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西柏林警察帶他去看屍體的時候,天已經快亮了。法醫正要回家,這個倒黴鬼是在下班前被攔住,拎到現場去做檢查的,又累又暴躁,不想多說話。時間是淩晨4點47分,當值的警官非常負責任,再小的疑點都記下來,從不弄丢證據,也許這就是為什麽他多年來都升不上去。可惜他沒有記下安德烈看見被害人的時候說了什麽,應該是“唉”。面對死去的外勤、折斷的鉛筆尖、核災難和過路汽車濺起的髒水,安德烈都會統一評價“唉”。比起災禍,他更怕麻煩。

年輕的死者總共中了兩槍,第一槍在後頸,第二槍在腦後,近距離射擊,子彈的射出傷口如此大,鼻子以下成了一團摻雜碎骨的血肉,已經難以辨認樣貌。染血的衣物都被脫下來了,陳列在一邊,口袋裏的東西也被警官掏了出來,一一記錄在案。粗呢外套左口袋,打了孔的電車票一張,右側衣袋有些煙絲碎末,一盒火柴;褲袋,左邊有錢包,夾着四張鈔票,右邊空着。屍體的雙手都沒有飾品,也沒有戒指或手表留下的痕跡。鞋是東德工人常穿的那種,深棕色,污漬斑斑,鞋底結了一層泥殼,好像他在淤泥裏跋涉過。

“是你的人嗎?”警察問。他是個從各方面來說都長得很方正的中年人,額頭因為出汗而在燈泡下發亮。

“是我的人。”安德烈繞到屍體另一邊,彎腰審視子彈穿出脖子造成的巨大創口,離得有點近了,警官不由得皺起鼻子。

“你的人叫什麽名字?”

“沒有名字。”安德烈直起腰,碰了碰帽檐,向門口走去。那個柏林警察兩步跨過來,抓住他的肩膀:“你去哪裏?”

“回家喝酒,睡覺。你指望我留在這裏主持彌撒嗎?”

“去你的回家喝酒,我不管你認識上面什麽人,有個死人出現在我的轄區裏,你不能随便敷衍我。”

“我當然能。”安德烈溫和地回答,側過身,讓對方的手從肩膀上滑下去,“謝謝你,警官,抱歉占用你的時間。”

沒人攔住他。安德烈推開門,走下短短幾級樓梯,點了支煙。五點鐘了,天還是沒亮,路燈卻熄滅了。教堂的鐘聲像漆黑的瀝青,順着鐘塔淌到街道上。安德烈加快了腳步,像是怕踩到這些緩慢流動的低沉聲音。稍早前下過雨,凹凸不平的馬路布滿水坑。他鑽進小巷裏,往東走了一段,從另一條散發着下水道氣味的小路繞回來,往法國占領區邊界走去,過了幾分鐘,又換了個方向,假裝停下來系鞋帶,借助旁邊的商店櫥窗觀察空蕩蕩的街道,沒有動靜。蘇聯人把這叫作“幹洗完畢”,用美國人的話來說,他已經“黑了”,沒人跟蹤他。

一家面包店亮起了燈,向那點光亮走去,潛入陰影裏,推開一扇木門,走上彎曲的樓梯。樓梯間上方亮着一盞積塵的燈泡,左右兩邊各有一扇門,木頭做的,只安裝了一個鎖,普通人家的大門。他摸出鑰匙,打開左邊的那扇,輕手輕腳溜了進去。

這不是他第一次為死去的男孩們“打掃”,熟練并不等同于心裏好受。安德烈從大衣口袋裏掏出羊皮手套,戴上,有條不紊地檢查了小公寓的每個角落,首先取走護照、支票本、信件和收據,再檢查床墊下面、衣櫃後面和浴室櫥櫃。這頭小山羊生前不愛閱讀,整間公寓裏就丢着一本沾了咖啡漬的小說,封面蓋着圖書館的印章,粘在末頁的借閱記錄表明,這本書早在七個月前就該歸還了。安德烈仔細地翻了一遍書本,确保裏面沒有任何引人警覺的蛛絲馬跡。窗臺的盆栽下面壓着一張發黃變皺的明信片,沒有郵戳,背面塗着些意義不明的數字和賽馬術語,那是羊群和倫敦溝通用的密碼。安德烈把明信片揉成一團,塞進大衣口袋裏。等蘇聯人派斯塔西獵狗偷偷摸摸嗅到這裏來的時候,除了櫥櫃裏的半盒發黴的餅幹,什麽有用的東西都不會找到。

沒人看見他下樓。面包店開了一扇小氣窗,飄散出暖乎乎的黃油香味。證件和紙張把口袋塞得鼓鼓囊囊,但并不重,好像外勤的一生,輕飄飄的,無足輕重,小得足以放進口袋。他到河邊去燒掉這一切,用手掌護着火柴,點燃在清晨的寒風裏顫抖的薄紙。河流在不遠處竊竊私語,拍打開裂的石階,火焰從下往上卷起,啃噬層層疊疊的紙張,燒盡了姓名和年月之後就衰弱下去,熄滅。他摘下帽子,低頭在那裏站了一會兒,既是神父,又是唯一的吊唁者。遠處傳來水鳥撲翅的微弱聲音,鳥兒貼着水面滑翔,沒入晨霧。

他戴好帽子,用靴底把灰燼掃入斯普雷河,動身去找公共電話。硬幣剛好夠,安德烈撥了號碼,想象着鈴聲在倫敦的一個沉悶的辦公室裏響起,一聲,兩聲,夜班情報官連滾帶爬地從檔案櫃後面的小行軍床上起來,沖向電話。安德烈對着話筒呼了一口氣,斟酌措辭,他會先開一個關于值夜班的玩笑,接着再講不好聽的實話:他失敗了。這就是柏林給他的禮物,失敗和死亡。

——

Advertisement

他很少失敗。他是三個“牧羊人”之中的其中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不在英國本土出生的。沒人說得清楚安德烈的産地和具體品種,每個部門都有一套不同的理論,其中一半是時隔多年後才提出的,特別行動處說他是奧地利人,戰前跟着猶太母親借道西班牙逃過來的;蘇聯司背後叫他“法棍”,富有信心地表示他是一個法國面包師和一個斯洛伐克移民的孩子,甚至拿得出面包店的地址,那棟建築物七十年代被拆了,今天已經無從考證蘇聯司的說法,再說,蘇聯司也不存在了。通訊處自始至終蒙在鼓裏,以為他是個專門擺弄竊聽器的電工。五處永遠懷疑他是蘇聯間諜,因為沒有确鑿證據,只能小聲咕哝,不敢大聲指控。檔案室的老警衛堅稱安德烈的真名是平平無奇的“詹姆”,其實是個出身臭水溝的倫敦孤兒,但沒人把警衛的話當真。他老了,一天裏有十八個小時在打瞌睡,而且大轟炸的時候被德國人的高爆彈震聾了右耳,即使有人砸碎窗戶爬進來也不一定聽得見,上頭純粹是出于同情才讓他留下的。

兩個解釋。一,安德烈是某種遠東的異教神,天然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每一張面孔都是真的。二,這人是個被害妄想症患者,一條被咬斷過尾巴的變色龍,就算在自家陣營裏,也不敢露出真正的顏色。他說英語的時候帶着口音,法語也是,德語和俄語也一樣,仿佛他從未真正屬于哪個地方,從未擁有過真正的母語。

能夠确定的是,他在戰争爆發前就到這個負隅頑抗的小島上來了,十多歲,尚未入行,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身份,留下了一串擦不掉的腳印:海關記錄,地址注冊表,中學入學登記,體檢單。安德烈辍學加入皇家工程兵的時候才十八歲,服役記錄表明他在1948年和空軍一起去了柏林,負責給基地鋪電線,這一年之後所有書面痕跡都神秘消失了,他好像進入了一段長長的漆黑隧道,從四十年代延伸到五十年代,從另一頭冒出來的時候已經是軍情六處的“牧羊人”,手裏牢牢牽着東歐的羊群。

羊群是個不祥的比喻,只有坐辦公室的蠢貨才會想出這種代號。安德烈粗略把世界分成兩個部分,“坐辦公室的”,和“在外面的”,大部分問題都是前者制造的,後者被迫幫他們擦屁股。發現屍體之後的第四十七小時,坐在寬街54號五樓隔音室不甚舒适的木椅子上,安德烈心裏轉着的也是這個念頭,像一小片茶葉,漂浮在緩慢升高的液态焦慮裏。坐辦公室的家夥都不知道羊群最終的命運是什麽嗎?

“他死了嗎?”

提問的是美國人,安德烈沒有看他,轉而審視上司的臉。特別行動處處長西奧多·霍恩斯比是個說話輕聲細氣的倫敦人,四十七歲,鬓角灰白,戴着款式老舊的玳瑁邊眼鏡,看上去更像個逆來順受的數學老師,缺乏任何能讓人聯想到“間諜”的特征。霍恩斯比參加過兩次大戰,1940年被選入新鮮創立的特別行動局[1],多次帶隊空降到法國和比利時執行爆破任務。就是這只老鳥把安德烈招募進來的,他是為數不多能管束住安德烈的人,主要因為霍恩斯比在加入辦公室之前,也曾經是個“在外面的人”。

接近午夜了,霍恩斯比的領帶依然沒有松開的跡象。旁邊的美國人早就脫了外套,丢在會議桌上,袖子挽到手肘。中情局來的野蠻人,呼吸裏帶着濃烈的煙草味,他抽卷煙,門牙和右手手指被染黃了。

“所以?他死了嗎?”美國人又問了一次。

安德烈的目光轉向美國人,側了側頭:“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是怎樣的,但在我們這邊,被子彈打爛腦袋一般會導致死亡,麥卡倫先生。”

“确定不是搶劫?或者其他意外?”

“錢包還在。中了兩槍,先是脖子,再到後腦勺,确保他死得透徹。看起來像斯塔西的手法,而且他們就是想讓我們看出來。”

“那些狗娘養的是怎麽知道的?”

“我暫時沒法回答這個問題,麥卡倫先生。”

“那你整天在柏林搗鼓什麽呢?”

安德烈沖他微笑,略微擡起下巴,像條準備攻擊的蛇,“要是中情局也有人在柏林,不就知道了嗎?”

霍恩斯比原本在琢磨手裏的鉛筆,現在擡起頭來,沖安德烈皺起眉頭,每當他覺得安德烈需要管教的時候就會這樣皺眉。美國人看起來不高興了,因為他和安德烈都清楚中情局在東柏林沒有可靠的線人,至今不得不倚靠六處的人脈。表面上中情局和軍情六處平起平坐,但這種“特殊關系”正在逐漸變質,舊世界早已破産,新大陸則是有錢的表弟。

“先想想怎麽補救。”霍恩斯比一整晚只說了五句話,這是第五句,“有沒有‘相關人士’需要打發?父母?妻子?情人?”

“父母去世了,有個弟弟,不怎麽來往,應該不是問題。”

“我們還有別的信息來源可以替換嗎?”

“這可不是換輪胎,一個壞了就拿個新的上去。我需要從零開始物色新的‘羊羔’,不知道要花多久。”

“‘不知道要多久’。”美國人嘲諷地重複了一遍,安德烈假裝聽不見。沒有人再說話,寂靜緩慢膨脹,頂着隔音室的四面厚重牆壁。美國人身後一塊裝飾板破了一角,露出底下用于阻斷無線電的鉛板和鐵網。這些木質飾板本來是要模仿鄉村俱樂部,給隔音室增添一些柔和氣氛的,可惜損壞速度比想象中快,現在看來只剩欲蓋彌彰的荒謬。

“他說得對,這是需要耐性的工作。”霍恩斯比開口,用手裏的鉛筆輕輕敲打桌面,“回去睡一會,明天休息一天,後天回柏林,着手招募新線人,‘秒表’計劃啓動之前我們一定得在東柏林司令部安置眼睛和耳朵。”行動處處長轉向美國人,後者點點頭,看起來不打算補充什麽了。安德烈拿起帽子,起身離開,椅腿嘎吱刮過地面。美國人用指節敲了敲桌子,安德烈停住腳步,回過頭,沒有掩飾自己的不耐煩。

“順便找出是誰幹掉了我們的人,知道嗎,德國佬?不摸清楚漏水的地方在哪裏,什麽都不能開始。”

安德烈沒有理會那個錯誤的蔑稱,離開了隔音室,放棄了嘎嘎作響的舊電梯,走樓梯下去。外面在下雨,夜班警衛替他推開門的時候,浸透水汽的冷風擦過臉頰。他走過了一條街,離總部足夠遠,才着手捕捉行蹤飄忽的倫敦計程車。快淩晨一點了,路燈把他的影子拖得很長,兩個醉漢互相攙扶着走了過去,撞上垃圾桶,兩人都倒在地上,躺在被雨水沾濕的水泥路上,對着夜空咒罵。安德烈移開目光。

一輛黑色計程車竄過前一個街口,沒看見他高高揚起的手臂。這位剛從郊野裏跋涉回來的牧羊人嘆了口氣,壓低帽檐,設法躲開無孔不入的雨滴,雙手插進大衣口袋裏,背對着聖詹姆斯公園,沿着冷風飕飕的街道向東南走去,天亮之前他應該能到家,終于能喝上那杯從柏林的停屍房就開始渴望着的威士忌了。

——

你已經發現了,直到這裏我都叫他安德烈,盡管這不是他的真名。我習慣了這個名字,我和他在柏林認識的時候,他用的就是這個名字,在他的許多面孔裏,這是他選擇向我展示的第一個側面,第一印象總是很難改變的。在這個故事裏,我還是繼續把這位短暫到訪柏林的陌生人叫作安德烈。

這也是你的故事,畢竟你很快會成為我,而我是他,最終,我希望,你也會變成他。

作者有話說:

[1] 二戰早期由丘吉爾創立,即後來的軍情六處,“軍情六處”這個名字是SIS衆多名字中的一個,也是最廣為人知的,直到今天還在用。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