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章
第 14 章
嬴稷站在窗前,望着遠方的天空,心中湧動着無盡的思緒。他回想起自己在燕國的那段質子時光,與姬纭的相處經歷仿佛歷歷在目。那時候,他們年少輕狂,共同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彼此之間産生了深厚的感情。那段時光,是他一生中最珍貴的回憶之一。
他轉身走向書案,拿起一卷竹簡,輕輕展開。上面記錄着各國女子的信息,供他挑選未來的王後。然而,他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為何不選楚女?”他低聲自語,仿佛在與自己對話,“楚國雖強,但我不願秦國的未來繼續被楚人所控制。在我重生前的那一世,母親宣太後和舅舅穰侯,還有四貴,他們長期把控秦國朝政,讓我無法親政。直到範雎的到來,我才得以重掌大權。這一世,我絕不能讓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他放下竹簡,目光堅定。接着,他又拿起另一卷竹簡,上面記錄着趙國的信息。他輕輕搖了搖頭,嘆息道:“趙國雖與秦國同源,但秦趙之間恩怨糾葛太多,不得通婚。況且,我也不願讓秦國的未來與趙國過多糾纏。”
他再次放下竹簡,心中已經有了決定。他要娶燕女姬纭為後,不僅是因為他們之間的感情基礎深厚,更是因為她來自一個與秦國關系相對友好的國家。而且,姬纭的聰明才智和賢良淑德也讓他深感敬佩。
“至于其他幾國的女子,”他低聲說道,“雖然她們或許也有着出衆的才華和美貌,但我沒有與她們相處過,沒有感情基礎。我不願娶一個全然陌生的女子為後,更不願讓她被邦國利用,背刺秦國。”
他緩緩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遠方的天空,他的心中充滿了堅定和決心。他知道自己的選擇是正确的,也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但他相信,只要自己和姬纭攜手共進,一定能夠帶領秦國走向更加繁榮昌盛的未來。
嬴稷與姬纭的感情,如同細水長流,又在關鍵時刻展現出驚濤駭浪般的堅韌。他們的相遇,是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兩顆孤獨的心在異鄉的土壤中悄然靠近。
少年時期的嬴稷,因質子身份被送往燕國,那是一段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日子。而姬纭,作為燕國的宗室女,她的出現如同一縷溫暖的陽光,照亮了嬴稷心中的陰霾。他們之間的相處,起初或許只是出于禮貌與客套,但随着時間的推移,那份純真的友誼逐漸升華成了深沉的愛情。
在燕國的日子裏,他們共同經歷了許多。無論是宮廷的爾虞我詐,還是民間的風土人情,都成為了他們感情深厚的見證。嬴稷的溫文爾雅與姬纭的聰慧善良,在彼此的眼中熠熠生輝。他們相互扶持,共同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這份感情也在不知不覺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當嬴稷得知自己将被迎回秦國,即将與姬纭分別時,他的心中充滿了不舍與眷戀。他知道,這一去,可能再也無法與心愛的女子相見。然而,命運似乎并不打算輕易拆散他們。在嬴稷的努力下,他最終成功地将姬纭迎娶為妻,讓這段跨國之戀得以圓滿。
婚後的生活,他們更是恩愛有加。嬴稷對姬纭的寵愛與呵護,讓所有人都為之動容。他們共同治理秦國,攜手面對內外的挑戰,成為了秦國歷史上一段佳話。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變數。當嬴稷得知長子嬴珏在魏國遇害的消息時,他的心中充滿了悲痛與憤怒。而姬纭,作為嬴稷最堅強的後盾,她默默地陪伴在嬴稷的身邊,給予他無盡的安慰與支持。他們共同度過了這段艱難的時光,讓感情更加深厚且堅不可摧。
嬴稷與姬纭的感情,是那樣細膩而深沉。它不僅僅是一段跨國之戀的傳奇,更是兩個靈魂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中相互依偎、共同成長的見證。他們的愛情,如同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永遠閃耀着光芒。
在嬴稷重生的這一背景下,悼太子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嬴稷在27歲那一年,迎娶了燕昭王的妹妹姬纭,同年四月初十辰時,嬴珏誕生于世。那是秦昭王繼位後的第九年,秦國正逐漸在嬴稷的治理下嶄露頭角。
前298年的春日,秦國宮廷內繁花似錦,燕女姬纭身着紅衣,如同初升的朝陽,與嬴稷并肩而立。他們的長子嬴珏,在四月初十的辰時,伴随着晨曦的第一縷陽光,呱呱墜地。他的哭聲清脆響亮,仿佛預示着未來的不凡。嬴稷看着襁褓中的嬰兒,眼中閃爍着慈愛與期待的光芒,他心中暗自發誓,要給予這個孩子一個自由、寬廣的成長天地。
這位原本在歷史長河中默默無聞、資料稀缺的悼太子,在這一世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故事,
在他幼年時,分別在秦國和燕國度過了一段快樂的童年時光。嬴珏,作為秦昭襄王嬴稷與燕女姬纭的嫡長子,他的童年時光在秦燕兩地留下了深刻而獨特的印記。
在秦國的歲月裏,嬴珏被王宮中的溫暖與威嚴所包圍。春日裏,他會在宮廷的花園中追逐嬉戲,與同齡的貴族子弟們一同學習騎射,培養着王族應有的英勇與果敢。夏日炎炎,他會在宮中的涼亭下,聆聽父王講述秦國的輝煌歷史,以及先輩們如何披荊斬棘,開辟疆土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激發了他對秦國的熱愛,也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意志。
秋日,是收獲的季節,嬴珏會随父王一同巡視農田,了解百姓的疾苦與期望。他親眼見證了秦國農業的繁榮,也深刻體會到了父王對國家的治理之道。冬日,他則會在溫暖的宮殿中,與母後姬纭一同學習詩書禮儀,培養着王族應有的文雅與風度。
而在燕國的時光,則為嬴珏的童年增添了一抹異樣的色彩。燕國,這個與秦國截然不同的國度,給予了他全新的視野與體驗。在這裏,他學會了欣賞燕國的音樂與舞蹈,感受了燕國人民的熱情與好客。他還與燕國的貴族子弟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共同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
在燕國的日子裏,嬴珏還跟随母後姬纭,學習了燕國的文化與歷史。他了解了燕國曾經的輝煌與苦難,也深刻體會到了母後對燕國的深厚情感。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他的知識,也培養了他對不同文化的尊重與包容。
秦燕兩地的童年時光,為嬴珏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這兩個國度中,汲取了不同的養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性格與品質。他既有着秦國的英勇與果敢,又有着燕國的文雅與風度。這些品質,伴随着他走過了一生的道路,也讓他成為了秦國歷史上一段永恒的傳奇。
歲月如歌,嬴珏在父母的呵護下,逐漸長成了一個溫文爾雅的少年。他性情溫文儒雅,文弱中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堅韌。他的眼眸深邃,仿佛藏着無盡的智慧與決心。嬴稷深知秦國的鐵血傳統和自己的長子嬴珏性情溫文,但他并不希望兒子重蹈晉國太子申生的覆轍,被權力和陰謀所束縛。嬴稷也知道範雎已逝,于是,他特意為嬴珏尋找了一位忠誠正直、才德兼備的大臣作為老師,悉心教導他治國理政之道。
嬴稷深知兄弟阋牆對國家的危害,因此他在嬴珏和嬴柱很小的時候就教導他們:“太子也好,王子也罷,你們都是我秦國的忠誠子孫,要懂得相互扶持,共同為秦國的未來而奮鬥,”而嬴珏和嬴柱,也記住了父親的告誡,努力不讓他失望。
嬴稷深知,秦國歷史上因繼承人年幼而引發的國內動蕩,猶如一道道深刻的烙印,刻印在秦國的史冊上。那兩位出子的悲劇,以及自己的曾祖父秦獻公因國內政局動蕩而被迫去國多年的往事,都歷歷在目,警醒着他必須謹慎選擇繼承人。
尤其是秦獻公的兒子,秦孝公嬴渠梁,他在繼位後重用商鞅,推行變法,才使得秦國得以重新崛起,刷新了秦穆公的功績。這一歷史轉折,讓嬴稷更加明白,一個成熟、有智慧的繼承人對于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至關重要。
因此,在嬴稷的深思熟慮下,他并沒有在嬴珏年幼時就将其立為太子。而是等待嬴珏成長到十七歲,這個已經具備了一定政治智慧和判斷力的年紀,才正式立他為太子。這樣的決定,既體現了嬴稷對歷史的深刻反思,也展現了他對秦國未來的深遠考量。
嬴稷希望,通過這樣的安排,能夠确保秦國在嬴珏的領導下,能夠繼續保持穩定與發展,避免因為繼承人年幼而引發的政治動蕩。同時,他也期待嬴珏能夠繼承秦孝公的遺志,繼續推行變法,将秦國帶向更加繁榮昌盛的未來。
在13歲至15歲的那段時光裏,嬴珏被送往齊國稷下學宮學習。那裏彙聚了天下的英才,各種思想碰撞交融。嬴珏在這裏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那裏,他不僅學習了文化知識,還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為他日後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地汲取着知識的甘露,逐漸成長為了一個有智慧、有擔當的少年。
父子性格迥異,但骨子裏的倔強不屈卻是他們共同的特質。在嬴稷更早地展露頭角,從魏國迎來範雎,并成為戰國一霸的過程中,嬴珏作為長子,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期望和責任。嬴稷深知,秦國,是從馬背上打天下的鐵血邦國,但對長子的态度,卻也未曾如同後世楊堅和獨孤皇後對待楊勇那般嚴厲掌控,而是給予他足夠的自由成長空間,讓他得以度過一個寬松幸福的童年,他深知,一個國家的未來,不僅僅在于君王的智慧與決策,更在于繼承人的培養與成長。
因此,他早早地讓嬴珏踏入了軍旅,不僅是為了磨砺他的意志,更是為了讓他在未來的風雨中,能夠成為秦國的堅實脊梁。16歲那年,嬴珏回到了秦國,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他身披戰甲,手持長劍,英姿飒爽地站在戰場上。在白起、蒙骜、王郃等一衆名将的親自教導下,嬴珏逐漸從一個看似文弱的少年,成長為了一個外表溫文爾雅,內心卻如磐石般堅定的人。他的外表或許給人以文弱之感,但骨子裏的倔強不屈,卻與歷史上的申生、扶蘇等人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