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機器軍隊上太空

第04章,機器軍隊上太空

C國軍方的這幾次演習,引起了多個國家的高度關注。一些國際知名媒體通過各種手段獲取C國機器士兵進行實戰比賽的資料,大肆報道了這些不同凡響的軍演。A國甚至向C國發出挑戰,要組織一場國際智能機器比武大賽。

但是,聯合國及時發布決議,要求全面禁止在地球上舉行任何形式的“機器比武大賽”,并倡議各成員國把先進的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太空探索。希望各國派遣更多的機器工人從事太空基地的建設工作。

這一倡議立即得到了各國人民與政府的擁護!

大多數人都認為:我們應該把人類的才智盡量發揮到無限的太空中,而不要再無謂地消耗地球上有限的資源。

人類為了争奪地球資源,已經相互拼殺了數千年,也用盡了各種手段。

遠古人類用木棍、竹簽和火把進行狩獵,然後用石材制造出各種工具,從而使人類歷史因此走進了石器時代。

随後發現了礦藏并發明了冶煉技術,讓人類文明走入鐵器(包括青銅器)時代。

部族之間的戰争使得大量鐵器的生産變成了冷兵器,人類歷史标注了冷兵器時代不久,發明的火藥又把人類歷史帶入到熱.兵器時代。

上個世紀中葉,步入核武器時代的人類終于有了比較清醒的統一認識:人類的才智不能發明與制造毀滅人類自己的武器。

現在,人類已經制造出越來越智能的機器,同樣不能讓這些聰明的機器在地球上“胡作非為”。

早在21世紀之初,人工智能(AI)輔助的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就已經能夠在無人指揮情況下,完成尋找目的、定位對象與擊殺敵人等一系列動作。不少有識之士聯合各方領袖反對AI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各國政府也高度重視這種武器的威脅。

聯合國也因此多次讨論過,是否像禁止生化武器與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武器那樣,全面禁止AI武器。

但直到C國這幾次演習之後,聯合國才真正發布了相關的限用令。

當今的最先進的智能機器稍加改進便可在太空環境下為人類從事很多的工作,這些智能機器可以更高效地在太空從事很多危險性很高的工作,它們完全可以勝任人類進軍太空的開路先鋒。

我們不應使用這些聰明的機器加速滅亡人類自己,而應讓它們在更大的空間為人類獲取更多的資源。因此,聯合國安理會迅速限制了智能武器在地球上的惡性膨脹,同時又指明了另一條推進智能機器繼續發展的光明之路:協助人類走入太空。

20世紀中葉,人類才剛剛開始向太空進軍,這一擴張的步伐即沉重又緩慢。

太空探索起步艱難的原因有很多,但太空專用機器的智能水平嚴重偏低是一個不争的事實,盡管用于航天的機器都是當時最先進的。

太空,是人類即向往又恐懼的地方。人類對太空的了解甚少,但又迫切地希望在太空找到一處新的立足點。于是,人類不斷向太空發射各種機器,且不遺餘力地将人送上太空。

人類為了取得這點進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回報,也獲得了很多慘痛的教訓。

在地球上生存進化了數百萬年的人類,要在完全不适合生存的太空中生活與發展,我們還需要走很長的路,還要遇到很多的障礙和無法預知的風險。

無論是太空探索、星際旅行、資源開發,人類要想全面走向太空,就必須全面充分依賴機器的輔助!

智能機器快速發展至今,已經具備了協助人類向太空擴張的能力。智能機器已經能夠勝任人類的很多工作,包括人類的衣食住行,在太空中

在聯合國主導下,國際太空科技公司應運而生。

該公司随後發布了大量太空建設項目招标書,他們要借吸引最優秀的組織參與建設,要協作共同向太空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

作為高科技機器研發生産的先鋒,民惠智能機器公司順理成章地成為國際太空科技公司最有力的合作者。

為了加速太空擴張,國際太空科技公司決定:在遙遠的DeeDee矮行星上建設探測基地。這将是:迄今為止距地球最遠的太空探測與研究基地。

初衷是:為拓展太陽系之外的深空探索做好前期準備。

目的是:建立飛躍太陽系的前哨站。

就是說:人類将走向廣闊的銀河系。

不曾想:這一步的跨出,很快就有了意外的收獲——那裏有一部地外文明的機器!

人類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是智能機器迅速成熟并快速發展的世紀。

借助智能機器的優勢,人類派遣了大批機器工人進入太空。數十個巨型空間站很快就建好了,月球、火星等岩石表面也建設了很多太空基地。

幾條百億公裏級的遠距離通信鏈路已經開始搭建,DeeDee星球上的探測基地将是這些鏈路的最遠端。有了鏈路的保障,數百億公裏之外的通信都會更流暢。

甚至一條超遠距離通信鏈路,直至一光年(大約十萬億公裏)的距離,已經開始研發與設計。

我們把自己的頂尖智慧“附着”在太空機器上,讓這些機器協助人類克服宇宙空間與時間上的障礙。

也就不到百年時間裏,人類的宇宙探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現在,智能機器已經開始在百億公裏之外的星球上建設探測基礎。

人類的下一個目标是走出太陽系,為實現一光年之遠的宇宙深空探索目标而努力着。

可是,竟在百億公裏之處的DeeDee星球上發現有地外文明的活動跡象。這一跡象的直接證據是拍到了地外機器的照片,并且由一組照片證實了這部機器竟然還可以活動,甚至它還抓住了一部人類的探測車!

在DeeDee星球上工作着的五部探測機器和即将登陸那顆星球的第二批探測車,都是當今人類建造的最精良的機器。這些機器都帶着重要的使命,它們要在遙遠的DeeDee星球上建立新基地、開展深空探測與研究、測試最遠的通信線路、挖掘行星礦藏等等。

意外發現地外機器後,這些計劃中的工作不得不停下來,人類的太空專家們要面對新的問題,進行新的研究,以找到新的對策。

令專家們完全沒有想到的是:費了不少勁兒試圖與那個地外機器建立聯系的各種努力都未成功,對方似乎也費盡周折向我們的“傻”機器打招呼,未見正确回應後,竟然“惱羞成怒”地抓走了我們的一臺探測車!

由于一直溝通不成,我們只能認定是對方先“動手”的。

那麽,我們就得有所防備了。

直到DeeDee星球上發現地外機器之前,人類還從未向地球以外派送過武裝士兵,也從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建設武器倉庫。

現在,人類感覺到了一絲絲的威脅!那個DeeDee星球上來歷不明的機器,可能對我們的文明造成不可預知的威脅。那麽,人類不會坐以待斃,肯定要防禦的。

在可能即将到來的地外文明入侵之前,建設木星圈的立體預警防護網,或能給地球的保護者提供一點準備的時間。

建設流動與固定的太空武器倉庫,也是為人類文明留個後手。萬不得已時,人類或将太陽系的內層空間作為與地外文明抗争的主戰場!

聯合國安理會主導着這些準備工作,是通過應變指揮部和國際太空科技公司的專家組實施着這些準備。

返回到民惠公司的郭立雄,迅速組建了一個頂級小組。他領導這個小組将太空機器工人的産品性能列表中增加了機器士兵所需的參數,一組特別用于太空環境的太空機器士兵就很快準備好了。

郭立雄對在太空的工作機器工人和在地球上執行軍事任務的機器士兵都很了解,他知道:一直在地球上執行任務的機器士兵不能很好地适應太空環境,而适合太空工作的機器工人不懂得怎樣執行軍事任務。把機器士兵特有的軟件複制給機器工人,再為這些工人增加一些防彈保護,太空機器工人就能很快轉變成太空機器士兵了。

機器,有以下幾大優勢:一、所需的能源相對簡單,只要有足夠的電力即可;二、标準化的零部件,可随時更換與升級;三、容易管理與控制。

相比之下,人在這三個方面的需求就複雜多了:人對不同能源的需求非常多,除了空氣、水和食物外,人還需要熱能、光能、電能等等;人體器官的更換程序麻煩,升級換代更是困難;人是情緒波動、想法太多、易于疲勞的動物,難以管控。

機器就沒這麽多的事,但早期的機器也有一個很大弱點:智能程度不夠!

現在,人類已經讓機器越來越智能了。而高度智能化的機器還能在不斷克服自身缺點的同時,繼續保持其原有的優勢,這也是“難能可貴”的了。

郭立雄深知此時的智能機器是何等重要!他必須拼盡全力搶時間,迅速将太空機器工人升級成為太空機器士兵。所有技術準備、升級調試、最後檢測等等工作都要在短短的七天之內完成,時間是很緊張。好在有AI輔助系統的協助,大量數據分析、升級組裝、調試檢測等工作都可以由AI輔助系統以每天24小時的速度高效率地完成。

郭立雄的小組只需要通過AI輔助系統設計工作流程、檢查流程數據、優化流程步驟等等,他們并不需要親自上手在一線辛苦工作。

民惠公司在研發生産特殊智能機器的領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有龐大的相關數據參考,有頂尖的技術支持,還有組裝車間裏大批日夜工作的機器工人。

終于,第一批符合設計要求的太空機器士兵按規定日期和時間送往發射場。

第一批由16名太空機器士兵組成的小隊,乘坐一艘超級飛船升空了,第二批與第三批太空士兵将乘坐另外兩艘飛船随後前往同一目的地。

第一批重型武器随後也已經存放到新建的太空武器倉庫中,木星附近騰出的空間站借用來臨時成為武器倉庫,新的倉庫還在加緊建設中。

第一個太空應急響應機制啓動了,安理會的應變中心成員和國際太空科技公司的專家們終于可以松口氣了。

能做的準備工作都做了,該做的準備工作繼續做着。地球上有不少人因此緊急忙碌了好一陣子,雖然這時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DeeDee星球上發生了什麽。

此時,在DeeDee星球上,地外機器似乎又進入了休眠狀态。原來鈎住探測車的那對機械臂也縮了回去,或許它知道那個“俘虜”一時半會兒也動不了了,于是松開“手”讓自己也“放松”一下。

人類卻不敢大意,忙着預警防護體系的調試與演習,忙着要運送更多“彈藥”到太空倉庫,忙着太空機器軍隊的部署,也忙着在太陽系中尋找最佳庇護所。

實在是因為不知道地外機器有多強大,鑒于一直未能與之溝通,專家們只能從那個機器的一兩個行為來判斷它的目的:走進我們的探測車車隊中逐一查看每輛車;鈎住體積重量最小一輛車向遠處逃跑。

這些動作的跡象表明:它很聰明,它或許在被“喚醒”前就呼叫了幫手,它抓住我們的一臺車向遠處逃竄,或是向幫手靠攏…

相比之下,我們的機器還不夠智能,還無法自主處置這類事件,更沒有主動出擊意識。

我們只能根據人類現有的智慧與經驗來推斷接下來的各種可能,但立即做好防禦的準備是大家不争的共識。

無論如何,此時的人類還要靠機器防守地球,要靠機器翻譯地外信號,靠機器聯絡遠方的探測車,也要靠機器繼續接觸地外文明。

郭立雄已經連續工作了一個多月,他的确有些累了。

在國際太空公司的專家組中協調DeeDee星球上面的那些事,在民惠公司忙着協調那些準備升空的機器士兵。這一個多月內兩頭跑的郭立雄,只恨分身乏術。

但郭立雄咬牙堅持着,他知道重任在肩,必須把眼前該做好的事情盡力做到。

直到郭立雄認為所有該做的準備工作基本都準備好了,他才感覺到了身體的疲勞。

現在,他需要稍稍休息幾天,以便調整一下身體狀況。

疲憊的郭立雄還惦記與自己的妻子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商量,這是郭立雄一直牽腸挂肚思慮很久的大事,是很久沒能和妻子達成一致的問題所在。

由于保密協議的要求,發現地外機器的事現在還不能對妻子講。

一個多月沒有回家休息,恐怕家人一定要問個究竟,該怎麽回應呢?

國際太空公司與民惠公司早就有一套應對策略,每逢有重大機密項目時,公司都會編制一套對答如流且“滴水不漏”的方案,所有需要外出休假或有人盤問時,大家統一口徑用此方案對答。

這次編制的方案是:一顆隕石擊中了木星附近的太空基地,國際太空公司正在組織力量搶修這個基地。

圈外人只知道國際太空公司剛剛向這個基地運送了大量物資,圈內也只有極少的人知道:其實是運送一些重型武器,還有一艘飛船向遠方的DeeDee行星運送了16名新升級改造的太空機器士兵。

這些全副武裝的機器士兵乘坐的太空飛船是人類研發的速度最快的,這幾艘超級飛船将用半年時代跑完一百多億公裏的距離,送太空機器士兵去執行特殊任務。

超級飛船上天之際,地球上還沒有多少人知道它們此行的使命。

郭立雄讓自己的機器助理叫來了“共享型智能自動行駛電動”專車。

“郭先生好,您這是要去哪裏?”專車問。

“回家。”郭立雄說。

這種智能專車可通過各種智能設備呼叫到,只需向專車說明出發地與目的地即可。專車到達後,要最終确定一次,然後便可自動行駛到指定的地點。

一路上,專車可以與乘客聊天,或播放一些有趣的節目,以緩解乘車過程的單調。

當然,如果有人非要自己駕駛,在出示合法的電子駕照後,也可改成手動操作。不過,這類專車沒有方向盤,駕駛人必須通過車上的觸摸屏操作。手動操作時,專車的剎車系統仍是半自動的:若駕駛員剎車不及時,專車會自啓剎車!

在這個生活節奏依然很快的社會,已經沒有幾個人還要手動操控汽車了。而“汽車”這個名詞的歷史使命也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目前人們習慣稱呼的“汽車”其實都是自動駕駛的電動車。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