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三處鋪子

31章第三十一章 三處鋪子

崔如英問的掮客是這會兒管賣房租房的,跟以前的房産銷售差不多,她以前還做過這行兒呢。

如今竟然還要和老本行打交道。

劉嬸兒一時半會兒還沒反應過來,掮客,門面?這是咋回事?

後知後覺,她笑着問:“你家這是打算開鋪子啦?”

崔如英看看左右不太高的院牆,聲音壓低了點兒,道:“前兩日不總下雨嗎,也沒法子出攤兒去,我爹娘就想要有個鋪子肯定好一點,比起擺攤算個穩妥生意。

而且我家人多,忙活包子太擠了,所以想着看看城南有沒有人出租鋪子,若有合适的就租一個,沒有那就算了。”

劉嬸兒想,這倒也是,她點了點頭,“成,成天去街上也辛苦,有個地方方便多了,我給你問問去。”

崔如英笑着道:“那多謝嬸子了。”

她也不知劉嬸家是做什麽的,反正許娘子做奶娘就是她牽的線,約莫是認識的人多。她打算白日和崔大山去看看,但不能像沒頭蒼蠅似的亂看,她對街上不了解,崔大山更是,有個熟人搭線也方便點兒。

既省時又省力。

劉嬸兒幫了崔家不少,崔家也回報了不少,若是能自己來崔如英肯定不麻煩別人,但她現在能想到的就只有劉嬸兒。

她也知道,可以去問陸雲蓁,甚至于李嬷嬷錦月估計都能幫這個忙。

但總歸是不合适的,求人辦事不好求,雖然對陸雲蓁來說不過是舉手之勞。她也怕陸雲蓁直接找個鋪子,少收租金租給他們,那就更欠人情了。

能自己辦就給辦了,她也不想給陸雲蓁添麻煩,璋哥兒快滿月了,估計府裏也忙。

最要緊的是,萬一許娘子不高興,鋪子的事兒肯定就打水漂了。

Advertisement

劉嬸兒佯裝不高興道:“多大點兒事。你們家這手藝該早擺攤賣吃食去,也忒好吃了。”

家裏孩子大人就稀罕這口,每每崔家來送東西一家子都高興,東西好吃給得也多,今兒這一大碗都滿着呢。

劉嬸兒只記得六丫滿月給拿了幾個雞蛋,這回回又送包子又送肉的,這得多少錢。說起來她也羞愧,不過是嘴上幫忙的事兒,總送東西來。偏偏還稀罕吃,舍不得推出去。

崔如英笑了笑,“嬸子喜歡就好,我還怕不好吃呢,這可好了,讓嬸子誇一句比什麽都值了。下回做別的還送來給嬸子嘗嘗,嬸子再點評點評呗。”

劉嬸兒聽這話心裏是真高興,也不知道崔家這丫頭怎麽生的,每回都能把人哄得心花怒放,“行行,你也快回去吧。蔥能拎得動不?要不嬸子給你送回去?”

崔如英道:“能,背也給背回去,嬸子我走啦。”

劉嬸兒在門口一直看崔如英跑出巷口才回去。

辰時三刻,崔大山和崔大郎賣完包子回來了,崔大山就問女兒啥時候去看鋪子,崔如英道:“我托劉嬸兒打聽打聽,等有信兒咱們再去。爹,一會兒我去街上看看,看看那些飯館都咋做生意的。”

崔大山點點頭,“成,我先把竹屜啥的刷了。”

開鋪子和擺攤肯定不一樣,擺攤一個小推車就夠了,什麽都在家裏做,但是開鋪子前堂後廚都得有,還得有掌櫃的收錢,跑堂端菜上菜,人可就多了。要是生意穩當,肯定還得雇人呢。

崔如英得去看看別人咋弄,真要租鋪子,不能等租好了再想這些,那不是耽誤時間嗎。

鋪子每日都花租金,耽誤時間就是耽誤銀子。

崔大山不懂這些,但很相信女兒,更信劉嬸兒。

說實話,家裏有今日,六丫有奶喝,多虧了人家,這事兒還肯幫忙,真是太好了。

看家裏人都回來了,崔如英就出門了。

她先在城南看了看,這邊多是客棧小飯館,專門賣包子的鋪子還真沒有,除此之外還有雜貨鋪子、胭脂鋪子、酒坊等。

酒坊十幾家,崔如英昨兒來過的那家今兒又看見了,開門也早,裏面好多酒壇子,一大早生意就不錯。

胭脂鋪子首飾鋪子開門也早,這會兒沒什麽人,飯館多中午巳時一過就開業,現在大門緊閉。

若是崔家賣包子,早晨就得開門,白日有人看着,啥時候買都成。

崔如英繞了一圈,城南賣早飯沒有開鋪子的,畢竟只賣一樣,一個小攤子就夠了。

飯館多是賣當地菜,城南大的酒樓總共三個,最大的是同順德,雖然城南百姓窮苦,可這邊客棧便宜些,多商人落腳,酒樓飯館也多是給這樣的人吃飯用的。後廚看不見,大堂都是桌椅板凳,有跑堂的端飯傳話,臨近中午生意就多了。

崔如英本來還發愁,城南的鋪子租金自然便宜,可是這邊人沒有城東城西的有錢,賣水煎包都跑城東城西去,她害怕生意不好。

城西城東的鋪子肯定租金也貴,才賺一個月銀子,崔如英也不敢立馬就試。

虧了錢怎麽辦,家裏這麽多人。

繞了一大圈,她覺得也不必過于憂心。城南飯館有,酒樓也有,因為城南人多,這些鋪子酒樓也更多。

崔家包子味道不差,這也賣了一個多月了,開在這邊也合适。

崔如英還去城東看了看,鋪子也不少,若是日後再賺錢再說。

一步一步來,一口氣也不能吃成這胖子。

回到家,中午劉嬸兒沒過來,崔家該賣生煎還是去賣生煎了。

晚上崔大山二丫回來了劉嬸兒才來,她知道下午崔家要出門賣包子,家裏沒人,這才這會兒來的。

劉嬸兒來,崔家點了兩盞油燈。

劉嬸兒說道:“城南有三家往外租,明兒可以去看看。”

崔如英只放兩日,明兒看完就得回去,不過她也知道租鋪子這種事得靠緣分,如果不成,就等下次回來再說。

多幾天,也能多攢些錢。

就算看好了,也得問過許娘子,畢竟是大事兒,不可能只看一次就敲定了。許娘子這幾天正趕上白日休息,請個假出來一會兒不打緊。

崔大山說了幾聲好,“明兒去看看。”

話送到了,劉嬸兒就要走。

崔如英趕忙道:“嬸子可知道三處鋪子都啥樣,什麽價錢?姐,你給嬸子倒杯水吧。”

二丫點點頭,劉嬸兒又坐了回去,“有一處離你們早上擺攤的地方近,在朱雀街,租金不算貴,一個月一兩五錢銀子。

還有一個挨着同順德酒樓,這個是貴一些,跟上一個差不多大,一個月三兩八錢銀子。另一個位置也不錯,就是鋪面小,兩邊的鋪子大不顯眼,從前是賣胭脂的,租金二兩。”

崔如英一聽,倒吸一口氣,這租金是真不便宜。

一年光租錢上頭就得二三十兩銀子,想想崔家這房子,當初買三十多兩,如今雖漲了價錢,可也就五十多兩。

兩年租金都快能買間宅子了,不過一個月賺五錢的時候也不會想着租鋪子,租鋪子的也不會算這二兩銀子。

畢竟上個月崔家賺的也有十幾兩呢。

劉嬸兒見崔家人都不吭聲,說道:“嬸子說兩句啊,你們現在有包子攤兒,如果是朱雀街的那個,租下來不合算呀,一年租金都快二十兩,倒不如省了租金,找間宅子租,家裏也能忙活開。同順德酒樓旁邊那個太大了,三兩多銀子一個月,一年快五十兩。有那個錢做什麽不成,也能再置辦一套。

這價錢或許能講講,不過也差不多了,門面都貴,這是拿着做生意的,自然不能拿宅子跟門面比。”

城南門面也不便宜,這是京城,來往做生意的也多,崔家覺得貴遲疑着,或許過幾天鋪子就沒了。

劉嬸兒看崔如英沒說話,又道:“城東那邊價錢我也問了,租金估計得翻上一番,也沒這邊寬敞。租鋪子多是押一付三,半年一年起租,前兩個還留着些做飯的東西,桌椅也有,後頭從前不是幹吃食生意的,要是租這個桌椅啥的還得自己置辦。”

人東家可不管你做啥,崔如英笑着點點頭,“嬸子說的我都明白,同順德酒樓旁邊的就算了,明兒去那兩處看看,今兒也是辛苦嬸子。”

劉嬸兒喝了口水,“這有啥的,行,我這就走了,你們也商量商量。”

這不是啥小事兒,一家人得合計合計。

不過劉嬸看了崔家三丫懂事兒,許娘子跟崔大山好些事兒都聽她的,當真應了那句話,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崔如英送劉嬸兒出去,回來,看見崔大山一臉愁緒。

崔大山覺得租金太多了,他看了看女兒,“要不等明兒你回去了,跟你娘說說咱們再看,這麽大的事你娘又不在家。”

崔如英道:“好鋪子不等人,爹,我覺得嬸子說得也不錯。咱們早晨賣包子的攤子附近的不值當租,太遠了,咱們家小生意也夠不上。那個差不多的沒有桌椅,要真租那個還得準備好些時日呢,這可耽誤不得。”

若真只為遮風避雨,南街那個還算不錯,早起人多。但不僅是為了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是為了賣水煎包,那個就不成了。

崔大山嘆了口氣,“怎麽這麽貴,咱們家附近租三間房子,一個月也就五錢銀子。”

崔如英道:“咱們這兒是啥地方,再說了,家裏面從前一個月也就賺五錢多銀子,如今賺的多了,想租好地方的門面,自然要貴一些。”

大郎點了點頭,“是這個理兒,也不是只對咱們家貴。”

二丫對這些一知半解,只在旁邊好好聽着。

崔如英原以為能找幾家,可總共才三家,能選的就少了。

崔大山皺着眉點點頭,“那明兒去看看吧。”

崔大山覺得如今賺的多了,花的也多了,租金一年得二十多兩,要是全賠進去,一家人這些日子可就白忙活了。

但轉念一想,後頭賣生煎也攢下不少,本來也是閨女說去賣,就當沒賺過這麽多錢了。

他以前做木工,真要租了鋪子了,桌椅板凳他來做,還能省不少錢呢。

但到時做這些,下午生煎生意恐怕也得耽擱了。

怎麽算崔大山都覺得虧錢,想說別租了,可這是許娘子的意思,不租一個,到時候再怪他怎麽辦?

崔大山打算明一早賣完包子就去看看,帶着大郎跟三丫,二丫就在家裏看着孩子。

這事兒就算敲定下來了,一家人這才坐下吃飯。

晚上飯菜簡單,稀飯和炖白菜,昨兒的菜半點兒沒剩,剛吃完好的,吃這個也成。

吃完飯,收拾梳洗好,一家人也就吹燈睡下了。

崔大山睡不着,但崔如英睡得快,為了包子賣得快一點,崔如英今兒也早起幫忙了。

蒸好之後留了十個,她打算五個給劉嬸兒拿去,感謝她幫忙,另外五個準備給掮客,好說話些。

到了街上崔如英也不用吆喝,給裝包子收錢就行了,崔大山還問了她,“這要真租了鋪子,要不要賣包子的時候說說?”

崔如英道:“八字還沒一撇呢,不急。”

要是真租了,肯定得廣而告之,還有城東城西那邊,早點把桌椅做好,也早點開業。

早上包子賣完,三人把東西放回家,就帶着包子去了劉嬸兒家。

劉嬸兒家也剛吃過早飯,崔如英把油紙包的五個包子遞過去,劉嬸兒皺着眉道:“咋還總拿東西!”

崔如英:“嬸子,我爹性子老實,我和我哥年紀又小,一會兒還得勞煩嬸子幫襯。”

崔如英在家裏說話管事兒,可在外面誰會理會一個七歲大的孩子。有劉嬸兒在,那就是多個說話管事兒的長輩。

劉嬸兒這才把包子接了過來,笑着道:“成,我來就行。”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