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恢複高考了(捉蟲) 我教你們做柿餅……
第50章 恢複高考了(捉蟲) 我教你們做柿餅……
“你說冤不冤枉啊。工人也是受剝削的嘛, 怎麽一下子就成了地主老爺了。再說我們家十幾口人,總共才50畝地,算什麽地主呢?”
葉菁菁也能理解她的委屈。
據她所知, 解放前因為水利、糧種、施肥、蟲害等各種因素,糧食産量相當低。
一畝地只收兩三百斤糧食是常态。
而又因為當時人們副食品匮乏, 大家的飯量都很大, 一個人一年吃四五百斤糧食,也沒什麽好稀奇的。
再說農民的所有開銷, 都要從田裏刨。
十幾口人家的大家庭,五十畝地的産出, 估計也不可能讓他們家生活多富足。
“劃成分的時候非要說我家是地主,明明我們家一個長工都沒請,都是自己下地幹活, 我們家剝削誰了?”
葉菁菁不好評價, 她也不是這個時代的人,搞不清楚土改時, 劃分地主的标準。
她只能囫囵安慰老太太:“國家還是看表現的。你看,學校不是給你孫女兒先進了嗎。”
“那有什麽用呢?”老太太還是唉聲嘆氣,“什麽好事也輪不到我們。不說推薦上大學了,給小學當老師,當赤腳醫生,都沒我們家的事。”
葉菁菁跟她不熟,完全不打算當她的知心人。
紡織女工直接跳入下一個話題:“那中午飯怎麽說?我們分了二十五個人在你家吃飯呢。”
老太太讪讪地扯了扯自己的衣角,拉開櫥櫃給她看:“有雞蛋, 我問大隊的人借了雞蛋。我家自留地長了辣椒,雞蛋炒辣椒,吃煎餅。”
葉菁菁無奈:“沒米飯嗎?”
Advertisement
老太太尴尬得要命:“家裏找沒米了, 大隊也沒了。”
這個時節,都等着糧食收上來,大隊再分糧。
其實哪怕是煎餅,也不是純小麥,而是摻了山芋粉和玉米面。
沒辦法,家家戶戶都是這麽吃的。她已經把她家的面粉全都拿出來了。
葉菁菁只好撓頭:“那賣肉的賣給你什麽了?”
如果有豬大腸的話,她也不是不能忍忍,把大腸收拾幹淨了,放辣椒炒。
她沒吹牛啊,她真會做飯。
當初疫情,她硬生生地隔離在家一個月,她小姨跟姨爹都隔離在酒店呢,又點不了外賣。
她跟她表弟不會做飯,也被硬逼着跟着手機會做飯了。
可惜的是,人家老太太說的骨頭,就是真骨頭,大豬骨頭,上面根本看不到什麽肉。
至于其他豬下水之類的,根本沒有。
“熬湯吧。”葉菁菁也沒轍,“你家地上還有其他菜嗎?”
“還有韭菜。”老太太邀功一般,示意她看小蝦米,“跟蝦米一塊炒了,就着餅吃。”
生産隊的魚屬于集體財産,社員不能自己動。
但是河蝦、螺蛳、河蚌這些,默認私人也可以弄。
葉菁菁只能點點頭:“那就先這樣吧。不過,你們生産隊能買魚嗎?中午湊活也就湊活過去了,晚上起碼得吃點好的。不然大家會有意見的。”
四毛五分錢,在他們食堂可以吃三頓甲菜了。
老太太嘴上答應得痛快。
結果葉菁菁掌勺的時候,要往鍋裏倒油,簡直要老太太的命。
“夠了夠了,怎麽倒這麽多呀。”
葉菁菁面不改色:“都沒肉了,還不讓吃點油嗎?”
不用油把蝦米爆出蝦油來,炒韭菜怎麽會好吃呢?
至于辣椒炒雞蛋,那更需要油水,不然根本沒辦法吃。
她一頓操作猛如虎,看得負責燒鍋的老太太的臉都綠了,一直在邊上叨叨叨個不停。
簡而言之一句話,你這個樣子,怎麽能過日子呢?
葉菁菁大言不慚:“從小到大我都沒過過苦日子,也不會過苦日子。哎,老太你過來攤煎餅吧,時候不早了,我們得早點把飯送過去。”
沒錯。
支農是很辛苦的,根本沒有休息時間。
連中午飯,都是負責做飯的人和送茶水的小學生,一塊兒送到田頭。
紡織三廠的工人們,對葉菁菁送來的煎餅,十分不滿:“不說紅燒肉吧,你好歹給我們弄點肉醬面吧。”
他們隔壁組,人家吃的就是肉醬面,風一吹,香飄十裏。
葉菁菁趕緊求饒:“賣肉的欺負人家老太太,不賣給人家肉。哎呀,不是有河蝦嘛。河蝦不便宜的,六毛錢一斤呢。”
“人家那是大河蝦,你這是小蝦米。”
葉菁菁只好拍着胸口保證:“等晚上那頓啊,中午湯湯水水的,不好送到田裏來。”
好在大家夥兒已經累得快暈了,被太陽曬得沒多大胃口。
叨叨兩句,大家夥兒也老老實實地,先喝湯後吃餅。
為什麽不是反過來?
嘿!這麽問的人肯定沒經歷過農忙。
秋收的時候,誰也不會一趟趟的跑到田頭去喝茶水。
于是歇下來的時候,大家夥兒都是汗流浃背,喉嚨冒煙。
不噸噸噸的喝骨頭湯,補充水分和鹽分,大魚大肉放在你面前,你都沒胃口吃。
葉菁菁也不食言,送完了飯就押着老太太去他們生産隊的大溝,找人稱了兩條大魚。
鮮魚兩毛五一斤,額外的好處是不要魚票,掏錢就行。
一條魚足有五斤重,她跟老太太一人拎一條,心裏頭琢磨着,晚上還能再加什麽菜。
魚雜可以單拎出來燒一盆,至于魚肉和魚骨頭,當然是用來燒酸菜魚了。
“對了,你們家有沒有雞鴨啊?”
老太太簡直要捂胸口了,頭搖成了撥浪鼓:“不行不行,雞婆是要下蛋的。”
“公雞呢?”
“沒有公雞怎麽孵小雞啊?”
那好吧,葉菁菁勉為其難地接受了。
等再回到老太太家,她瞧見院子裏頭的兩顆柿子樹,釘釘挂挂長了一樹的紅燈籠,又有了主意:“摘點柿子吧,回頭讓大家帶路上吃。”
老太太這回倒是沒意見。
因為柿子在這邊農村太常見了,雖然屬于少有的水果之中的一種,但柿子這東西不好多吃,而且它不禁放,不方便運輸,所以也賣不出價錢來。
挺大一個甜柿子,也就能賣一分五。
老太太雖然不識數,但絲毫不妨礙人家算賬。
拿柿子給這些城裏人甜甜嘴,總比再掏錢出去買吃的強。
她立刻點頭答應,還張羅着去拿梯子采柿子。
葉菁菁哪裏敢讓她上,萬一摔着了,以老太的年紀癱在床上,那可會要命的。
她趕緊攔着:“別別別,等他們回來再說吧。”
“奶奶,你拿梯子幹什麽?”
一位個子高高的青年農民走了進來,手裏拿着鐮刀,皺着眉毛道,“你放着,我來吧。”
葉菁菁看着他額角的疤痕,突然間福至心靈:“你是不是去城裏倒賣過油票?”
青年農民的臉煞白,瞬間嘴巴抿得緊緊。
葉菁菁趕緊解釋:“不不不,你別誤會,我沒別的意思。我們當時看到了,也覺得那些學生太過分了。”
她甚至有點後悔。
難怪她家老太太,舍不得放油。
他們家問人借的油票都被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沒收了,別說上半年了,估計今年一年都吃不上油了。
如果她猜的沒錯的話,老太太家的油也是為了招待他們吃飯,特地又問別人借的。
青年農民悶着頭,沒接她的話茬,只開口問:“你要吃柿子嗎?”
“對,我準備摘柿子給大家當水果吃。”
“那你等一下。”
他要先修好手上的鐮刀。
大家都忙着秋收的時候,他能回家,就是因為鐮刀壞了,不修好了沒辦法繼續割稻子。
葉菁菁在旁邊,也沒看明白人家到底是怎麽弄的,總之一會兒鐮刀就收拾好了。
然後他上了梯子,把熟透的紅柿子摘了下來。
“你多摘一點啊,沒熟的可以做柿餅啊。”
那農民卻搖頭:“我們家不會做柿餅。”
更具體點講,是整個大隊都沒人會做柿餅。
葉菁菁笑了:“你摘吧,我會做,我教你奶奶。”
這個是她小時候在自己奶奶家學的。
她挺喜歡吃柿子的,但柿子不能多吃。
她奶奶每年都會自己做柿餅,捎給她吃。
麻蛋!
她真的是奉公守法的好公民,對國家對社會沒有任何不滿,憑什麽要懲罰她穿越啊?
不能想,越想越覺得胸口痛。
老太太有點遲疑:“曬柿餅啊?”
“對,曬好了賣給我,省得我還要用票去副食品店買。”
老太太的眼睛瞬間亮了:“那好,你說怎麽做。”
一下午的功夫,一老一少也沒幹別的,就專門忙着削柿子皮了。
如果不是還要忙着做晚飯,老太太不知道準備奮戰到什麽時候。
“行了行了,先少做一點,看看效果。下回再多做些。你趕緊削魚片吧。”
這種技術活,葉菁菁可不會。
當初她隔離在家的時候,都是她表弟操刀削魚片。
理由是她的手能掙錢,她表弟的手只會花錢,所以後者不值錢。
紅星公社的人不泡酸菜,但是他們會腌酸黃瓜。
葉菁菁幹脆拿酸黃瓜代替酸菜,相當于做的酸湯魚。
至于主食,直接貼玉米餅子呀。
可惜沒有那種吊鍋,否則會更有感覺。
一直到太陽下山,外面天色都發灰了,老太太的孫子孫女兒們才回來。
葉菁菁這會兒才發現,他們的爹媽好像不在。
大概是已經去世了,不知道跟他們的地主身份有沒有關系。
她很識相地沒提這個話題,好像是好奇地問兩個小的:“你們才放學啊?”
時間還挺晚的哦。
現在中學根本沒什麽晚自習,她看他們紡織廠職工子弟學校放學就挺早。
兩個高中生奇怪地看了她一眼:“現在農忙啊,都回來下田的。”
“哦哦哦。”葉菁菁掩飾住尴尬,跳入下一個話題,“我工友們回來了沒有?”
外面響起了哄笑聲:“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呼呼啦啦,跑進來二十多個大姑娘小夥子。
老太太家的草房根本站不住,大家幹脆把破破爛爛的飯桌搬到了院子裏,反正桌上就兩個盆。
一個盆裏裝着酸菜魚,另一個盆裏全是玉米面餅子。
大家夥兒累得要死要活,餓得頭昏眼花,所以也顧不上嫌棄了,直接就着井水洗幹淨手,然後上手開吃。
結果大家一動筷子,連團委書記都驚訝:“這個是什麽菜呀,我以前沒見過哦。”
葉菁菁笑道:“這是外地的吃法,我們這邊不這麽做。”
酸菜魚能夠風靡全國,不是沒道理的。
又酸又辣的重口味,非常适合勞動人民。
大家夥兒就着玉米餅子,吃得歡快。
薛琴誇獎葉菁菁:“你沒吹牛哦,果然是給我們做好吃的來了。”
葉菁菁剛要調侃一句,村子裏的上空響起了喇叭的聲音:“喂喂喂,廣大社員同志們,現在我要宣讀一篇《人民日報》的新聞。”
啊?
院子裏的人都擡起了頭,好奇地豎起耳朵。
這村裏頭吃飯的點兒,好好的讀什麽新聞啊。
喇叭裏已經傳出了略帶口音的聲響:“今年高等學校的招生工作有了重大改革。……實行自願報名,統一考試,地、市初選,學校錄取,省、市、自治區批準的辦法……”
聽到廣播的人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除了少數幾個已經提前知道消息的人之外,其他人都滿臉困惑。
薛琴甚至拉了下葉菁菁的胳膊,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麽意思呀。”
葉菁菁大概是在場最鎮定的人。
“哦,恢複高考的意思。”
第二只拖鞋終于落地了,她總算可以肆無忌憚地準備高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