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第一部分(40)

《遙遠的救世主》第一部分(40)

馮世傑說:“一會兒我帶你們去看音箱機櫃,這馬上就到飯點兒了,到家裏吃頓農村的飯也算嘗個稀罕,我母親和媳婦正在家裏準備呢,吃完飯咱們就回去。其實我一直想請你們吃頓飯,今天到家門口了是個機會。不過,咱農村的飯和酒店的飯那可比不了。”

歐陽雪見芮小丹不言語,想必是心裏有數,也就不再追問了。

他們在棗樹林呆了半個多小時,然後開車進了村子。芮小丹對馮世傑所說的“貧困縣裏的貧困村”才有了直觀的感受。劣質的柏油路面殘缺不全,道路兩側随處都能看到破舊不堪的土牆和長着荒草的老房子,玩耍的孩子穿着髒兮兮而又不合體的衣服,那是一幕只有在老電影裏才能看到的凄涼景象。

馮世傑開着車從村子裏走過時,一路不時有人跟他打招呼,他也家常地回應着。芮小丹從人們的神情和語調裏能感覺到,人們是把馮世傑當成有錢的人仰慕着。

汽車開進一座雖然經過修修補補卻仍然顯得破落的院子,裏面有幾間房子,其中的一間是磚瓦結構的新房,牆面上用水泥和紅漆畫了一個不到一米高的十字架,有點宗教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基督教的教堂。

教堂裏傳出來的是一個本地口音的女傳教士傳教的聲音。

芮小丹和歐陽雪誰也沒見過農村的基督教堂,馮世傑從她們的眼神裏看出了好奇,停下車帶她們走過去,只見教堂裏面擺着一排排的長木凳,前面是一塊大黑板,上面用粉筆寫着:信主就能得解救,信主就能上天堂,幸福到永遠……屋裏聚集了20多個人,其中大部分是婦女,他們有着幾乎同樣虔誠的表情和神态以及因長年勞作而過早地顯示出衰老的皮膚。女傳教士30多歲,正在給信徒讀《聖經》。

門口的一個婦女低聲問馮世傑:“你媽咋沒來?”

馮世傑也低聲回答:“家裏來客人,做飯呢。”

婦女不滿地嘀咕道:“光要自己的家,就不要主的家了。”

芮小丹和歐陽雪怕打擾傳教,看一眼就出來了。

離教堂只有20多米遠的幾間房子就是木工作坊,裏面有4個人正在幹活,其中一個竟是葉曉明,但此刻的他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穿着一件不知從哪兒找來的舊工衣,臉上不像在音響店裏見到的那樣白淨了,身上也挂了少許不知為何物的碎屑,他坐在一個半高的木凳子上翻閱着一本音響雜志,旁邊放的全是萬用表、電焊槍、螺絲刀之類裝配音響的工具。其他三個人見馮世傑帶着客人進來,便放下手裏的活兒打招呼。經過介紹,他們是周國正、吳志明、李鐵軍,都是馮世傑一個村裏的親戚或朋友,年齡也都在二三十歲的樣子。

屋裏幹活的人只有葉曉明跟芮小丹她們認識,他放下音響雜志站起來笑了笑說:“這錢掙得真不容易,沒想到會這麽難。”

馮世傑插一句:“那當然,這音箱比我那時候做的音箱複雜多了,根本不是一個檔次,掂掂分量就不一樣,一只就有18公斤,那還了得。”

這對音箱的大小與普通書架箱并無太大區別,但看上去非常結實,給人一種沉穩的、風吹雨打而不動的踏實感。箱體的顏色與丁元英的音箱一樣都是黑色,漆面處理雖然還有個別細節不夠精致,但幾乎可以忽略,總體感覺确實很漂亮。音箱後面的八個接線柱沒有用原套件的接線柱,而是專門訂做的,大而精致,金燦燦的非常霸氣。

Advertisement

機櫃已經組裝好了,八個倉位,顏色和漆面工藝與音箱的一樣。機櫃旁邊碼放着11臺紙箱包裝的音響機器和一個裝滿信號連接線的塑料袋。

葉曉明說:“箱體用的是最好的板材,箱壁厚度32毫米,箱體全是用竹簽釘的,保你用一輩子不會生鏽變形,漆面處理用的是鋼琴漆的工藝,永遠不會脫落,越擦越亮。16個接線柱是我擅自做主訂做的,直徑22毫米,高檔無氧銅,24K加厚鍍金,絕對是江湖霸主。這接線柱你要不落忍就給加600塊錢成本,不給也行,誰讓我擅自做主呢?別管誰用,只要經我的手就得做個有模有樣的東西。”

芮小丹說:“行,謝謝你。”

葉曉明說:“機櫃肯定比丁先生的那臺漂亮,尺寸雖然一樣,但用料大,紮實。如果你覺得都還可以,我就把它拆成散件了,不然裝不上車,吃完飯直接去你家組裝。”

芮小丹說:“行,就照你說的辦。”

離開木工作坊,汽車在村子狹窄的胡同裏轉了幾個彎,停在一座普通宅院的門口,大鐵門敞開着。馮世傑說:“這就是我老家,我父母都住在這裏。”

這是一個标準的農家小院子,磚砌的圍牆,紅磚青瓦、坐北朝南的是正房,東邊牆根下種着葡萄,搭着葡萄架。院子裏長着幾棵碗口粗細、枝繁葉茂的槐樹給小院撐起了一片陰涼,幾只雞在樹陰下悠閑地啄來啄去尋找食物。

他們剛下車,就見一位年近60、面目慈祥的婦女和一個30歲左右的完全是都市裝束的女子笑着迎了上來,在她們身後還跟着一位頭發花白、身形消瘦的老人。馮世傑向芮小丹和歐陽雪介紹說:“這是我媽、我媳婦,這是我爸。”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