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沒事”
王琳看着鏡子裏自己, 跟得了紅斑狼瘡一樣, 臉上一片一片的紅色, 她知道她的皮膚一向敏感,有時候用錯洗面奶也會紅起來, “很快就會消下去”
王琳輕輕抓着老媽子氣得直發抖的手,對吓得面容失色的老婦人笑了笑, “等會多敷些粉就可以遮住了”
接下來老婦人給王琳敷粉描眉打胭脂上口脂, 老媽子黑着臉全程在旁邊盯着,老婦人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走一步望十步, 生怕再出差錯。
趁着王琳還沒上口脂,老媽子轉身舀了碗湯過來,“喝口參湯, 時間還長着呢”
“謝謝”王琳接過碗來,幾口就喝完。
“小口慢咽”老媽子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語氣, 拿着碗又去舀了些, “多喝點,免得撐不住”
這次王琳聽話地小口慢咽,喝完後老婦人給她擦幹嘴唇上口脂。
為她上完妝後, 臉上的紅印幾乎看不出來了, 老媽子看了看繃着臉微不可見點了點頭,老婦人松了口氣鞠了一躬逃一樣的退下。
接下來是為她梳頭發,比化妝名堂更多。
聽說命很好的一位老婦人拿起她的頭發梳一下唱一句,王琳聽不懂也不知道她到底唱的是什麽, 心裏忍不住覺得這幅畫面有些好笑,老媽子瞪了她一眼,一本正經看着老婦人為她梳頭發,見梳得差不多了,把之前的紅布包拿出來。
這不是給她的聘禮嗎?
老婦人拿起梳子以發護耳為她梳出一個博鬓,然後拿起布包裏的花釵簪笈戴她兩側鬓上,王琳一臉疑惑看向老媽子。
老媽子正低頭整理嫁衣沒看到她的眼神,倒是她一偏頭梳頭發的老婦人手上的金花差點插錯地兒,把她的腦袋又掰回來。
頭發梳好後,老婦人退下,王琳看着鏡中的自己,輕輕搖了搖頭,耳畔的流蘇叮呤響,并沒有她想得花哨。
耳邊盤髻,金花流蘇戴在髻上,再插上些花釵就是,身後及腰的黑發上垂落着一排細長的金色流蘇。
她沒想到會這麽漂亮。
老婦人扶着她的手站起來,為她換上紅嫁衣,又給她穿上紅繡鞋,穿戴好後,王琳走到銅鏡前。
看着鏡子中的人,王琳忽然毫無預兆地淚如雨下。
“小姐夫人!”老媽子的聲音幾乎吊了起來,手忙腳亂的找手巾為她擦淚,“要不得,要不得,要花了……”
“新娘子出嫁前不都是要哭的嗎”王琳努力笑了笑。
老媽子給她擦淚的動作停了下來,看着她,不知是怎麽想的,低頭默默給她戴上金手镯耳墜和金鎖,收拾起布包裏剩下的珠寶放好,退出房去,還為她關好了門。
老媽子出去後,看着鏡中一身嫁衣盛裝打扮的自己,任由眼淚靜靜的流淌。
這是她的婚禮。
她也幻想過她結婚時的模樣,親朋好友齊聚一堂,甜蜜歡樂,洋溢着幸福。
這不像婚禮,那些人都在看熱鬧,她只是個工具。
可這又是婚禮,是她和那個少女的婚禮。
她這一坐不知不覺就坐到了昏時,西天紅霞映照,院中的青瓦綠葉似乎也泛着澄輝。
聽着鞭炮聲越來越近,老媽子帶着一開始為她梳妝的老婦人趕緊來為她補妝,房中昏暗,老媽子點起兩支紅燭。
鞭炮聲已經近在小院門口,老媽子為她蓋上紅頭蓋,視線頓時一片昏紅,垂下眼簾只能見到腳上的繡鞋,老媽子扶着她的手引着她走出屋,往院外走。
走到院門口,随着小院門口被打開,立刻響起一串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夾雜着鑼鼓唢吶聲。
本來扶着她的老媽子退後,她的手被移交到另一只溫熱細膩的手腕上。
這人領着她前行,邁出第一腳,她就看到她腳下踩着的不是青石坂而是紅氈席。
她能感覺到她四周有很多人跟着,可只聽得到唢吶聲和腳步聲,她又不能看到,熱鬧中的靜默,讓她心裏慢慢升起一絲絲恐懼。
“琳”
熟悉的聲音,溫柔帶着笑意像是要蠱惑誰一般,王琳詫異擡頭,手不自覺抓緊,聲音幹啞,“卓顏?!”
“噓,”趙卓顏的聲音低得只有她們兩個人聽到,“這裏所有的人都在看着我們,”
王琳輕輕點了點頭,趙卓顏拍了拍她搭在自己手腕上的手,語氣悠然似乎是在自言自語,“沒想到會是由我來接親”
王琳聽到了,低頭沉默,看着腳下似乎走不完的紅氈席。
這一路唢吶吹得熱鬧,卻又冷清,望着前面站滿人的大堂,趙卓顏目不斜視,嘴角含笑對身旁的王琳小聲說道,“晚上等我,小心……”
“新人到――”她話沒說完,大堂裏的主持長喊一聲。
趙卓顏送王琳走進大堂就收回手退到一旁,紅蓋頭下王琳看得到大堂兩邊一排一排擁簇的鞋子和衣擺,還有前方的一雙绛紫色繡鞋,她聽着主持的聲音提起裙子跪在蒲團上。
“新人一跪天地”
一個人的婚禮。
“新人二跪趙家列祖列宗”
這場婚禮只是她和趙兮凝的事,趙兮凝不在,只有她一個人。
“新人三跪高堂”
不幹這些人的事,他們只是冷眼旁觀,為什麽這些事外人偏要插上一腳,而她作為當事人卻只能任人擺布。
“禮成――”餘音在衆人頭頂上盤旋。
忽然一股不甘和怒恨不知從心底哪個地方冒出堵在她心窩,讓她有股扯下紅蓋頭,扔下這一幹不知所雲的衆人,帶着趙兮凝離開這個鬼地方的沖動。
理智卻讓她安安靜靜的跪在老夫人跟前,雙手奉上一杯茶。
手上一輕,她放下手,只聽到一聲微不可聞的杯蓋碰到茶杯聲,然後她聽到坐在她前方的婦人說,“從今起你生是凝兒的人,死是凝兒的鬼,好好扶持凝兒管理這個家”
說着示意下人承上一個暗紅色刻花小木盒送到她面前,王琳雙手拿過來,低着頭恭敬道,“兒媳謹記娘親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