準備,迎接即将到來的一切。他與嬴稷之間的這份情誼,超越了生死,超越了時間,它将成為一種永恒的力量,激勵着嬴稷不斷前行,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在範雎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裏,親眼見證了思想的碰撞與融合,心中充滿了欣慰。他深知,這不僅僅是為秦國引進了新的思想,更是為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産。在那場別開生面的學術交流會上,範雎勉力站穩,面對着滿座的官員與學者,臉上挂着淡然的微笑,用盡最後的力氣說:秦國之強,不僅在于劍與法,更在于包容與智慧。今日之會,乃是我畢生之願,望諸君,勿忘初心,兼收并蓄,共鑄輝煌。語畢,範雎緩緩坐下,目光溫柔而堅定,仿佛看見了秦國未來的繁榮景象。後來,範雎的病情日漸加重,但他依然堅持在崗位上,以生命最後的光熱,為秦國的霸業燃燒。他與秦昭襄王的默契配合,使得秦國在戰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奠定了後來統一六國的基礎。
範雎與嬴稷并肩踏上六國的訪問之旅,盡管病魔纏身,範雎依然展現出超凡的智慧與非凡的風采。他的出現,仿佛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各國政要的矚目與深思。
抵達趙國,趙武靈王趙雍親自接見,他審視着面前這位年輕卻似乎承載着沉重命運的秦國相國。範雎的每一次發言,都讓趙雍心中暗自贊嘆,尤其是對于趙國胡服騎射改革的贊賞,更是觸動了趙雍的心弦。趙雍心中暗想:此子,若非身染沉疴,定能成為我的強勁對手。
在趙國,範雎還與名将肥義交流兵法,雖體力不支,但言辭間的精妙布局,讓素以勇猛著稱的肥義也忍不住連連點頭,感慨:秦國得此智囊,實乃大幸。
抵達燕國,範雎與姬平的會面,更是被傳為佳話。姬平被範雎的遠見卓識所折服,特別是範雎對于燕國如何借力打力、穩固北方的建議,姬平聽後若有所思,暗自慶幸自己能與這樣的智者交流。
在燕國,範雎的出現讓樂毅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範雎之才,亦同情其遭遇。樂毅與範雎的對話,更多了幾分惺惺相惜,樂毅感慨:魏國之失,秦之大幸,若非時局所限,吾等何嘗不能共謀天下?
至于楚國,屈原與範雎的會面,堪稱思想上的碰撞。範雎對楚國內政的剖析,讓屈原深感敬佩,他稱贊範雎:先生之策,若能用于楚,楚國或可重振雄風。
最後,在趙國的渑池之會上,範雎與藺相如的交鋒,更是成為一時佳話。藺相如對範雎的智計表示尊重,同時也在外交辭令上展現了趙國的不屈與尊嚴。兩人雖立場不同,但彼此間流露出的敬意,彰顯了戰國時代的士大夫風骨。
範雎的風采,不僅在于其過人的智慧與策略,更在于他即便身患重疾,依舊堅持為國謀略的堅韌與無私。他的形象,成為了各國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一個關于才華與命運、責任與犧牲的故事。在這一世的時空裏,範雎的命運因嬴稷的提前識才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作為須賈的随從卑微入齊,而是以秦國相國的顯赫身份,與秦昭王嬴稷并駕齊驅,共赴齊國。這皆因嬴稷的先見之明,提早将範雎納入麾下,從而使他免遭須賈的構陷、魏其的暴行,以及那段不堪回首的茅廁之辱,鄭安平的名字亦未曾在他的生命軌跡中留下任何痕跡。
他昂首挺胸,以秦國相國的身份,與秦昭王并肩同行,共赴齊國的宮廷。他們的到來,不僅是秦國實力的展現,更是遠交近攻策略的直接實踐。
面對齊襄王疑惑而略帶挑釁的目光,他問道:秦昭王,秦相,你們此行至齊,意欲何為?難道是要在我齊國門前炫耀武力不成?齊襄王的話語中帶着不易察覺的緊張,畢竟,秦國曾是五國伐齊的一員。
範雎雖因過去魏國的毒計身體受損,顯得面色蒼白,但他的目光依然銳利,聲音堅定,透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齊王明鑒,昔日之事已如過往雲煙。今日我與秦王前來,旨在結盟而非挑釁。遠交近攻,乃是我秦之大略,願與諸國共謀長遠之安。秦國願與齊國攜手,共禦近鄰之患。
嬴稷在一旁,嘴角挂着一抹自信的微笑,對範雎的支持不言而喻。當齊襄王對範雎流露出明顯的賞識之意時,嬴稷的神色瞬間變得玩味,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哦?齊王對我的相國有興趣?這可是個認真的問題。話語中帶着幾分挑釁,又夾雜着對範雎的驕傲與珍視。
不久之後,一場針對魏國的外交風暴被悄然掀起。嬴稷派遣的特使,手持秦王的親筆信,以雷霆萬鈞之勢降臨魏都大梁。在魏王的面前,特使的每一個字都像是重錘,敲擊着魏王的心房:魏王應當知曉,範雎之才,乃我秦之瑰寶。須賈等人若再敢對範雎有絲毫的不敬,魏國便要做好迎接秦軍鐵騎的準備。老秦人從不畏懼戰争,尤其對于那些敢于傷害我們至親至愛之人者,我們必與之同仇敵忾!言畢,特使的目光如同利劍,直刺得在場的魏國官員面如土色,不敢有絲毫反駁。
這一系列的舉動,不僅鞏固了範雎的地位,更是在列國間樹立了秦國不容小觑的形象,而秦昭王與範雎之間的情誼,也在這些事件中得到了更深的錘煉,成為後世傳頌的一段佳話。田單與孟嘗君,兩位齊國的風雲人物,對範雎的才智與品德同樣抱有極高的評價。在範雎與秦昭王訪齊的那次歷史性會面之後,二人對這位秦國相國的敬意更甚,他們雖身處不同立場,卻都對範雎産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田單,齊國的軍事奇才,曾以火牛陣破燕複國,對範雎的遠交近攻策略有着獨到的理解。他私下與範雎會面,兩人在戰略與兵法上交流頗深。田單的雙眼中閃爍着激賞,他感嘆道:範相國,您的遠交近攻,實乃高屋建瓴之策,既穩住了遠邦,又震懾了近鄰,田單佩服。若非國界相隔,田某願與您并肩作戰,共論天下大勢。
孟嘗君田文,齊國的名相,以廣納賢才聞名,其門下食客三千。在得知範雎的遭遇後,他對這位秦國相國的遭遇深表同情,同時也對範雎的才華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孟嘗君親自設宴,邀請範雎至其府邸,田文初見範雎,便被其清癯而堅毅的面容所吸引。
範雎雖面色蒼白,卻在談吐間透露出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他的話語條理清晰,分析局勢透徹入微,令孟嘗君不得不嘆服,私下對人言:範雎先生,實乃當世奇才,其智計與氣度,非我輩所能及。席間,孟嘗君舉起酒杯,語氣誠懇:範相國,您雖身在異國,卻心系天下,您的智謀與膽識,令孟嘗君我自愧不如。若您有朝一日厭倦了戰場與朝堂的紛擾,孟嘗君的門永遠為您敞開。
範雎對此二人的厚愛感慨萬千,盡管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他依然以禮相待,言語間不失風趣與睿智。面對田單,他笑言:田将軍,若非時局所限,我定與您切磋兵法,或許能為天下太平添磚加瓦。而對孟嘗君,則是一番肺腑之言:田文兄長,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更何況我範雎能得兩位國士的賞識。秦國與齊國雖為遠邦,但智者心中無疆界,我願以我的綿薄之力,促進兩國之和平。
在這段時光裏,範雎雖已感知到自己時日無多,卻仍以超凡的意志,繼續為秦國的強盛貢獻着最後的力量,同時,他與田單、孟嘗君的交往,也為齊秦兩國之間搭建了一座隐形的橋梁,盡管短暫,卻意義深遠。
某日,範雎的身形再度搖晃,于嬴稷面前緩緩倒下,冷汗如斷線珠玉,沿着鬓角滑落,将發絲粘貼在慘白的肌膚上。嬴稷連忙擁住他驟然變得瘦削的身軀,卻分明感受到一股生命力正悄然抽離。太醫!他呼喊,懷中範雎的臉色蒼白如紙,唇邊泛着不祥的淡紫,呼吸細若游絲。
太醫輕舉銀針,刺入範雎指尖,随之滲出的黑血,猶如死神的預告,令嬴稷的聲音顫抖不已,卻依然試圖保持帝王的鎮定,太醫,還有救麽?太醫垂首,沉默良久,終以滿含同情的語調低語,相國之毒,已深入骨髓……時日無多。言畢,滿室寂然,只餘下嬴稷心中轟鳴的絕望。範雎,不過二四華年,怎堪此厄?
定有轉機……對不對?嬴稷的聲音帶着一絲不易察覺的祈求,回應他的,卻只有沉重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