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情世故

第006章 人情世故

眼瞅着就到了年根兒底下,村裏人守規矩守的嚴,進了正月就不興再動剪子。加上大妮兒娘跟王二花有心致謝,黑夜裏也不停事,點着煤油燈熬眼,愣是花了短短三日功夫,就做出了一件棉衣和棉襖,大妮兒娘還特意又另做了一件罩衫,用上了壓箱底的一塊好布料。兩人結伴給趙朱送了過來。

五姑奶家裏原本是兩進的青磚大瓦房,後來她說自己一個孤老婆子住着大屋子也是浪費,硬是捐給了大隊裏,充做大隊辦公地方和倉庫使用。

置換來的這屋子雖然不大,但也有三間屋,外面還搭了半拉木棚,架鍋設竈當個竈房。

原本老太太自己單過,她腿腳又不靈便,加上為了省些柴火,就臨時在堂屋裏搭了塊木板子當床,平日裏吃住都在堂屋。

五姑奶往日裏雖然總存着老三一家有可能回來的念想,但幾十年光景過去,他們音信全無,她這點念想也跟竈裏久燃的灰燼似的——風一吹就散了,如今又得見大孫女,好似黑夜裏瞧見一抹天光,眼瞅着朝陽升起,天就又要亮了。

她自己日子過的十分儉樸,但對趙朱這個失而複得的大孫女是真心疼愛,便要把東廂房的卧室讓給她睡,怕她受凍,又找人做了個專燒精煤的暖爐放卧室。還托人四處打聽,想要找個好木匠,再打些漂亮家具,準備等天氣暖和些便把放雜物的西廂房好好收拾出來給她住。

這份好,趙朱哪兒能生受着啊!等暖爐一回來,好說歹說,終于讓老太太回了卧室,自個兒睡到了堂屋,好在木板子也沒個床頭床尾,到也不怕裝不下她這大個子。

堂屋到底還是寬敞些,見來了客人,趙朱忙搬了椅子招呼兩人坐下,又倒了兩杯白糖水端到手邊。大家都是女人。也不用回避,她把門栓一插,幹脆就在堂屋換上了嶄新的棉衣棉褲。

"不賴,真不賴!"五姑奶看着大孫女直樂,差點把假牙笑掉。

趙朱摸着身上的棉衣,也是一臉驚奇——別說 ,這棉衣棉褲還真夠暖和的,比起現代的羽絨服來也絲毫不差!仔細一看,紅紅粉粉小碎花布料上,原來還是绗縫的,把內裏的棉花芯給貼緊固定住的,讓裏面的棉花不易流動縮團、厚度均勻,讓衣服更加合身,還不會太過臃腫!

她感激地看向那兩人,真心誠意地道謝:"兩位嫂子,真是太謝謝你們啦!這衣服做的可太好了,又暖和又服帖,你們怎麽這麽心靈手巧啊?"

棉衣棉褲外面還得套件外罩衫,大妮兒娘趁機把自己準備好的"心意"拿了出來:"妹子,那天多謝你給俺們說情了,俺嘴笨,也不會說啥好聽話!你試試這個罩衫,這料子還是大妮兒她爹托人從市裏捎回來的。你試試哪兒不合适,俺再給你改!"

趙朱立刻伸手接了過來,這是一件草綠色的罩衫,一看就知道仿的是jun裝——正是如今最流行的風格。她把罩衫往棉襖外一套,看着身上的衣服,忍不住笑了起來——自己這一身,可太有年代感啦。

不過現在嘛,入鄉随俗,她朝衆人呲牙一樂:"哪兒哪兒都合身,這真是太好看啦,謝謝嫂子!"

說着,她還特意轉了個圈,向衆人展示了一番。那故意做出的得意勁兒,惹得娘兒幾個都笑得前仰後合,一時間屋子裏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Advertisement

五姑奶這些天笑的比過去二十年加起來都多,她也覺得十分滿意,便伸手從褲兜掏了個藍格子手帕出來,裏面鼓鼓囊囊包着一疊鈔票。

王二花眼尖,眼角餘光一瞥見那包鈔票,立刻便拉着大姑姐起了身:"五姑奶,衣服送到,俺們就回去啦!這衣服呢,一是謝那天的事兒多謝您還有妹子替俺們說話。二是,上次您給的就夠多了,再給,那不是叫俺們犯錯誤嗎?"

五姑奶奶不樂意:"你們這是格外費了心力做的,當俺老太婆眼神不好,看不出來啊?咱們親戚歸親戚,也不能叫你們吃虧吧?"

"哪兒能吃虧?咱們不能吃虧!倒是再多給,反而是讓俺們占您便宜呢!"大妮兒娘也連忙過來幫腔。

眼看着兩人快步走到了門邊,趙朱忙幫着把兩人攔了下來:"嫂子們,說什麽誰占誰便宜的話多見外!況且,咱們上次都說好了價錢,你們也知道,我奶奶可是一口唾沫一個釘的主兒,你們不收這錢,她老人家非得連飯都吃不下去。這次就聽妹子的,你們先把說好的錢拿上。我是個笨手笨腳的,以後四季衣裳不還是得仰仗兩個嫂子幫忙嗎?這樣吧,等下次,下次咱就不客氣了,怎麽樣?"

五姑奶此時也把數好的錢拿了過來,一把塞到了大妮兒娘的手裏:"快拿上,再忸怩,俺下次就不叫你們上門了!"

大妮兒娘推搡了兩下,到底還是退讓不過,面紅耳赤地接了過去。

把兩人送出了門,趙朱低頭看着身上這套棉衣裳,又擡頭瞧瞧笑眯縫了眼睛,樂呵呵瞅着她的奶奶,也跟着笑了起來,只覺得身上的暖意一直沁到了心裏去。

俗話說的好,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剛到這不過短短幾天光景,奶奶的慈愛之心,村裏人這份淳樸可愛,都讓她在心裏下了個決定——茍到改革開放太遙遠,還是應該只争朝夕!

她拉着奶奶圍坐到了暖爐邊,笑眯眯開了口:"奶啊,我這初來乍到,以前的事兒又都記不得了。聽您的意思,咱們這趙家莊全是一個老祖宗?您的年紀最大,村裏的事您應該比誰都清楚。閑着也是閑着,您不如給我細說說,咱們這莊上,過去都有什麽大事啊?還有,誰跟咱們是實在親戚?回頭我也去認認門,得感謝他們這麽多年幫忙照顧您的恩情呢!"

這全天下的老年人,都有一個愛好——就愛講古憶當年,哪怕在村人眼裏,五姑奶是個性格乖張兇巴巴的老太婆,一言不合就要舉拐棍兒敲人,可她仍是個希望有人能陪着說說話的孤獨老人家。

如今,看着孫女一臉感興趣的模樣,正中她的下懷,一句"從前"勾起了那熟悉的回憶,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起了過去的故事。

趙朱認真地聽着,邊聽邊點頭,她那超強的記憶力似乎并沒有随着穿越而消失,随着老人家的講述,她心裏也有個小人在揮筆疾書,把她關注的重點全都記錄了下來。

停屍七日,趙建國的母親下葬這天,相熟的村人都攜家帶口來送了老人最後一程,等到晌午,便在趙建國家吃上了席。

上到天子,下到草民,這紅白喜事都是人生大事,也是人情事故。因着五姑奶她老人家輩分高,一般辦這種白事,也不興她親自到場。如今找回了孫女,趙朱自然義不容辭,代表老人家前來吊唁。

等到了席上,她大眼一掃,就瞅見了在人群裏亂竄的大妮兒,又瞥見大妮兒她娘也在,瞅見了熟人,她自然走過去坐到她旁邊。見到她,大妮兒娘也高興,站起身來,就往碗裏夾了好幾塊五花肉,遞到了她面前。

"建國辦事就是講究,瞧這席面多排場!硬菜可有好幾道呢!聽說還專門請了燒菜的師傅!"她一臉的興奮,一邊夾菜,一邊又感慨道:"不過人家建國兩口子都是有本事的人,一個公社會計,一個是供銷社的售貨員。六嬸子真是可惜喲,也沒多享上幾天福,就走了。"

趙朱聞言,一邊出聲附和,一邊點頭,很快就在對方的指點下,知道了趙建國媳婦——杜愛紅是哪一個。

等認清了人,把碗裏的肉塊子吃了個幹淨,她就站起了身來,走到了杜愛紅身邊,一把握住了對方的手。

一番自我介紹之後,杜愛紅立刻熱情了起來,她還記得丈夫說過,就是這個趙朱妹子,幫忙說了好話,才讓婆婆走的明明白白,今日才能入土為安。

趙朱安慰了幾句後,順勢說到年根底下辦年貨,過幾日得麻煩麻煩杜愛紅。這年頭兒,親朋好友托人情可太正常了,杜愛紅門兒清,當下便低聲道:"妹子,你不用多說了,臘月二十三——小年那天要從屠宰場拉一批豬肉過來,你早點過來,我一定給你留塊最肥的!對* 了,肉票有吧?沒有的話,你看有糧票布票不拘什麽,我看着給你換些。"

"哎喲,愛紅嫂子,太感謝您啦!家裏不缺肉票,有您這個消息比什麽都強。對了,肉給我留肥瘦相間的就行,我奶奶年紀大了,油水大了怕她腸胃受不得,五花肉就行!"趙朱笑眯眯應承道。

"哎喲,肥肉多了能煉油呢,還能怕油水大?"杜愛紅納悶地嘟囔一句,也不再多說,又去招呼起了別的親戚鄰居。

到了小年那天,趙朱一大早就到了供銷社,作為公社唯一的供銷社,得到消息的人可不算少,大門還沒開,供銷社門外就擠滿了人。

雖說過年村裏交了任務後,一般都會殺豬,但每家分到的豬肉也并不算多,何況也不是每個村都能把豬養好,如果再趕上有個婚喪嫁娶的事,那就更不夠用了。現在大家手頭都不寬裕,但再窮困的人家,到了年節,也得想法設法割二兩肉包頓餃子,過個肥年。

雖說杜愛紅給趙朱賣好,告訴她供銷社要拉豬肉來,但看樣子這小道消息不胫而走,早就傳開了來。

趙朱看着眼前的這人山人海,臉皮直抽抽,不過也不算白忙活兒,有着杜愛紅幫忙,不但搶到了五斤豬肉,還買了不少點心、瓜子、糖果,算是大獲豐收。

到了臘月二十五,趙大伯的那個戰友又派人送來了年禮,上好的米面油,把小吉普的後座堆得滿滿當當。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