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光年項目的推進
第40章,光年項目的推進
所謂“光年項目”,其核心目的是要将一至兩艘探測飛船送到接近一光年的位置,然後與地球同步進行某些探測研究。由于兩個探測點距離十分遙遠,需要用接力傳遞方式将飛船推送過去,還要通過通信鏈路完成雙向數據交換。
在DeeDee星球上建立永久基地是光年項目的第一步:建立鏈路和各項預備工作的檢測。
由于意外發現了地外機器,該項目暫停,并通過向該星球迅速派出了機器士兵來快速實施超級飛船計劃。
帶着大批執行安防任務機器士兵高速飛往DeeDee星球的超級飛船,正好檢驗了“光年項目”中最重要的需求:超高速太空飛船的實現,雖然這只是一個開始的階段。
初版超級飛船時速已經達到每秒上千公裏,但跨越百億公裏的空間還要花掉半年的時間。盡管這種飛船的飛行速度已經很快了,但要飛出萬億公裏之外,恐怕至少得用五十年的時間。
一光年大約是十萬億公裏,而飛船的飛行速度在每秒幾千公裏還是遠遠不夠的。人類可沒那個耐心在地球上用盡一生的時間來等待看不到的結果,于是就有了繼續研發更快的飛船的動力。
雖說送往DeeDee星球的三艘飛船中,有一艘飛船在途發生了“交通”事故,但這次事故沒有阻礙人類繼續向深空進軍的雄心壯志。
借助DeeDee星球上的緊急軍事行動,人類的太空飛船行進速度已經創造新的記錄,但這個速度顯然不能滿足那些追求飛船極高速度的“技術怪”們的胃口。
人類已經成功研發了核聚變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只需攜帶很少數據的核聚變原料便可使太空飛船不斷加速到數萬公裏的速度,這種速度跨越數百億公裏的空間只需幾天的時間,而實現萬億公裏的飛行,幾年時間就夠了。
國際太空公司已經委托有實力的技術公司将這種超級發動機安裝到太空飛船上,讓飛船的最高飛行速度能夠接近光速的十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指出:物體在接近光速運動時,物體的時間與空間會發生顯著的彎曲現象。現在,光年項目中的超高速飛船上,将會很好地檢驗那個相對論中的預言了。
光年項目中的另一個重要方案是”接力傳遞”的計劃,就是在每千億公裏的位置建設一個燃料站,最終用十餘個燃料站拉力傳遞的方式“保送”一兩艘科研飛船到萬億公裏之遠的地方進行深空探索。同時,途中要放置數百個間距百億公裏的通信中繼站,以保證萬億公裏之外的探測器能夠與地球上指揮中心進行數據交換。
光年項目的最終目的是要在跨度接近光年的大視角條件下觀測宇宙,這種視角能夠對被觀測星體運動情況、自身變化、光譜分析等多方面進行更高精度的研究。
這個項目讓人類面臨諸多尖端科技上的挑戰!
首先,旅途中如何實現燃料站與超高速飛行的飛船對接?就是說,要把燃料和所需的原料送給目的飛船,而不是讓目的飛船在補給站附近停下來接收給養。
其次,在大量開采太陽系內部各個星球礦藏的基礎上,最好在沿途捕獲隕石、冰塊、彗星甚至小行星以補充燃料與原料的不足。
光年項目的龐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為了保證如此長距離的飛行,接力傳遞是目前能夠想到的最好方案,這需要數百艘飛船提供沿途的支持服務,太陽系的內部行星所能提供的礦産仍很有限,項目中的飛船不能攜帶大量物資進行遠途飛行,那就必須沿途“另辟蹊徑”找到新的資源來支撐。
茫茫深空,雖說星空浩瀚,但星體之間仍相距遙遠。若超遠距離的飛行中,途中沒有隕石、冰塊或小行星,怎麽辦?一旦燃料用盡,又無及時補給,目的飛船無法達到人類期待的位置,這個光年項目将面臨失敗的結局。
似乎人類生來就喜歡各種挑戰,我們就是在不斷的挑戰中成長并壯大了起來。好像也只有面對那些看似無法接受的挑戰,才能促進人類的快速進步。一些怪人要是沒有了挑戰,他們就會覺得失去了活着的意義。
國際太空公司內就有這麽一批“挑戰怪”,他們提出的“光年項目”計劃就是一次挑戰人類智慧與科技的極限。這種項目可能要窮盡某些人一生的努力也不一定能看到最終的結局,但這些人情願倒在挑戰的路上也不想失去挑戰的機會。這些人看不到挑戰的終點也沒關系,只要身在其中就能得到參與的快樂。
很多的科學家也喜歡挑戰性的工作,他們明知目前的科技實力還不具備光年項目提出的苛刻條件,但他們願意用一生的精力去突破這些條件的限制,他們會用盡各種手段去推動相關科技的發展,因為他們知道:對于人類而言,光年項目的意義十分重大。這種大尺度的物體傳送與探測角度加大至光年的量級,将在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産生巨大的推進作用。
光年項目正好滿足了一大堆科技“怪咖”的癖好。沒錯,正是半瘋癫的他們在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由于DeeDee星球上一直沒有發現地外機器的蹤影,聯合國的應變指揮中心只剩下幾個人留守,其它人都返回本國待命。而國際太空公司的專家組成員,也只留下了很少的人看守着DeeDee星球的動靜,其它多數人都直接參與到光年項目的工作中去了。
民惠公司從國際太空公司那裏接到的最新研發項目是:為光年項目準備數千個太空機器工人。這批太空工人将跟随超高速飛船前往遙遠的深空,在旅途中它們所承擔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所有維護工作,包括飛船、燃料站、通信站等。
二、尋找新礦藏的任務。一旦發現新礦藏,就地開發、存儲與生産。
三、借用新資源,建造各種所需物資,包括燃料、材料等等。
郭立雄又要在兩頭跑了。國際太空公司這邊,他要負責DeeDee星球那裏的監管工作,皮特.瓦特,A國通信專家回國休長假去了;民惠公司呢,他要參與新型太空機器工人的研發工作。兩邊的責任都很重,只有像他這樣年輕有為的專家才能勝任。
兩個公司也意識到了郭立雄的工作壓力有些大,于是都為他配了兩個助手。這兩個助手可不是智能機器,他們都是公司的精英,只是資歷比郭立雄稍欠了一些。兩家公司希望助手們随郭立雄工作一段時間後,可逐漸分擔他的壓力。
有人會問:不是說AI很牛麽,為何不讓AI為主的機器助手來分擔郭立雄的工作壓力呢?
AI在某些方面的實力的确不俗,但要擔任公司運營方面的高級助手,AI還真不行。特別是從事尖端科技開發的公司裏,經驗遠不如創新思維更重要,恰恰創新思維方面依然還是AI的短板,在特別需要創新能力的工作上,AI的競争能力太弱,所以這時AI只能靠邊站了。
當然,一些相對簡單且重複性較高的工作仍可交給AI為主的智能機器去做。沒有大數據的支撐,或者說,沒有歷史經驗的支持,AI是玩不轉的。
DeeDee星球的監視工作,需要郭立雄這樣的人憑經驗判斷,同時也需要他在某些決斷中賭一把。因為,一些特殊情況發生時,沒有先前的經驗可參考。決策者必須拿出創新性思維的判斷,這種決定往往是賭自己的運氣。
賭對賭錯都是一條新的經驗。
相比之下,新型太空機器工人的研發要容易一些。機器找礦、機器生産、機器存儲等工作,都有數據與經驗的支持。這方面需要的創新思維相對要少些,AI就有用武之地了。不過,仍需要有經驗的人全程監控新型機器工人的研發過程。
于是,民惠公司精心挑選了一位得力的人來協助郭立雄。大事需要決斷時,這位助手可與郭立雄商議,由郭立雄決定。一般的事,助手可全權處置。
但凡大項目,要涉及很多學科交叉配合與協調,必須将複雜的工作項目分解成很多子項,再将子項分解出很多的步驟,之後将每個步驟中的詳細工作逐一完成,随後再彙總每個步驟中的工作從而組建完成每個子項,最後才能将各個子項合并到整個大項目中。
以智能機器的研發為例:智能機器會涉及基本材料的篩選(用什麽材料裝配機器)、監控電路的設計(硬件、網絡、專用芯片與電路元件等合理布線)、軟件的協調(控制智能機器的各種動作)等待,還有供電系統、機器自平衡系統等等。如果是上太空工作的智能機器,還要考慮輻射防護問題。當這些涉及到每個專業的研發設計工作都完成了,智能機器的某些部件或局部的裝配工作才能開展。所有局部工作都完成了,一個新型的智能機器就誕生了。
總之,一臺智能機器涉及多學科的技術集成,需要很多專業的協同配合才能研發成功。這就需要項目負責人必須具備很好的協調能力、進度掌控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等綜合技能,這種人幾乎是百裏挑一的。
郭立雄從基礎專業工作做起,一點一點地積累了各方面的經驗,一步步地走到了智能機器項目經理的位置,他已經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能夠走到項目總負責人的他,所付出的辛苦是常人難以體會的。
現在,光年項目中所需的新型智能機器的研發,對他又是一次挑戰。這次挑戰,是要讓機器在太空完成找礦、開采、生産、裝配、調試、維護等一系列工作。因為路途遙遠,所攜帶的機器工人很有限,因此每個“上路”的工人必須身兼多職,要能夠從事更加繁重的工作。
最大的挑戰是:光年項目中的飛船是百億乃至千億公裏的超級旅行,所攜帶的任何物品都十分珍貴,飛船上的所有東西都不能浪費,更不能随意丢棄,要想盡辦法回收并重複使用。
任何智能機器都有磨損與老化的那一天,特別是光年級的超長距離的飛行,這一路上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每臺機器的損耗都會相當大。這路上,更換下來的零件如何回收?已經不能重複使用的部件該如何處置使之在其它場合仍有利用價值?突發嚴重情況該怎麽辦?這些事都需要地球上的工程師們為那些機器考慮好,并通過大量實驗累積經驗,最後還要教會遠途旅行的太空機器工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