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25章
事實證明,摳門是一種屬性,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身份和財富的多少而轉移,尤其是像朱元璋這種之前過過苦日子的,更是節約。
一想到沒占着人家的便宜,白花錢了,他就覺得心一抽一抽的。
可以花,但有些能省的,那省一省不好嗎?
徐雪筠被問的心虛了一瞬,但又有點想反駁:“我,我是陪你們過來吃的。”
她早就說過她想吃臭豆腐呀。
而且:“放心,我們絕對不會吃賠本的。”
這幾位大哥的飯量她都見識過的,一人幹兩只燒雞再加兩碗大米飯不是問題!
“到時候你們負責吃飽,我就負責去挑貴的吃。”一個主打量,一個主打價。
徐雪筠拍胸脯保證自己吃過很多次自助,很有經驗了,心裏卻默默的把朱元璋的年紀往上提了提。
以後別喊朱大哥了,喊朱大爹吧。
這就是兩代人的沖突,一代是無論如何都要把錢吃回本,一代是來吃許多不同種類的食物,方便,快捷,多樣,能吃回本就吃回本,吃不回本就拉倒。
但徐雪筠有豐富的從家長手中讨零花錢的經歷,如果是其他孩子,這個時候說不定就要和家長争論一番,但徐雪筠明白在雙方都沒有錯,只是想法不同的情況下,争論是沒有用的。
順着話說呗。
見朱元璋仍然一臉心疼的表情,徐雪筠谄媚的笑着,讨好把手中的臭豆腐往他那遞了遞:“別生氣了,買都買回來了,不吃那不就浪費了,嘗嘗嘗嘗,這家臭豆腐可出名了,開了很多家分店呢。”
為了緩和氣氛,徐雪筠順便說了一下臭豆腐的歷史:“其實關于臭豆腐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是清朝同治年間一家姜姓豆腐店,因為一缸久置的醬腌豆腐幹,意外創制了油炸臭豆腐,最初并不叫臭豆腐,叫油炸豆腐,後來因為吃的人多了,才漸漸改了名。”
Advertisement
劉徹不解:“這不是介紹的很清楚嗎?有頭有尾的,又為什麽說它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呢?”
見朱元璋已經拿起了筷子,徐雪筠用簽子叉了一塊到他碗裏,随口說到:“可是明代學者何日華早就在著作中說過,安徽黟縣人喜歡在秋天和夏天做臭豆腐啊。”
‘用鹽使豆腐變色生毛,擦洗幹淨投入沸油中煎炸’。
這不就和現代的臭豆腐做法一樣嗎?
“所以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野史,說這臭豆腐和朱元璋有關系。”
剛把臭豆腐吃到嘴裏的朱元璋嗆到了。
這臭不拉叽的東西和他有什麽關系。
他緩了緩,又嚼了嚼。
嗯?但是吃起來還真不臭呢。
幾人頓時好奇了。
徐雪筠也沒有吊胃口:“說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年輕的時候家境十分貧寒,有一日晚上實在是餓的受不了了,就撿起了別人扔掉的壞的豆腐,壞的豆腐又不能直接吃,朱元璋就扔進了油鍋裏炸了一下,這不吃不要緊,一吃就發現這味道鮮美無比,甚至在成為統帥之後,還下令讓全軍吃臭豆腐,所以臭豆腐才流傳至今。”
朱元璋一點也不覺得這豆腐好吃了,瞪大眼睛看看臭豆腐,又看看徐雪筠,看看臭豆腐,又看看其他人,看着他們的眼神中全是震驚,好像信了這話後怒而拍桌:“簡直一派胡言!”
誰又給他編的瞎話,一會說他鞋拔子臉,一會說讓他讓全軍吃臭豆腐。
天幕還直播着呢,萬一讓天下人都以為他發明了這臭豆腐,又讓全軍吃這臭豆腐該如何是好。
怎麽像是別的皇帝——不說遠的,就說現在坐在他面前的秦皇漢武,被文人指責都是說殘暴或狡詐。
到他這卻盡是這些子東不着西的怪東西。
如果朱元璋看過現代的小說,他就應該明白秦皇漢武被說殘暴那是提升逼格,但鞋拔子臉和讓全軍吃臭豆腐就會一下子淪落到二流角色。
少年朱棣哈哈大笑,他倒是可以保證他爹沒幹過這事,可是實在是太過好笑了。
他爹到底得罪了哪個文人,讓人這樣污其名聲。
哦,不對。
他爹好像得罪了很多文人。
那就沒事了。
趙匡胤都有點同情朱元璋了,幫着解釋道:“如果真的餓到吃不起飯的地步,家中又怎麽會有用于炸豆腐的油呢?”
油可比米金貴多了。
還有說人成為統帥之後讓全軍吃臭豆腐。
李世民也搖了搖頭:“豆腐難以保存,運輸時更是容易破碎......如何完整地運到軍中呢?”
大豆倒是好運送也好保存,可是豆腐本就難做,需要經過很多道工序,歷經好幾天,更何況還要讓這豆腐先臭了再洗再炸......
一聽便知道是哪個賣臭豆腐的想借此來增加名氣,讓豆腐好賣些。
在此之前沒吃過臭豆腐,也沒見過豆腐的嬴政和劉徹:“......”
這豆腐到底是怎麽做的。
徐雪筠本以為劉徹會喜歡吃這家的臭豆腐,因為這幾天劉徹表現的最像是她的同齡人,她吃什麽喝什麽都是第一個響應的。
誰知道在幾人中,劉徹反而是對這道料理罪避而不及的:“好臭,我就不吃了。”
他甚至還換到了離徐雪筠最遠的座位上。
徐雪筠氣鼓鼓的,也有脾氣了,把盒子一收,自己吃起來了。
什麽嘛,一會兒說她不該買臭豆腐,一會兒說她的臭豆腐臭,一會說她的故事不對。
臭豆腐不臭,還叫什麽臭豆腐啊?那故事又不是她寫的,她怎麽知道對不對啊。
之前她說要去買臭豆腐的時候都不說,現在她買回來了,一個個又都開始嫌棄起來了。
她的生氣太過明顯,太過流于表面,任誰都能一眼看出來,更別提這幾個精于心計的皇帝了。
平時彎彎的眉毛現在皺皺的,一個小小的川字出現在了眉間,眼睛也不亮了,嘴巴癟癟的,好像吃着東西都不開心,很是可憐的樣子。
劉徹:“......對不起,一點也不臭。”
劉徹從小就被周圍人捧着,養成了一副說話做事不顧他人的性格,畢竟他罵了人,也沒什麽人敢直接和他對罵,在他看來他不喜歡卻只是自己走開了,簡直太有禮貌了。
但——看着徐雪筠可憐巴巴的表情,劉徹難得在內心反思了一下自己。
他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就被人家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小姑娘平時說話做事也都樂呵呵的,結果被他搞不開心了。
李世民打圓場:“對了,奶茶剛才就到了,我們還沒打開呢。”
不得不說,後世的很多東西真的很方便,點吃的不用派人去拿,直接在每個人都有的手機上下單,就有人送上門。
真是方便。
随時都能吃到熱騰騰的食物。
劉徹摸了摸鼻子,不顧那股臭味坐了回來:“咳......你想吃什麽?我去幫你拿。”
見徐雪筠沒說話,他也不掉面子,反而一個個問着:“炒面還是炒米?我看那邊還有糖醋排骨,你你不是喜歡吃這個嗎?還有......”
巴拉巴拉的說了一大堆,好像徐雪筠不搭理他,他能一個人把整個餐廳的菜全報一遍。
劉邦高興:“不愧是乃公的好兒郎。”
沒錯,就是得這樣。
面子有什麽重要的,若是因為面子而錯失了重大的機遇或者損傷了感情,那才讓人可惜呢。
呂雉淡淡的掃了他一眼,不予評價。
這人的無賴作風恐怕是影響了整個大漢——丢人都丢到幾千年之後了,卻一點也不虧心,反而得意洋洋。
一想到自己會在史書上和這麽個東西寫在一起,呂雉就覺得鬧心。
不過這人平日破皮無賴,但若是想要讨好他人,說話的确有幾分水平,她爹和她當時可不就被糊弄住了。
所以呂雉敢保證,等到日後劉邦若是能去後世,一定能把小姑娘每天都哄得開開心心的。
這倒也是件好事。
朱元璋也不是對徐雪筠生氣,他就是天生的嗓門大,平時和家裏面那幾個龜兒喊慣了,這兩天的相處讓他把徐雪筠當成自家小輩了,忘記像剛開始過來的時候那樣裝一裝了。
他也委屈,這不是他和她親近嗎,要是別人他才不解釋呢。
馬皇後氣的拍腿:“這個朱重八,真是,真是——”
女子本就心思細膩,他這又是管這又是管那的,說話還不中聽,怨不得徐姑娘生氣。
若是在朱元璋身邊,馬皇後早就一巴掌拍到他背上去了。
和他說了那麽多年,遇事不要急,遇事不要急,是一點也沒聽進去。
诶呦,天幕怎麽就不能讓她也上去,她也能跟着哄哄。
那大老粗會說什麽軟話?
徐雪筠其實也沒生大氣,就是有點委屈,劉徹哄的很快,又一直在耳邊嚷嚷,她不想搭理也沒辦法。
“......我要吃小龍蝦。”
劉徹松了口氣,立刻起身:“我這就去拿。”
就是,嗯......哪個是小龍蝦?
他怎麽沒吃過呢?
朱元璋見劉徹的方法好用,立刻把李世民手裏的奶茶袋子搶過來了:“我給你拿奶茶。”
徐雪筠覺得自己和這幾位大哥的代溝不是一般的大,因為他們就連哄人的方式都好像她小時候和爸媽吵架之後聽到的那一句。
‘下來吃飯。’
于是,不僅是朱元璋,劉徹李世民等人的稱呼也在她的心中,從徹大哥李大哥變成了徹大叔李大叔。
奇了怪了,不是說是她哥的朋友嗎?她哥好像也沒——哦,不對,她哥好像也這樣。
徐雪筠覺得自己悟了,果然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她哥是什麽樣,交的朋友就是什麽樣的,都是一群老古板。
見李世民在一邊笑眯眯的等她分奶茶,徐雪筠一抹嘴,也不好意思委屈了,畢竟李大哥可一直沒對她說過什麽讓人生氣的話。
她也沒讓朱元璋分,自己接了過來,省得他再分錯了。
“這是政哥的茉莉奶茶,趙大哥的烏龍茶,朱大哥的百香果茶。”徐雪筠遞給他們三個,“都是冰的哦。”
這個天氣即使傍晚也很熱,所以徐雪筠當時在詢問過他們意見之後便都給他們點了冰的。
還有兩杯熱的:“這是李大哥的額......李大哥的奶茶。”
李世民奇怪了,為什麽單獨不念他點的,他正想知道這杯奶茶叫什麽名字呢?
徐雪筠聽到他的問話之後,一臉糾結的盯着他,李世民也十分真誠地回望着他。
徐雪筠在心中默念,這是一群不知道網絡梗的老大哥,這是一群不知道網絡梗的老年人。
她強壯鎮定:“就是,額,□□ㄋㄟㄋㄟ好喝到咩噗茶啊。”
剛好劉徹端着一盤小龍蝦回來了,徐雪筠像是看到救星一樣,把手中最後一杯奶茶塞給了他:“徹哥的珍珠奶茶。”
李世民看了看劉徹手中的奶茶,又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奶茶,露出了茫然的神色。
他怎麽覺得,漢武帝的奶茶和他的奶茶除了名字不一樣,其餘的無論是大小溫度顏色還是配料都完全一樣呢。
不能吧,他的貴了三塊錢呢。
觀看天幕的衆人見漢武帝竟這麽容易就哄好了徐姑娘,不由的紛紛感嘆徐姑娘的性格是真好,尤其是那些嬌養女兒的,更是不禁無奈搖頭。
若是換了他們的女兒,沒幾樣新打的漂亮首飾可絕對不行。
其實劉徹倒也想掏首飾,但問題是他現在掏不出來啊。
渾身上下兜比臉都幹淨。
吃人家的,穿人家的,住人家的,他又沒有像始皇一樣在來的時候帶東西,他總不能把一層皮扒下來給徐姑娘吧。
劉徹戳了戳天幕,問他能不能讓他的臣子給他送點東西。
天幕十分替他惋惜,然後果斷的拒絕了他:“不可以哦親。”
嬴政最先喝了奶茶,覺得味道的确別有一番風味。
其實在許久之前,秦人是不喝茶的,在其他喝茶的國家,茶也大多被作為一道藥材來服用。
直到秦統一六國後,‘秦人取蜀,始知茗飲事’。
蜀地在當時是最早喝茶的地區,蜀茶法的誕生之地,随着六國都歸屬秦朝,種茶技術和飲茶方法才從四川周圍向長江中下游發展。
不過蜀茶法和現在喝茶的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有記載蜀茶法‘将幹茶葉煮湯,佐以鹽、姜、桂、橘皮、薄荷等物,煮而飲之’,所以也還是更偏向于藥材。
秦人性格粗犷,将此法簡化,一般只煮茶,煮到赤紅的色澤便可服下。
所以嬴政雖然也喝過茶,但喝的茶和中藥無異,他之前想了幾種奶茶的味道,但皆不太美妙。
可當真的喝下奶茶後,他不由得露出詫異的神色。
甜而順,冰涼消暑,能喝出其中的茶味,但卻又和奶香混合的很好。
趙匡胤也是第一次喝涼到加冰的茶,第一口沒适應被冰的倒吸一口涼氣,第二口就品出來了和熱茶不一樣的滋味。
涼滋滋甜絲絲的,這往純茶裏加糖還是第一次見,但卻很好喝。
不過越是純茶就越是需要考慮茶的品質。
所以趙匡胤也能喝出來,這茶的價格應該不能超過三十文錢一兩。
不過純當做飲品是完全足夠的。
朱元璋則是在......吐籽。
“這什麽東西,怎麽那麽多籽?”朱元璋真是頭大了,每喝一口,嘴裏邊水都咽不下,就得先忙着吐籽。
味道倒是好,酸酸甜甜的,冰冰涼涼的,一口下去氣都順了。
可這籽讓人怎麽喝啊?
徐雪筠還以為他平時不經常喝百香果的飲品:“那個籽不用吐,可以咽的,好像還可以幫助消化。”
馬皇後卻不管朱元璋說的對不對,只想讓他少說話。
知道自己嘴笨,還在這裏挑三揀四的,喝兩個籽怎麽了?
平日裏惹她生氣了就只會一個勁兒的說妹子咱錯了,多的半句也說不出來,現在是徐姑娘脾氣好,原諒了他,要是等會再把人惹生氣了,她倒要看他怎麽哄。
劉徹也終于研究明白自己的珍珠是什麽東西了:“粉團子。”
口感好一點,味道好一點,但也還是粉團子。
在徐雪筠這學了個新詞的他一臉嚴肅:“詐騙,這絕對是詐騙。”
徐雪筠把他摁了回去:“李大哥都還沒喊詐騙呢,你喊什麽詐騙。”
沒錯,經過幾人的比對,發現這個所謂□□ㄋㄟㄋㄟ好喝到咩噗茶,就是珍珠奶茶!
只是換了個名字,便又多賣上了三塊。
徐雪筠勉強安慰道:“也算是滿足好奇心了。”
起碼她之前也不知道這個很出名的‘奶茶’竟然就是珍珠奶茶。
在幾人出發前去拿取自己喜歡的食物時,天幕上方彈出了一行大字。
【為了感謝諸朝的各位對主播的支持,将開啓時間為一小時的虛拟餐廳,不會有任何副作用,請盡情享用。】
不識字的着急的找人去問這是什麽意思,識字的念出來了卻也看不懂。
虛拟餐廳是什麽?
但很快他們就明白了。
只一晃眼,周身的環境便變化成剛才他們在天幕中所看到的樣子。
大人們驚愕不已,不敢亂動,但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孩只知道有好吃的東西,紛紛伸手。
他們不知道畏懼,眼睛裏只能看着紅彤彤油乎乎的五花肉,晶瑩剔透的糖葫蘆和聞着奶香味,又香又甜的蛋糕。
“娘,娘,好好吃啊。”
有接受事物快的人立刻便回過神來,這是天幕讓他們随便吃的意思。
有人一手一個雞腿,左右開弓,大快朵頤。
有的剛還在饑餓中,現在什麽都顧不上,悶頭扒着白米飯。
有的不愁吃穿,只好奇的品嘗沒見過的食物。
有的則跪在地上,感謝上天的賜福。
今夜,所有的世界,沒有人受饑寒之苦。
幾人吃完飯之後便一直惦記着兜裏還沒花出去的一百五十塊錢——這可是限時的,要是不花出去,那不得虧死。
劉徹都為自己而感覺到心酸,他什麽時候過過這苦日子。
接着又催促着徐雪筠帶他們在商場裏逛一逛,什麽叫吃完飯還要休息,吃飯難道是個很累人的活計嗎?
徐雪筠癱在椅子上不想動,為了不讓這幾位大哥覺得虧本,她剛才可真是猛猛塞食物吃了超過他平時一頓半的分量,而且因為周邊沒什麽好玩的地方,所以她上周才剛來逛過商場。
“你們想買衣服還是什麽?”
衣服?
五人紛紛搖頭,他們并不缺衣服穿,這麽寶貴的錢也不能拿來買衣服。
但他們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為何剛才上來的一路看過來的鋪子裏,衣物的料子大多是棉?”
麻呢?
棉花在中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據說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但真正開始範圍種植還是在宋末元初,并且也只是小範圍種植,并且在宋元之前的棉其實是綿,和現在的棉花相比,木棉可以用來填充衣物或頭枕,但卻不能進行紡織,禦寒能力也會更差。
在此之前,棉花多産于新疆一帶,很少會有漢人不辭萬裏跑到遙遠的新疆,只為帶些棉花回來。
那人們用什麽禦寒呢,答案則是麻和皮毛。
但麻的禦寒能力太低,皮毛又太過昂貴,所以在古代,禦寒是一件非常讓人頭疼的事情。
徐雪筠想說什麽,但又閉上了嘴。
幾人疑惑地看着他,不解其意。
“我說錯了你們又要笑我。”徐雪筠還沒有忘記剛才的事情。
朱元璋啧了一聲。
還挺記仇。
但他對這個問題本就十分想要知道答案,因為他一直在尋找皮毛的替代品,所以站起身來,一本正經的給徐雪筠行了個拱手禮:“是咱錯了,咱剛才嗓門太大了,現在給您賠個不是,您大人有大量,就原諒咱吧。”
但天可憐見的,誰笑她了,這不诽謗嗎。
不過現在可沒人敢反駁徐雪筠的話,都等着她給答疑解惑呢。
他一本正經行的禮看在徐雪筠的眼裏卻是他故意開玩笑,哼了一聲,也沒揪着不放,揉了揉肚子,想着要從哪談起:“要說棉花的推廣,得和兩個人有關。”
“第一個是宋朝末年的黃道婆,第二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被衆人行注目禮的朱元璋:“???”
這裏面還有他的事?
*
徐雪筠對正經的歷史知道的不詳盡,也就知道些自己感興趣的,比如自己喜歡的吃食是什麽時候推廣的,冰嬉是什麽時候出現的。
但這個很少有人知道的棉花的歷史她還真的清楚,因為她小的時候家裏曾經考慮過自己承包棉花基地,控制成本,只不過後來又放棄了。
但當時跟着家長東跑西跑的她卻也知道了不少東西。
“在宋朝以前,中國土地上所說的棉幾乎都是木棉,那種棉并不适合紡織,所以棉布也就只有在進貢的時候會出現。”
“我們現在所種植的棉花是從印度和阿拉伯傳過來的。”徐雪筠說着說着還感嘆一聲,“這兩個地方的好東西還真不少,好多吃的穿的都是從那傳過來的。”
幾人默默的把印度和阿拉伯這兩個名字給記住,繼續聽徐雪筠的講解。
“宋朝,棉花幾乎是同時從海陸兩個方向傳了過來,不過一開始是作為觀賞花卉種植的,我也忘了過了多久了,反正是過了很久才有人發現它可以用來紡布,于是在南方沿海一帶開始有人進行紡織。”
“黃道婆就是其中的一員,但她卻不是為了自己紡織,她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十二三歲就被賣去當了童養媳,不僅白天要下地幹活,晚上還要紡布到深夜。”徐雪筠在幼時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就為她惋惜過,現在再讀來還是替她難過,“要是現代她這麽勤勞,不說發大財也一定能過上很好的生活。”
但她沒有,她還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
“後來黃道婆遭受公婆、丈夫又一頓毒打後,被關在柴房裏,不準吃飯和睡覺,她終于下定決心,逃離這裏。”幾人猜測,應該就是這次逃離,才讓黃道婆成為了推廣棉花的兩位重要人物之一。
果然,徐雪筠下一句便說道:“也是這次逃離,讓她碰到了善良熱情的黎族人民。”
當時黃道婆躲在漁船上,随船到了海南,在宋朝末年,人們對女性的欺壓已經十分嚴重,一個孤身前來的女性在哪裏的日子都不會好過,可黎族人民卻十分同情黃道婆的遭遇,接納了她,并且還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她紡織技術。
黎族人民生産的黎單、黎飾和鞍塔在那時聞名內外,棉紡織技術相較于其他地區十分先進,黃道婆吃苦耐勞又聰明勤奮,虛心向黎族同胞學習紡織技術,日夜練習,精進工藝。
她本就擅長織布,現在融合了黎漢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成為了一個在當地大受歡迎的紡織能手。
趙匡胤也對黎族的手藝有所耳聞,此時忍不住嘆息:“竟是如此。”
聽了黃道婆的事情他越發愧疚,也就越發想要趕快回到自己的朝代,把那個生下一群孽種的趙光義給掐死。
都是他造的孽!
趙匡胤早在昨天晚上便在史書上看到了杯酒釋兵權帶來的深遠的影響,進行了自我反省,并且決定等到回到宋朝之後便召見大臣商議更好的方法。
但帶給這個國家更大危機的,絕對是那些腦子好像長膿疱的軟骨帝王——全是趙光義的種!
他會自己贖罪,趙光義這個混蛋也絕對逃不過!
正在看天幕不知危險正在逼近的趙光義莫名的背後發涼。
他伸手撓了撓,奇怪的給自己披了件外衣。
真是怪了,這個月份的天怎麽還冷呢。
“可她成為了紡織能手,海南那塊地方和其他地方的聯系又不緊密,這怎麽能算她推廣了棉花呢?”劉徹追問道。
徐雪筠诶呀一聲:“這不是還沒說完嗎?”
因為黃道婆重返故鄉了。
在和黎族人民生活了三十年之後,她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三十年過去,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普及,可紡織技術仍然很落後,黃道婆就像是當時毫無保留教給她的黎族人民一樣,也毫無保留地将自己幾十年的紡織經驗和織造技術傳授給了故鄉的人民。
并且她不只是教授紡織技術,她還着手改革出一套趕、彈、紡、織的工具。
“有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她的發明有很多,徐雪筠怕遺漏就一個個掰着手指頭數着。
當時淞江一帶用的都是舊式單錠手搖紡車,效率十分低下,要三四個人紡紗才能供上一架織布機的需要,黃道婆經過反複試驗,和木工師傅一起把用于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
“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呢,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徐雪筠又忍不住為她感到可惜了,“她要是在現代,一定會是一個很好的設計師和工程師。”
一想到這樣的人,要是沒有那次的逃離,說不定會一輩子生活在暗無天日的毒打與欺壓中,徐雪筠就忍不住為古代的女子而感到難過。
她嘆了口氣,接着講道:“她還總結了一套先進的織造技術,‘錯紗、配色、綜線、絜花’等,很多到現在人們還在使用,所以她無論從哪方面都推廣了棉花的普及。”
又很快開心起來:“真的是個很厲害的人,所以黃道婆被人稱為‘棉神’,到現在還有她的廟呢。”
此時剛乘船逃離烏泥泾鎮的黃道婆面上抹了一層黑灰遮擋容貌,但在灰撲撲的容貌上卻有一雙格外明亮的眼睛。
明亮到泛着水光。
她其實不叫黃道婆,只是沒人在意她的名字。
天幕上,說的是她嗎。
天幕上,說的是她吧。
她不僅成功逃離了那個地方,還做出了那麽大的貢獻,還——還被來自千年後的仙女可憐她的遭遇。
她說‘她要是在現代,一定會是一個很好的設計師和工程師’。
黃道婆不知道什麽是設計師,什麽是工程師,她不知道那是不是千年後才出現的名詞亦或者現在就有了,她卻不知道。
因為在她的生活中就只有下地,織布,挨打,下地,織布,挨打。
她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難以喘息,只偶爾才能從被黑色蓋住的天空中一窺外面的世界。
在逃出來後,她本為自己的未來而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孤身一人将會遇到什麽,是會比黃家好,還是會比黃家壞,黑色的天只是變得渾濁了些,但卻依舊不明亮。
可現在。
天破了。
大片大片的光從破了個洞的天上照在她的身上,因為太亮簡直要把她曬死,可她卻覺得從骨子裏都透着一股熱氣,熱的她渾身發暖。
好想睡一覺。
她從來沒有睡過這麽好的覺——如果現在是夢的話。
“我能成為,設計師和,工程師......嗎?”
她盯着自己的手,不知為何就感到一股火,從心間冒起,燒的她的十指泛着麻的痛,好像不現在立刻織個三天三夜都壓制不住這股無名火一般。
她能!
她一定能!
她狠狠的把手攥緊。
她連那種地方都撐過來了!她還有什麽可怕的?!
她不要人可憐她,她要像徐姑娘口中說的一樣,成為後來人敬仰的人!
她能!她一定能!
*
講完了黃道婆,現在該講朱元璋了。
朱元璋大概知道自己為什麽要推廣棉花,因為前幾天天幕還沒開的時候,他還在煩苦惱這件事。
果不其然,徐雪筠第一句便講了原因。
“明太祖推廣棉花種植,不僅是為了造福百姓,其中還有一層原因是為了遏制北方游牧民族的經濟。”
幾人都瞅着朱元璋,朱元璋的背不禁直了些。
沒錯,說的就是他,他就是這麽一個有先見之明的人。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在明朝之前,人們習慣用麻和皮毛保暖。”
雖然說黃道婆在元初的時候回到了家鄉,傳授了織布方法,促進了棉花種植業的發展,但元朝一共才九十八年,再加上元初和元末的亂象,棉花的種植量遠遠不夠讓所有人都使用。
有相當大一部分比例的人依舊穿着麻衣披着皮毛。
而中原是農耕經濟并非畜牧經濟,皮毛供應不足,人們不得不通過貿易,向北方畜牧業發達的地區購買皮毛。
所以并不出産鐵器和食鹽的游牧民族,兵器卻總是不會斷貨,鍋中的奶茶總是鹹香可口,正是因為中原對其的皮毛需求量十分之大。
因為一張能夠将人包裹住的裘衣絕對不只一張皮毛,但一個動物身上卻只有一層皮。
即使羊皮賣不出價格,但量卻大,而世家子弟們,誰沒幾件狐裘,貂裘、豹裘、兔裘。
再加上顏色的區分,順滑度的區分......
正是保暖的需要所産生的貿易,讓北方游牧民族可以長期存續并且逐漸發展壯大。
即使中原王朝派人來打,但只要這種需求存在,他們便總是能夠再次壯大起來,因為奶可以不喝,肉可以不吃,但衣服尤其是冬日的衣服總不能不穿。
所以為了取代皮毛的地位,朱元璋看上了棉花。
當時剛剛經歷動蕩,全國上下的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棉花不能吃,屬于典型的經濟作物。
但朱元璋卻力排衆議,下令‘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也就是說,只要有五畝地到十畝地,你就要種桑,麻,木棉各半畝,地越多種的桑,麻,木棉就越多。
也是因為他的強制命令,才讓棉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來。
讓棉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取代了麻和皮毛。
徐雪筠說道:“而且棉花的耐塑性高,棉纖維能制成多種規格的織物,還堅牢耐磨,便于洗滌。”
她不知不覺就背起了小時候陪父母考察的棉的優點:“棉吸汗性好,柔軟舒适又保暖,縮水率也低。”
最重要的是:“産量大、生産成本低,價格低廉。”
現在棉已經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了。
徐雪筠想了下,最後補充了一句:“棉花籽還可以榨油。”
聽她說了這麽多,本來就意識到這是個好東西的嬴政劉徹和李世民頓時坐不住了:“還可以榨油!”
這好東西......他們怎麽能沒有。
尤其是劉徹,嘿嘿一笑。
他知道哪裏現在就有棉花,因為貢品裏正有棉布。
回去找一找,打——打是不能打的,先問問人家賣不賣,要是不賣他派點人過去偷。
咳,這種造福民生的事情怎麽能叫偷呢?他大漢地大物博,誰說這棉花種子他們之前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