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章
別說是林徽音,就是林如海這些回京述職等待上頭垂詢的官員都驚呆了。
彈劾皇後、要求皇帝廢後的折子就跟雪片一樣,飛往內閣,把皇帝的書房勤政殿的一座耳房都堆滿了。
別說是林家父子,就是下面最普通的七品八品的小官都議論紛紛。這不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這是風暴,席卷整個宮廷和朝野上下的大風暴!
林徽音已經就職禦前待诏學士,自然是消息最靈通的那一挂。更別說他爹林如海也在京裏,他完全可以回去以後跟林如海商量。也因此,林家父子很快就發現了這次的風暴之後有人。
這背後之人只是來自于當今皇帝的後宮,還是想連當今皇帝一起算計呢?是太上皇給當今的警告,還是來自于皇帝的兄弟們的算計呢?
這種事兒,真叫人霧裏看花水中望月捉摸不透。
在這樣的情況下,林如海鑒于自己曾經被當成棄子一般的經歷,越發老實了。雖然在揚州巡鹽禦史這個位置上他撈了不少錢,可是他自己也知道,揚州巡鹽禦史這個位置有多可怕。在別的地方,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是在鹽政上,一位巡鹽禦史一年只拿三十萬兩銀子都會被那些鹽商和鹽商背後的勢力懷疑,認為這個巡鹽禦史跟他們不是一路人,他們會想辦法把這個異類清除掉。可是熟悉皇帝的林如海也知道,皇帝缺錢,所以讓皇帝知道他在揚州這五六年拿了那麽多銀子,哪怕這是跟這個職位相襯的灰色收入,可依舊會讓皇帝不滿。
林如海比任何都清楚,自己在揚州巡鹽禦史這個職位上一呆就是整整五年,雖然銀錢不少,可是這跟拿他的命去換又有什麽分別?外人看到他在這個位置上連任,還以為他有多麽的得寵,也不想想,如果不是他養了個好兒子,如果不是他的兒子實在是有本事六元及第不說還進了皇帝的眼,他怕是要死在這個職位上,就連林家,也會煙消雲散。
歷任的揚州知府和揚州巡鹽禦史是怎麽回事兒,林如海清楚着呢。
所以,林如海老實得緊。
林如海是只老狐貍,窩在家裏閉門不出,連客人登門,他也大多不見。那些人見動不了林如海,就來找林徽音。林徽音在內閣供職,很多事情他都知道,但是他就是什麽都不說。就是被逼急了,他也只說一句“子不語鬼神”。
能在內閣混的,不是學富五車的進士上來的諸位大臣,就是司禮監特別栽培過的太監,別看這些太監是閹人,人家也是飽讀詩書的主兒,如何不知道深淺?
林徽音的話很簡單,如果皇後是被人拿住了身上帶着毒藥毒害皇帝寵愛過的妃嫔,那廢後情有可原。可如果僅僅是因為公主殿下面帶瘡症就要廢後,未免太過兒戲,于情于理于法,統統不合。
聽見林徽音這麽說,內閣幾個老狐貍擡起頭,看了這位年輕的狀元郎一眼,又低了下去。
就跟林徽音一樣,他們也覺得,就因為公主面上有惡疾就要廢掉并無過錯的皇後,簡直就是對國法的侮辱。可是這個朝局就在這裏擺着呢。
上頭有太上皇抓着權力不放,下面有諸位王爺對那把椅子虎視眈眈,誰知道這次的事情背後有什麽文章?!
Advertisement
本來很簡單,一句“子不語鬼神”就可以打發掉的事情,竟然演變成如今百官震動的格局,似乎連皇帝的皇位都動搖了,這裏頭沒有人下黑手?
所以,內閣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沉默。
他們跟司禮監不同,內閣的職責就是保證國家的運轉,而誰做皇後,對于內閣來說,并不那麽重要。與其想着廢後的事兒,還不如檢查一下各地的錢糧預備着六月的洪澇災害呢。
內閣想置身事外,可是有人卻不讓他們置身事外。太上皇忽然下令,要求他們表态。
這一道命令,讓四月十五的大朝會氣氛空前緊張。因為很多人相信,皇後是否會被廢,會在這場大朝會上決定。
而這一天,蜀國公主闖金銮殿一事,更是被載入史冊。
頂着自己有可能被奪取封號被廢為庶人的風險,蜀國公主當衆取下了自己的面紗,告訴群臣,自己不是什麽鬼面公主,自己的臉之前會那麽可怕,也不是因為得罪了天上的神佛,更不是她的父母失德,而是中了暗算——她的胭脂裏面混入了砒|霜!
蜀國公主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母親,也是為了自保,當然,也是為了讓皇帝免于被攻讦,可是後續的連鎖反應也是極其可怕的。
宮廷,不,應該說內府,以及跟胭脂水粉有關的皇商之家都倒了大黴,菜市口血流成河。至于宮廷裏面被秘密處死的人,看安樂堂後面的墳堆又高了一尺就知道了。
那下面,都是骨灰。
就跟林徽音說過的那樣,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的胭脂裏面都混了朱砂,而朱砂跟砒|霜都是砷化物,遇到銀就會變色。就是那些胭脂的工藝複雜以致于直接用銀針檢查不出來,只要把那些胭脂烤一烤,再放入銀針,銀針一樣會變色。
不得不說,薛家真是好運氣。舊年因為香菱的案子,薛蟠被了個已死的殺人犯的名頭,薛家也失去了皇商的名號,可就是因為他們于五年前就已經沒了皇商的名號,不再領着內帑為宮廷做采買,反而在這次的清洗之中逃得了性命。
反而是桂花夏家,因為宮裏的桂花局、桂花頭油什麽的,跟他們家有些關系,加上有人發現桂花頭油裏面也有不幹淨的東西,使得夏家倒了大黴,雖然夏家母女拿出了大筆的錢財活動讓她們母女逃過一劫,可是夏家也是元氣大傷,就連祖傳的那些桂花林子,也不得不轉讓賣掉。
當然,這都是外話,跟林徽音不相幹。跟林徽音有關系的,是皇帝派遣了自己的愛弟六王爺和北靜郡王水溶為媒,向林家提親。
林如海懵了。
作為臣子兼官場老狐貍,林如海也很清楚,這一次廢後風波,皇帝面臨着怎樣的壓力。那些人把矛頭對準了皇後,根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皇帝,才是那些人的真正目标。雖然說蜀國公主怒闖金銮殿違反了國法,但是她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母後,也讓皇帝免去了一場危機,而之前,蜀國公主又受了很大的委屈,因此,皇帝想補償這個女兒,想給女兒說一門好親事,自然是順理成章的。
而且林徽音如何會中選,原因大約也很簡單,就是林如海也知道,這跟蜀國公主那張如今只剩下了痘坑的臉有關。
大約在這位公主的眼裏,林徽音不是那種耽于美色之人,不會因為她滿臉都是坑就輕視她。
沒錯,就是貴為公主,自古以來,婚姻幸福的也很少。就是蜀國公主自己也知道,一個嫌棄她的臉、不會正眼看她的男人,是不會讓她獲得幸福的。而林徽音,對着之前她那張血肉模糊、流着膿水的臉都那麽平靜,這樣的人,才值得她托付終身。
這樁婚事,是蜀國公主自己開口的。
君王都遣了媒人上門,按照常理,除非是林徽音早就跟別的姑娘定了親,而且已經交換了名帖定了婚書,否則的話,林家是不能拒絕的。
而且林徽音身上也的确沒有任何的婚約。
讓林如海遲疑的原因也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的兒子實在是太小了。本來就生在下半年,月份小,個子也沒有抽條兒,這個時候結婚,對子嗣、對林徽音的壽元都不好。
林如海遲疑着說出了自己的擔憂之後,北靜王遲疑了,六王爺倒是一口應了下來:“林大人放心,此事本王來前,皇兄就已經開口。若是林大人也應了,那就先定親,三年之後再大辦也是不妨的。”
在這個年代,一般人家都是第一年定親,次年才會舉辦婚事。不然,定親和迎親在同一年裏面,會讓人覺得不夠尊重。就連皇家嫁女也不例外,要不然,就會有安樂公主之嫌。
而且任何一個女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從幸福美滿的洞房花燭夜開始。即便是蜀國公主也不例外。林徽音說了,她臉上的痘坑要三年以後才會消失,蜀國公主就記住了。
她也希望,自己的丈夫掀開自己的蓋頭的時候,看到的是最美的自己。
皇帝都放出這樣的話來了,林如海還能如何?
就這樣,林徽音的親事定了下來。當時,他還不滿十五周歲,而他的未婚妻比他大兩歲。
作者有話要說:
唐代的安樂公主,據說她是因為懷孕了,這才急急忙忙出嫁,然後七個月之後就生了一個男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