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他低估了蕭旸。

不對, 嚴格來說,應該是李複的主意。

他更是高估了何氏在蕭旸心中的地位,或許……是李複攔住了蕭旸。

蕭旸雖有野心, 可算不上多精明, 更不是多精于算計的人,更多的是被操縱,像傀儡一般, 聽從何氏與李複的指令。

即便蕭旸想拿鄭容汐來換何氏……恐怕也會被李複阻攔。

他一直以為李複與何氏之間至少還是有些感情的, 沒想到李複這麽無情, 竟然真會眼睜睜地看着何氏去死。

蕭邺看着手裏的紙張,這是在幾個時辰之內傳遍了京城的東西。

上面繪聲繪色地講述了蕭邺的身世,将他描述成了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野種,搶奪原本屬于蕭旸的皇位。

甚至……上面還完全憑空捏造了一些當年先皇傳位于蕭邺時的故事。

文筆不錯,文字十分具有煽動性, 并且把各種細節都想到了,精彩紛呈, 完全不失為一個絕妙的故事。

元臨也看到了紙上的內容,看完之後, 他擡起頭,看向蕭邺,問道:“你即位那日真的天有異象?”

元臨其實并未相信紙上的謠言, 只是故意這麽問了一句,想看看蕭邺的反應,可是他沒想到, 蕭邺還真的點了點頭。

“這是上天的昭示, 在暗示你并非正統?”

“沒想到這麽愚蠢的謠言, 你也會相信。”

“天有異象, 想怎麽說都能說得通。”

“說不好的,是暗示朕登基這件事有問題,想往好的說,那就是說明朕非凡人,乃真命天子,是上天授意,天有異象正是在提醒天下百姓,提醒群臣,朕就是真龍天子,朕的登基必然會帶領大梁走入一個新的時代,朕将會創造新的太平盛世,朕在位時,将是大梁最鼎盛的時期。”

“至于是哪一種,只是看人願意相信哪一種。”

“朕是天子,是皇帝,那麽朕說是好的便是好的。”

李複此舉是何用意,蕭邺十分清楚。

李複善于玩弄人心,對人的心理研究得十分透徹,也就是憑着此,他招搖撞騙這麽多年,甚至深得父皇的信任,蠱惑了這麽一群唯命是從,十分虔誠的信徒。

蕭邺知道,以後他們想造反,想推翻他,除了絕對的實力之外,還需師出有名,不然即便成事,也不能令天下百姓信服,所以李複要從根本,從他的身份上,直接推翻他的存在。

如果他并非皇室血脈,他的身世有異,這麽多年來,他一直是名不正言不順搶奪了他人的位置,甚至他的登基是上天所不容許的,那麽,李複他們甚至不用費一兵一卒,免去了厮殺打鬥,便能輕易地将他推下皇位。

如果失去了信任,令衆人心中的信念崩塌,從根本上摧毀他存在的意義,讓所有人都相信他并非天授皇權,這一切便将再無逆轉之勢。

這是李複能想出來的招數,非常陰毒,但是蕭邺早有準備。

他早猜到李複會有這種招數。

這麽多年,他早已了解了李複的這些手段。

他十二歲登基,當年李複還是深受父皇信任的當朝宰輔,并且因他登基時年紀尚小,所以李複便作為輔政大臣,一直在協助他處理朝政之事。

當時他尚年幼,身邊能稱得上是親近的人,除了太後便是李複。

太後畢竟是後宮女人,并不精于朝政之事,所以也幫不上什麽忙,當時一直在他身邊的人就是李複。

李複對他一直是悉心教導,十分嚴格,多年如一日,監督他的功課,并且書法、政經以及各種課程,李複從未缺席,這在當時還年幼的他的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那時候的他就立志成為一個明君,并把李複當成了自己的學習榜樣,希望自己能在各個方面努力達到李複所要求的程度,偶爾李複誇他幾句,他都能高興許久,認為自己的努力見到了成效,能讓李複滿意也是他所追求的目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時候的大梁可以沒有他,但是不能沒有李複,這足以窺見李複當時的地位權勢。

李複不僅是教他知識的老師,在做人的思想道德方面更是深深影響了他。

當時的他十分信任李複,幾乎全身心都依賴着李複,做任何決定之前,他都要征詢李複的意見,在很多年裏,這樣做,他只看到了好處,畢竟當年才十二歲的他怎麽會想到這樣做所帶來的後果。

那時候,在他看來,李複是一個清廉正直,一心為了朝政,為了國家,無私奉獻,不計個人利益,鞠躬盡瘁,一個幾乎沒有私心雜念的偉人,這樣的人怎麽可能犯錯呢?

所以當時同樣也是他其中一個老師的鄭譽當着他的面彈劾李複時,他震怒不已。

他不能容忍有人诋毀他的恩師。

這樣一個完美的人,怎麽可能做出鄭譽口中所說的那些事情,他不相信,所以當時的鄭譽因此受到了杖責。

他記得那時候李複聽聞朝中有人彈劾他一事時,并未驚慌,并在他面前表現出了十分寬宏大量的一面,李複勸說了要嚴懲那群大臣的他。

“皇上,臣已聽聞朝中有大人彈劾臣的事情。”

“衆位大人所說,臣承認,事實是存在的。”

“臣作為當朝宰輔,為了朝廷,自然要選賢用能,這樣做肯定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他們總認為臣有私心,總覺得臣是任人唯親,臣喜歡的,便讓他高升,臣不喜歡的,便相方設法地将他流放到邊遠之地,這是臣無法反駁的事實。”

“因為在用人一事上,除了升遷便是貶谪,似乎只有這兩種結果,臣無從解釋。”

“臣只說一點,臣所作出的決定均是為了朝廷,為了大梁,絕無私心。”

“可畢竟瓜田李下,臣如何解釋也難以自證清白,所以臣懇請皇上允臣告老還鄉,卸下官職,如此一來,也算給衆位大人一個交代。”

如今想來,李複絕對是個操縱人心的高手。

遇到這樣的事情,李複絕不急着辯駁解釋,而是以退為進,直接提出要辭官,這麽一招,着實讓當時的蕭邺着急起來。

一心一意輔佐他,為了朝廷鞠躬盡瘁的人,怎麽可能做這樣的事,這是當時的蕭邺心中的想法。

所以為了留下李複,所有涉及此事的官員皆受到了懲罰。

這是當時的他做給李複看的,他只有一個念頭,不能讓李複對他失望。

其中一個屢次不改,在他強調此事之後還繼續上折子檢舉李複的大臣,被他下旨,逐出京城,永不得歸京。

在這一件事上,李複的所作所為更讓他敬佩。

當時他下旨時,李複甚至還多次勸阻。

“皇上,朝中有這樣大臣,乃是朝廷之幸,百姓之幸。”

“張大人在知道這樣做可能會帶來的後果之後,還是依然堅持自我,不因懲戒而退縮,雖然他所說之事臣從未做過,但是臣還是佩服他這樣的勇氣。”

“所以臣希望,在處置張大人一事上,皇上能夠酌情考慮,從輕處理。”

“這樣也才能不讓朝中其他大人寒心。”

這一番話說的不卑不亢,讓當時的蕭邺十分驚訝。

李複這樣的氣度,甚至連他都做不到,所以他更加敬佩李複。

在後來的幾年裏,知道了一切真相之後,蕭邺再回過頭去看,才發現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多年來,一直有大臣上奏折檢舉李複貪污受賄,生活奢靡,并且任人唯親,在培植自己的勢力,甚至還有謀逆的野心,他都沒有當一回事。

這些話在當年的他看來,簡直是胡言亂語,毫無根據的攻讦。

其實當時早已有跡象表明李複并不如自己所表現出來的那麽偉大。

多次檢舉李複的大臣被流放外地之後,在幾年後突然死亡,并且死因明顯有蹊跷,當時他并未放在心上,如今想來,這分明就是李複的報複。

随着一件件的證據被擺到他面前,他不得不開始相信,這一切都是事實。

原來李複所表現出來的完美聖人形象都是假象。

原本一直十分信任,被他當做榜樣的恩師,竟然是這樣一個兩面三刀虛僞至極的人物……這讓當時年紀不大的蕭邺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鄭譽。

鄭譽為人正直,不會趨炎附勢,不會阿谀奉承,也不像李複那樣懂得拿捏人心,向來有話直說,直來直去,所以在當時,鄭譽受到了他的嫌棄,他一直對鄭譽十分不滿。

明明他才是皇帝,有時候鄭譽說的話毫不留情面,一點都沒有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裏。

可是,所謂日久見人心,在此後的很多年裏,他才發現,真正為了朝廷社稷着想的人是鄭譽。

李複的事情讓當時的他大受打擊,一度想要放棄,是鄭譽及時地将他拉了回來。

所以在此後的多年裏,雖然鄭譽還是如過去一樣,從未有改變,不懂得曲折委婉,直言不諱,他時常對鄭譽不滿,嫌棄鄭譽管得過寬,但也從未真正地想過要對鄭玉如何,因為他知道,鄭譽的心是好的,與他目的一致,都是為了使大梁更好。

但是随着他年歲漸長,鄭譽這樣的大包大攬式的協助他已經不再需要,他已經成長到能夠獨自處理所有事情,可鄭譽依舊把他當作孩童,并且打着為了大梁好的旗號,在很多事情上對他指手畫腳,時間長了,他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鄭譽總是用自以為是的方式對他好,可是,鄭譽不明白,如今的已經不需要這樣的好了。

所以,他跟鄭譽之間出現了矛盾。

作為皇帝,其實他偶爾也會覺得累。

即便是像鄭譽這樣的人,他也不能完全信任,即便知道鄭譽絕無可能有造反之心,他還是必須要解決鄭譽,因為他不能允許有一點可能性。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