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必須嚴查
必須嚴查
有蘇太師在,整個恩科的安排有條不紊的進行着,這段時間小皇帝也沒有只往吏部跑了,而是會跟着蘇太師一起,很多時候也會去禮部跟進各項事務的展開。
有蘇太師幫着帶孩子,姜宛亦也能騰出手做一些額外的事情了。
前陣子馮策被罷免的事情,也給了姜宛亦一個想法。馮家吃了虧,必定不會就這麽輕易算了的,那自己又怎麽能坐以待斃呢?
之前姜宛亦跟着小皇帝去吏部都是喬裝成小太監出的門,但是自己要是有事要做,就不能隐藏身份了。于是姜宛亦就直接換了身輕便的女裝就跟着小皇帝一起出門了。
而鄭尚書在見到沒有僞裝的姜宛亦後,再次錯亂了,一時間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不要給太後行禮。
“鄭尚書,今天孤托付太後有事要你安排,你聽從太後的安排便是。孤今日要去禮部,就不在這邊多逗留了。”
姜宛亦自己留在這裏到底也是不合适的,所以她提前跟小皇帝商量過了,她來幫忙調查那些上交的策論寫得極差的官員,查一查這些人到底是怎麽混進來的。
這幾天他們也根據評分又仔細看了一遍那些文章,有些簡直是離譜至極。但姜宛亦還是希望小皇帝先以學習為重,至于這些爛攤子,不如還是自己親自來,只要能對整個東淩國好,自己做個表面上的惡人也并沒有什麽不行的。
鄭尚書也不知道,在這個節骨眼上太後和小皇帝又要做什麽。“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姜宛亦也不着急說明來意,而是重提了前幾天選拔選題小組成員的事情:“鄭尚書應該記得,前幾天陛下讓大家上交策論,最後的評分結果如何?”
“臣有印象,太後的意思是……”鄭尚書不太明白,畢竟他也就只看了幾篇文章,沒有關注所有的。
姜宛亦今天是有備而來的,要查科舉舞弊,要扳倒馮家,總要有一些由頭才行。
所有的文章原稿都已經被分好了類,姜宛亦挑出了其中幾份,拿給了鄭尚書。
若是一開始鄭尚書還有些暈乎,那在看到這些文章之後,簡直腦袋都要炸開了。這些不知所謂的東西,竟是他們東淩國的官員們交上來的?還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員?
見鄭尚書面部都在抽搐,姜宛亦也就如實說了。“鄭尚書,科舉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寫策論,這些人的文章寫成這樣,想必鄭尚書也該知道哀家今天的來意了。”
Advertisement
其實這次上交策論還是可以鑽空子的,讓大家上交的文章并沒有人監督,所以是完全可以找人代筆,甚至直接用其他人的文章冒充的。甚至姜宛亦能夠想到,就連入選成為選題小組的官員的人,也可能有作弊的人。
只是沒有證據她也不能深究,便只來查這些明知自己的文章一灘爛泥,卻連僞裝都不做一下的人。
此時的鄭尚書還有什麽不明白的,自己面前的這位太後出身顯赫,原本可以風風光光的做一國之母,如今卻要頂着巨大的壓力教導一個乳臭未幹的小皇帝。
他不清楚別人是怎麽想的,雖然一開始他也不認同太後幹政,可這段時間來,他也了解到了這位小太後的另一面。她是真的在為了陛下考慮,想要鏟除朝中的毒瘤,讓陛下成為一個不負百姓的君主。
最近陛下做的很多決定也完全不像是一個孩子能想到的,他也猜到了都是太後的手筆,更是對她欽佩了幾分。
吏部有所有的官員檔案,想來今天太後過來就是要對那些德不配位的官員們下手了。
“太後,臣這就讓人去把這些人的檔案調出來。”
“不僅他們,還有馮策的。”姜宛亦想了下道,“鄭尚書若是方便,最好親自去找,或者……你可有親信的官員?”
鄭尚書也是官場的老油條了,他自己不幹那些髒事,不代表他不知道,立馬就反應過來了姜宛亦的意思,這是怕消息走漏了,有人會幹預。“那臣自己去。”
鄭尚書雖然覺得吏部的官員都是自己精挑細選的,但是難保有哪個人和誰有利益關系,即便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也不能說一定就沒問題。
只是鄭尚書沒搞懂為什麽還要查馮策,他都已經被罷官了,再往下查,該不是太後要動馮家吧?
等鄭尚書把官員的檔案卷宗都拿了出來,姜宛亦就開始獨自查閱起來了。“鄭尚書公務繁忙,這些哀家自己來就行,大人忙自己的去便好。”
“是,那臣就忙其他的去了。”
話雖如此,這裏也沒別的去處,尚書的專用桌案給姜宛亦用了,鄭尚書也只能自己去旁邊的小桌子邊幹活。反正也是在一個屋子裏,姜宛亦那邊有任何問題,随時都可以叫鄭尚書過去問話。
因為是官員檔案,所以吏部這邊也是會有每個官員的家庭情況等信息的,包括各個官員在哪個私塾念過書、師從何人等都有寫明,要比戶部的信息更加詳盡。
但是看這一些,姜宛亦就能夠确定這些官員的一些共同點,幾乎所有人都是官宦世家出身,最少也是個世家旁支。要說這裏頭沒有古怪,任誰也不會相信。
無一例外,這些人的家族及姻親中都至少有或曾經有過至少三品以上的朝廷重臣。
姜宛亦又看了這些人當年參加科舉的情況,倒是每個人都不盡相同,但其實也有跡可循。比如說有兩個官員考童生和秀才都考了很多年,卻一次就考上了舉人,次年又考上了進士入了朝;有的官員明明家裏都已經遷到都城,考試卻要回到老家去考的;甚至姜宛亦還看到一個最離譜的,連童生秀才都沒有考,直接被保送直接考了鄉試。
這份官員的檔案直接被姜宛亦拿了出來,這都不用繼續往下查了,東淩國可沒有可以免試調級的律令,說嚴重了,這都可以當欺君來算了。
其他官員就要從任職的考核來着手了,東淩國官員每年都有政績考核,地方官和京官的考核方式不同:地方官員考核的是民生政績,比如當地的種植畜牧的産量、經濟發展帶來的稅收、人口增長和當年落實的各類措施等;而京官則是根據各官署衙門的類別,針對性的考核的。除了政績考核之外,每個官員還有長官的評分。
這些官員裏面大多數都是從地方官做起的,地方政績說不上多好,稅收也一般,但無一例外都有極高的長官評分。這樣一來,他們的綜合評分就高了,也就能一步步順利晉升,一直到京中有肥缺能讓他們混進來。
也正如姜宛亦猜測的那樣,他們多數人都是通過舉薦升官。
可即使是這樣,姜宛亦還是覺得不太對,自己沒有想明白,便只好繼續打攪鄭尚書了。“鄭尚書,哀家有些疑惑,還請鄭尚書幫忙解惑。”
“太後盡管問便是。”
“這些人的文章你也看了,你覺得一個文章寫得一塌糊塗的人,能做好一個官嗎?”姜宛亦沒有明說,但她是真的覺得這些人即便是這上頭寫的政績也未必能做到。
鄭尚書也很是無奈,盡管他已經是一部尚書,但還是對有些事無能為力。“回太後,文章好壞并不代表一個人的為官的能力,但……臣實話實說,這官員考核雖然有用,但是有權勢的人想要做些手腳就太容易了。地方上的政績是可以謊報的,都城各部的官員也是可以搶占別人的功勞的。只要他的直屬上官保着,別人很難駁回。”
姜宛亦聽明白了,看來自己想要拔除這些毒瘤,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那馮策呢?”兵部尚書錢輝是自己父親的好友,姜宛亦相信,在政績這塊上,兵部尚書應該不會包庇馮策,而他上頭寫的政績和評分都不差。
“馮策的情況臣不太清楚,不若臣找個理由将兵部尚書叫來,太後直接問錢大人?”禮部尚書也不是什麽都知道的,而且這些官員考核的細節都是下頭的官員們在做,自己只負責敲定各項結果和政策。
姜宛亦如今是太後,她可以借着陪小皇帝出來的理由來吏部,卻不合适再去別的地方,所以鄭尚書就想着可以把太後需要的人給叫過來。
這個方法姜宛亦也贊同,就和鄭尚書一起想了個理由,派人去請兵部尚書過來了。
姜宛亦對兵部尚書錢輝還是比較了解的,他和自己的父親不一樣,自家父兄都是那種剛直的性子,而錢輝為人很是圓滑,是個老狐貍。
兵部尚書錢輝聽到有人來請自己到吏部,那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就沒相信,只是他原以為是小皇帝要找自己,沒想到去之後見到的卻是太後。
“太後,馮策之前在兵部時工作還算認真,很少會偷懶耍滑,所以這在兵部時期的過往考核結果,并沒有什麽太大的問題。”
聽完錢輝的話,姜宛亦有些發愁,難道馮家真的隐藏的這麽好嗎?
可還沒等姜宛亦發散思維,錢輝卻又繼續說道:“不過工作雖認真,手腳卻不太幹淨……”
姜宛亦此刻不由感嘆,果真是個老狐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