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章

第貳拾伍章 第章

很明顯, 有這般誤會的不止秦始皇。

“這後世傳言未免也太過荒謬,陛下什麽時候有了這等嗜好?”王绾也驚訝的瞪大眼睛,嗓音難免放大。

“這就是不敬皇帝罪!還胡亂編排, 後世難道沒有約束這種人的律法存在嗎?”李斯皺眉,也不滿說道。

@無限好文,盡在文學城

秦始皇沉默,他也想不明白。

他從未表現出對人的膑骨産生任何的興趣。

“一定是那些貴族餘孽搞的, 他們在外散布謠言。還有那些學子們,也容易道聽途說,以諸多不實之事來寫就書卷。”

“是矣!再加上黔首們也信以為真, 這般口口相傳……那後世不知有多少怪異的傳言。”

“收集膑骨這等傳言,實在是太過有損陛下威嚴了!”

在幾位憤慨的大臣互相言談間, 侍從來到秦始皇身邊,躬身低聲問道:“陛下,飯食已做好, 是否擺置上桌?”

秦始皇身形不動, 啓唇說道:“延後。”

蒙毅和那群士兵們還沒回來,秦始皇定然是要等待他們歸來的。

“諾。”

于是侍從過去告知做飯的庖者, 讓他們将燒好的飯食取下,放置在火堆旁邊溫着, 以免過糊或者涼去。

說完婚姻法, 我再來說說之前提到的《金布律》。

很多人估計對于這個律法很是陌生, 但是從這名字上應該大致可以看出, 是與商人的貿易往來有關。

和貿易往來有關的,最主要的應該是什麽?

當然就是貨幣!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及秦始皇的‘統一貨幣’。

要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 每個國家的貨幣都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不僅物種不同,計算的方式也不同。

那麽, 在這樣的貨幣形式下,七個曾經完全不一樣的國家,要怎麽融入為一體,發展出自己的經濟體系呢?

所以,統一貨幣是必然需要走的一條路。因此,秦始皇讓李斯負責此事,道出:‘以秦幣同天下之幣’。

而當時的貨幣形态分為哪些呢?

燕國、齊國、趙國三國中,主要流通:刀幣。

刀幣顧名思義,長相似刀,是從刀的形狀演變而來。而且刀幣的‘刀’的還形狀不一樣,有大一些的尖頭刀和小一些的方頭刀或者圓頭刀。

韓國、趙國、魏國裏,流通的貨幣是:布幣。

因為形狀像鏟子,所以又被稱呼為鏟幣。

趙國出現了兩次,不是我說錯了,是它都有加入啦!

然後還有只流通于楚國的一種貨幣,其一是銅貝,形狀與海貝相似。其二是郢爰,一種稱量的最早黃金貨幣。

再說秦國……在秦國以及靠近秦國等地方,主要流通的乃圓錢。

秦始皇統一貨幣的政策,首先就是廢除了以前的所有貨幣,要求使用黃金與銅幣。

我們後來的朝代使用‘銀’來當貨幣,但是秦朝并沒有。

銀與玉石等等雖然依舊價值極高,可以作為藏品。但是,它們不能作為貨幣流通,只能去兌換成黃金和銅幣才能當貨幣使用。

《金布律》裏面,就記載了諸多關于貨幣的法規。

你們是不是很疑惑,明明是要求的統一貨幣是黃金與銅幣,為什麽不叫‘金銅律’之類的呢?

因為,在秦人們還是習慣性的拿布帛去購買交換物品,一時半會兒這個習慣也改變不過來。所以就在《金布律》中規定了布帛與銅錢之間的兌換比例,收到布帛後可以去兌換成銅錢。

再後來,秦朝推行了一種叫‘秦半兩’的圓形方孔銅幣。

‘秦半兩’的出現可以說是貨幣歷史上的重大進程,這個銅幣的造型可是一直使用到了清朝末期!

在秦律中還規定了一件突破性的貨幣法律,禁止私人鑄造貨幣。貨幣的鑄造權屬于官家,這樣才能限制以及保障貨幣的流通。

以及,官方鑄造的貨幣無論成色差異都是可以流通的,交易的時候不可以對其挑三揀四,或者拒絕收新老貨幣。

話說……秦朝就連貨幣法律都走在世界前沿,在歐洲那邊貨幣一片混亂的情況下,此律在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無限好文,盡在文學城

真不愧是始皇啊!

下方幾位臣子奮筆疾書。

貨幣一事他們之前就已經讨論過,只是還沒有商讨出一個結果。如今既然有現成的,那定然是要記載下來。

只是,這天幕之人說得還不夠具體。比如,銅錢和布帛的兌換比率具體是多少。

不過這些都是小事,他們後面可以自己制定。

之前他們對于黃金已經在鹹陽範圍內流通嘗試,但是還沒有大範圍推行。

此時天幕之語可以讓他們減少許多“提出”與“推翻”這一過程的時間,那麽很快當律令注寫好後,就可以快馬加鞭發去鹹陽,讓右相馮去疾後開始着手實施。

腳步聲響起,李斯他們根本沒有擡頭去看,什麽都不能影響他們此時在做的事。

蒙毅也知道他們在做正事,就安靜的示意身後的士兵們各歸各位。

他換了一身幹淨的長袍,頭發已擦拭了一番所以并未滴水,但還尚且潤的披散在身後。

秦始皇擡手輕喚,蒙毅連忙大步流星的走去,小聲的喊道:“陛下。”

秦始皇指着自己右下首留出的案桌:“坐。”

待蒙毅在長席上坐好後,早已準備好要上飯食的侍從們看着王绾李斯等人又停下了動作。

案桌上鋪滿了竹簡,如何放得下。

于是他們悄無聲息的退走。

秦始皇将走到一半的侍從喊了回來:“再搬來幾個案桌,放在他們身邊。”

侍從聽懂了秦始皇的意思,連忙安排人搬去案桌擺放到大臣面前。他們一路都放輕了手腳,沒有去打擾執筆寫字的幾人。

秦始皇和大臣們的案桌上最先放的是肉食,是先行軍隊在路上所獵的一頭野豬。

因為野豬太大,随行庖者将野豬的頭以及四條腿和雙排骨肉分割下來。

然後在塗抹上馬車裏預備的果醬調料等後,便放置在柴火上,讓人不斷的旋轉烤制。

烤好後,他又将裏面的骨頭剜除,只餘下大塊大塊的熟肉裝在器皿內。

後又選野豬身上最嫩的肉剔下來,搗成肉糜,再拿去烤制。烤熟之後放上各種香料,淋在小米做的飯食上。

以上,是秦始皇和大臣們今的宵夜。

而剩下的一些內髒雜碎以及剔下的骨頭,他都清洗好後全部熬制在了一起……這些,是他與其他士兵們可以與黍米等一同食用的。

不要小看了這一大鍋湯,混合着碎肉淋上去,可是滿鼻撲香。

要知道以前一些權貴連肉香都不願意給下人聞上一聞,生怕被吸走了肉之精華。

衆人分而食之,發出滿足的謂嘆。

其實好的法律令,對于國家的成長是具有很重要推動意義的。

在秦國當時還很弱小的時候,他們國家既偏人口又少,但是土地很寬闊。

因此,當時的商鞅變法就出了規定。秦國之外的農民如果來秦國居住,就會免除他們的兵役和徭役,甚至十年不收田賦稅。

這個政策,吸引了無數其他國的人進入秦國,使秦國的人口不再單薄。

知道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什麽嗎?那肯定是土地和人口!

沒有土地,留不住人。沒有足夠的人,又哪裏來的那麽多的士兵?沒有士兵,又如何發動戰争,且在戰場中取得勝利?

秦國制定的某些法律令,其實也是推動了秦國成功統一六國的原因之一。

秦國重農。直到統一六國後,秦朝自然也依舊重農。

在《秦律》上有規定,如果損壞了國家公共的財産,那是一定需要賠償的。

可是,秦始皇卻下了另一個诏令。

黔首們可以去官府借用鐵制的農具,即便損壞也無需進行賠償。

因為在當時,鐵制的農具價格非常昂貴,許多黔首沒有辦法買到鐵質的農具。這對于農業上的生産力以及荒野之地的開發來說,都是不利的。

所以,秦始皇才會下達此律令。他對于農業上的發展可謂是煞費苦心……

既然鐵制農具可以由官府購買出借,以此來解決黔首們對于農具的短缺。

那麽,秦律上還有些什麽政策,是加大生産力的發展呢?

很重要的一個:鼓勵黔首們養牛。@無限好文,盡在文學城

耕牛可以說在古代是農業生産中特別重要的存在。有了耕牛,可以讓黔首們不必如此勞心下力。

《廄苑律》中甚至有規定,每年要有四次,每次間隔三月,來進行耕牛評比大賽。大賽還包括了官方和民間兩個不同的規定。

将官府飼養的牛拉出來進行評比,養牛優秀的官員可得酒肉薪酬等賞賜,而将牛養的十分差的官員則要接受處罰。

民間也大致相同。耕牛良優良者得賞,耕牛差者會受笞刑。

為了耕牛,秦朝甚至專門設置了幾個與耕牛相關的官職。而如果耕牛死亡率過高,這些官吏還要負刑責。

除了養耕牛,官府也會摘選優良的種子進行保存。然後在每年需要種地時,或發放,或進行出售。

《倉律》還為了保證種子不被浪費以及良種的質量,對于每畝地的使用數量做出了規定。

而且為了農業,秦始皇還很看重自然資源。比如之前說的《田律》中,對于春夏秋冬不同季節、以及禁獵期等,都有明文規定禁止不能做什麽,以免破壞生态資源。

這些律法都足以表明,秦始皇對于農業的看重。

秦朝的律法雖嚴苛,但是大部分的目的都是為了國家的發展,最初制定的想法是為了利國利民。

法律條文每朝每代都有,也不見哪個朝代的律法是完美的。

所以秦律雖有不妥善之處,但有些人也不必直接一棒打死說暴/政。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