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機器士兵演習忙

第03章,機器士兵演習忙

郭立雄首先查閱了時間最早的一部演習錄像內容:

為了檢驗機器士兵的巡邏警戒與執行任務的實戰能力,民惠公司動了“歪”主意:他們與C國邊防軍配合起來,打算有組織地派人在這些士兵指定的巡邏線路上故意挑事,然後在适當時機抓走一個機器士兵!

演習的組織者把這次“偷雞摸狗”的演習活動命名為“拔蘿蔔”。

一天,幾個訓練有素的“特務”偷襲了某邊境線上的一個機器哨所。這些人故意留下印記,他們在那個機器哨所附近明目張膽地搞破壞活動。

這個哨所在被攻擊時,已經向邊防軍指揮部發出了警報。

接到報警後,邊防軍指揮部按演習預定計劃迅速派出一隊機器士兵前去增援。這隊機器士兵的首要任務是:抓捕那些搞非法破壞的人。

這幾個由邊防軍士兵裝扮的特務們見機器士兵快速趕來,就按演習預定計劃開展行動:他們一邊與機器士兵們故意糾纏,一邊向指定地區撤離。

這邊幾個負責糾纏的特務知道機器士兵要來抓人,就與它們保持着安全距離,盡量不讓士兵近身或包圍。所以,特務們是邊撤離邊引誘機器士兵,其主要目的是讓它們完全散開隊形,又不能讓它們形成包抄态勢。

随着特務們不斷撤退,機器士兵包圍他們越來越困難,其隊形也漸漸稀疏了。眼見抓捕無望,領頭的機器隊長下令停止追擊。

特務們看到機器士兵停了下來,就慢慢向前湊近,這是要它們吸引繼續追擊。

機器隊長不知有詐,又命令所有機器士兵繼續前進。

在撤離的過程中,不斷勾引着追擊者的特務們來到一處山崖下時,他們停下的撤退的腳步,并站成了一個準備反擊的扇形。

機器隊長以為這些人無路可退了,就發出了加速追擊的命令。機器士兵一路縱隊向特務們趕來。

抓捕機會稍縱即逝!說時遲,那時快。這幫特務中一個帶頭的突然發出信號。幾個特務立即湧向距離他們最近的一名機器士兵,用早已準備好的繩索和麻袋控制住這個機器士兵,并把它架起來跑向山崖底下。

其它機器士兵見本方有“人”被抓,立即将原定的“抓人”任務改為“解救”,幾乎所有機器士兵一窩蜂地沖了上來。

早已在山崖上等候的其它特務立即放下了繩索,将“被俘”的機器士兵調上山崖,其他特務也順着繩索迅速爬上了山崖。

機器士兵們都沒有攀爬山崖的能力,無法上來解救!

特務頭子以為大功告成,就站在山崖頂上得意地大笑幾聲,帶着“被俘”的機器士兵揚長而去。

但沒走多遠,那名被俘機器士兵的身上突然冒出了一股濃煙,旁邊的幾個特務吓得扔下它就跑。

等濃煙散去,特務們返回來要看個究竟:那個機器士兵引爆了它身上的自毀裝置!

這次“拔蘿蔔”行動,進犯者沒有達到抓一個俘虜的目的,防衛者也沒能挫敗對手的“陰謀”還損失了一名機器士兵。演習組織者認為:雙方基本上是打了個平手!

郭立雄查看的第二段錄像內容如下:

演習組織者不甘心這次演習的不勝不敗。

特務那邊又精心策劃了另一個新方案,他們大有逮不着幾個機器巡邏兵誓不罷休的氣概。為了防止被抓捕的機器士兵啓動“自殺”程序,民惠公司還專門調來了幾名專家,想在得手時讓專家使用特殊設備來幹擾,要阻止被俘士兵的“自殺”企圖。

邊防軍的防衛組那邊也在民惠公司的協助下抓緊時間改進智能機器士兵的性能,以使它們能夠應對更加複雜的情況。應軍方要求,民惠公司還為機器巡邏兵增加了幾部便于攜帶的遠距離非致命性電擊.槍,以彌補那些士兵在執行任務時近身抓捕工具的局限性,并增加了無人機的空中配合。

防守者也因此調整了機器巡邏兵的任務執行策略:當有特務再來搗亂時,派出的機器士兵先用電擊.槍擊倒對手,再靠近抓捕!

之後的第二次實戰演習,“俘虜”機器士兵的任務已難得逞,調來的專家與幹擾設備都沒派上用場,所有參與搗亂的特務都被機器士兵用非致命性武器聯手控制住了。

之後又組織了幾次其它形式的演習,但最後一次演習的內容讓郭立雄印象最深刻:

“拔蘿蔔”行動的徹底失敗,讓進攻方的特務們很沒面子。于是,他們又策劃了一個名為“削蘿蔔”的演習行動:讓機器士兵同時扮演進攻方與防守方機器,讓這些機器士兵們進行真槍實彈的對戰!

演習初定在邊境線一帶的小溪邊、山崖上與深林中進行。

(後來,外界給這次演習起了一個更恰當準确的名稱:智能機器比武大賽。)

C國軍方為這種演習确定如下規則:

一、比賽分有人指揮與無人指揮,共兩類;每類比賽又分單兵對戰與集團對戰,兩種形式;每種對戰形式中又分單兵徒手、非致命武器與致命武器。

二、每場比賽限定界區,比賽雙方以奪取對方軍旗為獲勝目的。比賽中丢失軍旗或出界者,将被立即判負。

三、裁判組成員由民惠公司派出代表組成。

算下來,有人指揮與無人指揮的比賽各有五局,這次大賽總計十局。

為了更好地展現攻守雙方的實力,比賽組織者特地選擇了一處荒蕪的海島作為比賽場地,要讓參賽隊伍在這海島的附近海域、海邊的沙灘上和島上臨時搭建的街巷裏進行海陸空的立體厮殺。

由C國軍方組建的紅軍藍軍兩支參賽隊伍摩拳擦掌,都誓言要給對手沉重一擊!

“削蘿蔔”比賽就這麽熱火朝天地開始了。

有人指揮第一場,考驗單個機器士兵的作戰實力。

第一局,單兵徒手。

目的:檢驗奔跑速度、戰鬥耐力、博鬥技巧等。

參賽的一名藍軍士兵采用居高臨下的地形優勢,對進攻中的另一名紅軍士兵發動突然襲擊。紅軍士兵遭遇重擊後,仍頑強反抗,但因損失過大無力抵抗,最終落敗。

第二局,非致命武器為網兜、繩索和麻袋。

目的:檢驗不傷及對手情況下的抓捕能力。

比賽開始後,藍軍指揮官讓本方機器士兵在自己的軍旗附近設置陷阱,他們要采用誘敵深入的策略殲滅對手。紅軍指揮官不知有詐,讓本方那名機器士兵貿然進攻。結果:紅軍士兵迅速陷落。

第三局,致命武器為自動步槍一只、子彈五百發、地雷手雷各三枚。

目的:檢驗射擊精度、投擲能力及使用地雷的合理性。

紅方接受了上兩局失利的教訓,讓士兵也擺了一個迷惑陣,要引誘藍方士兵上當。藍軍指揮官識破了敵方企圖,用地雷封鎖了對方的進攻線路後,并繞過陷阱發起突然襲擊,想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但紅方這邊早有防範,紅軍指揮官先讓本方那名機器士兵用手雷爆破将藍軍士兵逼入死角,然後占據有利位置用步槍火力将其擊毀。

有人指揮第二場,集團對戰,考驗團隊的協同力量。

第一局,各出十名士兵;非致命武器,仍為網兜、繩索和麻袋,有無人偵察機器助陣。目的:檢驗團隊指揮、團隊配合與策略動用能力。

紅軍仍使計,故意先讓兩名本方機器士兵在一個角落被藍軍士兵俘虜。藍軍指揮官稍有大意,他用四個士兵抓住我方兩名士兵時,對本方無人機的偵察預警信息遲疑了幾秒鐘,使得其它六名士兵在附近的布防慢了半拍。紅軍以本方兩名士兵為誘餌,突然用八對四的方式圍殲了對手那四個士兵。随後,藍軍指揮官将剩下的機器士兵編為兩組,迅速退守到藍軍軍旗附近負隅頑抗。但人數上的劣勢使藍軍的防線沒能堅持多久。

第二局,使用致命武器,海陸空各式裝備不限,兵源限百名。

目的:考查雙方團隊綜合實力及火力布置能力。

這一局,雙方實力相當,争鬥激烈。紅軍采用空中拼刺刀戰術,先發制人用無人機擊毀了藍軍的所有無人機,從而一舉奪得戰場制空權。但藍軍仍集中了所有火力擊毀了紅軍兩艘軍艦,并搶灘成功。藍軍采用穩紮穩打的戰術,在熟練利用海陸空協同配合的基礎上,努力消耗紅軍實力。紅軍使用大火力多次強攻藍軍灘頭防線不成,于是又派一小隊士兵發起滲透式的反攻。但該小隊被藍軍狙擊士兵迅速殲滅,還損失戰車數輛,紅軍被迫轉為防守。藍軍抓住“兵”數優勢進行強攻,但紅軍防守頑固、火力得當,因此堅持了許久。雖然藍軍攻勢很猛,但沒有空中支援便不能速勝。鏖戰至最後,雙方仍難分勝負。最後階段,藍軍只剩下兩名“傷殘”士兵,紅軍僅剩一名“重傷”士兵。藍軍用一名士兵吸引紅軍士兵的火力,另一名士兵使用狙擊戰術伺機致命一擊。見取勝無望,紅軍指揮官只得宣布投降。

有人指揮比賽成績:3:2,藍軍小勝。

在人類的指揮下,雙方機器士兵的拼殺是“武”盡其用、各顯神通,各自的資源優勢都發揮得淋漓盡致,都充分顯示了實力。

這五局比賽是雙方多種武器的亮相,是各自防線布局的演練,是進攻方案的檢驗,這為後面的無人指揮比賽收集了大量有用的數據,也累積了非常直觀的經驗。

無人指揮第一場,單兵對戰。

第一局,徒手博鬥。

兩名士兵在戰場上互歐,最後竟鎖死,均無法動彈。裁判組認為本局應為平局,但紅軍領隊提出異議,說那兩名士兵仍可戰鬥,只因互鎖無法自解。後經合議庭仲裁,勉強判紅軍勝。依據是:互鎖位置更接近藍軍大本營。

第二局,使用非致命武器。

紅軍機器士兵利用地形隐蔽奔跑,想憑借移動速度的優勢跑贏對手。藍軍士兵抛出繩索将C國士兵絆倒,致使該士兵體內電路失控。該士兵“爬”出了指定邊界,判紅軍負。

第三局,使用常規武器。

藍軍機器士兵與紅軍機器士兵突然遭遇,雙方使用自動步槍對射。期間,紅軍士兵趁藍軍士兵停頓瞬間率先扔出手雷。一枚手雷彈片恰好擊中藍軍士兵要害,藍方立即告負。

無人指揮第二場,集團對戰。

第一局,使用非致命武器。

紅軍士兵采用群狼戰術攻其一點,藍軍士兵選擇了穩固防守策略。藍軍用強電磁幹擾,有效地阻止了紅軍的空中偵查,并造成紅軍兵力損失巨大。在付出慘重代價後,紅軍士兵拼盡了最後的力量,無奈實力不濟,終被藍方奪得了軍旗。

第二局,使用致命武器。

在一番狂轟濫炸之後,藍軍機器士兵強攻突進,紅軍士兵使用各種武器反擊。藍軍充分發揮了海陸空協同作戰的優勢,百人十組,多點進攻。紅軍協同不好,招架無力,迅速退守本陣。雙方的士兵、戰車、艦船與無人機在戰場上全力拼殺。最後,雙方所有出戰資源全部耗盡,雙方的士兵、戰車與無人機竟無一幸免,全部毀壞或無法繼續投入戰鬥。最終,只能平局收場!

無人指揮比賽成績:藍軍三勝一平一負。

最後這一局比賽堪稱經典!雙方均擺出決戰架式,無不使出渾身解數。

戰前,雙方指揮官為己方的防守布局與進攻策略傷透了腦筋。之前的戰鬥已充分展現了雙方的士兵特點、武器優勢和攻防手段,這些技能都在這局比賽中得到了充分發揮。

這最後一局将如何變招出戰才能制勝對手,就必須認真分析與統計過去的比賽數據。還好雙方均有AI(人工智能)分析系統的協助,如何揚長避短、如何找出對手破綻、如何使用計謀等,均輸入給己方的機器指揮官。

AI還要告訴智能指揮官:本方士兵如何編隊配合、如何發揮裝備與火力優勢,等等。所有這些準備工作,差不多是将本方人類指揮官的總體戰法全部傳遞給機器指揮官。

有人指揮時,戰場上的機器士兵全部聽令于後臺控制的參戰人員,而參戰人員中也要聽從現場指揮的調度。

但無人指揮則完全要由機器指揮官臨場發揮!由于目前的智能機器還沒有自我意識,只能在開戰前将人類的意志“強加”進去。

想象一場足球比賽之前的準備:一方教練要告訴隊員得分時要怎樣輸球時又要怎樣,如何進攻如何防守,都是有針對性的布置。

比賽開始後,隊員要聽衆場上隊長的指揮,還要根據臨場情況随時調整攻防策略。而“機器比武大賽”上,足球隊員換成了機器士兵,教練換成了人類指揮官,場上隊長換成了機器指揮官。只是球場那一塊綠蔭草地換成了大洋上的荒島、荒島上的海灘和天空,足球換成了各式武器,球門換成了軍旗。

很多像聲東擊西、欲擒故縱、圍點打援等謀略,在這場大賽中還可以運用。但反間計、美人計、苦肉計之類的可能就不好使了,因為機器不吃那一套!

無人指揮這輪比拼充分參考了上一輪有人指揮比賽的經驗,使得雙方技戰術得到充分發揮。雙方機器指揮官在攻守策略上分配得當,雙方士兵不遺餘力奮勇拼殺,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當然,“奮勇”一詞用在機器士兵身上,有過于美化之嫌。

機器士兵沒有“怕死”和“保留”的概念,它們只會嚴格按照預定的計劃執行任務,并絕對服從指揮。

縱觀這次大賽,是每局都很精彩,且大多結局都很“慘烈”。

比較起來,單兵對賽主要是考驗技巧與耐力,場面看上去比較單調;集團對戰比的是團隊合作的能力,看着也熱鬧些;最壯觀的是立體對戰,雙方在海灘的開闊區域捉對厮殺,要用盡各種手段去消滅對方,所以它的戰場觀賞性最高。

無論有人還是無人,都是将人類的智慧通過機器格鬥表現出來。較比過去的戰争,機器與機器之間的戰鬥還是文明了很多。因為在這樣的戰場上,不再有“血流成河”,雖說仍會有“屍橫遍野”。這種“戰争”的比拼,不再有人的傷亡,只是以人的智慧去拼機器的實力!

人類在地區沖突中大多通過武力奪取對方的各種資源,其中包括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

過去,戰争的首要手段是殺死對方,無論是“冷”兵器還是“熱”兵器。人與人面對面的搏殺主要靠體力,之後雖然演變成人操控機器用各種火力與敵人拼殺,但都是以毀壞對方資源為首要目的,包括大批量地殺人。

現在,武力對抗的主要表現是雙方智能機器之間的比拼,而不再是殺人。所有的人都退到了戰場的後面,只由機器與機器的對抗來決定誰輸誰贏。

只是,這種機器對機器戰争形态也有一個很好的優點: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

除了核武器或生化武器的戰争,地區沖突将有望從人與人通過各種兵器的直接殺戮轉變為機器與機器之間鬥智鬥勇的博弈。

這次機器大賽的表演,讓人類看到戰争形态或将徹底改變的可能。冷.兵器和熱.兵器的終極用途是消滅人類自己,改良成為更加文明的機器比拼和智力競賽,或将是解決地區沖突的一種新趨勢。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