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柔之勝剛
不知過了多少春秋,那塊留守在凡間的五彩石飽受日月精華,從沉睡中漸漸蘇醒……
一天,一只蜻蜓飛來,見這五彩石晶瑩剔透 、溫潤光滑,不由得喜出望外,口吐人言:“為了找尋你,歷經千辛萬苦,原來你在這裏!”蜻蜓遂化作人形,在五彩石上駐足。原是一位身穿青衫,膚若凝脂、清豔不可方物的得道仙子。
這位蜻蜓女子來自靈鹫山。
靈鹫山是佛教聖地,此地為佛陀生前說法和結集佛藏之地,全山拔地而起,層巒疊嶂,正峰峰頂有一岩石矗立,形如鹫鳥之頭,遂名靈鹫山。山中園林清淨,福德聚集,諸聖大德多來此地居住修行,故靈氣充裕。
昔日,蜻蜓女子在靈鹫山附近的水域從水生,經過11次蛻皮,最後羽化為成蟲。當她可以展翅在池塘邊飛翔時,小小的她不知有多興奮,整日在花叢、水面自由自在流連。
一日,蜻蜓在湖面玩耍,澄澈碧綠的湖水倒映出蔚藍色的天空,天有多高?可不可以直上雲霄?心念所致,揮動翅膀筆直向上,正好從一只剛剛學會飛行站在樹頂上的雛鹫眼前掠過。雛鹫突見一物騰空而起,那一身的翠綠格外醒目,忍不住想抓住仔細把玩。蜻蜓見一只黑黝黝的大鳥倏地沖向自己,頓時大驚失色,迅速向下墜落,又快速變換方向,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爾大幅度地回旋,忽而急轉猛退。可是無論她如何飛行,雛鹫的身影始終罩在她的頭頂。
蜻蜓被追趕的幾欲絕望,絞盡腦汁,尋找逃生之路。雛鹫追趕的不耐,對準蜻蜓用力扇動翅膀。一陣強風吹來,蜻蜓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身體,徑直向一棵大樹撞去。眼看自己活生生要交代在大樹上,又一股強風吹來,蜻蜓偏離了大樹,剛要穩住身形,又是一陣狂風席卷而來……
蜻蜓被雛鹫的翅膀左一扇右一扇,像陀螺一樣旋轉,苦不堪言。目極所處,前方有一片白霧慢悠悠地飄過來,飛進白霧或許能逃過一劫。蜻蜓趁雛鹫扇動的間隙,用盡所有的力氣揮動翅膀向白霧沖去。
雛鹫本想戲耍蜻蜓一番,待她精疲力盡時再捕捉她,不意她飛出了自己的控制圈。雛鹫有些惱怒,立刻伸出利爪,撲向蜻蜓。可不知為何,明明可以抓住它,總是差那麽一點點。雛鹫甚是不甘,無暇關注四周,跟着蜻蜓一起鑽進了白霧。
“噗”的一聲,像是撞在什麽硬物上,雛鹫疼得眼冒金星,幾乎暈了過去。
蜻蜓鑽進白霧裏,驚魂未定,發現這白霧不是白霧,像綠草一樣光滑柔軟。蜻蜓躲在“白霧”上喘息,正要朦胧休憩,“白霧”微微浮動,一只巨大的手伸進來把蜻蜓從“白霧”中輕輕捧出,蜻蜓的眼前立刻出現一個高大無比的巨人。
蜻蜓躺在巨人的手心吓得瑟瑟發抖,再也沒有逃逸的勇氣,三只單眼滿是恐懼,緊緊盯着巨人。只見他頭上長着花冠,雙目炯炯有神,頭發胡子根根白得透亮,一身白色的無縫天/衣泛着暖色的光華,原來之前所見的白霧是天/衣。
“青兒,你還記得我嗎?”巨人捧着蜻蜓,和藹地問道。蜻蜓搖搖頭,又點點頭,眼裏的恐懼一點一點在消逝,眼前的巨人似曾相識,卻又想不起來在哪裏見過。
“青兒,隔陰之迷,不提也罷,你我今日得見,也是有緣。”巨人說着,輕輕地對着蜻蜓吹了一口氣,蜻蜓直覺有如春風浴面、無比的受用,身體的疲憊一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青兒,我是忉利天第三十三天清淨天的天王,剛才追你的小鹫是不是很可恨?我把它變小,你去教訓教訓它。”天王的眼裏布滿促狹的笑意。蜻蜓聞言,心花怒放,忙不疊地點點頭。
剛剛清醒的雛鹫聽到天王的話,吓得展開翅膀,急速逃竄。天王用手指指它,一個小小的透明圓球立刻把雛鹫包裹住,回到天王的手心。雛鹫不甘心被困,掙紮着想飛,翅膀卻打不開,用喙啄圓球,圓球看似有,卻像啄空氣一般,又用利爪撕扯,依然虛空。
Advertisement
天王笑哈哈地看着雛鹫說道:“小子,省省力氣吧!我這個圓球名曰‘水雲球’,凡是進了水雲球的生靈,任你有再大的力氣,你也逃不出去。”雛鹫聽了天王的話,雙目圓瞪,仍是東一喙,西一爪,不斷掙紮。
天王搖搖頭,點點雛鹫的喙:“至堅。”又捏捏水雲球:“至柔。小子,看看是你的至堅厲害還是我的至柔厲害?東方有位聖人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天王笑眯眯地看着水雲球,輕輕轉動,雛鹫驚恐地發現,天人比原來更加高大,甚至連蜻蜓也變得比自己大了不知多少倍。
蜻蜓看着雛鹫困在圓球裏,瞬間變成螞蟻一般大小,遂對着圓球用力扇動翅膀,圓球在天王的手心立刻滴溜溜亂轉,雛鹫随着圓球的旋轉,被轉得暈頭轉向,叫苦不疊。蜻蜓見它這般光景,回想自己被戲耍的狼狽模樣,便再也沒有作弄它的心情。
蜻蜓用翅膀指指圓球,又繞着圓球盤旋,天王問道:“青兒,你想讓我放了它?”蜻蜓點點頭。天王的眼底浮現出一抹贊許之色,手一揮,水雲球消失了。雛鹫見重獲自由,身體恢複了以往大小,恨恨地看了天王一眼,張開翅膀快速向遠方飛去。
自此後,蜻蜓跟着天王在靈鹫山修行,經過五百年的修煉,化成女身。蜻蜓修成人形後,天王對她說道:“青兒,如果你想回歸仙班,須找到女娲娘娘存放在人間的那塊五彩石,五彩石裏有你丢失的金簪,它可助你重返天庭。”
“金簪?”青兒呆住了,為什麽這兩個字一經入耳竟生出無限牽挂?隐隐約約好像是丢過一支金簪,卻又不記得是什麽時候丢過,心頭一片迷茫,嘴裏卻道:“師父,弟子不想重返天庭,弟子想一直留在師父的身邊終日聆聽教誨。”
“青兒,來處來,去處去,從哪兒來回哪兒去,你本是帝釋後的侍女,因丢失了的金簪,帝釋後依律革去你的仙籍,只因你被天錘擊中,神識昏昧時,一只蜻蜓飛過,你的心裏生出一絲喜愛,而這一絲喜愛便讓你堕入了畜生道。只有當金簪再現,你才能歸位,續享天福。”青兒聽了天王的話,模模糊糊想起一些事來,再三尋思,記憶中的輪廓依然不夠清晰。
“師父能否告訴弟子,弟子到何處才能尋到這塊五彩石?”
天王用手指指天:“諸法從因緣而生,從因緣而滅。諸法的因緣和合則聚則成,分開則滅則止。諸法相依,諸法相待,法中生法,法法自有因緣果。”
青兒聽得一頭霧水,擡眼望去,除了或流動,或停駐的白雲,滿眼都是湛藍湛藍的顏色,不能領悟師父所說。
“青兒,如果我把真相告訴你,未必就是真相,只有你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在經歷中打開智慧之門,契入境界,那才是真相。”天王語重心長地說道,青兒仍然似懂非懂。
“青兒,你下山去吧!我也将返回忉利天。一千年後,我的壽命終了,将會下生人間,屆時你我可以再見。”天王的語氣輕松,輕描淡寫地談論着自己的生死。
“師父!天人也有壽命終了之時?”青兒百思不解,原以為在天道就可以仙福永享,壽與天齊。
“傻徒兒,這是人間凡夫的看法,天道也在六道之中,能夠升入天道的都是在過去生中修了大福報,當福報享盡就會五衰相現,再度輪回。如果我們想跳出六道輪回,唯有學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王捋捋胡須,眺望着西方,幽深的眼眸全是滿滿的虔誠。
青兒不止一次聽師父講過西方極樂世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今現在說法,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那是一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國度。”
青兒一直認為那是一個遙遠的國度,而自己也只是浩瀚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從不敢有任何成佛作祖的奢望。
“青兒,好好修行去吧!精進是涅槃之道,放逸使人趣向生死輪回。切記!切記!”天王一再叮咛。
“師父,我們要分開一千年啊?天上?人間?”青兒仰望天空,哽咽着說不出話來,五百年的朝夕相處,一想到別離,不覺黯然神傷。
“人間一百年,等于忉利天過了一天。”天王微微一笑,伸出一根食指。
“師父在天上好過,徒兒在人間不好過。”青兒擦擦眼淚,戀戀不舍地看着天王。
“不請自來,不告而別,來來去去,有什麽值得哭泣呢?走吧!走吧!空,不在于說教的累積,而在于認真經歷後的自心體驗。”天王哈哈一笑,轉過身去,背對着青兒揮揮手。青兒只得拜別師父,下山去了。
春去秋來,彈指間兩百年過去了,青兒尋遍西域的繁華都市、鄉野村落,甚至查找過皇宮、商賈貴胄家,又尋遍三川五岳,仙山神島,沒有一絲五彩石的消息。
就在青兒頗為沮喪時,忽然想起師父常說的一句話“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土難生。” 找尋了這麽久,怎麽沒有想起到中土游歷一番?或許那裏會有新的發現。青兒當即收拾行囊,駕祥雲直奔東方,不一日,來到中土一座繁華都市,遁身其中。這裏人口衆多,經濟繁榮,出門無所之。
青兒經過數年的游歷、學習,發現中土佛學昌盛,名剎林立,到處都可以看見高僧大德講經說法。原來華夏大地自古以來就是聖賢輩出,歷代帝王以孝治天下,以禮來統治國家。深厚的文化傳統為大乘佛法的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佛法的基本理念是孝親尊師,完全相同的基本觀念使中原地帶成為佛法得以發揚光大的樂土。
一天,青兒經過一所院落,隔着竹籬笆圍牆,看見一位老者在訓斥一個少年郎:“兒啊!你整日這般争強好勝,可知剛者易折?”
“父親,不是孩兒要和他們争,而是他們欺人太甚,不還以顏色,以後我還有何臉面立足?”少年郎憤憤地說道。
老者嘆了一口氣問道:“兒啊!我來問你,你說牙齒和舌頭哪個堅硬?”
“這還用說嗎?當然是牙齒了。”年輕人不屑地撇撇嘴。老者張開嘴:“看看我的牙!”少年郎見老者的嘴裏牙齒全掉光了。老者又道:“你再看看我的舌頭!”舌頭完整而靈活。
老者說道:“兒啊!你知道為什麽牙齒晚生而早落嗎?”少年郎搖搖頭。老者說道:“因為它過于剛強。而舌頭為什麽得以長存?因為它柔軟。這個道理不僅對牙齒如此,天下萬物萬事也都如此。譬如風,譬如水,風來的時候,大樹經常被連根拔起,小草卻完好無恙。風無形無體,卻能夠拔屋倒樹;水可方可圓,卻能夠懷山攘陵,這不是說明了剛強的未必是強,而柔弱才是真正的強嗎?”
少年郎聽了老者的一番話,有如醍醐灌頂,收起一臉的憤懑,畢恭畢敬地彎下腰:“孩兒知錯了,父親教訓得是。”
青兒聽完父子間的對話,想起師父常說“大道無形” ,不禁莞爾,這一路找尋下來,對于修道又有了進一步的體會。道在哪裏?東方有位賢哲說,道無所不在,道在蝼蟻,道在屎溺。
青兒一會笑,一會感嘆,不知不覺走到鵝卵石鋪就的一條河岸上,岸邊的柳樹垂下長長的枝條,在清風中輕輕搖擺。落日的餘晖映在河面上,波光粼粼。青兒待要欣賞黃昏日落,忽聽見“撲通”一聲,一個肥胖的女子掉進河中央,河道上方的半空中站着一名身穿黑衣的男子……
備注:不才喜歡國學,尤其是《道德經》。有人說,老子是寫微博的高手,大道至簡!我引用《道德經》的經文,把《牙齒和舌頭的故事》借用到小說中,以此說明“柔弱勝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