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兼濟天下, 不問得失】

六月下旬,接連陰了兩三日, 村民們都在傳着會下雨。

葉凡琢磨着趁這機會把葡萄藤種下去, 若能來場雨,不知要省去多少力氣。

說起來, 除了田各莊和榆樹莊這兩個村子之外, 其餘村的村民都沒有地,多半是租賃官田來種, 或者成為地主家的佃農。

比如李曜,就是大寧縣最大的地主, 周圍十來個村子的農民都是他家的佃戶。

如今剛收了冬麥, 新一茬的粟米也種了下去, 正是農閑的時候,于大郎往各個村子裏一招呼,先前幫葉家修整過梯田的, 一個不差都來了。

葉凡本科實習時進的是一個葡萄酒莊園,大四整整一年跟着導師泡在葡萄園, 種植技巧都裝在了腦子裏。如今結合着胖團搜集的資料,對農戶們講解起來頭頭是道。

大夥也聽得異常仔細,生怕侍弄不好這珍貴的葡萄苗。

正說着, 人群外傳來一個遲疑的聲音,“敢問,這裏可是在招工?”

村民們紛紛往後瞅,只見一個清瘦的漢子垂手站着, 身上的衣裳還算齊整,只是臉色臘黃,嘴唇也幹得起了皮,說話時聲音沙啞無力。

于大郎轉身倒了碗水,熱絡地遞過去,“兄弟,潤潤嗓子。”

漢子遲疑了一下,執了執手,方才接過,“多謝兄臺,叨擾了。”

葉凡注意到他說的是官話,用詞文绉绉的,八成讀過書。

“兄臺是來應工的?”他盤腿坐在草墊上,仰頭看着那人。

對方聽到這話,忙把碗放下,卷着衣袖沾了沾嘴角的濕漬,不慌不忙地執起手,揖了一禮。

這種情況下還能顧及體面,葉凡更加肯定了先前的猜測。

Advertisement

漢子擡起頭,看清了葉凡的長相,不由地一愣——想來是沒料到,他這般年輕。

他很快恢複如常,鎮定道:“我打縣城而來,聽聞此處在招短工,便厚着臉前來打聽一二。”

葉凡笑笑,“兄臺不必如此,先前我就放出話去,不管是本村的還是外村的,只要手腳勤快,大可過來。”

漢子聽到這話,顯然松了口氣,繼而又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敢問,若是那年輕體壯的婦人,可行?”

葉凡沒有說話,村民們先是愣了愣。

這個時代雖不看中男女大防,卻也鮮少有婦人出去做工,尤其是這賣力氣的活,就算東家肯收,工錢怎麽算?總不能跟漢子們一樣吧?

對方想來也是考慮到這一點,面上現出幾分赧色,不過,他還是握了握拳,硬着頭皮道:“都是帶着娃的,在城裏不好尋活計,若小郎君肯通融一二,工錢不必給,随便舍口飯吃就行。”

葉凡沒說行,也沒說不行,只是看着他,問了句似乎不沾邊的話,“你說的婦人是一個還是幾個,同你有什麽關系?”

漢子愣了愣,顯然沒料到他會這麽問。

很快,他便坦坦蕩蕩地說:“總共有十餘個,同我無甚關系,不過是路上碰見的。”

“你是念過書的吧?”

“……是。”

“恕我冒昧,既是讀書人,想來少不了一口飯吃,為何背井離鄉?”

對方唇角抿了抿,“為了尋人。”

他答得太快,倒叫葉凡有些懷疑。

葉凡笑笑,沒再多問,只是道:“那就來試試罷,這活也用不上多少力氣,只要不偷奸耍滑,便和漢子們拿一樣的工錢。”

對方聽了這話,不由擡起眼,驚訝地看着他。

葉凡不甚在意地撓撓頭,繼續拿着葡萄苗同村民們說了起來。

漢子咬了咬牙,當即回了縣裏,把那些婦人叫了過來。

再見面,雙方才互通了姓名。

讀書人姓廖,名椁,自言是延州人,本在京城求學,兩月前收到家書,說是延州遭了災,一家老小往安州來了。

于是,廖椁便告了假,一路尋了過來。

誰知,家人沒尋到,卻在路上碰到那些拖家帶口的可憐人,自己的盤纏全都舍出去了不說,還一路打着零工接濟着,反倒把自己餓得面黃肌瘦。

說起來,這人在災民中還頗有些名氣,大抵是因為他的好心腸。

那些婦人葉凡見了,聽口音看長相确實是北地人。至于她們帶的孩子,大的十來歲,小的還不會走路,一個個餓得瘦猴似的。

葉凡一見,心底的疑慮全不顧了,當即把人留了下來。

就算有問題那也是以後的事,總不能虧了孩子。

再者說,還有李曜呢,葉凡對這個前男友頗有信心,就算天塌下來他都能頂住。

廖椁也留了下來,既然他讀過書,葉凡便把那些注意事項寫到紙上,讓他去教。

看着紙上的字,廖椁的表情……一言難盡。

***

村裏的消息總是瞞不住,越來越多的災民得了信,提老攜幼地找過來。

葉凡心大,來一個收一個。

力氣大的便挖坑搭架子,力氣小的種樹添土,這機會來之不易,沒人肯偷懶耍滑。

尤其是先來的那十幾個婦人,做活下了狠力氣,生怕被趕走似的。

這些人沒地方住,身上也沒口糧,老村長心善,在村裏騰出些窯洞給老人小孩住,更是拿出自家的糧食,暫且借給他們吃。

說是借,卻也沒指望着還。

空閑的窯洞到底不夠,那些年輕體壯的便自發守在葡萄園,随便找個背風處就能窩一宿。

好在正值盛夏,又沒有風雨,村裏人拿了茅草給他們當作鋪蓋,也算舒适。

李曜不放心,派了部曲過來,明着是幫忙,實際是為了以防萬一。

葉凡嘴上不說,心裏卻覺得有了依仗,于是更加放開了手腳。

到了傍晚,葡萄園那邊臨近收工。

往常時候,災民們往往會拿着領來的工錢同村裏人換些吃食,抑或幾家合着煮點稀粥,勉強填個三分飽,剩下的糧食便珍而重之地收起來。

這一日,情況卻是發生了變化。

于大郎趕着牛車,車上拉着兩個井口粗的大木桶,叮叮咣咣地走了過來。

木桶上搭着粗麻布,蓋得并不嚴實,随着牛車晃動,不斷有香味飄出來。

梯田下坐着幾個孩子,年紀太小,幹不了重活,葉凡便安排了看管葡萄藤的差事給他們。

牛車一來,孩子也顧不上葡萄苗了,不錯眼地盯着,口水都要淌出來。

婦人們生怕惹得主家不高興,連忙扳過他們的腦袋,低聲訓斥。

孩子們嘴上答應着,實際饞得眼淚都要掉下來。

于嬸敲敲車幫,笑呵呵地說:“大夥下了工都別走,今兒個管飯,大肥肉片炖蘿蔔,還有熱騰騰的黍面窩窩,管吃不管飽喽!”

大夥別的沒聽到,單是“大肥肉片”四個字生生地鑽進了耳朵裏,肉還沒見着,便咽起了口水。

別說那些奔勞多日的災民,就連田各莊這樣的富裕村子,村民們一年到頭都吃不上一回肉。

毫不誇張地說,在這窮山僻壤之中,有些人一輩子都沒聞見過肉味!

葉凡騎着白鹿在不遠處看着,原以為人們會迫不及待地圍過去。

事實恰恰相反,村民們紛紛擺起了手,嘴裏一個勁兒說着“不用、不用”,災民們也遠遠地躲開,即便饞得直吞口水,依舊擺明了不想占便宜。

于嬸只得提高了聲音,嚷道:“這飯已經做了,你們都不吃,咋整?難不成要倒掉麽!”

大夥紛紛看直了眼,香噴噴的菜拿去倒掉,單是這麽一聽就覺得肉疼。

葉凡給相熟的幾個漢子使了個眼色,由他們帶頭,衆人這才三三兩兩地圍攏過來。

雖然來了,依舊是萬分的不好意思。于嬸每打一份,就能聽到一句“夠了、夠了”。

尤其是那些災民,端着飯碗的手止不住顫抖,每個人都自發地朝着葉凡鞠躬道謝。

葉凡看了一會兒便受不了了,喉嚨裏像哽着個大疙瘩似的,前所未有的辛酸。

說起來,他之所以這會兒才管飯,也是存了個心眼。

所謂“升米恩,鬥米仇”,在摸清這些人的品性前,他并不打算白白地做了冤大頭。

經過這些日子的觀察,李曜、老村長、于叔都沒看出什麽不好的地方,于是,他才徹底放開了膽子。

如今見此情景,葉凡所有的猶疑和戒備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熱血和決心。

接下來的日子,銅錢一大串一大串地往外花,葉凡每天都要抱着箱子數一遍,雖然心疼,還是義無反顧。

兼濟天下——這話對他來說太大了,他能顧上的不過是眼前這些人。

盡其所能吧!

帶着系統穿越,本就比別人幸運許多,葉凡覺得自己有責任把這份幸運分給這片土地,甚至,這個時代。

六千棵葡萄藤,葉凡原本只打算種上三分之一。

沒想到,聚過來的災民越來越多,眼瞅着支撐不了幾日,他把心一橫,幹脆全拿了出來。

即便如此,也只維持了十幾日。

等到梯田上搭滿了葡萄架,災民們的心情既欣喜,又沉重,正如近來的天氣。

六月三十,烏雲密布。

随着“轟隆”一聲,豆大的雨點賣力地砸到幹涸的土地上。

人們站在窯洞裏,躲在茅草下,茫然地看着這場雨。

葡萄藤已經種完了,明日,他們要去哪裏?

這種情緒在災民們之間漸漸蔓延,甚至有人低低地哭泣出聲。

殊不知,葉凡早就做好了打算。

葡萄種完了,還有蘑菇房。

無論是挖窯洞,還是蓋屋子,都不是一天兩天能弄好的,只要這些人願意,大可以留在韓家嶺,直到過完這個艱難的冬日。

李曜也沒閑着。

他派了人在災民中暗暗地篩選,挑出那些無牽無挂、忠勇可信的,簽了死契,編入部曲之中。

即便要舍去自由身,成為李家的私兵,卻沒有人拒絕這份殊榮。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