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十二】

第13章 【十二】

朔月戢武打下幽州時,就順便把盤踞在幽州,跟幽州刺史王浚狼狽為奸的一群段部鮮卑一起給宰了,幽州就這麽被打下來,劃入了明月州地界。

而那原本在歷史中該被填滿易水的八千漢女也因此活了下來,如今留在黎城,後來這裏被占領,原幽州城被重建為星城,由如月盛雪統領,如今也有不少漢女回來。

而也因為有了朔月戢武的異軍突起,原本五胡亂華的事情,被提前腰斬。

也因此,朔月戢武在漢人當中名望很高,不下于頒下殺胡令的冉闵。

而朔月戢武鎮守牧州時,亦有不少漢人來投,可以說除了距離中原最近的夕照城之外,漢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朔月戢武所鎮守的牧城。

牧城建立在原丁零駐地,距離中原甚遠,乃是貝爾加湖附近,饒是這般遠,依舊有人來投。

可見朔月戢武的名望之盛。

這段時間胡人雖然歸附,但是依舊不太安分,妄圖生事的不少,于是才有了撥送親随之類的事情。

原本覺夜沉沒發現這件事情,後來還是經過仙隕提醒才注意到。

親随在明月州,是覺夜沉撥過去的,由仙隕親自推薦,選的都是身高一米八,長相端正俊秀的好男兒。

畢竟現實化後,貴族子弟怎麽可能身邊一個侍從都沒有。

作為侍從,他們算是家奴,因此八族之人上任的時候都沒帶而已。

又不是去享福,帶什麽家奴。

而覺夜沉也沒想到這茬,但是仙隕想到了,它就給覺夜沉發布任務了。

于是覺夜沉轉頭就找機會跟八族首領說了一聲,當天這些人就去了各自伺候的主子身邊。

Advertisement

講真,這些什麽侍從之類一直是背景板,萬萬沒想到還能這麽用啊。

仙隕你要不要這麽物盡其用?

當初設定侍從,只是因為仙隕給了個侍從的崗位,需要侍從要給八族安排助力,比如跑跑腿什麽的。

沒想到還可以直接護衛轉官員用。

覺夜沉自覺坑了一把下屬,讓他們體驗體驗跟自己一樣身後跟着一群尾巴盯着的糟心感覺。

然後心情愉悅的打算繼續鹹魚挂機,捏NPC去。

但是!

經營類的游戲是不會給你休息的時間的!

于是覺夜沉面臨了另一個問題。

人多就是麻煩。

更麻煩的事情還有呢。

那就是開學校的事情。

開辦學校這件事情在八族之人看來是理所當然的,就算是最年輕不知世事的也這麽覺得。

畢竟最開始忙着建城,以及人口增加的事情,沒來得及辦,如今城內人口已近五十萬,是時候辦個學院了。

然而自漢武帝起,興起的獨尊儒術的風潮,講究什麽夫為妻綱,導致男尊女卑,後果便是漢武之後,出了一個班昭寫了一篇【女誡】。

而且興起以儒學為主的流派。

加上這時候還沒科考制度,以世家舉薦為主,所以這個學不是那麽好上的。

學校也不怎麽好開。

畢竟教什麽,老師誰來當,是個大問題。

覺夜沉陷入了沉默。

明州的人上學,學的是弟子規、千字文、三字經、以及四書五經,這些東西都是仙隕安排的,在仙隕的強制忽略咒之下,沒人覺得哪裏不對。

尤其是高級NPC,那都是送到仙府讓付喪神們教出來的。

但是這些東西跟外界不搭界啊。

比如三字經就不合适,講真,那些寫古代上學三字經啓蒙的怕是從沒看過三字經。

三字經出自宋朝。

而且是将華夏古今名人典故都寫了一遍。

後世的三字經,又續了一波,直接把朝代更替歷代帝王都編進去了。

你說這合适眼下這個時期嗎?

所以三字經得删改。

問題是删改過後,剩下的就真的不多了啊。

倒是弟子規可以用。

千字文也要改。

論語什麽的就別想了,這會論語是人家的私藏,而且是儒家經典,而且有三個版本,這會你要是學了儒家又去搞其他的,會被人群起而攻之。

覺夜沉想罵髒話。

四書五經也是儒家的。

于是,覺夜沉喊來乖巧聰明又有材的胧月三代【胧月雪】,交給他一個任務,編書。

覺夜沉:來,這是參考書,我要你從中編出一系列從啓蒙到經義的書,我看好你,加油!

胧月雪自然不敢拒絕,被誇得飄飄然,抱着一堆書走了。

而覺夜沉點開胧月雪的屬性界面,給他狂砸文采點,升到了滿級。

仙隕,你可一定要給力啊。

雖然我一直覺得你這個文采值在我身上形同虛設半點用處都沒有,但是你可以努力一下用在NPC身上的,我不嫌棄你。

仙隕:……

【系統404:好慘的仙隕。】

所以說做系統的頭不能太鐵。

有這麽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前,系統404覺得禦長生對自己當真是溫和極了。

覺夜沉發現随着八族賜姓的事情傳開,一時間十二州的事情幾乎都朝着這賜姓的事情來了。

這件事情的影響之大,遠超覺夜沉的意料。

究其根本,還是因為秦漢影響深遠。

先秦便由姓氏之別,氏別貴賤,姓別婚姻,決不能混淆。

漢皇便是劉氏,而不是劉姓,祖上有氏方可稱之為氏,漢時平民多無姓氏,名字随便取,聽起來孤僻的很。

現在距離漢滅不久,風俗未曾改易。

雖然現在漢滅了已有數十載,但是一個姓氏的象征意義,依舊不凡。

哪怕是後來唐時,亦有賜國姓為賞,改姓氏為罰。

這種國姓賞賜甚至延續到了明朝,甚至清朝也用了,比如說什麽漢軍旗那制度,皇帝給自己後妃升旗,齊氏改齊佳氏之類的。

由此可見其姓氏的貴賤之別影響深遠。

具體來說,這年頭,講究身份,以姓氏別貴賤,也是一種身份,畢竟清白人家出生,說出祖上何處,姓氏來歷,基本上便可确認其良民身份。

無名無姓之人,如何辨別其身份清白?

鄭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記載:“三代之前(即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在氏族社會,同姓不婚,姓有明血緣、別婚姻的作用,即“姓所以別婚姻”;而氏主要來自于天子賜予的國名、谥號、官稱、居邑等,代表了貴族男子的宗法身份和地位,身份低賤的人也就無氏可言,氏有別貴賤的作用,所以“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即“氏所以別貴賤”。

“男子稱氏,婦人稱姓”。

先秦時期,男子名前冠的不是姓而是氏,如屈原和商鞅,他們并不姓“屈”和“商”,屈和商只是他們的氏,實際上屈原是楚國公族,姓芈,商鞅是衛國公族,姓姬。

到了漢代,則通稱為姓,我們現在的姓就是從那時沿襲而來,主要來源就是先秦的氏。

所以一個氏,代表着脫離了庶人的身份。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

“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

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

因為華夏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姓的産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鼋”。

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

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

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産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

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不明顯,因為氏族死的差不多了。

到司馬遷作《史記》時,幹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于秦始皇則曰‘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

此後,華夏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從無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時候,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

作者有話說:

因為覺得“姓氏起源”很有意思,所以【十二】下半截與【十三】上半章都有部分科普內容,不喜歡的直接跳過吧,後面就沒了

下一章在明天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