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鹵肉飯
30章第三十章 鹵肉飯
鍋得留人守着,這菜別人還不會做,崔大山和二丫就挑着扁擔去賣包子了。
兩個人性子都老實,不過有崔如英在城東城西兩處地方叫賣幾天,崔記包子的名頭也打了出去。
名聲不小,不少人都記得崔記生煎包的味道,以及那個口齒伶俐的小姑娘,也不怎麽用叫賣,包子也能賣出去。
一邊各一日,買的人還真多了些,生意好了點,每日加上醬肉包,偶爾能到七百文錢。若是日日這樣,一個月也有好些銀子呢。
不過這個月下雨多,這剛要到下旬,就下了兩日雨了。
下了雨後生意還更好了,還有穿得光鮮的一早趕去城南包子攤買醬肉包子吃,誰家銀子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兩文錢一個還好吃,有人一下子買六七個。
不過崔大山也沒把這兩件事兒想到一塊兒去,只知道生意好了,卻沒想明白為何,就當財神爺保佑了。
崔如英也見現在生煎包煎的多了點,生意是好了。
崔大郎還沒醒,崔如英就在竈膛邊看着火,偶爾進屋看看六丫。
六丫中間醒了一會兒,許是帶她的人多,崔如英不常回來,妹妹見她也不哭。
都兩個多月了,這會兒正忍不住擡頭,六丫像許娘子多些,也白,崔如英怕妹妹突然會翻身掉地上,廚房屋裏來來回回地跑。
終于,崔大郎醒了。
崔大郎早上起得早,剛開始還成,時間一長就不像崔大山年紀大扛得住,下午總得多睡一會兒。
以往崔大山和二丫臨走時會把他叫起來,但今兒崔如英在,能看着六丫,就一覺睡到了現在。
精神總算養足了,崔大郎眼裏也有驚喜,“三妹回來了!”
Advertisement
崔如英道:“上午下了課就回來了,爹他們出去賣包子了。”
崔大郎笑了笑,“我來看着火吧。”
煙熏火燎的,他燒火。
崔如英點點頭,“小火慢慢燒就成了,還差小半個時辰呢。”
崔大郎總燒火,知道大火小火之分,“我知道。”
崔如英回屋看着妹妹,給喂了幾口羊奶,沒一會兒六丫就又睡着了。從屋裏出來,她看見崔大郎守在竈膛邊,裏面的火苗也在他眼睛裏跳躍。
這是家裏最大的孩子,每日早起包包子看妹妹,做的事兒是最多的,其實也是孩子。
崔如英喊了聲大哥,大郎回過頭,“怎麽了?是不是六丫哭了?”
竈膛裏劈裏啪啦柴火燒炸的聲音,他聽不太清裏面。
崔如英搖搖頭,道:“不是。大哥,我以後估計都五日回來一次,給你背書吧,這些你以前學過,就當溫故了。若是日後有機會再回去讀書,就不必再花時間溫習以前的書本了。”
崔大郎讀書還是三年前,總不看,就算當初會背也早就忘了。
崔如英以前聽崔大山和許娘子夜裏說話,還有偶爾透出不能讓大哥讀書時惋惜的神色,也知道,大哥功課不錯。
家裏有錢肯定能再讀的,十三歲不算晚,若是能考取功名,自然不會成親太早的。
崔大郎愣了愣,看了妹妹好一會兒然後重重點了個頭,“三妹,多謝你。”
少年眼圈微微發紅,看了崔如英一會兒趕緊低下頭往鍋裏添了根柴火。
崔如英道:“正好我背錯的大哥也能幫我糾正,這兩日不上課,還省着荒廢,是我要謝謝大哥才是。”
崔大郎臉被火苗照得通紅,“不是這樣的,我知道你是為了我。”
若真的當自己是幫妹妹,那真是不知好歹了。
最開始得知妹妹能去讀書時,他還有些失落,實在是太不應該了。三丫若非為了他,哪裏會費事,如此說也是為了顧及他的臉面,怕他胡思亂想,他何德何能啊。
崔如英道:“我們是兄妹,當然要為彼此考慮了。而且大哥賣包子也出了力,賺錢不就是為了家裏的日子好過嗎。”
崔大郎點了點頭,“明兒多包些,這兩日都不怎麽夠賣的。對了,三丫,這裏面是什麽,聞着好香。”
崔大郎知道崔大山今兒買了肉回來,但不知崔如英做什麽。
崔如英笑着道:“做了鍋鹵肉,晚上家裏吃米飯,我一會兒蒸米飯去。”
崔大郎道:“我來就好。”
崔如英搖了搖頭,“大哥累了一天了,我來吧。”
她怕崔大郎來,摻和小米一起蒸。蒸上飯,崔如英又回屋看了眼六丫,睡得正香。
天越來越長,以往崔大山和二丫都摸黑回來,這幾日回來時天還沒黑透呢。
今兒也早,但剩了四個生煎包,兩人繞了一會兒沒賣出去,崔大山大手一揮,“不賣了,回家。”
繞了半天肚子也餓了,再說家裏還有好飯等着呢,剩四個就剩四個。
崔大山問二丫吃不吃,二丫搖頭說不吃,崔大山也沒吃,他還能走回家呢。
以前都是中午吃好飯,這回晚上吃,崔大山心裏還有點癢癢,誰不想吃完就躺下睡覺,中午吃完飯還得幹活呢。
二丫也覺得自己能忍住,回家就能吃肉了,她也不想吃生煎包子。
父女倆快步往家裏走,二丫挑的小扁擔也是崔大山拿着,剛拐進崔家的巷子,就聞到了濃郁的肉香味。
這會兒正是吃完飯的時候,各家各戶煙囪都冒着煙,煙火氣和飯香雜揉在一塊兒,讓人腳軟,這香味兒走到崔家門口尤為明顯。
崔大山腳步頓了頓,廚房亮着盞油燈,不過只一盞等,廚房還是有些昏暗。
四郎正踮着腳在碗櫃前頭拿碗和筷子,大郎把鍋蓋前壓着的布給拿走了,正準備揭鍋。
崔如英在爐子前面在盛米飯,崔大山心裏有股暖意,就像在冬日裏喝了口烈酒。
若是許娘子在就好了,孩子們在,他們娘也在,不過也快,等明年年底,也就不用喂奶了。
二丫的高興就簡單多了,賣了半天包子,回家有好吃的飯菜,那肯定高興呀。
她直接跑了進去,“大哥,三丫!我跟爹回來啦!”
崔家向來都是早上中午吃得頂餓一點,晚上多是稀飯紅薯,反正吃完就睡覺了,睡着了餓也不知道。
今兒晚上的飯,二丫是一邊賣包子一邊盼着的。
崔大山把門闩插上,“要吃飯了吧,正好我們也回來了。”
崔如英道:“正好好了,快進來準備吃飯吧。”
崔大山把扁擔放在院子裏,把裏面的木匣子全都拿了出來,放到井邊留着明兒再刷。
他洗幹淨手,進屋一看桌上還有個深褐色的小酒壇子。
崔大山問道:“哪來的酒啊?”
崔如英把米飯端上桌,“我出去打的,晚上飯菜好,爹你忙了這麽久,喝點酒也暖暖身子。”
崔大山不禁想這日子也太美了吧,他轉念一想又問崔如英,“你哪來的錢?”
崔如英:“回來娘偶爾會給我點兒,省着沒花的就給爹打了壺酒喝。”
這錢裏面還有回來買肉剩的,吃早飯剩的,崔大山給的,酒那麽小壇子就花了八文錢,現在她只剩下十五文了。
不過崔如英也不單單是為了崔大山,真要開鋪子,菜品多了,有生煎水煎包這些,得備些酒。
喝着酒,吃着小菜,還有包子湯粉面條這些,沒準兒酒水還是大頭呢。
多試幾樣,總能找出又便宜又好喝的。
崔大山道:“多少錢,我一會兒給你。”
在侯府留點錢有用處,省着羨慕別人有錢,再說給他買酒,哪兒能讓閨女花錢。
崔如英沒拒絕,“爹你給我十文就行了,先吃飯,吃完飯再給吧。”
跑腿費怎麽也得兩文吧,給的多日後她還能給崔大山買酒。
崔大山道了聲行,“快吃飯,吃飯。”
大郎把鍋裏的鹵肉和雞蛋都盛了出來,雞蛋被改了花刀,顏色頗深,在盆子裏看着有滋有味。
五花肉跟着胡蔥酥、香菇丁混在一起,崔如英乍一看也分不清哪個是肉,哪個是蔥,哪個是香菇。
這一鍋香極了,四郎五郎早就拿好碗筷等着盛飯了。
白米飯和鹵肉,那是最下飯的。
崔如英看家裏也沒酒杯,又拿了兩個碗,一個放到崔大山那兒,留着喝酒。
另一個在崔大郎給盛飯時,崔如英把鹵肉盛出來小碗,又挑了兩個雞蛋,“明兒給劉嬸兒家送去。”
一家人都沒意見,崔大山也想多回報些,但性子粗,吃飯就光顧着高興了,也沒想到這茬兒。
其他人也沒想着,不過這都是應該的。
崔大郎盛好飯,崔如英先往裏面舀了勺肉,拿筷子拌了兩下,說道:“就這樣拌着吃,快嘗嘗今兒做的怎麽樣,有沒有紅燒肉好吃。”
一個接一個的舀肉,四郎舀好之後,先吃了一口,這可是剛盛出來的,自然熱,可白米飯和鹵肉的誘惑力太大,在嘴裏含了一會兒他才嚼。
上次紅燒肉什麽味道來着,吃過太久四郎已經忘了,再吃了口鹵肉,就更想不起來了。但他覺得,肯定沒有今兒的好吃。
“三姐,這個好香呀,你咋那麽厲害呢?能做出這麽好吃的菜來!”四郎一邊說一邊吃着飯,腮幫子都鼓起來了,“不過也是因為爹大哥二姐賣包子了,咱們才有錢買肉。”
一勺肉直接拌個大碗飯,全扒到嘴裏就是香。
崔大山還喝了口酒,“多吃點你們,是好吃,這個好像比紅燒肉還香呢。”
崔如英嘗了一口,肉綿軟,肥肉并不油膩,大概是因為加了胡蔥酥,所以香味更濃郁,有股說不上來的特別的香味。
加上炖的時間長,肉十分軟爛,香菇有韌勁兒,吃到嘴裏不至于全是軟的,肉中又有菌菇的香氣,今兒蒸的還是白米飯,若是二米的,肯定沒有這麽好吃。
崔如英又夾了個雞蛋,改過花刀,雞蛋也好夾一點。
炖得時間長,外面入味裏面的蛋黃也不是以往那種橙黃色,而是帶着些許褐色。她先嘗了點蛋黃,味道不是特別重,要是再泡一晚上應該會更好。
蛋清味道濃厚些,肉香鹵味,在晚上吃好像顯得更香了。
一盞昏黃的油燈,一家人圍着桌子坐了一圈,崔如英吃了個雞蛋,兩碗飯,其他人也吃得肚子溜圓。
崔大山沒把酒喝完,他都好些年沒喝酒了,這味道當真是令人難忘。
明兒還能再喝點,啥都能下酒,薅兩根蔥也成的。
吃過飯,崔大郎去收拾碗筷了,崔如英做了一下午飯,崔大山和二丫賣了包子,弟弟還小,他來刷就是。
不過刷碗大郎今天也高興,下午做飯時妹妹跟他背了《三字經》,早先淡忘的又慢慢想了起來。
就算不能去讀書了,只要記着這些就很好了。
不讀書也行,做生意,日後把四郎送書院去,也能光耀門楣,再說還有五郎呢。
以前心裏難受,現在反而想開了。
次日一早,崔大山和大郎去南街賣包子,崔如英把肉拿了出來,打算一會兒去劉嬸兒家。
二丫還有些緊張,“我去?”
崔如英道:“今兒我去吧。”
二丫松了口氣。
崔如英去了劉嬸兒家,接肉的時候劉嬸兒很是不好意思,雖然崔家日子是好過了,可是那也是賣包子起早貪黑賺的錢,天沒亮就買肉,一家不管大的小的都忙活,那會兒誰家都睡覺呢,看着就辛苦,
說句心裏話,如果崔家撿了不少銀子發大財,劉嬸可能氣恨一會兒,但是本本分分做生意,劉嬸兒只要羨慕敬佩的份兒。
她讓崔如英等着,薅了一大捆蔥,“以後就上嬸子家拿蔥,千萬別客氣。”
反正這麽多蔥,自家也吃不完,給崔家就是。
崔如英道:“您就是我親嬸子,肯定不跟嬸子客氣。嬸子,我這還有個事兒,想求你幫個忙。”
劉嬸兒道:“什麽幫忙不幫忙的,咱們兩家還說這麽見外的話。”
崔如英笑了笑道:“嬸子可認識什麽掮客,我家想看看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