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知府不同意
知府不同意
沈家村
沈家村民最近都有了個小煩惱。他們的煩惱就是,想弄清楚他們的小神仙到底在煩惱些什麽。
整日在麥田裏溜溜達達,看着麥子長籲短嘆。縣城酒樓都已經開發新的美食了,廚子幾次邀小神仙前去品嘗,都被小神仙拒絕了。沒法,有人就專門去了一趟,把各類吃食都帶回來給小神仙,但小神仙食不知味,瞧着依舊愁眉不展。
沈家村人大訝,還從未發生過連吃食都換不回小神仙心的事。難道會發生什麽恐怖的事嗎?
因為小神仙心情不好,導致整個沈家村人也心情不振。他們不高興,周邊村落也不高興,整個吉縣都不高興。
沈村長覺得小神仙是壓力太大了。他猜測,可能是小神仙太過注重這次收割了。
畢竟是小神仙下凡以後最注重的一件事,而且也是第一次使用神藥澆灌麥苗,所以小神仙也很關心這次産量如何吧。但其實根本沒必要緊張啊,任誰去麥田裏轉一圈,看看那鼓鼓囊囊的麥子,就知道這次收成一定很好吧。
最近這些天啊,村民們可是吃得好睡得香,都在盼望着等麥子收割後,能來場盛大的慶祝呢。
沈村長想寬慰寬慰小神仙,但幾次找小神仙後,還是見小神仙神情凝重。
沒辦法,沈村長只好曲線救國,多和小神仙聊聊八卦,讓小神仙轉移一下注意力。要聊什麽,自然是近期的大好事,邊關大捷!
那位遠赴邊關的九皇子,本來沒多少人會期待他有作為,但意外的是,他瞧着是真有明君像啊。
到了邊關,沒有作壁上觀,而是親自帶起了軍隊,硬生生把敵人耗在了那裏,沒讓敵人再進一步。甚至生擒了敵軍一個貴族頭目,斬首示衆,讓邊關軍隊士氣大振。
消息一傳回來,皇帝陛下龍顏大悅,對九皇子大肆誇贊了一番。從前小透明了十幾年的九皇子,遠隔千裏之外,卻突然變成了京都裏的熱門人物。
不管其他皇子恨的多麽咬牙切齒,有多麽想把九皇子給按下去,但九皇子的存在還是愈加強烈。也有更多人開始考慮,這位素來默默無聞的九皇子,為何會異軍突起,他是否有承擔帝位的責任,甚至還有人開始衡量是否要壓寶他奪位。
連沈村長都不吝誇道:“真的是大智慧,先前還以為是看不清形勢,才敢參與邊關那趟渾水,還擔心會不會遇到什麽危險。卻原來是胸有成竹,之前只是藏拙,現在展現真正本領了啊。”
但是誇贊之餘,沈村長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聽說九皇子雷霆手段,強勢斬首的行為引來了蠻夷震怒。蠻夷首領發誓要親自參戰,砍下九皇子的腦袋,挂在城門外。
如今蠻夷對九皇子恨之入骨,恨不得将其挫骨揚灰。再加上等天氣轉冷後,那蠻夷的生活就更不好過了。到那時,邊關外雜草不生,沒有餘糧,在生存危機的脅迫下,蠻夷攻勢必定激烈,勢必會發了狠的攻占邊城。
接下來邊關怕是有硬仗要打,戰況激烈,九皇子危險了啊。
達絲蒂聽了,果然不再把注意力放在麥田上,被短暫地吸引走了注意。倒不是對這位古代封建統治者起了什麽心思,而是她忽然發現,這位九皇子的戰術似曾相識啊。
她若有所思,總感覺自己在什麽時候聽過這樣排兵布陣的方法……
除了偶爾在村長口中得知一下邊關境況後,達絲蒂還是加緊投入到了接下來的蝗災防禦中。
……
自從縣令發出信後,就一直期盼着能收到府城回應。但等到他日也盼夜也盼,終于盼來回信時,卻見上面兩個大字——不準。
知府對縣令可沒抱有信任。別說來驗證一下真假,他根本連一個字都不會信。
剛開始收到信時,知府其實還挺欣慰的。他知道吉縣,當初把縣令安排在這個地方時,他表面上像是對縣令沒有任何照顧,不再和縣令有一絲瓜葛,但其實私下還是有關注一二的。
縣令、知府、知府妹妹三人其實是自小一起長大的。因為青梅竹馬,所以縣令家和知府家定了娃娃親。
當時,縣令家還沒落敗,還是富貴人家。縣令又是家中獨子,自小受寵,錦衣玉食着長大。雖然性格頑劣,嚴加管教下,也只勉勉強強考上了進士。捐了個小官,就一心躺在祖輩的功德簿上混吃等死,自此品階再無晉升。但因為背後有靠山,所以瞧着還是個好的夫郎人選。
本來就要成婚了,但就在此時,縣令家被查了。卷進了一起貪污案,嚴加拷打後,最後結果是與嫌疑犯有所牽扯,但無大錯。縣令的爹被政敵趁機迫害,要了性命。縣令的娘沒經受住嚴刑逼供,一命嗚呼。
縣令家自此一落千丈,沒了背後靠山,為人又蠢笨,也沒了留在京城的資本,還被政敵利用誣陷。
就在此時,知府妹妹提出,她從前就沒喜歡過縣令這個毫無優點的草包少爺,只是覺得門當戶對。但既然縣令連這個優點也沒了,那她也不願嫁了,情願去大皇子府裏博一個前程。
把知府愁的呀,雖然他本來也看不上縣令這種纨绔子弟,但畢竟縣令家大人臨終前還惦記着要兩人完婚,這樣取消不合君子之風,容易遭人唾棄。可問題是妹妹不喜歡這人,這人家裏如今還變成現在這情形,嫁過去不得把妹妹委屈壞了。古板守舊的知府大人猶豫幾天後,還是覺得不管怎樣,他總得先想着妹妹。
于是就去幫着解決了縣令政敵,保了縣令的命,還有提出退婚一事。看縣令還因為沒本事待在這競争激烈的京城,位子被人撬走,人又被貶出京城外。知府揉了揉額角,把縣令安排在了自己名下的吉縣處。
做完這些後,自覺可以了,遂說好兩不相欠,自此縣令和知府妹妹男婚女嫁各不相幹。
不過說是這麽說,到底是從小長大,還是伯父伯母唯一留在世上的孩子,知府暗地裏還是會關照一二。
見縣令去了吉縣,卻還是不改作風,仍舊游手好閑,幹的還不如他手下一個衙役多,知府對他很失望。
誰知一段時間沒關注後,再一看——
咦,這還是我治下的吉縣嗎?!
知府大驚。在如此惡劣的大環境裏,竟然無人餓死,反而人們安居樂業,這是多麽大一筆政績啊。
太好了,縣令這混不吝的終于有長進了。吉縣變化這麽大,在全國都算典範了,說不定在皇帝那裏都能挂上名號。
知府欣慰,正打算把吉縣列入示範縣,想着要不要給縣令調調位,但是仔細看了眼縣令的報告——寫的什麽玩意,遇到了神仙?被神仙改造了整個縣?還希望能把神仙推給皇帝,讓皇帝下旨告訴全國人民?!
知府氣得哆嗦,這縣令經過如此大的教訓,竟然還是這樣不着調。甚至變本加厲,打算騙到皇帝陛下面前了!
他質問:“這紙怎麽皺皺巴巴的,上面這些水漬是怎麽回事?”
送信的人躬身回道:“大人,這是縣令大人的淚跡,用來表示他寫的全都發自肺腑。”
“惡心!”知府的手猛一收回來,紙張立刻掉在了地上。他惱羞成怒道:“不知悔改,就讓他在吉縣繼續待着吧。”
知府非常失望,覺得縣令連糊弄人都不找個好點的借口,着實可惡。
但縣令反而覺得知府更可惡,他這是明擺着給知府送政績去了,但是知府卻反過來罵他?在得到知府置之不理的反應後,縣令怒火蹭地就上來了,寫一封不回應,那他就一連寫個幾百封。
知府怒罵縣令滿紙荒唐、不務正業,縣令反噴知府見識短淺、大驚小怪。
就在雙方扯皮之時,達絲蒂擔憂已久的蝗災終于來了。伴随着遮天蔽日的蝗蟲身影,只聽滴滴兩聲——
是垃圾箱發出了嗡鳴。趕在這時,垃圾箱的修複進度終于到達了75%,可以拿出有害垃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