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25章
25|第25章
唐宋把李豫的頭發吹幹後催促她去睡覺,自己則帶着電腦包進書房。書桌被李豫的電腦和紙質資料鋪滿,他把展在桌面上的每一頁資料都貼上便利貼,所有資料被疊成一打,和她的電腦放在一起。
他拿出自己的電腦和資料,書桌很快又被鋪滿。他要和美國實驗室的同事,自己的導師以及Larry的太太開視頻會議。美東、美西以及江城三地時間難以協調,最後只能委屈他深夜參會,畢竟這是他主導的科研項目。
唐宋回國那晚與李豫提過自己對基礎研究的焦慮,這種焦慮不是近期才有。他從博士畢業那年起就開始兼顧基礎研究和生物醫學研究。過去幾年,他與醫學院和醫學研究所開展過不少研究項目,包括與Larry太太所在的研究所合作。現在這個課題的基礎數據由她的團隊協助搜集,後來實驗室的工作是與學校醫學院的教授和博士一起完成的。
他記得毛院長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那會兒毛老師還不是院長,只是講臺上一名普通的老師,他對着臺下的學生說,“我現在甚至過去十幾年在課堂上教授的內容都不是在學生時期學的,而是工作之後持續不斷的汲取新知識,消化、研究、得到證實後再傳授給你們。希望你們也要記得,學校的只是幫你們打下地基,你們未來的工作和科研還需要自己不斷去添磚加瓦。”
他從此記住這句話,後來遇到博士導師Coase。導師對毛院長這句話非常認可,會鼓勵他去跨專業學習和拓展基礎研究的邊界。因此在他與醫學院合作開設新的研究課題時,老師有時間都會參與進來并給出有價值的指導意見。
淩晨兩點,線上所有參與者準時上線,簡單問好後開始會議。因為文章涉及大量數據和實驗結果,他們原定的三個小時會議延長到五個小時。
早上七點李豫醒來後,發現唐宋在書房收拾書桌上的英文資料。她倚着書房門框,問,“淩晨起來加班?”
他擡起頭手上動作卻沒停,“噢,醒啦?我昨晚開會,剛結束。你的資料我都貼過便利條,順序沒弄亂。”
她笑出聲,“沒事,不用這麽小心翼翼,本來就是我侵占你的空間。”說完,她又問道——“你一晚沒睡?待會兒睡覺還是要繼續工作?”
唐宋打着哈欠說,“繼續工作。上午修改文章,下午學校實驗室還有安排。”
李豫走近後看到他眼睛裏的血絲和臉上的疲态,勸道,“修改文章不挑地方,在家做吧。上午別去辦公室。”
唐宋已經把電腦和資料裝進包裏,“在學校工作狀态好,效率高。”
說着抱住她,“讓我抱會兒,賜我一些精神力量。”
這次她沒有推開他,“一分鐘。”
地庫裏,李豫搶走他手裏的車鑰匙,自己坐進駕駛位。早餐是在距離實驗樓最近的食堂用的。臨分別時,她囑咐說,“中午讓實驗室的學生給你帶飯,你可以趁機眯一會兒。反正你可使喚的學生也多。”
Advertisement
唐宋看着她轉身離開的身影,心裏想着,最慘情侶非他們莫屬,在一起的第一天女朋友加班到深夜,自己則從淩晨通宵到天亮。在一起的第二天,自己忙得連一起吃飯的功夫都沒有。
之前他想要哄騙李豫送自己禮物時說辦公室裏空蕩蕩的。其實是不對的,他的辦公桌上擺着一個DNA雙螺旋模型。開始工作之前,唐宋先在手裏把玩起模型。盡管他見過無數次這個神奇的結構,依然覺得百看不厭。
這真是近百年來生命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沒有之一。雙螺旋最玄妙的地方不僅僅是螺旋結構,更在于堿基配對,一條鏈和另一條鏈互補,人工标記一條鏈可以尋找到另一條。李豫應該就是自己的另一條鏈,另一對堿基。
汲取到足夠的精神力量後,唐宋開始修改文章。這是他花費近一年時間和精力的研究成果。當然,發表的期刊等級也相對高一些。李豫昨天說,她可能會有第一篇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的文章。他沒好意思告訴她,自己很快又會有一篇在英文核心期刊發表的文章。
還是等發表後,再告訴她吧。
青年教師也是有階級差異的,這其中的鴻溝有時候如同巴西的貧富差距。
處于底層的李豫也在辦公室埋頭寫文章,只不過過程要痛苦很多。她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裏,在手寫板上梳理文章的邏輯鏈。她腦袋裏有很多思路,需要整合案例和數據,她想要把腦袋的思想轉化成文字,文字變成段落,有邏輯的段落組成文章。過程不是簡單的材料或者文字堆砌,還需要高明的加工技巧。她只是整理思路就已經快把自己搞崩潰掉。
正郁悶的時候,李豫接到曹衍一起去食堂的邀請,她答應了。
今天的曹衍有些興奮,一見到她,便開始滔滔不絕,“李老師,你的建議真不錯。我前天找系主任聊過,當時我的課程就增加一位新的助教。昨天晚上,兩位助教給班上學生增開兩個小時習題課,反響很不錯。以後遇到困難,我就找學院和系部尋求幫助,解決問題非常高效。”
李豫心不在焉地點點頭,嘴上說着,“挺好的。”
曹衍看出來她的狀态,問道,“怎麽啦?”
李豫郁悶地說,文章寫不出來,一直在整理思路。
曹衍笑起來,“我還以為出什麽事呢。文章寫不出來不是常有的事情嗎?哪有人能經常寫出高質量的文章呀。我一般寫不出來的時候,就去找一位老前輩的論文,順着他的思路讀原版文字,然後思考我處于他的環境該怎麽寫,我處于我的環境又該怎麽寫。雖然不是百試不爽,但大部分時候很有幫助。”
李豫好奇問道,“哪位前輩,我也參考一下。”
曹衍摸摸頭,不好意思地說,“或許你會看不懂。一個很冷門的數學屆老前輩,匈牙利人,論文是用德語寫的。”
李豫嘴角微動扯出一絲笑意,“你們的高端局。不好意思,我要告辭。”
曹衍慌忙攔住她,“別呀。我只是提供我的思路,你肯定也有你的方法。不着急,慢慢來呗。”
文章的話題暫時告一段落,李豫問他,“你什麽時候學的德語?”
“七歲前,我一直在德國生活。我爸那時候在德國念博士,七年才畢業。我以前申請學校,本來準備美國和德國都申請,被我爹制止。他說如果我想七八年畢業的話,大可去德國。”
她更好奇,“你爸念的什麽專業,德國博士真這麽難畢業嗎?”
曹衍點點頭,“物理。我覺得他的主要障礙是語言不通。他的專業能力,我不好評價。不過,直到現在他的德語說得都不如我,更不如我媽。”
她笑起來,“你爸知道你這麽吐槽他嗎?”
曹衍嘀咕着,“不止我吐槽。我媽也吐槽。我媽當時去陪讀,在那兒生下我,并拿到德語文學碩士畢業證。”
李豫明白了,一家子學霸。
一頓飯下來,李豫知道曹衍的媽媽是位知名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她記得自己之前在機場還買過那位老師的文集。世界真的太奇妙。原來老師文章中吐槽過的三流物理學家是作者的老公,那位中文說不利索所以比同齡兒童晚兩級的兒子是她面前的曹衍。
“你父母都在燕城,你本科讀書也在燕城,怎麽跑江城來教書呢?”
曹衍擡眼看着她,“我最先看到江大的招聘信息,投遞簡歷很快被錄取。之後沒再留意其他的招聘機會。有個工作就成,哪個學校我不挑。”
得,真的沒法交流。她第一次與曹衍吃飯時,以為這是位和自己一樣的普通學者,雖然有些愛八卦。第二次和他吃飯時,覺得是很敬業的老師,處處為學生着想。今天與他吃飯,才知道人家那是低調的凡爾賽。
不過她已經習慣,習慣身邊圍繞的都是絕頂聰明和聰明絕頂的人。也挺好,這幫一直堅持本心做教學和研究的天才們還是她這個普通人前進的動力。她覺得唐宋說錯了,她不能賜于他精神力量。相反,她能夠從他們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
回到辦公室,李豫先把申請科研基金的報告發送到學院指定郵箱,然後繼續靜心閱讀文獻。曹衍推薦的方法很有效,她沉浸在大佬們的科研思路裏,觀察他們如何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路徑,設計研究問題的思路,經過實證得到結果,分析結果并提出別人沒有提出的理論。
沉澱後,她知道自己不能心急,更不能抱着強烈的功利心去寫文章。那樣産出的論文,與她之前看到的文字垃圾沒有兩樣。想到此,她拿起記號筆把自己設定的周末寫出初稿的目标劃掉。
傍晚時分,李豫換上辦公室存放的運動衣,來到運動場跑圈。大四那年,她繞着四百米的跑道不知道跑過多少圈。其實跑步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也不能幫助逃出任何困境。她每次跑步後還是需要給自己鼓勁加油,還是需要重新整理申請材料投遞新的學校。
跑完二十圈後,李豫仿佛看到五年前自己的身影。對,就是那個重新打起精神來的李豫,是過去的自己也是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