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杖責

第36章 杖責

秋狝圍獵十日前,虞部負責管理疆界的虞人已在獵場之內,按百步三表,豎立起各種标志,兵部按标志豎旗。

秋狝大典第二日,傍晚,太子封湛召集兩萬名娴習騎射的軍士彙集在大旗之下,言明軍紀。

當夜,由兩萬名軍士組成的合圍行獵的獵手,分為兩隊,左右兩翼同時出發。由兩翼将軍率領布圍,以軍旗為號令,沿圍場外緣迂回前進,到圍場另一端兩隊會合,形成一個大包圍圈布陣,當是聲勢浩大。

在圈定的獵場外圍,用黃色布幔圍成看城作為臨時指揮營帳。

太子封湛欽定,由二皇子封羨為管圍指揮,率領各隊觀察山川的遠近大小,繞道出場外,指揮布陣。

亥初,二皇子封羨回到看城,報太子封湛。

“太子殿下,布陣已畢。”

封湛颔首,道:

“明晨五鼓合圍。”

二皇子封羨留守看城,太子封湛返回大營休息。

------

西郊大營,身着一襲流彩暗花雲錦宮裝的寧嫔在禦帳之外,被侍衛攔下。

“好大的膽子,連我們主子都敢攔。”寧嫔身邊的宮女尖聲呵斥道。

但侍衛不為所動,嚴肅地開口:“禦前不得喧嘩。”

“你……”宮女見陛下身邊的總管大人李公公出了禦帳,瞬間止了聲音。

Advertisement

李福全揮退擋在寧嫔身前的侍衛。

上前一步,朝寧嫔道:

“寧小主,陛下乏了,正在休息,無事切勿喧嘩。”

寧嫔擰眉,不悅地開口:“陛下可是說過,西郊秋狝圍獵這幾日,都是由我随侍左右的,為何今日又突然給我安排了另外的營帳?”

李福全皮笑肉不笑,道:“既是聖人的安排,寧小主自聽從便是。後宮之中,擅自揣摩聖意是大忌,寧小主好自為之。”

言畢,李福全徑自轉身回了禦帳之內。

寧嫔上前一步,卻又遭到侍衛攔阻。

“陛下,陛下……”寧嫔高聲呼喊了幾聲,禦帳之內沒有動靜,又被侍衛喝止。

寧嫔怒氣沖沖地轉身離開。

------

寧嫔不傻,今夜,陛下一改之前對她的寵愛,不喚她侍寝就罷了,連禦帳都不讓她進,這分明就是給她臉子。

這是今日才有的轉變。

寧嫔思來想去,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就只能有今日上午在賽馬場,自己說讓昭仁郡主馴馬那件事。

當時自己的話一出口,周圍的人的神色都很奇怪。

後來昭仁郡主下場馴馬,卻将那馬殺了。

回來卻對陛下說,她是失手殺了那馬。

呵,失手?

場上所有人都看地仔細,她秦煙殺那馬之前是有多平靜,殺時手上的動作又是那般清晰可見。

就算那馬曾經屬于昭仁郡主的馬場,但如今可是禦馬,今日還是陛下命他們馴的。

好一句輕飄飄的“失手”。

但陛下絲毫沒有責怪。

怪自己大意了,這個昭仁郡主到底是什麽來頭?

自己原本是在禦前獨寵,但若就這麽失勢了,自己不甘心,又怎麽能甘心。

寧嫔越想越氣,走着走着,一怒之下,扯過随行宮女手中的宮燈,向前方用力砸去。

------

“啊……”

“大膽,竟敢對淑妃娘娘不敬!”幾聲驚呼。

寧嫔往前看去,兩丈之外的前方是淑妃,以及随行宮人。

怎麽遇上她?真是晦氣。

“臣妾見過淑妃娘娘。”寧嫔不情不願地矮身行禮。

淑妃不悅地任由宮人整理自己的裙擺,沒有開口。

淑妃身旁的嬷嬷語氣不善:“寧小主,你好大的膽子,竟敢砸淑妃娘娘,這是大不敬。”

就着營地幾步一處的火盆,寧嫔眯眼一看,原來是方才自己砸出去的宮燈,滾到了淑妃腳下,似乎還燒到了淑妃宮裙下擺的一角。

“淑妃娘娘恕罪。”寧嫔幹巴巴地道歉。

淑妃擡頭,諷刺地一笑。

這寧嫔如今還端着她那寵妃的架子呢。

她還不知道,都還不待回宮,她就得失寵。

從雲端掉落的感覺,不知這麽一個閱歷尚淺的小姑娘,受不受得住。

冷宮之中,又有多少曾經風光無限,卻僅在一夕之間便跌下神壇,而承受不住,發瘋了的可憐女人,呵。

-------

“看樣子,你是從禦帳的方向過來,怎麽,沒進得去?”淑妃語調微諷。

“哎,我是才侍候完陛下,甚是疲累,陛下說讓我先回去好好休息,陛下還要忙公事呢。”寧嫔撫了撫鬓角,狀似嬌羞,假模假樣的道。

淑妃聞言卻是笑了。

寧嫔疑惑地看向淑妃。

“陛下的确體恤你,你好好休息吧,我還要去禦帳伺候陛下。”

淑妃說完,便越過寧嫔,朝禦帳方向走去。

寧嫔的視線跟着淑妃的身影,她突然壓不住火氣。

寧嫔轉身,盯着背對着她的淑妃,大聲道:“站住,你什麽意思,是不是你在陛下面前進了什麽讒言?”

“放肆,好大的膽子,竟敢屢屢在淑妃面前不敬,寧小主,別忘了自己的身份!”淑妃身旁的嬷嬷氣急,這些年就沒見過宮中出現如此不知禮數,以下犯上的妃嫔。

淑妃輕笑,擡手揮退了嬷嬷,朝寧嫔走了兩步,至寧嫔跟前。似不屑地上下打量寧嫔,那目光讓寧嫔直泛雞皮疙瘩。

淑妃伸出右手,食指挑起寧嫔嬌嫩的下巴,眼神裏露出嘲弄的笑意。

寧嫔扭頭甩開淑妃的手,目光警惕地瞪着淑妃。

淑妃笑道:

“別板着個臉,你得多笑笑,你可得記住,你的笑,是你在禦前唯一的資本。”

淑妃說完,轉身離開。

寧嫔默了一瞬,她什麽意思?

寧嫔疾走兩步攔下淑妃。

“大膽。”嬷嬷擋住寧嫔。

“讓她說。”淑妃一臉惬意。

“你這話是什麽意思?”寧嫔問道。

淑妃看向氣急敗壞的小姑娘,真是可憐啊。

“你們退下”淑妃遣退宮人。

“今日本宮心情大好,就勉為其難提點你幾句,你過來。”

寧嫔疑惑地向前,她有些害怕會聽見什麽不中聽的話。但宮中新人換舊人,還有什麽會比如今的局面更糟。

“你可曾發現,陛下特別喜歡你的笑顏?”淑妃道。

寧嫔略微思索了一下,猶疑地點頭。

淑妃笑笑,她本只是猜測,原來竟真是如此。

“你以為是你年輕貌美,鮮活可人?別傻了,姑娘,陛下見過的美人多了去了,你就這麽天真地認為,自己對陛下來說,是特別的那一個?呵,那只是因為你的笑容特別像一個人,一個陛下曾經想要得到,卻永遠也得不到的人。”

“是誰?”寧嫔急道。

淑妃擡腳欲走。

寧嫔急急伸手,拉住淑妃的袖子,“告訴我,她是誰?”

淑妃不悅地掃了一眼寧嫔拉住自己的手,寧嫔小心地放下。

“告訴我,請你告訴我。”寧嫔語帶卑微。

淑妃深吸一口氣,而後平靜道出那個造成自己多年心魔的名字。

“她是沈時英。”

寧嫔秀美微皺,她是誰,自己沒聽說過這個名字。

見寧嫔一臉疑惑,淑妃又道。

“沈時英,昭仁郡主秦煙的母親。”

寧嫔震驚地張大嘴巴,原來是這樣,竟是這樣,那今日在賽馬場……

淑妃再添一把火。

“呵,你不過就是個替代品。”

------

淑妃補的這一句,徹底激怒了寧嫔。

“我不是,我不是,我就是我,不是什麽替代品,不是,啊……”

寧嫔雙手抓上自己的發髻,口中胡亂叫喊着。

淑妃下意識退了一步,成了。

卻不想,寧嫔像失心瘋了一般,竟撲向了身前的淑妃,二人雙雙倒地。

寧嫔怒火中燒,理智全無,她已忘記自己就是一個低階嫔妃,而對方是家世背景比她高出許多的正一品宮妃。

“啊……”

随着淑妃的驚叫,宮人趕緊上前拉開寧嫔。

淑妃還是被扯亂了發髻,面上還被那個瘋婆子抓出了血痕。

------

起身後的寧嫔似乎終于恢複了一絲理智,只是目光呆愣地癱坐在泥地上。

她能怪淑妃?呵,淑妃只是道出了事實的真相,殘酷的真相。

自己不過就是個替身。

那她能怪誰,怪沈時英?怪秦煙?怪陛下?又或是怪自己。

怪自己異想天開,竟以為憑着年輕的身體,不俗的姿色,就能一步登天。

怪自己未谙世故,竟以為能僅僅靠着聖寵便能橫行宮廷……

怪自己年少輕狂不自知……

------

淑妃被宮人扶起,她雙手緊張地撫摸着刺痛的面龐,看着指尖的血跡,驚叫出聲。

“啊……”

毀了今日的侍寝不要緊,原本淑妃來西郊圍場的目的也不是為了侍候陛下。

但寧嫔竟然對自己動手。

“将寧嫔拿下,杖斃。”淑妃厲聲開口。

寧嫔已然失寵,自己一個一品宮妃,杖斃一個失寵的低階妃嫔,不是什麽大事。

淑妃此時有些後悔,她将宮闱秘事告訴寧嫔,意在激怒寧嫔對沈時英和秦煙的怨恨,給秦煙多添一個敵人。

但為此傷了自己的臉,得不償失。

寧嫔癱軟在地,心中哀戚。

人說昙花僅一現,自己的後宮之路,走到這裏,就要結束了嗎?

------

宮人托起寧嫔,準備拉下去行杖刑。

此時突然一個男聲,打斷了他們的動作。

“何人喧嘩!”

是太子殿下身邊的宋大人。

“宋大人。”宮人朝宋執行禮。

“淑妃娘娘,這是怎麽回事?”宋執朝淑妃行禮道。

淑妃單手捂着臉,只冷眼看着面如土色的寧嫔,未發一語。

扶着淑妃的嬷嬷道:

“回宋大人,寧嫔以下犯上,竟敢撲打淑妃娘娘,致使淑妃娘娘傷了臉,理應杖斃。”

太子殿下的營帳就在不遠處,殿下從獵場回來正準備休息,外頭就有女人喧嘩,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封湛厭惡後宮女人的烏煙瘴氣,命宋執盡快處理幹淨。

宋執不知今日賽馬場上,寧嫔向陛下提的那句,讓昭仁郡主馴馬的事。

他只知淑妃誕有皇子,又位列四妃之一。

而寧嫔今日又是聖上的新寵。

宋執皺眉,這,有些難辦。

皆知道,宋執是太子殿下的親信,在宋執面前,任由淑妃杖斃一個有品級的嫔妃,欠妥。

畢竟代掌鳳印,協理後宮的是賢妃,而不是淑妃。

太子殿下不喜喧嚷,此時得盡快處理。

宋執斟酌着開口:

“淑妃娘娘,寧嫔畢竟是聖上的嫔妃,此事最終還是得禀明聖上再行決斷。”

“但寧嫔的确以下犯上,杖責二十,娘娘以為如何?”

------

杖二十,一個女子,也是得丢半條命的。

太子勢大,淑妃不好駁了太子的面子。

“那就勞煩宋大人了。”淑妃冷冷看了寧嫔一眼,由宮人扶着回自己的營帳。

宋執看了一眼還呆愣着的寧嫔,讓侍衛将寧嫔帶出去立馬執行杖責,便離開了。

寧嫔全程未發一言,她只隐約感覺,自己似乎是劫後餘生了。

這就是後宮,生死就在上頭的人的一句話的瞬間。

這裏離禦帳不算太遠,這麽大動靜,禦帳那邊恐怕早就得到消息,但陛下的人遲遲沒來,那就是由着淑妃處理自己了。

枉自己曾經那麽天真,呵呵……

自己是撿回一條命嗎?

太子殿下?

作者有話說:

文中秋狝大典資料源自于《新唐書·禮志》等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