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會試排名
會試排名
得到了德太妃的口頭承諾,也相當于是已經得到了謝家的支持。
姜宛亦想要謝家的支持,自然不僅是因為謝家是百年世家大族而已。謝家是德太妃的母族,也就是榮安長公主的後盾,盡管當時榮安長公主被逼和親時,謝家人并沒有幫自己的家人做任何事,可以後榮安長公主要成為自己的助力,就不能是孤身一人。
謝家若成了長公主的依靠,真心有多少不是那麽重要,只要明面上能過得去,相互利用也不是不可以的。
此外,姜宛亦也是有別的打算的。謝家雖說沒落了,可到底在宮中還有人,一旦他們有了明确的态度,那麽那些同樣沒落或搖擺的世家也會開始抱團,他們會認為支持小皇帝是正确的選擇。
之前姜宛亦将自己知道的一些情況告知父親安國公後,安國公第一時間找了蘇太師并得到了蘇家的支持,當時就已經有不少官員開始對小皇帝有所改觀了。
所以姜宛亦确定,拉攏一些特定的世家官員,絕對是有用的。
而聞楚那邊,除了那些知道真相的人,其他不過都是些烏合之衆,否則有怎麽會膽大包天到挑戰皇權呢?
即便如今皇帝年紀小,很多東西都不懂,但是有這麽多人在支持着他,以後也只會越來越好的。
而德太妃在向姜宛亦表明自己的态度之後,就找了個理由,要給先帝和新帝祈福,就去都城城郊的定國寺住了幾天。
德太妃自然不可能是自己獨自出門的,除了身邊的李嬷嬷之外,姜宛亦還安排了不少侍衛宮女随行。另外還特地去謝府頒了道旨意,讓謝家的大夫人和幾個嫡女一起随行陪同。
謝家人雖然沒什麽本事,可不是傻的,太後特地頒布了這個旨意,怎麽會是心血來潮?再加上他們公主外甥女參加科舉要當女官這事,謝家大爺和其長子就借着送人的由頭也一起去了定國寺,見到了德太妃。
德太妃在宮中這麽多年,早就比自己這兄長還要沉穩了,沒有一句話是明說的,卻字字句句都在暗示要讓謝家支持小皇帝。
“陛下新帝登基,我這做長輩的沒有什麽能做的,只能替孩子來這定國寺為國祈福。別看他年紀小,卻是個好孩子,願意相信自己的兄姐,給他們一個機會。以後瑤瑤若成了女官,太後也是會好好帶她的,我們謝家的日子……很快也會好起來了。”
話說到這,謝家的爺倆還有什麽不明白的?兩個人寒暄完告了辭,便回家商量去了。
三天的考試結束,姜宛亦又親自去接了榮安長公主回來,并說了德太妃去定國寺的事情。母親在寺廟祈福,榮安長公主也沒有自己回宮享福的道理,聽罷便要讓姜宛亦叫馬車直接送她去定國寺。
Advertisement
姜宛亦也是被她這幅樣子逗笑,“我倒是不介意送你去,只是你這樣去了,怕是要吓到德太妃的。”
盡管已經給了特殊照顧,但是十幾年的養尊處優還是讓榮安長公主不是很喜歡考院的日子。這會兒不僅身上因為沒地方洗漱有些邋遢,眼睛下面也是一圈青黑。
“先回去好好洗個澡,睡一覺。你若真的要去,我明天安排人送你,莫要讓你母親擔心了。”
榮安長公主被姜宛亦說服了,也就沒有堅持了。
回宮後,榮安長公主就好好給自己清洗了一遍,換好幹淨的衣服,姜宛亦也讓人安排好了一桌豐盛的菜,帶着小皇帝一起提前吃了晚飯。
或許真的是太累了,榮安長公主吃完倒頭就睡了,一直睡到第二天巳時才醒,才急急忙忙墊了墊肚子出門去了。
榮安長公主這一走就是十來天,還是恩科的名單出來了,姜宛亦才去定國寺把人喊了回來。德太妃自然也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跟着一起回來了。
因為晉王和榮安長公主并不參加殿試,所以這次恩科會試就先拟定了一次排名,也是作為考生們的獎勵依據。
兩位殿下的名次雖然朝中官員們都有了心裏準備,但是卻沒有想到能夠這麽高。
因為先帝子嗣不豐,只有榮安一個公主,所以她幼時起就是跟着兩個兄長一起上課的,接受的也是皇子教育。而晉王更是這麽些年一直隐藏着自己的真實水平,不想太過顯露自己,這次成績更是讓人意外。
恩科錄取二十人,晉王得了第二名,而榮安長公主則是十七名。這也就意味着,只有十五個人能獲得當初禮部拟定的附加獎勵,而能得到蘇太師輔導的人,也就只有一人!
而這樣的結果也讓考生們大為不滿,很多人都覺得這一定是朝廷弄虛作假,放榜處一時間鬧了起來。
好在這一切姜宛亦也早就猜到了,自己和小皇帝身在皇權的頂點都一樣遭受了那麽多的質疑,不明真相的百姓和考生們懷疑也是再正常不過的。
饒是有所準備,讓放榜處的考生們住口還是廢了不少功夫。
放榜官員拿出了晉王和長公主的答卷,不僅是策論的卷子,而是所有題的答卷都拿了過來,好幾張紙的考試原卷就這麽直接貼在了會試皇榜的下面。
“朝廷不至于為了區區這些銀子故意擡高兩位殿下的名次,他們究竟答得如何,大家不妨自己親眼一看。若還是有不信的,上頭這二十位考生以後定然還有機會接觸到兩位殿下,他們有多少本事,你們早晚能親自體會的!”
很多人看了兩人的卷子後,都不再有異議了,剩下的人即便有什麽別的想法,也不敢再提。畢竟他們沒考上的才是大多數,若是為了十兩二十兩銀子影響了未來的科舉之路,那才是劃不來的。
而放榜當天,晉王和長公主是在早朝的時候就知道了自己的名次。晉王是毫不擔心自己的,倒是榮安長公主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到底怎麽樣,擔心了一晚上,還是小皇帝偷偷給自家皇姐告密,才讓她參與早朝的時候安了心。
十七名也是榮安長公主自己沒有料到的,她甚至懷疑過是不是批閱卷子的官員故意擡舉自己了。
但姜宛亦卻說了句,“那幫家夥不故意降低你的名次都不錯了,怎麽會擡舉你呢?總不能是為了多省出幾十兩銀子吧?”
早朝時宣讀了兩人的排名後,不少沒有提前得知情況的官員都震驚不已,尤其是晉王竟能得到第二名。
只是這件事除了禮部尚書鄭大人只有小皇帝和姜宛亦知情,當初評完分的卷子給小皇帝了,原本晉王淩璟珩才應該是第一。但是三人一致認為,若是真的讓晉王得了第一,未必是什麽好事,這才故意壓了他一個名次。
事後,小皇帝也叫了晉王單獨解釋了這件事,好在晉王也是個通情達理的,本就不是為了跟人争第一去的,只要能證明自己的能力,第一還是第二都區別不大。
晉王和長公主的考試成績出爐,接下來就是要準備殿試的事情了。殿試的時間在放榜的十五日後,晉王是要入朝為官的,所以他的官職也将會和這批新晉官員一起定下來。
這也是因為吏部暫時沒有時間給晉王單獨服務,所以才暫時擱置了。小皇帝自然是要支持自己的皇兄,便直接在早朝時允許晉王這段時間可以到各部學習了解,看看有什麽自己感興趣的。
這話就差沒說所有的官職讓晉王随便挑了。
相比晉王,榮安長公主的安排就簡單得多了,這事甚至都不需要吏部出面,只需要姜宛亦自己查閱一下歷朝女官的案例,給榮安符合規制的安排就可以了。
甚至榮安身為長公主,本身就是相當于藩王的地位,超一品品階,不過是在後宮做女官,即便是沒有這次的科舉,也是完全可以的。她和晉王都是為了能更好的挺直腰杆,才陪衆人一起經歷了這一遭的。
東淩國內宮本身也就有內官制度,只是二十四司各自獨立,部分男女,負責基本都是年紀大的公公或者嬷嬷,鮮少有額外的女官。甚至在先帝時,因為後宮并不充盈,削減了各司的人員,于是有些公公嬷嬷就會一個人分管兩個甚至更多司。
姜宛亦既然讓榮安長公主來當了女官,就不可能是只管幾個司而已,自然是所有的人她都能管。
姜宛亦也是翻了不少卷宗,才找到了東淩國剛到三代皇帝的時候,內官等級是十分完善的,那會兒還是六局一司,二十四司為六局分管,而那一司則是宮正司,主掌宮內監察法令,相當于是後宮的執法和司法衙門。
宮正司的存在正是姜宛亦想要找的,作為長公主,太後的左右手,宮正司的最高女官則是宮正,有權執掌監督內宮的一切事物。
等确認好之後,姜宛亦便将給榮安長公主的崗位安排報給了禮部。
有了宮正司的重新建立,這也方便了姜宛亦以後在宮中繼續增加自己可信的人手,當然這一點她不會這麽早就暴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