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遠放他鄉 上次已經說到大魁的下場,……
第64章 '遠放他鄉 上次已經說到大魁的下場,……
上次已經說到大魁的下場, 話說回來,那四個犯人前前後後被關押着,也有半個月了。他們裏面幽苦難耐。外面的家人也是不消停。
慧娥與宋老大及保甲娘子, 耽誤着農事不說,小小人家, 又沒銀兩也沒靠山,受了這樣的震顫,不是說着玩的,兩家上下被弄得七颠八倒,不得安寧。
如今, 宋高父子和李保甲父女拉到府城審問。還好, 這裏還有芸生做接應, 慧娥及宋老大和保甲娘子投到下處,等候消息。
原來芸生那年考上秀才,和他考場上的恩人在一處學習, 後來人家又中了舉, 又往京城會試, 又中了進士,如今已經委任知縣,撥到外鄉省去了。
芸生自從離了那恩人之後, 一路蹉跎, 至今仍是個不見長進的秀才,混在省城裏,偶爾寫字賣畫, 或是上街替人書信寫狀子,日子十分寒薄,僅僅度日而已, 遇到鄉試大考小考,仍舊癡心不已。
芸生平日裏無臉回鄉,只有逢年過節,匆匆到家裏看看,便又回到府城裏來。這次叔叔遇難,他父親帶着嬸子來投難,豈有不接應的道理。
芸生這裏也寫得書信一封,快馬加鞭送到他原來學伴那裏去,看看他這邊還有什麽可靠的親友沒有,好往裏說說好話也是可以的。誰料卻真有在府尹下面辦事的,雖說不能左右那府官的主意,裏面的消息卻很是靈通。
那日慧娥和宋老大正在家裏等消息,宋老大勸道:“芸生啊,你也別嫌你爹嘴裏的話難聽。你如今都二十出頭了,不能這麽混下去了。既然仕途這條路不通,就死了這條心。跟我回家裏去,開一個學館,招一二十個孩子讀書認字,也是很好的。家裏就剩你這麽一個孩子了,你爺爺身子一年不如一年,我和你母親身體也不好,你也不能只想着自己。”
芸生只低着頭,他爹說一句,他哼一聲,也不生氣,也不說話,就是心裏萬千主意,做定了,死也不回頭。保甲娘子也在旁長篇大套的說閑話。
忽然聽得有人上樓的聲音,慌的屋裏的人都站起來。原來是芸生找的那個裏面打探消息的人來了。
那漢子一進屋說道:“大喜了!案子判出來了,剛剛堂上讀了罪行結果文書,在下聽得明白就過來告訴了。”
一屋子人睜眼瞅着那人的臉,芸生忙說道:“勞閣下告知。”
那漢子說道:“大人是這樣判的案子,說老太監罪行滿滿,宋高和李保甲權當除害,死罪不至,活罪難逃,兩人要被發配到一千八百裏之外的西北,兩個孩子,各杖打三十,各自回家。”
保甲娘子聽了,吸氣說道:“阿彌陀佛!”
芸生又問:“被發配到什麽地方?發配幾年?什麽時候走?”
Advertisement
那男人又道:“親家兩個男人都要被發配到山州一帶,那地方是計王新開辟的幾百畝荒地,才種下櫻桃和山楂,專門上供大內皇帝使用的,他們發配過去就是收拾果樹的,一去五年,明日就要打發過去了。”
慧娥心裏暗暗思量,知道這是鐵板定釘的事了,也沒什麽緩和之地,還好保全了這四口人的性命,說來怪道誰身上也是算不清的帳,這四個共犯心裏都有算計。只望以後能好好做人,別在妄想。
慧娥當天預備了錢財,現在回家也來不及,走到街上買了幾套過冬的衣裳和一些幹糧。第二日一早,慧娥與芸生父子并保甲娘子的親友來到府前等候。不一時,三個衙差押着宋高和李保甲出來了,都帶着鐵枷腳鐐,咣咣啷啷的過來了,後頭小鸠兒和李珠兒杖刑完畢之後,亦被放了出來,兩個孩子,各自攙扶,跌裏跌斜的。
芸生和那三個衙差說了一通客氣話,請那三個衙差酒樓上好酒好菜伺候,這邊給家人們說話離別的機會。
卻說宋高父子見了慧娥,滿眼愧疚,心胸沉痛。慧娥上前,輕輕拂了拂宋高亂蓬蓬的頭發和臉上的血痂,說道:“沒事,五年眨眼就過去了,你去了保重好自己,回來咱們都還好好的。”
宋高心中大悲,千萬不舍,恨不得把慧娥收進眼底帶了去。
慧娥把包袱捆在他身後,說道:“裏面是一些過冬的衣裳和一些幹糧,預備着路上用。那衣裳裏有八兩銀子,你悄悄的,別讓人知道,路上有個萬一急用。你這一去……萬事小心,家裏你也放心,我都在,孩子們也大了,不怄人了……”慧娥一邊說,竟忍不住,大淚就滾了出來,頭抵到宋高胸前嗚嗚哭了起來。
宋高見慧娥哭了,自己一個男人,好歹別再讓她難受了,半響給小鸠兒說道:“快扶好你娘。”
宋高說道:“小鸠兒呀!你經過這一番事,也長大了,再不能氣你娘了。我走後,你在家裏種地也好,做活計也罷,只得聽你娘的話。在家裏別再惹是生非,好好孝順你爺爺和你姥姥。若我有生能回來,聽到有一個不好的字,頭一個現在你身上。”
小鸠兒聽後,自是沉重悔恨,給宋高磕了一個頭。
李保甲也是緊緊叮囑,對這保甲娘子和李珠兒說道:“珠兒,回家後,把外面的一切生意都收回來。你們母女就好生守在家裏,沒事不要出門,把田地都租出去,光靠收租銀就能養活你們。珠兒,你是個有手段的人,看好你娘和你兄弟,別散了,讓人家笑話。”
李珠兒t知道他爹的心事,一是害怕家産銀子田地都丢了,二是怕她母親改嫁,所以李珠兒心首肯一的答應了。
芸生在酒樓伺候幾個差人酒足飯飽,押着李保甲和宋高就要遠去。臨走之時,少不了,慧娥和保甲娘子又出錢給那三個衙役,讓他們在路上別為難犯人,早去早回。
真是天生的冤家。那之前李保甲和宋高還在院子裏打架,見面都恨得牙癢癢,如今可好了,兩個冤家商量犯了命案,如今又做伴流放,兩人也無話可說,別了家人,灑淚西行。
錯開這頭。且說慧娥母子回家之後,自然是老實生活。原來老太監從村裏買走的田田水水,被那府官一應歸還回來。
一日小鸠兒對着慧娥說道:“娘,早先我就是這樣的想法,不讀書了就回來給小段叔學木匠。如今再沒心思上學了,就在家裏,平日裏田裏忙了我就幫着你,若是閑了就跟着小段叔學木匠,你看好不好?”
慧娥尋思了一會兒,孩子既然有這心,也不想煞他風景,只是礙于郭順娘那個刁鑽的貨,還不知怎麽好,遂說道:“好是好,你也知道,你那邊郭嬸子脾氣有點怪,咱們還要先過去問問,若是人家想收你,自然好,若是不想,咱們再另作打算。”
當下母子二人商議定了,挑了一個好日子,買了一方豬肉,兩只雞鵝,點心瓜果之類的東西來到小段家裏。
桃福一看這陣仗,也猜到一二,忙笑道:“嗳喲!你看看這挨門貼身的,還這樣客氣,都不好意思了。他爹啊,你瞧瞧,要不是我爹把你教的,你怎麽也會收徒弟。”
小段一投身出來了,笑道:“滾你娘的,放酸屁!都是你有本事。”說着一迳把慧娥母子接到家裏。
慧娥說道:“這孩子,快給你小段叔磕個頭。”又對小段說道:“這孩子你也是從小看着長大的,讀書讀書不成,種地種地嫌煩,眼巴巴看上你這本事了。你就費費心,捶打他幾年,讓他孝敬孝敬你。”
小段笑道:“哪裏的話!這等好孩子,我看好着哩。”
這廂說這話,裏面郭順娘出來了,雌着門坎子,冷笑道:“我勸你好好想想再做打算!這孩子膽子恁大,把劉太監就那麽整死了,你就不怕短命麽?你不怕,可想想我們。”
小段怪眼瞅了郭順娘一遭,說道:“我收徒,礙你什麽事。”
此時郭順娘因一身病,脾氣又爆,逞強逞兇,早已經大勢已去,又說道:“怎麽和我沒關系,這不是我家麽?”
小段一把推開她,說道:“你起開,怕死就回娘家別回來了。”
一句話把郭順娘頂的滿面通紅,只得忍住。小段這也就把小鸠兒收當徒弟,從此常常來往,自然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