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26章

徐雪筠不知道劉徹怎麽對棉花籽還能榨油這麽感興趣:“是啊,能榨油,不過操作起來比較麻煩,出油率也沒有大豆高,市面上就不太常見,不過好像有什麽對皮膚好的成分,經常作為護膚品的基底油。”

也就是說可以擦臉。

幾人對于往臉上擦的東西不太了解,皆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也就是說能榨油能吃,但是不方便,還是豆油好。

朱元璋是一聽就明白了,可往前的四人則又有新的疑惑了。

“豆油,是用......”李世民本想問是用大豆做成的油嗎,但一想到他們最近吃的菜肴中很可能就有大豆油的存在,這就說明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于是便立刻改了口,“是用什麽方法制成的。”

徐雪筠真覺得他們好像是來考察農業的,就像是小的時候她爸媽帶着她東跑西跑,研究接下來投資的方向。

“你們都感興趣嗎?”徐雪筠問道。

她家就有榨豆油的機子,要是他們感興趣,明天就帶他們都去看看。

中國吃油的歷史十分悠久,植物油的出現也很早,在秦漢時期就陸續出現了不同種類的植物油。

但這段吃油的歷史和食用植物油的歷史并沒有重合,因為工具受制,并且土地多種植糧食,所以從杏仁、烏桕等物上提取出來的油主要用來點燈或織布。

并且就算提取出來了油,普通人也還是吃不上,因為用于炒制的鐵鍋并沒有出現。

鐵質炊具,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但鍋具過厚并不能提供炒菜所需的高油溫,直到秦漢魏六朝時期,才出現了可供煎炒的小釜。

而炒菜的第一次出現,則是在南北朝時期。

《齊民要術》中,介紹了炒雞蛋和炒鴨肉的制作方法,這是最早出現‘炒’這種烹饪方式的記載。

Advertisement

可生産力的落後讓植物油脂的價格高居不下,甚至在《三國志》中都曾出現用麻油澆在引火物上,用火攻來打擊敵人的記載,卻仍然沒人去食用植物油。

直到宋朝。

宋朝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其經濟繁榮和發展是古代經濟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在宋朝,商業繁榮,農業發達,鐵器制造進一步發展,這些都為提高制油的産量和用鍋具進行炒制做了鋪墊。

麻油、豆油、菜油、茶油,這些都逐漸走上了人類的餐桌。

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豆油,大豆産量高,出油率高,即使在現代也依舊是食用油中的主力軍。

所以在宋朝之後的朱元璋其實知道植物中的油也可以吃,也知道豆子怎麽榨油,但這并不妨礙他想親眼看一看後世有無更方便快捷的制油方法。

于是在見幾人都表達出想要看一看的想法後,徐雪筠點頭答應了下來。

她也終于休息好了,拍拍沒那麽漲的肚子站了起來:“不知道想買什麽,那就先逛一逛吧,反正時間還早。”

古代人都要睡覺的點,在她看來時間的确還早。

其他朝代觀看天幕的人也不舍得睡覺,而且剛吃了那麽飽的一頓飯,他們現在比徐姑娘撐的還很嘞。

要不是天幕早在剛開始就說了不會有任何副作用,恐怕不少人今天晚上要不然會被撐的睡不着覺,要不然就會被油滋潤的上吐下瀉。

有的活還沒幹完的,就一邊做活一邊看天幕,有的沒什麽事的,就躺在床上拿蒲扇扇着,翹着二郎腿,仰着頭看天幕。

權當是睡前節目了。

吃飯的地方在五樓,他們乘坐直梯下到一樓後,從一樓開始向上逛起。

一樓多是賣珠寶首飾的,還有肯德基麥當勞和出名的彩妝店,幾人都沒什麽興趣,看看就走了。

那寶石又不值什麽錢,小小的一顆,有什麽好看的。

幾位看過無數好東西的君王,殊不知他們的想法要是被其他人知道了說不定就得被狠狠嘲笑一通,但他們并沒有說出來的意思,所以并沒有上演爛俗的龍傲天打臉劇情。

而且讓看天幕的人都很奇怪的是,這店裏賣玉賣金賣銀的反而沒有賣那些叫‘鑽石’的多。

不過造型雖不多精美卻新穎,不少首飾樓的老板瞪大眼睛一絲都不肯放過,召集了所有畫樣子的師傅一起準備把能記住的樣子畫下來。

就說是天幕同款,一定能賣上個好價錢!

二樓是些皮帶箱包和服裝店。

但還有讓幾人比較歡喜的東西:“鐘表店?”

現在除了一些商務人士,或者是學校不能使用手機但需要注意時間的學生,其他人已經很少會有購買手表或鐘表的需求。

徐雪筠有點感概:“我記得我小時候賣手表的店鋪都是在一樓的。”

這其實和商場的售賣學問有關。

像是電影院或者飯店一般都在較高的樓層,因為去往這些店鋪的人都有明确的需求,那就是看電影或者是吃飯,無論電影院或者飯店在幾樓都會前往那個樓層,所以會安排到較高的樓層以帶動下面幾層的消費。

一樓則是一進門就可以看到的,最能刺激人消費欲望,并且最好展示出來的東西。

比如化妝品店,首飾店或手表店。

而化妝品店首飾店還依舊在一樓的位置,卻有很多手表店已經交不起一樓的租金,而搬到了二樓或者三樓的位置。

傳統手表對于普通人來說已經被手機和各類擁有更多功能的運動手表所取代。

幾人走進了店鋪,頓時便有人迎了上來。

這裏的租金高,所以店員的服務态度也很好,溫聲細語的介紹着店內賣的最好的幾款表和今年新出的款式,哪怕徐雪筠說只是先看一看也半點不挂臉,仍然笑容和煦,還給徐雪筠拿了小零食。

唯一擁有小零食的徐雪筠:“......”

難道是氣場問題嗎。

但比起表的外形,幾人更關注的其實是鐘表是怎麽運作的。

他們之前便知道現在人已經可以精準的掌控時間,他們的手機上所顯示的十分和他們看太陽的位置所推測的一樣,并且他們還在手機中找到了日歷——這可是個好東西,上面标注了每一年的夏至立秋和立冬。

種地最重要的就是老天爺賞臉,老天爺要是不賞臉誰也沒辦法。

但若是能夠知道什麽時候下雨,什麽時候天會熱,就會在老天爺不賞臉的時候也能提前做出些應對。

所以早在剛拿到手機的那天晚上,他們就發現了‘天氣’這個軟件。

可他們也早就得到了答案。

天氣是根據什麽衛星什麽氣象臺觀測後得出來的數據。

再一搜什麽是衛星,好家夥,飛在天上的東西。

幾人就知道,這個東西再好,他們也要不着。

但沒想到逛個街卻看到了鐘表。

不過這幾人疑惑的是:“這些表都是洋......都是外國的牌子嗎?”

這個徐雪筠還真不清楚,于是求助般的看向了導購小姐姐。

導購小姐姐并沒有讓她失望,微笑着站了出來,徐徐講述其原因。

“我國關于‘表’的歷史其實已經非常悠久了,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就發現太陽照在樹木等物體上的影子會随着太陽的位置不同而改變,于是便在地上立一根杆子或石柱觀察影子的變化,這個杆子就叫‘表’。”

只需要測量‘表’影子的長度和角度,就能推斷出來大概的時間。

這件事情幾人都很清楚,不過他們之前并沒有把他們的印象中的表和這一塊小小的手表聯系起來。

這也讓他們更加疑惑了,他們關于表的歷史這麽悠久,為什麽現在的手表店裏卻都是他們看不懂的洋人名字呢?

但他們沒有打斷導購的話,而是帶着疑問繼續聽着。

“很多人知道的日晷其實也是‘表’的一種,不過‘表’雖然可以推算出大概的時間,但‘表’這種依靠太陽的計時器,在陰天,下雨天,夜間這種沒有太陽的情景下就會失去作用,所以人們又發明了漏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