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二十章

隧道的事當晚見報,粗體字烙在每一張報紙的頭版上,分別用德語、俄語、法語和英語向過路的人大喊大叫。萊納買了一份《法蘭克福彙報》,攤在餐桌上,對着照片發呆,把同一個句子讀了兩遍都沒有察覺。

他需要時間思考。整個周末,萊納翻來覆去地咀嚼安德烈在閣樓裏說過的話。安德烈怎麽能指望他當場作出決定?萊納這輩子從未去過比柏林郊區更遠的地方,“外國”這個概念在他的腦海裏,陌生之餘,還散發着些許敵意。他不能想象自己在倫敦生活,他不會英語,也沒有父親做家具的手藝,沒有朋友接應,安德烈算朋友嗎?萊納甚至不知道自己現在和安德烈是什麽關系,“認識的人”?雇主和雇員?表演已經結束,情報官沒有理由再向他提供任何幫助。可是怎麽解釋那個在額頭上的吻?是永別的意思,還是安德烈沒來得及完全從角色裏脫身?

在萊納的慣性想象之中,他覺得過幾天還有機會和安德烈見面,等這場圍繞隧道的鬧劇冷卻幾天,安德烈手上多一點時間,兩人可以像往常那樣在閣樓裏坐一兩個小時,理清楚這件事。但現實是安德烈消失得很徹底,牧羊人退場常常是這樣的,告別舞臺,抹掉僞裝,直接銷毀一個角色。萊納再也沒在奧林匹克體育館見過他,發出去的信號無人應答。有一天晚上,萊納甚至冒險騎車到安德烈的公寓樓下,情報官的房間沒有燈光,借着路燈光線看來,連窗簾也不見了,樓下信箱的名字也被撕去了,安德烈已經不住在裏面。

萊納再去了一次“閣樓”。可是電影院已經關門結業,貼出待售的牌子,前門和後門都鎖上了,還加裝了鐵鏈。他從染成深褐色的窗戶看進去,額頭緊貼着布滿灰塵的玻璃,影院大廳空蕩蕩的,沒有家具,沒有裝飾,售票窗口用木板釘上了。看來又是一個軍情六處租下的布景,随着舞臺劇散場而被遺棄。

奧林匹克體育館本身一切如常,電報來來往往,用推車運送文件的秘書像松鼠一樣忙碌。二樓以上依然不向萊納這樣的普通雇員開放。萊納試探着向一位在四樓工作的秘書問起安德烈,托詞自己有文件要讓他簽名,對方疑惑地皺起眉,回答說“樓上”從來就沒有名叫安德烈的人。萊納也不知道他的姓氏,驚訝于自己居然從沒問過,但問了又如何?安德烈只會給他又一個假名。

隧道的事還在繼續發酵。克格勃修葺了入口,每天都帶不同的人去參觀,從外國使館雇員到好奇的沙特工程師,仿佛他們的副業是組織旅游似的,到了勞動節假期,東德的所有小學生都已經去看過隧道至少一次。《新德國》,東德的喉舌,每天都要把“流氓”、“邪惡”、“詭計”、“背叛”和“奸詐”這些單詞以不同的組合方式跑一遍。奇妙地,沒有怎麽提到英國人,很可能因為赫魯曉夫不久前才訪問過倫敦,不想破壞剛剛回暖的關系。萊納仔細地看這些報道,仿佛這樣就能更靠近安德烈一些。如果不是那條仍然挂在書架上的領帶,他幾乎要以為安德烈是一場特別逼真的夢。

夏天快來的時候,斯塔西好像醒了過來,記起了萊納,在一個周五深夜把他帶走了。肯定是門房給他們開門的,但萊納被推搡着走出去,塞進車裏的時候,門房住的小房間始終緊緊拉着窗簾。

——

汽車開過郊野。

安德烈只能說這是“郊野”,不知道具體是哪裏。審訊官沒有把他的眼睛蒙起來,應該是看在霍恩斯比面子上不這麽做的。審訊官也不承認自己是審訊官,堅稱只是需要安德烈“回答幾個問題”,但安德烈很清楚怎樣的問題才需要把人拖到荒郊野嶺去回答。

不算他自己,車裏總共有三個人,都是從軍情五處來的,反間司。司機從沒說過話,另外兩個人一直在試圖閑聊,找出來的話題一個比一個無聊。安德烈禮貌地接話,一度還聊起了板球,但誰都沒有忘記這輛車裏誰是嫌疑犯。

車忽然離開大路,轉入一條立着“私人地産,不得擅闖”警告牌的林蔭道,繼續往前開了五分鐘左右,停在一扇漆成深綠色的鑄鐵大門前,司機下去開門,回到駕駛座,沿着狀況沒那麽好的土路行駛。審訊官不再說話了,安德烈輕輕呼了一口氣,靠在座位上,閉上眼睛。

霍恩斯比抗議過這件事,拒絕讓軍情五處審問安德烈,因為“他是我們的人”,這個“我們”指代不明,也許是軍情六處,也許是英國,也許只是他自己。但隧道這件事牽涉太廣,霍恩斯比的反對顯得很無力。安德烈自己對此反而沒有什麽特別的情緒,這是預料之中的,五處在分配罪責的時候,肯定先懷疑像他這樣的人,外來者。

至少審訊場地很舒适,是棟經過多次擴建的狩獵木屋,到處都是柔軟的仿獸皮毯子,一副鹿角挂在巨大的壁爐上方,因為天氣不冷,壁爐沒有點着。司機沒有進來,在屋外看守。其餘兩個人在木餐桌靠近壁爐的那一邊落座,示意安德烈坐另一邊。兩個審訊官看起來就像同一款玩偶的兩個不同型號,穿着類似的西裝,只是襯衫顏色不同,臉上挂着一模一樣的、批量制造的和藹表情。

“還不錯,是不是?很安靜的地方,我也很想在這裏試試打獵。喝茶嗎?我們是不是最好先煮點水?”穿淡粉色襯衫的那個人說,他坐在左邊,“只是循例問幾個問題,不會很久,我們從什麽地方開始比較好?”他假裝翻閱手裏的文件,“名字怎麽樣?先從名字說起,我的天,你可有不少名字。”

Advertisement

安德烈扯了扯嘴角,希望對方會把這個動作解讀為微笑。

——

“萊納·沃格爾先生。”

“赫爾曼先生”說得很慢,好像在測試每個音節的準确性,他們這次不在那間有柔軟沙發的農舍裏了。審訊室既狹小又冷,似乎在地下,有一股消毒水和鐵鏽混合的氣味。牆壁貼着白色瓷磚,地面也是,也許是為了方便清洗血跡。萊納看着瓷磚縫隙裏的污漬,思忖那是不是幹了的血,胃裏一陣痙攣,他移開了目光。

“我該怎麽看待您呢?”斯塔西的蜘蛛問,修辭性質的問句,并不真的等待萊納回答,“我們是不是真的該相信,您只是一個被利用的小信差?也許您比所有人想象中更聰明?您比所有人聰明嗎,沃格爾先生?”

“不。”萊納回答,扯了一下手铐,并不想掙脫,只是下意識的動作,鐵鏈撞到金屬桌面,聲音在小房間裏回蕩,意外地刺耳。

“隧道是什麽時候開始挖掘的?”

“我不知道,安德烈并不——”

“我給他寄過信,您知道嗎?”

萊納困惑地看着“赫爾曼先生”,不明白對方是什麽意思。在燈光下,“赫爾曼”的臉看起來就像一層包在骨頭上的白色塑料薄膜,眼窩和顴骨的陰影仿佛是用鋼筆描上去的,邊緣過分清晰。斯塔西頭子沖萊納笑了笑,陰影随之變動,看上去更可怕了,“在他走之前,我把你們的照片寄給他,附上了我的禮貌要求,他從來沒有回信,你覺得為什麽?”

“像你所說,他不在柏林了。”

“不,沃格爾先生,他甚至沒有慌張,好像完全不擔心勒索,好像他早就知道這些照片,更糟的是,他很可能自己‘制造’了這些照片。你是他的漂亮道具,好一場表演,沃格爾先生,他給了你什麽報酬?”

萊納回想起春季的曠野,野花和草葉的氣味短暫取代了審訊室的潮濕黴味,這種稀薄的幻象只停留了幾秒就消失了。他沒有回答,不知道如何回答。“赫爾曼先生”打量着他,充滿憐憫,好像看着一只堅持啃咬圍欄的野兔。過了幾分鐘,他站起來,敲了敲審訊室的門,一個穿着西裝的男人走了進來,顯然斯塔西雇傭的無數個打手之中的一個,比“赫爾曼”高一個頭,有三倍那麽寬,手裏提着一個破舊的皮箱,萊納一點都不想知道箱子裏裝着什麽。

“我從來都不喜歡暴力。”斯塔西頭子告訴萊納,“但我們不能否認,它在說服人們提供信息方面十分有效。您得明白,沃格爾先生,我本質上不是個殘忍的人,但如果您不把您知道的一切告訴我們,今晚将會變得非常、非常漫長。”

——

“接下來,我們确認一下你在柏林的關系網。”審訊官說,露出充滿歉意的微笑,仿佛是在地鐵上,而他剛剛不小心踩到安德烈的腳,“标準流程,你明白的。你走的時候,當然沒有告訴任何人你的去向,是嗎?”

“沒有。”安德烈回答,放松地坐在木椅子上,手邊的煙灰缸裏有一個煙頭。

“怎麽向鄰居解釋的?”

“不解釋,我幾乎不和鄰居說話。”

“情人?”

“沒有情人。”

“你在柏林住了很久。”

“确實。但我還是沒有情人。”

“你的母親是德國人,不是嗎?”

“奧地利。”

“還有親戚在那邊,對嗎?在海峽另一邊?”

“就算有,我也不認識。我母親不和我談起他們,我的祖父母已經去世了。”

“很遺憾。”

“謝謝。”

牆上的挂鐘發出幹澀的咔嗒聲,似乎有什麽東西卡住了。窗外,暮色緩慢降臨,遠處的松樹林變成了重疊的鋸齒狀陰影,像一堵無法穿透的牆。坐在右手邊的那個審訊官語氣輕松地問大家是否想要茶,沒等回答就站起來,到廚房裏去了,不一會捧着一個托盤回來,上面放着茶壺茶杯和一盤燕麥餅幹。看來廚房裏有人在,樓上應該也有,守着錄音設備,聽他們的每一句話,轉錄安德烈的回答,尋找最細微的漏洞。為了顯得合群,安德烈拿了一塊燕麥餅,它嘗起來像壓緊了的木屑。

“晚餐差不多準備好了。”剛從廚房回來的那個審訊官告訴安德烈,仿佛這個信息極其重要,“你喜歡白蘑菇嗎?”

安德烈向他保證自己很喜歡白蘑菇。

“棒極了。那在此之前,我們繼續聊一小會兒,你介意跟我們說說代號‘麻雀’的線人嗎?”

安德烈當然不介意,不能介意。他們恐怕要在這裏過夜了,也許整個周末都會花在這裏。他在心裏嘆了口氣,又從煙盒裏拿了一支煙。

第三卷 嘉年華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