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二合一
64章第六十四章 二合一
楚玉珠心裏又氣了起來,覺得她們玩的東西不好玩,那還巴巴地非要跟過來。
面上一套背地一套,這種人最讨厭了。
言月瑩和陸绾舟也愣了愣,誰能想到會聽到這種話,也不知該聽還是不該聽。
陸绾舟沒說話,言月瑩咳了一聲,“胡說。”
言世清:“我胡沒胡說,等她回來了一問就知道了。”
言月瑩道:“還說!”
言月瑩對着楚玉珠笑了笑,“玉珠,世清不懂事,你別往心裏去。”
楚玉珠氣道:“分明是她求着出來的,等我回去非要跟我祖母告狀!世清你也別往心裏去,我妹妹不懂事兒,都是胡說的。”
崔如英心道,還好楚玉娴沒在這兒,不然又得哭了,她安慰楚玉珠:“若四姑娘下次不想來,那就別勉強了。”
本來楚玉珠心裏還很氣,聽崔如英這麽說,又覺得還好,“那一會兒快些回去,省得在外頭還不合她心意。”
這般又等了一會兒,楚玉娴才回來,身後丫鬟抱着幾支荷葉和兩個荷花骨朵,在陽光下襯着碧綠粉紅,兩種顏色交襯,顯得分外好看。
楚玉娴朝着楚玉珠走過來,看人都在,笑着說道:“姐姐,你們才玩完嗎?今兒出來真好玩,下回可還得叫上我。”
一時之間衆人也不知該說些什麽,陸绾舟差點沒忍住笑出來,楚玉珠現在有些明白何為同氣連枝了,楚玉娴這樣丢的是她的臉,她現在都不氣了,就覺得好丢人。
萬一言月瑩合陸绾舟以為她的妹妹是這樣的人,她也是這樣的人可怎麽辦。
傳出去有這樣的妹妹,以後出門都會被笑話的。
沒有下次了。
楚玉珠面無表情道:“下次再說,好了好了,咱們快回去吧。”
言月瑩幾人也跟小雞啄米似的點頭,只不過腳都動了,言月瑩又想起一件事。
言月瑩轉頭對言世清道:“如英聽聞你身子不好,就把她帶來的點心留下了。我嘗過,味道還不錯,以前從沒吃過,也新起,說是喝完藥再吃能甜嘴巴。”
人就在這兒,該道謝道謝,以後再見不知何時了,何必等到以後呢。
不管用不用的到,這都是一份心意。
崔如英忙道:“一些點心而已,不敢居功。”
楚玉娴站在一旁,心裏想着的确不能居功。三房做的點心,又不是崔如英做的,帶過來本來就是借花獻佛了,拿着侯府的東西給她自己做人情,她哪來的臉呀?
只不過楚玉娴卻見言世清笑了笑,“多謝。”
言世清的樣貌清秀,不笑時顯得不近人情,笑起來好似春雪笑容。
比起和她說話時那般冷言冷語不耐的樣子,這副樣子完全不同。
崔如英是真心幫忙的,聽她道謝便說道:“若有用直接來信兒,我再做些就是。”
言世清愣了愣,這回道謝又多了兩分真情實意,“謝過崔小娘子。”
崔如英點點頭,跟着楚玉珠上了馬車。
回安定侯府的路上,楚玉珠一路都沒理會楚玉娴。
下馬車後的第一件事就跑去正院跟錢氏告狀,人也帶去了,可是讓她丢臉了,以後她才不做這種事兒了。
楚玉珠嚷嚷道:“祖母,你都不知她們怎麽看我,哎,真是丢死個人了。她還跑人家小娘子面前說,我都不認得,她也敢!”
錢氏心道,言家和陸家兩家家世不如安定侯府,兩家的女兒怎會覺得安定侯府的姑娘丢人呢?
她曾勸過楚玉珠,多和家世好的姑娘一起玩兒,不過楚玉珠不愛聽這些話,說誰交朋友還看家世,現在更好了,跟三房奶娘的女兒一塊兒讀書,還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
而且別人說話都不聽,同樣的話,那崔小娘子說就聽了。幸好崔小娘子沒什麽壞心,不過她也盯着,出不了大差錯。
孫女長進了,錢氏就不在意這些小事。
畢竟錢氏也不希望自家孫女受委屈,不喜歡楚玉娴就不帶,帶了一次弄得不高興了,下次不帶就是。
錢氏笑着道:“好了好了,都依你,我和你祖父說,日後你出門不必帶她了。這個金鎖給你玩兒,可不許不高興了。”
崔如英直接回的燕歸堂。
她還沒吃午飯,小廚房給她留了些。今兒許娘子看白日,田娘子還睡着,明日也放假,她想下午回家看看。
雖然和崔大山說了這回不回家了,可還是惦着家裏,鋪子有生意,多賺錢也能多給她買首飾。
一對兒銀耳珠,也能收買人心呀。
而且崔如英想着,今天崔大郎去了書院,家裏估計也忙,她去正好能頂一頂,也給劉嬸兒和趙掌櫃适應的時間。
崔如英還想問問,端午那日晚上生意如何。那天來了些客人她就走了,不知道晚上生意怎麽樣,還有羊肉和胡蘿蔔餡兒的包子,賣得咋樣,若是不好可以換別的餡兒。
從安定侯府回崔家的鋪子,也得半個時辰。崔如英今天沒帶什麽吃食回去,倒也輕巧。不過從十裏亭回侯府都不早了,再到鋪子,裏面都已經打烊了,劉嬸兒和趙掌櫃也都回去了。
下午時分,書上有蟬鳴,風聲細細,崔大山在井邊刷碗,二丫收拾着廚房,聽着動靜眼睛往外一望,對着埋頭苦幹的崔大山道:“爹,妹妹回來了!”
崔大山今天沒想着崔如英會回來,還很詫異,“不是說這兩日不回來嗎?”
崔大山也算着女兒放假的日子,說不回又回來,讓人驚喜。
崔如英道:“家裏離得又不遠,那還不是想回來就回來。”
崔大山笑了笑,他肯定是樂意閨女常回來的,甚至願意閨女不去侯府,就在鋪子裏幫忙。
不過還是去侯府好,吃得好還長見識。
崔如英看了看,崔大郎不在,估計四郎五郎都在屋裏跟着六丫睡覺,鋪子裏顯着空,“大哥早上去書院的?”
崔大郎點點頭,“早上自己去的,背了些饅頭幹糧,天氣熱,怕帶包子壞了就沒帶。”
崔如英道:“平日吃飯就在書院嗎,可有飯堂?”
書院在城西,松山的山腳下,環境清幽,很是适合讀書進學。
崔大山道:“有飯堂,就在飯堂吃,每個月吃飯還得花不少錢呢。”
一天十文錢,一個月就是三百文,每個人都收,不過聽說只有家境不咋好的學生去吃,家世好的,有書童從家中松飯,更有從酒樓飯館帶飯菜的。
苦了什麽都不會苦了嘴。
崔如英想了想,書院有飯堂,也得吃飯,那平日米飯還是饅頭?吃包子嗎,有崔記包子做的包子好吃嗎。
若是鋪子的包子能賣到書院去就好了,這樣大哥也能吃,還多了一門生意。
書院人肯定多,怎麽也得有幾百人,若是能每日多賣幾百個包子,那該多好。
不過現在什麽都不知道,想這個也沒用。
崔如英把腦中的思緒趕走,“出門在外什麽都花錢,但大哥肯定不會亂花。”
崔大郎是男子,十三歲的年紀能幹不少事兒,這一走,家裏就顯着空蕩蕩的。
崔大山道:“你大哥我放心,也給他留了錢,買筆墨用。”
崔大山信奉的道理,出門在外不能缺錢花,他也給崔如英錢。
崔如英笑了笑道:“我跟着一塊兒洗碗吧。”
二丫已經把廚房收拾好了,前堂劉嬸兒收拾得也挺幹淨,崔如英想着崔大郎一走,鋪子裏又少個人,若是劉嬸兒和趙掌櫃請假了,也忙。
二人肯定不能同一日請,不然鋪子裏就剩一個人,肯定忙活不開。
這種事都是商量來的,劉嬸兒那裏自然好說,在她放假回來的時候請假,崔如英還能在鋪子裏幫個忙。
趙掌櫃那邊說說,估計也沒啥事兒。
看日後生意如何,若是不錯,前頭留三個人是最合适的,那就得再招一個人。
崔如英看了看沒什麽大事,又問:“爹,端午那天生意好嗎?”
想起端午那天晚上崔大山就高興,“好,好的不得了!羊肉包子賣得還不錯,蘿蔔絲兒的也挺好,客人都可愛吃了,幸好鹵菜做了兩盆,那天晚上生意都趕得上平日兩天的。”
雖說中午生意不太好,可是一個晚上錢就賺回來了,忙的人腳都冒煙。
有不要錢的鹵菜,來買的人自然就多了,而且崔記包子是能帶走的,過來拿着盆碗買包子拿鹵菜的可不少。
還不像開業那日只買醬肉包子,別的也買。崔大山以前哪裏敢想,做包子還能賺這麽多的錢。不過家裏做的包子是好吃,崔大山現在做生意,也懂了些,偶爾會去城南街上嘗嘗別人家的,那句話怎麽說來着,知道自己也知道別人,幹啥都能成。
崔家的味道一直都好,都是醬肉包子,街上賣的卻沒崔記的大,味道好,分量足。
那日酒還多打了二十斤,竟然全都賣光了,鹵菜都是素菜,價錢不貴勝在味道好,還有那雞蛋湯,一個晚上喝了三大鍋,但是說實話也沒用幾個雞蛋。
這些看着不要錢的東西客人喜歡,但其實花不了多少銀子,還因為這些不要錢的東西,客人來買要錢的,反而讓鋪子賺了更多的錢。
以前崔大山還不太樂意送,現在也願意了。
誰見了錢不高興,一個晚上就能攢出來崔大郎的束脩,崔大山心裏美滋滋的。以後四郎五郎都去讀書也不怕了,家裏不差錢。
雖然聽外人說家裏做生意不穩當,可崔大山自己知道有底氣。別人問了就說不怎麽賺錢,也省着鄰居跟着借錢。
崔如英道:“那我看看鋪子裏還缺啥,好上一些新菜。”
有新菜客人就願意來,崔大山覺得女兒在侯府見的世面多,會的東西也多,然後還幫着鋪子越來越好。凡事有好處就有壞處,雖然不能在鋪子幫忙,可是可以讀書,吃住又都在侯府,那也挺好的。
崔如英跟着洗完了碗,然後回廂房看了看。
四郎五郎和六丫睡得正香,這些日子吃得好,都胖了,臉圓滾滾的,臉上熱的出了一層紅暈,六丫不常出門,很是白淨,相貌有些像許娘子。
崔大郎不在家裏,崔如英還不太習慣,家裏兄長不在,也意味着少了個照顧自己給自己撐腰的人。
不過這些都是小事,賺錢才是大事。崔如英記挂着書院的飯堂,光想肯定不行,不會有人來崔記包子問,能不能送些包子去書院。
這種事得自己過去問。
所以崔如英想去書院看看,便出去對崔大山說:“晚上我去給大哥送飯吧,怕他去那兒吃住不習慣。”
崔大山道:“城西那邊晚上不好走,你去幹啥?要去也明天中午再去。”
兒子去書院,崔大山也擔心,如果大晚上去那還是算了,一個丫頭過去崔大山不放心。
崔如英道:“我早點去,托人轉交就是,現在天長沒事兒。”
知道兄長在書院卻過不去,她心裏癢癢得慌。
崔大山覺得有理,“也成,我多做些。”
那邊人也不少,出城走個三裏路就到了,也不用爬山,崔大山去過,知道什麽樣。
崔如英趕緊回屋寫了封信,信上打聽了學堂飯菜如何,書院總共有多少人。
若是能見到崔大郎就直接問,若是不成,就把信放在飯盒裏。
明兒中午再去一趟,就知道是什麽樣了。
這些話崔如英沒告訴崔大山,書上說事以密成語以洩敗,八字沒一撇的事還是不必說了。
萬一告訴了,崔大山說一些弄這個作什麽的話,聽了還讓人心煩。
知道要去給兒子送飯,崔大山急忙出去買肉,送些醬肉包子,多做點兒,還能給同窗分着吃。
平日裏還給街坊鄰裏送呢,崔大山覺得,這些是應當做的。送東西好辦事兒,他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包子做好,剛申時二刻,崔如英裝上包子和信就出門了,人都出門一會兒,崔大山才想起來,好像忘了告訴女兒書院在哪兒了。
崔如英是不知道,但可以打聽。崔如英是一邊走一邊打聽,倒也好找,
外頭陽光正好,天氣雖有些熱,但還沒到夏日那般熱得讓人難以忍受。
書院在城西,出了西城門,然後沿着官路一直走就是。
書院叫松山書院,在城西的松山山腳,書院大門氣勢恢弘,院中松柏錯落,屋舍鱗次栉比,山中清幽,不過沒什麽人,想來這個時辰學生們都在上課。
看見大門了沒急着進去,反而在遠處的樹下站了一會兒。
她張望着,有穿着書院藍色衣袍的學生從門口進去,沒人攔,想來松山書院有世家子弟,所以管的并不是很嚴苛。
在這頭看了一會兒,崔如英揉揉臉,背上竹籃子,問看門兒的微胖的中年男子說道:“敢問先生,這裏頭什麽時候下課?我給兄長送些吃食過來。”
崔如英仰着頭,朝着面容和善的中年男人笑了笑。
“酉時下課,這會兒時辰還早,等一會兒吧。”
崔如英又道:“先生在這兒辛苦了,我給我兄長送包子,先生也嘗一個吧。”
說着就把竹籃子放下,拿出來一個包子。不過這回出來沒帶油紙,崔如英就找了片樹葉子。
看門的就是托人找來的,一個月拿三百文錢,哪裏是什麽先生。
但崔如英一板一眼,嘴又甜,一口一個先生叫着,還送包子,便道:“你兄長是誰,我可以托人把東西給帶去,或是讓人給叫一聲,給人叫出來。”
崔如英神色立刻變得驚喜,“這樣是不是太麻煩了,多謝多謝。那勞煩先生叫我兄長一聲,他叫崔大郎,今兒剛進書院的,等他下課了再過來拿東西就是。”
那人點點頭,崔如英就在旁邊站着等。
她在意的事就可上心了,想着今兒告訴了,兄長明日或許就打聽清楚了,還怕崔大郎見了信不上心,明日她還得回侯府,再打聽不知等到到何月何日了。
拿人手軟,吃人嘴短,大爺收了東西,就攔住了一個進門的學生,讓人招呼崔大郎出來。
日入時分,也就是剛過到酉時,崔如英就見崔大郎快步從裏面出來。
崔大郎今天剛進書院,還沒穿上書院的衣裳,在人群中分外顯眼。
崔如英拉着崔大郎去樹下說話,“大哥在書院可好?”
頭一日自是有諸多不适應,但見到妹妹崔大郎比誰都高興,說道:“都好,你怎麽來了?”
崔如英笑了笑:“給大哥送些吃食,家裏蒸了包子,我給你帶了不少,大哥你和同窗一起分着吃。”
崔大郎神色一喜,緊接着他眉頭皺了皺,“飯菜自是家裏的好吃,不過每月也交了錢,飯堂也有菜飯,下次不必給送了,我吃飯堂的飯菜就是。”
吃家裏的就吃不完飯堂的,崔大郎心疼飯錢。世家子弟交了錢不吃也不心疼,但崔家不一樣。
崔大郎舍不得每日的錢,一會兒回去他也要去飯堂打飯,怎麽也得給吃了。
崔如英道:“成,飯堂的飯菜可好吃?”
崔大郎道:“也還不錯,有肉也有菜。你告訴爹不用擔心,你也是,這麽遠,不必跑這一趟。”
但怎麽都不如家裏吃的好,味道也不夠家裏的好。
崔如英想,她大哥這性子還真和她爹一樣。
崔大山就總讓她回侯府告訴許娘子不必擔心,崔大郎也這樣。
崔如英道:“行了行了,今兒我過來也不全是為了看你,大哥你幫我打聽打聽,書院有多少人,平日飯菜都是什麽,管飯堂采買的管事是哪個,長什麽樣……”
崔如英囑咐了好些,崔大郎疑惑道:“你問這些作什麽?”
崔如英悄聲道:“現在天氣熱,怕以後生意不好,所以想多做些準備。兄長先問問吧,如果書院能從咱們鋪子買包子,那也是樁大生意。”
現在醬肉包子蒸十二屜,羊肉的四屜,生煎包子兩種餡兒,每樣每天差不多也能賣二百個。
書院人多,興許一個書院要的包子,都比鋪子一日賣得多。
焖面是不行,但包子可以蒸好送去。
崔大郎道:“這成嗎?”
聽崔如英這麽說,好像是行得通,卻不知能不能成。
崔如英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呀,不成也沒事兒,多問一嘴的事兒,不費功夫的,若是成了,那得是多少錢!”
崔大郎笑了笑,“行,我打聽打聽,明兒中午我告訴你。不過不一定行,這頭是有廚子的。”
若是不成,崔大郎也怕妹妹傷心。
崔如英道:“那就說好了,明兒就算下雨我也會過來的,大哥你別忘出來。不成也沒事兒,我就問問。”
崔大郎點了點頭,“放心,我們午時三刻下課。”
崔如英把籃子交給崔大郎就回家了,心裏一直盼着崔大郎打聽,明兒打聽清楚了,她想找管事問問看,送些包子給人嘗嘗。
崔記包子不貴,若是多買肯定能便宜點兒,書院省事,學生吃得好,沒準兒管事還有油水可撈,也是一箭三雕。
不過崔如英也不知道有沒有人這麽做過,這種事向來是管事包給自家親戚,所以說也不一定能成。
崔如英打算先探探管事的口風,若是不成就再找書院裏頭的人問問,實在不成那只能算了。
晚上崔如英躺在床上,心裏想着這些事,她翻了好幾個身才睡着。
睡醒一睜眼,陽光有些刺目,還好是個晴天。雖說了下雨也過去,可誰想冒雨走這麽遠。
崔如英起床收拾了收拾,就去鋪子幫忙。等包子蒸好之後,就帶上包子去書院了。
崔大山也沒多想,只以為是妹妹惦記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