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該相信誰才好呢

第39章,該相信誰才好呢

現在,相信圖靈的人越來越多,他們認為機器可以具有智慧。幾乎當代所有的智能機器都能通過圖靈測試!這些機器在應答方面表現突出,在面部表情、四肢動作等方面都在向人類接近,有些機器在機械手臂的力量及機械手指的精準方面已經超過了人類。

但是,可能最大的麻煩是:AI當前,人類有可能會放棄思考!人類一旦走向程序化,我們的大腦會進一步格式化,就将活得像臺智能機器!

我們特別關注科技帶來的種種好處,卻對科技帶來的某些麻煩感受遲鈍。

這才是最要命的問題!

一個最明顯的實例可以說明我們在科技弊端面前是如何的冷漠與無知。

很多年前,微軟公司曾做過一項研究。這個研究指出:互聯網絡時代,人類注意力的持續時間在迅速縮減!在網絡技術的催促下,我們的大腦逐漸習慣了不斷切換注意力。信息快餐已經重塑了人類的大腦,讓我們的注意力随時發散。

我們越來越讨厭深度聚集某一個事物,甚至不能将一段文字整個讀完就要“跳轉”到下一篇文章。我們已經成為了科技的受害者,而我們卻對此視而不見。如果人類的大腦被科技進步的光芒強烈地“閃擊”着,我們就無法認清自己的內心世界。

随着時間的流逝,面對面交流的技能将嚴重退化,我們可能更擅長與機器交流心得。因此,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機率也在不斷下降。如果不能保持持久的人際關系,沒有穩定的家庭和社區,我們就不大能感受到別人的關愛,也不會給予別人某種關愛。像杜英英那樣曾經不想生育後代,甚至像杜威那樣不喜歡與其他人有身體上的接觸,他們已經把愛寄托在智能機器身上,最終可能會落得什麽也沒有。

而無知的歡愉,終将以悲劇為結局。當我們驚呼AI的神奇時,卻不知末日的喪鐘也已經敲響。科學狂人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後,或許未來的AI将不會與碳基生命的我們和平共處,一旦由矽基組合出來的東西也有了智慧。人性中的貪婪,會故意讓AI铤而走險!不斷逐利是貪得無厭的本性。

很多哲人都相信這樣的論點:你看到的世界越是美好,其陰影下隐藏的罪孽可能就越邪惡!嗯,信不信,由你。

依戀的類型會影響人的一生!建立友誼、選擇伴侶、結束關系,人是社會型動物,需要形成良好且安全的依戀關系。但智能機器或将破壞甚至摧毀人際關系,這會是一個很糟糕的人類未來麽?

生命的本質是享受生活!AI附體的智能機器極有可能因此來“麻醉”人類!

杜威,那位情趣酒店的常客,在機器情人那裏已經越陷越深,而他卻十分陶醉這種“享受”,他甚至打算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機器“身”上,就像他的姐姐想把機器寵物當成伴侶那樣,更加過度地依賴機器。

有時,杜威氣不順時也會想到以粗魯、野蠻、甚至殘忍的方式去對待機器情人。在人類中間發作這種變态的發洩,代價太高,那就在機器上“作威作福”吧。

但杜威也知道:把這種特殊的機器當成可以任意欺侮的奴隸,邏輯上說得通,技術上沒問題,可情趣酒店的老板不幹(怕弄壞了機器),機器情人的研發制造者也早已增加了各種防範措施。防止侵略性的行為,與其說是為了減輕機器的苦難,不如說是為了制止人類某些變态欲望、瘋狂幻想和極度快感。

如果機器情人拒絕了一些魯莽的舉動,這就意味着某一組人通過機器制止了另一組人的過激行為。杜威懂得這個道理,他無意破壞情趣酒店的規矩,雖然這些規矩會使他和一些客人不能十分盡興。但規矩就是規矩,除非杜威買一個機器情人回家,然後進行破壞性使用。

但杜威也會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那些機器情人也有了情感和情緒,他該如何取悅這種機器呢?對于一種不吃不喝、不講究穿着、沒有物質追求的機器,除了擁抱它與它有親密的身體接觸可以讓它表現得“高興”,就沒有什麽能再讓她愉悅起來的事情了。機器是沒有情感的,它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其實是設計者讓它“裝”出來的。

悲催的是:這種“裝”出來的事情,杜威這樣的人也心甘情願地相信它。

嗯,在外人看來,這也是一個比較傷腦筋的問題。

在為機器工人和機器管家建立一些工作規範時,郭立雄所在的研發團隊成員也提出過類似的問題:人類可以預設某種崇高的标準或權利,當AI發展到比我們的這套标準更高級時,怎麽辦?要麽AI比人類更“邪惡”,要求比我們更“善良”。誰來衡量誰呢?

也許,我們的所有價值體系将就此分崩離析了。

其實,在杜威看來,人生的很多價值體系早已崩潰。在新的價值觀念尚未建立起來之際,人們內心的苦悶與彷徨,不是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彌補的。

末日可能來臨之際,杜威似突然有些警醒了!他有時也會意識到:後代問題,機器能幫助解決麽?是不是在AI助力下的生物科技,能用機器代替人類生孩子呢?也許還是找一個人類的女性一起生育孩子吧。有了後代人生才算圓滿,因為只有在孩子身上才能體驗出生活中真正的酸甜苦辣。杜威能否再次承受可能因戀愛失敗而帶來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呢?他自己無法确定是什麽樣的答案,就只好在一會兒醒悟一會兒迷茫的狀态中陷入困境。

但是,無論是心理問題還是生理問題,杜威只會在機器情人那裏排解壓力了。

古人用道具助力性事,電氣時代我們又增加了A片助興。現在的智能時代,人類開始用機器助力了。由于智能機器在性愛方面的優勢遠遠超越了人類,越來越多的人漸漸地接受機器情人的特別服務。

一部機器情人在身邊時,你不用想盡辦法去取悅它,基本上可以省略與它的調情過程(除非你非要和一部機器談戀愛,那也沒人能阻攔得了。)最關鍵的是:機器情人沒有劈腿和不忠的擔心,也不會傳染什麽亂七八糟的性病。如果與機器發生“關系”的次數多了,機器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了你有哪些癖好、哪方面你不行。

随後,你與這種情人的一切關系都會在AI的掌控之中!

放心,你會在一個非常安全與舒适的環境中享受與這種機器在一起的“快樂”。

在情趣酒店中,像杜威這樣的客人盡情了機器性愛的歡愉,或已經難以自拔了。

“杜威們”(放心地把自己的情感寄托給機器的那類人)因此或放棄後代繁育的願望,并進而直接毀滅了家庭的結構,他們極有可能戀愛機器而不再戀愛人類了!盡管機器沒有什麽愛恨情仇,但這不妨礙“杜威們”把內心的一份愛寄托在機器“身”上。

“杜威們”以為: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已者容。”不值。

“男人豪情萬丈,女人風情萬種。”已廢?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太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太貴。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太煩。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太費。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太遠。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太悲。

總之,在機器情人面前,那些風花雪月、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等,已經沒用了!“性情”早就輸給了“效率”,人性已經不重要了。快捷才是第一位的,高效才是王道!

高效、快速、便捷,是當代社會的标志。談情說愛的過程不能太長,用情太深只能傷害自己,攪盡腦汁去取悅對方又總會有“江郎才盡”的那一天。

是的,過去那些愛與戀的膩膩歪歪、卿卿我我、拉拉扯扯、摟摟抱抱,現在想想都很累!

或許,正是“高效與快捷”讓我們逐漸放棄了思考,這是否是AI之禍呢?

人性不願放棄某些極強的控制欲,懶惰也會拒絕思想上的進化!就是說,一方面,人們很想控制住機器的各種行為,包括機器是怎麽想的,我們都想知道,但AI像一個黑盒,它是怎麽決策的,我們又很難了解,這就使人類擔心會失去對AI的控制;另一方面,我們又強烈地依賴AI通過智能機器帶來的各種便利,于是又極有可能會因此放棄“勤于思考”的權利,寧願被AI格式化,從而走進機器的“漩渦”。

如果有一天,通過智能機器的管控,AI只允許人類必須用一種方式思考,其它的都不行,人類一定會因此和AI打起來!但能不能打得贏,就不好說了。

反機黨內部的高人可能預見到了這一天的到來,于是他們要搶先行動,讓已經麻痹的人盡快蘇醒過來。只是他們使用的方式過于偏激,或許他們想通過相對暴力的手段讓人警醒。但政府對此不買賬,機器警察們還是無情地“摧毀”了這樣的組織。

像“杜英英們(在職業上擅用AI優勢、在生活上享受AI便利的人們)”這類人在享受着智能機器帶來的另一些好處:在學校,機器老師能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幾百年傳承下來的填鴨式教育因此已近末日。杜英英們倡導的“AI+教育”,使得個性化教育回歸到本質。在家裏,機器管家幫助做好了幾乎所有的家務勞動,杜英英們有大把的時間與他們的機器寵物玩耍。這些人不拒絕婚姻和生養孩子,但他們把智能機器當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經完全不能離開機器的幫助。

事實上,杜英英們更加依賴機器帶來的巨大好處。洗衣做飯、衛生安保等家務勞動完全放手給機器的同時,人們對智能機器産生了更多的心理信賴。人們更願意把自己心中所想說給機器,甚至喜歡通過腦電波與機器進行交流。老人們希望把自己記憶中的每一個片段都存放在機器裏,孩子們與機器的親近已經遠多于與周圍其它人來往。

郭立雄這類人(擅于鑽研搞研發的信息科技怪咖們)在大肆建設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數據庫,他們要通過“區塊鏈”的機制,使得智能機器變成真正“可信任的機器”,然後讓更多的人更放心地使用他們的智能産品。“郭立雄們(IT大咖們的集合)”要讓人們相信:技術可以保障虛拟社會的可信度,這種信任遠比現實社會的高很多。因為技術可以使虛拟空間之中的狡詐、欺騙和僞造化為烏有,這些成就在現實生活中卻無法實現。

這些IT大咖們相信:每一年半翻一倍的芯片密度提升速度(所謂的摩爾芯片定律)也會在AI界實現。也許更快,或AI會以每年翻一番的“AI發展定律”快速前進!

那麽,AI達到人類的認知水平就僅僅是個時間問題了。

郭立雄們也很清楚:數據與數據關聯,數據與業務關聯,流動起來的數據才有價值。流動起來的數據已經成為當代的新能源,這種能源是驅動所有智能機器正常運行的重要力量。于是,他們把所有能連接在一起的設備都連接起來,組成一個龐大的超級機器:類腦,一個技術超體,架構在互聯網絡中的巨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流淌着人類已經産生和正在生成的所有數據,這些信息的集合幾乎可以描述地球上的一切!

我們把這個遍布全球的類腦稱為“地球腦”,這個集成了人類所有知識的體系延伸了我們的中樞神經,就像機械擴展了我們的四肢、傳感器延伸了我們的五官那樣。

現在,這個巨型類腦中有關太空的知識都将用于DeeDee星球附近可能的戰場上。在全人類預感到自己有危機時,已經搭建多年且日趨成熟的類腦終于有了用武之地。它在幫助人類進行預判可能會發生的威脅情況,以及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應對策略。盡管這些預判與應對都是基于人類自己累積的經驗,這個AI巨腦也“想”不出什麽新花樣來。

人類在地球數百萬年以來,一直在努力追求“孤獨求敗”的可能!不能從地球之外找到對手的人類只能在這顆獨一無二的星球上與同類争鬥與內耗。人類為沒有更強大的對手而驕傲的同時,也時常因此焦慮。因為人類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快速提升自己的智力,迷茫的我們只能在黑暗繼續摸索前行。盡管人類努力建起了AI巨腦,但我們對這種巨腦局限性無能為力,這在處置DeeDee星球發現地外機器一事上的表現,尤為明顯。

人類終于在太陽系的邊緣發現了真正屬于地外文明的東西,這事讓人類一度很興奮然後又有些恐慌。但那個遙遠的地外機器能給我們送來什麽呢?誰也給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那些“大仙”級的AI巨腦們,同樣也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

最早派出的三艘超級飛船很快就抵達DeeDee星球,三載艘飛船都滿載着機器士兵及武器彈藥的!這三艘目前最快的太空飛船,沿途不斷加速,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一百多億公裏的長途旅行。

這個速度幾乎是平均每秒一千公裏!這個速度已經很快了,還好只是運送機器和武器彈藥。如果是運人,就得帶上生命維持系統,還有吃的喝的,飛船恐怕就跑不了那麽快。

嗯,就算超級載人飛船,也能跑這麽快,還要考慮人類宇航員該怎麽回來呢,那可是個更難辦的事啊。

所以,還是趕緊派機器上去吧。這是目前最好的選擇,是最能體現“多快好省”實施方案了。

飛船離開地球進入太空但仍在地球引力範圍內的第一宇宙速度,是每秒7.9公裏。

飛船脫離地球引力束縛的第二宇宙速度,是每秒11.2公裏。

第三宇宙速度是每秒16.7公裏,這個速度可以讓飛船擺脫太陽引力的吸引。

如果飛船能以每秒110到120公裏的第四宇宙速度飛行,就可以克服銀河系的引力影響。

每秒一千公裏,就接近了一千五到兩千二百公裏的第五宇宙速度。

達到這個第五宇宙速度,就可以飛離銀河系了!

現在,實在是因為前方“軍情”緊急,人類指使太空機器工人在月球軌道空間基地上建造的超級飛船不得不玩命“趕路”。

即便以要沖出銀河系的第五宇宙速度“拼命”趕路,三艘超級飛船中也只有兩艘登陸到DeeDee星球上。

另一艘飛船在越過冥王星軌道後不久,不幸與一塊在太空中漂浮的冰塊發生了碰撞。強烈的爆炸導致該飛船“粉身碎骨”,飛船上所有的所有機器士兵都“殉國”了。

登陸到DeeDee星球上的部分機器士兵被分配的任務是:找到并“抓捕”那個地外機器,把它運進指定的飛船中。

被抓到的地外機器将由這艘飛船帶回到冥王星附近的大型基地中,由該基地的太空機器研究員負責進行拆解與分析。

其它機器士兵都去負責DeeDee星球上太空基地的安全保衛工作。

那兩艘超級飛船帶來的多部預警望遠鏡被布置在這顆星球的表面,與原建的基地設施組合在一起協同工作,又和太陽系內圈的其它預警望遠鏡組網,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深空監視體系。

不可思議的是:負責搜捕的機器士兵幾乎翻遍了DeeDee星球的每一個角落,都沒找到那部地外機器!

原來與地外機器對峙的那兩臺探測車所拍攝的照片顯示,那部地外機器經過數月的“休眠”後,縮回了它的機械臂,放棄了已“捕獲”的人類探測車,高速向遠處逃跑了。

還能行動的人類探測車跟蹤了一段時間後,都失去了目标。

幾個月後,來到這個星球的機器士兵們撒開大網,一番努力之後仍然沒有發現那部地外機器的任何蹤影。

郭立雄所在的專家組只好發出新的指令:要求負責追捕的機器士兵轉為基地巡視,以保衛深空監視網的安全。

地外機器的失蹤,地球上的人類對此有着大量不同的見解。

有的人說:那個地外機器已經叫來幫手,然後它探測到人類援軍也将進場,就自己躲到DeeDee星球上一個很難被發現的角落,等待它的援軍到來。

也有人說:那個地外機器已經把人類的探測車研究完畢,然後就無心與我們繼續糾纏,自己返回到它所屬的文明世界去了。

還有人說:那個地外機器接到了地外文明的最新指令,要它離開DeeDee星球,迅速前往月球,以便在地球的衛星上監視人類的一舉一動。當然,這個行動不能讓人類知道。

人類只能依據自己的經驗對DeeDee星球上的事件進展進行各種判斷,因為我們實在是完全不了解制造那部機器的地外文明是什麽來歷。若那個地外機器有什麽人類不知的妙招,我們恐怕也只能在地球上幹瞪眼了。

一直找不到那個地外機器,國際太空公司專家組的成員無所事事。于是,很多專家又幹起了老本行:繼續光年項目中的工作。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