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一畫成名時人曉
一畫成名時人曉
電視臺,《藝術百考》欄目組,主持人拿着A4紙打印出來的采訪稿正在看。
今天這期訪談的嘉賓是一位美女畫家,主持人理所當然地認為“美女”是關鍵,“畫家”只是個噱頭,畢竟在現今這個吃顏的時代,做好內容還不夠,還要有俊男美女吸睛,才能獲得更高的收視率。他本以為今天要采訪的這位嘉賓就是這個節目裏其中一二個充當門面的角色,沒想到手裏的稿件居然有半指厚,這位美女畫家的履歷竟是非同尋常的豐富多彩!
先不論她深厚的家學淵源,光看個人履歷就足夠讓人驚嘆了!留英博士,名校海歸,她拒絕了海外許多黃金職位的就業機會,決然回國。
兩個月前,以一幅《故人何在》意外走紅,畫中大幅的留白,唯美的色彩搭配,無盡深遠的意境,驚豔了無數人,同時使那個藏在大山裏的取景地一躍成為網紅打卡點,她也由此成了最炙手可熱的新生代畫家。
有幾位字畫收藏家競相詢問,都被她以“這是一幅私作,不商售”回絕了,後來大山裏的縣領導班子找到她,表示希望把這幅帶起當地一條旅游産業鏈的畫帶去縣文化節展覽三天。
也不知道經過怎樣的抉擇,最終這幅畫被她無償贈給了縣裏。
主持人從頭到尾看下來,了解完這位美女畫家回國這段時間的經歷,手裏這份資料的最後幾頁是策劃組整理的關于她從小到大所取得的獎項和榮譽。
他一字不落地看完這沓半指厚的資料,不由收起了先前的輕視态度,把等會兒要采訪的問題又重新看了一遍。
節目組的工作人員各有分工,在他身邊忙碌來去,由于今天的嘉賓是一位畫家,錄播室的布置加入了許多繪畫的元素,訪談沙發的桌面上放着一個五彩斑斓的調色盤,筆筒裏倒插着不同規格的各種畫筆,在她坐的沙發一側支着一個畫板,畫板上的畫正是那幅《故人何在》的彩打版,原作已經贈送給縣裏。
錄播室一切準備妥當,距離節目錄制還有三十分鐘時,主持人看到那位美女畫家提前到了。她穿着一條翻領單排扣收腰連衣裙,配一雙白色瑪麗珍單鞋,頭上戴着一頂貝雷帽,臉上化了極淡的妝,有一種近乎天然去雕飾的美。
編導迎上去和她溝通,主持人默默觀察着她,但見她言談舉止溫雅有禮,沒有才華超群的自負态度,也沒有年紀輕輕功成名就的驕傲神色。
主持人不由得對這位嘉賓産生了許多好奇,她來自什麽樣的家庭?在國外受過怎樣的教育?這二十多年一路來被哪些文藝書畫溫養着長成眼前的樣子?
距離節目錄制還有十分鐘時,她被請入錄播室的嘉賓座,工作人員對着她微調燈光和機位,主持人遠遠地看着她從頭到尾都耐心地配合着。
有許多嘉賓會在錄制前索要訪談的問題去看,而她竟然沒有問,為了得到最真實的回答,編導也沒有提前把問題給她看。
錄制正式開始,主持人就位,對着鏡頭說了一段開場白:“我們節目不遺餘力地深挖藝術領域裏的各類人,他們當中性別、年齡各異,經歷也千差萬別,但無一例外都是對藝術有着至誠之心。今天我們請到的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畫齡的美女畫家,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藝術人生。”
Advertisement
主持人轉頭對坐在沙發裏的人說:“方小姐,你好。”
鏡頭切向嘉賓,方朱聆出現在鏡頭裏,她回應了主持人一聲,兩個人簡單寒暄幾句,便直入主題。
鏡頭切成錄播室全景,主持人說:“我們都知道,方小姐是留洋博士,高學歷人才,在英國留學畢業後,曾經有許多非常不錯的工作機會,但方小姐都推辭了,到底是什麽樣的原因讓你做出回國的選擇呢?”
主持人做訪談節目将近十年,也采訪過不少海歸高材生,本以為她也會像大多數人一樣回答諸如“報效祖國”之類的周全話,沒想到她說:“我從未想過留在英國發展,牽着我的線在這片土地上,無論我飛得多高多遠,我都會回來。”
采訪稿裏接下來的那個問題是“如果回國後找到的工作的薪資待遇,都不如你在國外曾經拒絕過的那些機會,你會覺得後悔嗎”,主持人聽完她這麽堅定的回答,知道回國後無論面對什麽樣的條件,她都不會言悔,他覺得這個問題已經沒有問的必要,于是跳過了,問起下一個問題:“在西方求學幾年,對你最大的影響是什麽?”
方朱聆說:“我覺得是接受到更多元文化的洗禮,眼界和格局都得到開拓,思維也不再局限于方寸之內。”
主持人:“你同時接受過國內繪畫的教育,也接受過國外繪畫的教育,在你看來,你覺得東、西兩方繪畫的最大差異在哪裏?”
方朱聆:“我們東方的文化講求含蓄,西方文化比較奔放,國土文化的差異,也會在文藝作品上呈現出來。拿一幅畫來說,你會發現東方的配色基調非常內斂,有欲說還休的意境,而西方的配色往往更直白狂野。”
主持人:“油畫又叫西洋畫,最初是從西方輸入的,你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想和你探讨一下,在我們國家學習油畫,是不是比起源于我國的水墨畫、工筆畫相對更艱難些。”
方朱聆:“我們不應該給自己先設下一道心理門檻,媒體也不應該做這樣有所偏倚的報道,這樣會讓想學習這門畫種的人望而卻步。應該說,無論是哪個類型的畫種,想要精專,都不容易。”
主持人:“你憑一幅《故人何在》,從而‘火出圈’,這樣的結果是否有達到你當初畫這幅畫時的心理預期呢?”
鏡頭給了方朱聆一個特寫,鏡頭裏她平平淡淡地說:“我畫這幅畫的時候,心裏只有這幅畫,沒有任何的預期。”
主持人:“現在有了知名度之後,給你帶來了哪些影響?”
主持人以為她回答這個問題時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自得,畢竟這是許多無名之輩畢生求之不得的事,而她在實力和運氣的雙重加持之下,輕而易舉就做到了,但聽她說:“我覺得對于從事藝術的人,出名并非是好事。出名之後,別人會關注你本身,更多于關注你的作品,你也許會不斷被貼上許多标簽。我只想安安靜靜地畫畫,不想被聲名攪擾。”
她說到這裏頓了頓,又補充了一句:“但我的作品給我帶來什麽樣的結果,我都接受。”
主持人用手示意了一下她座位旁畫架上的畫,鏡頭給了那幅畫一個特寫:“這幅畫名叫《故人何在》,但畫中只有風景,沒有人物,你畫這幅畫時想表達什麽樣的思想呢?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方朱聆:“恕我不能滿足您這個請求,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繪畫作品,完成之後,就脫離創作者,具有了獨立的生命。我想表達的思想只留在我心中,觀者能從中感受到什麽樣的情感,這屬于每個觀者的經歷體驗。如果我把主題思想明确說出來,這就扼殺了觀者對作品的想象空間,這會失去很多觀賞的樂趣。”
主持人有些意外,沒想到這個看似溫和好說話的姑娘,拒絕起別人來竟是那麽利落幹脆,他卻很欣賞這種果決的性格,一笑而過,接着又問:“據說有很多書畫收藏家都想買下你這幅畫,你全都拒絕了,可見你對這幅畫的珍惜,又是什麽原因,促使你最後把畫贈了出去呢?”
方朱聆:“我畫這幅畫時投注了很多的個人情感,我不願拿來謀利,所以我沒有賣給別人,但是如果它有更有價值的去處,那我也不應該因為私心,一味把它據為己有,我願意把它贈出去。”
主持人:“你在繪畫上已經取得過國內外的許多獎項,你在繪畫上還會有什麽夢想嗎?”
主持人留意到她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目中流露出不自覺的溫柔:“我希望我老到白發蒼蒼時,還能握着畫筆畫畫。”
主持人有些詫異,沒想到她的夢想不是将來站上哪個無人登上過的巅峰,或者成為一代開宗立派的人物,而是這麽簡單質樸,但仔細想想,人生幾十年風風雨雨中,能一直堅持着做一件事也并非是易事,在整個漫長的過程中需要一顆始終無染的初心。
主持人:“你剛回國時,有全國連鎖企業集團開出不菲的傭金,意欲買斷你,作為集團的專用畫師,你為什麽回絕了呢?”
方朱聆:“我覺得藝術應該屬于全人類,不應該被一國一企私有。”
鏡頭外,節目負責人通過鏡頭看着坐在沙發裏的嘉賓從容自若的應答,心有感觸,忍不住對身旁的編導說:“這才是一個文藝工作者應有的襟懷和風骨。”
編導認同地點了點頭,因為沒有事先看過采訪稿,嘉賓的每個回答都是臨場最真實的反應。她的目光一直通過鏡頭看着錄播室裏兩人的對答,這個姑娘看上去年紀輕輕,但面對鏡頭非常松弛,沒有絲毫緊張的感覺,不知是不是在國外見識過各種世面的緣故,造就她言行裏有種超越年齡的沉穩淡定。
這時鏡頭裏,主持人問到了一個采訪稿上沒有的問題:“你對另一半有什麽樣的要求,會希望對方也是個畫家嗎?”
只有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這個姑娘的臉上才有合乎年紀的神情,可惜只一閃而逝,幾乎捕捉不到,編導看到鏡頭裏的她滴水不漏地回答:“抱歉,這是個私人問題,我不方便回答。”
鏡頭裏主持人笑了笑,知情識趣地沒有再追問,編導站在鏡頭外旁觀了這個問題的全過程,有一剎那洞若觀火的明察,她不禁想,這個姑娘一定有個愛人深藏在心裏,所以才這麽諱莫如深,不願跟大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