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下鄉去支農 她就不是幹活的料
第49章 下鄉去支農 她就不是幹活的料
可惜葉菁菁還沒等到請客, 先氣成鴨子嘴了。
隔了一天,她面無表情地盯着薛琴:“我都說了,我真的不知道, 我根本沒騙你,你不能這麽整我吧?”
薛琴雙手合十, 沖她作揖:“我也沒辦法呀, 總廠下來的任務,廠裏的共青團員們, 必須得下鄉支農。”
為啥呢?
因為近年來知青回鄉政策松動,大家都絞盡腦汁想辦法回城, 而下鄉的人越來越少。
尤其是今年,說是要繼續安排知青下鄉的,但拖拖拉拉的, 好些人到現在還沒走。
這就導致了農村勞動力一時間接不上趟。
比如說他們要去支援的紅星公社, 那裏有上千畝的知青田。
全是早期下放知青,一點點地從荒灘改造出來的良田。
這麽多莊稼, 收割的人手不夠,難道要爛在田裏嗎?
那顯然不行。
于是市團委行動起來,號召各大工廠的團委,組織青年團員下鄉支農,完成今年的秋收工作。
薛琴還在強調,她究竟有多努力:“你看看,我跟二廠吵了好長時間,好不容易才搶到的禮拜五禮拜六。不然要是禮拜天的話, 那就成了周末義務勞動了。”
可惜廣大工人們一個都不領情。
我謝謝你啊。
Advertisement
讓我們下鄉去割稻子。
你以為我們沒學過農嗎?我們會真的以為,下田勞動,就是“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的田園之樂嗎?
鬼哩!
自打學完農之後,他們就沒有一個想下鄉的。
薛琴雙手一攤,死豬不怕開水燙:“沒轍,就這樣,上面安排的任務,必須得去。共青團員,不是白當的。”
王鳳珍捂住嘴巴,樂不可支。
因為她不上進,她上高中也沒入團,進了廠之後,也沒積極要求進步。
結果現在,哈哈。
她小人得志,沖大家拱手:“諸位團員同志,你們一定要好好體現共青團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田寧沖她翻白眼,又沒好氣地問薛琴:“那我們夜班怎麽辦?總不能讓我們下了夜班就下田吧,那我可扛不住。”
“夜班當然不上了,廠裏已經跟車間打過招呼了。”
啊?
王鳳珍笑不出來了。
她寧可下地割稻子,她都不要上夜班。
小夥伴們往她的傷口上撒鹽,方萍陰陽怪氣道:“哎呦,看樣子只能你拿夜班補貼了,一晚上三毛錢呢。”
王鳳珍差點兒沒有“汪叽”一聲哭出來。
她一點也不想賺這三毛錢。
偏偏薛琴還要火上澆油:“領導說了,我們下鄉支農算加班,一天兩毛錢的補貼。”
這下子,王鳳珍真的哭出聲了。
葉菁菁拍着她的肩膀,安慰她:“這就告訴我們一件事,還是得上進。你留在廠裏,好好生産吧,也是在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所謂幸福,都是對比出來的。
原本大家夥兒,還對下鄉支農沒啥興趣。這麽一來,青工們,尤其是輪到夜班的青工們,一個比一個積極,大家都踴躍報名。
最後光是紡織廠,就派了好幾輛大卡車,把大家夥兒統一拖到了鄉下。
葉菁菁其實不想來的。
因為她現在不上夜班啊,她一天天在外面浪着,好吃好喝,活又輕松,不要太幸福哦。
可薛琴不給她偷懶的機會。
既然她已經選定了葉菁菁當自己的搭檔,自然不會允許她當鹹魚。
任何上進表現的機會,都不能錯過。
逃避下鄉勞動,到時候被人抓出來當小辮子,那就太虧了。
所以葉菁菁也只能跟着大部隊,一塊兒來了紅星公社杜家莊大隊,一人領了一把鐮刀,下田割稻子。
田寧同樣不喜歡幹農活,她在葉菁菁旁邊,一邊割一邊抱怨:“不是說好了農業現代化嘛,怎麽到現在還不上收割機啊,還要我們自己動手割。”
她的旁邊,是下鄉後招工回城的知青,聞聲呵呵:“你就知足吧,這才是秋收。要是雙搶的時候,皮都要塌一層。”
可話雖然這麽說,單是秋收,葉菁菁就已經扛不住了。
她最多割了一個小時的稻子,就直接挪不動步子了。
蒼天在上,她真的不是要端着形象。
她先是蹲着割的,但沒多久就吃不消,于是換成了跪着。
到後面連跪都跪不住了,她索性坐在地上割。
就算這樣,她前後也就扛了一個小時,坐在地上動彈不了了。
好累呀,渾身上下都酸痛。稻葉刺啦着臉,又疼又癢。
而且——
不是說好了秋高氣爽嗎?怎麽她現在覺得自己的背都被太陽曬得疼。
這還只是上午呀,到下午的話,要她怎麽活?
負責監工的團委書記跑過來,訓斥她:“怎麽回事,才剛開始呢。我們下鄉是來幫助廣大社員同志的,不是來享福的。你怎麽能這個樣子呢?”
葉菁菁在心裏頭翻白眼,漂亮話誰不會說,你怎麽不自己上?
但她才不會硬抗呢:“我頭暈。”
旁邊田寧割稻子的速度,也不比葉菁菁快,一直跟她保持同步,聞聲立刻幫腔:“就是啊,她還在喝中藥呢,她神經衰弱。”
跟一般人想的不太一樣,其實七十年代人,并不怎麽喝中藥。
比如像田寧他們,大部分時候生病都是扛,睡一覺發個汗好了。
扛不過去就去廠裏的醫務室,領個退燒片之類的,回家吃。
再嚴重的,就是打吊瓶。
喝中藥,在大家看來,就是身體虛弱,吃藥片吃不好,打吊瓶也不行,不得不上的治療手段。
而葉菁菁正在喝中藥的事情,幾乎全廠職工都知道。
因為人家大夫熬好了藥,天天給她送上門。
啧,這待遇,也沒旁人了。
團委書記皺着眉毛,老大不高興:“那你這樣也不行啊,你幹不了活,你下鄉來幹嘛。”
“我可以去燒飯。”
葉菁菁信心十足,“我會做飯,我可以幫忙去燒飯。”
公社早就不搞大食堂那一套了,他們工人下鄉來支農,是分配到各家各戶去吃飯的。
這就代表,做飯的任務量并不大。
團委書記不樂意,認為她就是在偷懶。人家社員同志,根本沒要求他們工人幫忙做飯。
葉菁菁呵呵,開口吓唬她:“我這是為了我們大家夥兒着想。我不去看着的話,誰知道他們是用什麽鍋什麽盆給我們做的飯。說不定給我們打飯的盆,前腳才給小孩洗的尿布呢。”
她記得自己以前看《呼叫助産士》,裏面有戶人家,因為家裏人多,就是用洗全家人衣服的蒸桶來做飯。呃,真的就用那個鍋煮尿布。
旁邊那個下過鄉的知青,立刻點頭附和:“确實,他們不講衛生的。我下鄉第一天吃飯,那家人的雞跑到飯桌上撒了一泡屎。”
媽呀!
所有人都當場崩裂了。
大家全都催促葉菁菁:“你還是去看着吧,我們也不圖吃好的,起碼幹淨點。”
其實這段時間,葉菁菁一直在給他們上課,大家願意包容她,明知道她是想偷懶,也不反對。
團委書記眉頭皺得能夾死田裏的小飛蟲,她不耐煩地揮揮手,跑去跟旁邊的大隊幹部說了句。
然後給他們送茶水的小學生,就出來一個最瘦小的,負責領她去做飯的人家。
方萍在後面喊了一聲:“你給我們弄點好吃的啊。”
“知道了知道了。”
其實以葉菁菁估計,秋收時節燒飯,要的不是技術,而是真材實料。
炖一鍋肉,哪怕是白水煮肉,直接澆上醬油,累得七葷八素的收割小分隊們,也能直接踐行光盤行動。
可她運氣不好,分配到的人家,居然沒買肉。
這下葉菁菁都不高興了:“我們不是吃白飯,我們是帶着糧票跟錢過來的。”
他們下鄉是按照派飯的标準,雖然沒吃早飯,但也每個人交一斤半糧票,四毛五分錢。
現在,豬肉不過七八毛錢一斤。
主家買幾斤肉,給每個人分兩塊,主家也不虧的。
她剛進門的時候,看這家雖然破,但收拾得幹幹淨淨,第一印象還挺好的呢。
結果在這裏,埋着大雷等她。
那頭發已經白光了,才能留在家裏燒飯的老太太,哭喪着臉,努力解釋:“不是我不想買肉啊,是他們欺負我,不賣肉給我,只肯給我骨頭。”
大隊知道她家條件差,安排他們家接派飯,事實上是在照顧他們家。
起碼他們家的小孩,能跟着吃點葷腥。
可公社賣肉的,跟她家有仇,處處捉弄她家。
葉菁菁好奇了:“什麽仇什麽怨啊?”
“學校選我孫女兒當學主席思想代表,他說我們家沒資格,就專門給我們家使絆子。”
人都有八卦心,葉菁菁也不例外:“你家為什麽沒資格呀。”
“說我們家是地主!”
大概是因為從去年開始,政治空氣開始松動,又或者是因為老太太實在委屈沒地方說,抓到一個人就開始唠叨,
“小同志,你是城裏人,你有見識。你給我評評理,我們家真是冤枉啊。”
原來這老太太家,解放前一直是長工。
西津市在解放前,也是魚米之鄉,而且城區屬于民國時代,難得有工業的城市之一。
總而言之一句話,當地人的生活,相較于全國老百姓來說,已經算是相當優越的了。
本地人家家裏小孩多的,除了給地主當長工之外,也會進廠幹活。
而當時工人的收入,相較于農民,算頗為高的,甚至于比有些地方的小地主,都高。
她的兒子兒媳婦是吃苦耐勞的人,兩人都在廠裏做工。掙到錢就攢下來,都是銀元,不用法幣。
後來要解放的時候,他們家一直做工的地主,在城裏也有商鋪和工廠,估計是因為聽到風聲不對,要走。
就把家裏的地呀,鋪子呀,全都折價賣了。
正好她兒子兒媳婦在城裏也感覺慌慌的,就想回鄉踏踏實實種地過日子。
老爺家便宜賣地,他們自然就接着了。
結果一家人多年的積蓄全搭進去了,待到土改的時候,她家就完蛋了。
這這這,好難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