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廢立
“天下都是朕的, 朕願意擡舉誰,就擡舉誰!你竟說朕負他!”皇帝怒極反笑, “朕今日便是廢了他的太子之位又如何?!”
陶皇後大驚:“皇上, 你不能那麽做!他是你唯一的嫡子!”
“是,他是朕嫡出的兒子!可他卻有你這樣一個母親!”皇帝冷笑, 鳳目微眯。
“皇上, 璋兒是無辜的。”陶皇後慌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太子, 若因此而累及太子,她做這許多又有什麽意義?她跪行數步,扯了皇帝的袍角,微仰起臉, 滿面淚痕, “璋兒什麽都不知道……”
皇帝擡腳, 毫不留情地踹開她:“朕也什麽都不知道。”他是天子,是九五之尊, 可他生生被瞞在鼓裏十多年!給他下藥,絕他子嗣的, 竟然是他最不願懷疑的發妻。他冷哼一聲:“朕只知道他的母親, 為了讓他登上帝位,不惜給他的父親下毒!你說, 朕為什麽要讓下毒者得償所願呢?”
他說到後來,語調中的森然之意已然遮掩不住。鳳儀宮的燈光下,不再年輕的帝王神情冰冷, 眼神可怖。
這眼神對陶皇後而言并不陌生。她不停搖頭,淚水漣漣:“皇上,臣妾也曾後悔過的,皇上。那鴛鴦散是古籍中的藥,臣妾不知道它真的那般靈驗。後來皇上廣納妃嫔,珍妃不還有孕了嗎?臣妾當時以為那藥并不管用,臣妾也松了一口氣的……後來才知道……皇上,臣妾知錯了……”
她已經不求皇帝原諒她了,她現在只希望皇帝不要因此而遷怒璋兒。在今日之前,她從不後悔當年的決定。——皇帝兒子有限,他後來寵愛再多的女人,也無一人誕下子嗣。太子東宮穩固。皇帝如果不曾察覺,那璋兒将來繼位是板上釘釘。或者如果皇帝早些駕崩幾日,太子繼位也毫無意外。
只可惜……
她不提珍妃還好,一提珍妃,皇帝怒氣更盛。他冷笑:“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就敢對朕下藥?!朕你與結缡二十餘載,你出身普通,相貌平平,朕堅持立你為後。你所出的明華與秦璋,朕待他們如同珍寶,細心教養。朕自問不曾負你,可你呢?你對朕做了什麽?陶氏,你太讓朕失望了。”
“皇上!”陶皇後情急之下,去抱他的腿,被他一腳踹開。
皇帝拂了拂袖子,十分厭惡:“你這毒婦,朕真是看錯了你!”他揚聲道:“來人!”
說話間,宮人內監及至侍衛紛紛湧入。侍衛們铠甲分明,神情冷峻。
委頓在地的陶皇後,不顧胸前的疼痛,哭道:“皇上,臣妾願意以死謝罪,還請皇上饒了太子和陶家。他們都不知情,他們什麽都不知道。他們是無辜的……你一向最疼璋兒,他都快要做父親了……”
皇帝眼睛一熱,有一瞬間的恍惚。一衆子女中,他最愛重的就是太子。他對這個兒子寄予了厚望,但是……一瞥眼看見陶皇後,他剛剛軟下的心立時又變得冷硬無比:“朕也想饒過他,可是,有你這樣的母親,教朕如何饒過他!哈,他快要做父親了,他快要做父親了……”
皇帝面無表情:“來人,皇後得了失心瘋。你們好生看着皇後。不準任何人來見。”
Advertisement
“是!”
“皇上!皇上!”一向端莊的皇後此刻聲音凄厲,滿面淚光,頭發微亂,頗為狼狽。她急急忙忙去攔皇帝,卻被侍衛給攔下。
皇帝對此充耳不聞。他大步走出,毫不理會。
然而他剛走出鳳儀宮,就眼前一黑,直直地倒了下去。
孫遇才大驚:“皇上!”他匆忙用自己的身軀接住了皇帝。
皇帝突然發病,連夜召太醫進宮。
秦珣到第二天清晨,才知道這件事。與此同時,他還得知陶皇後被禁足。
聯系到前幾日父皇命人查探陶家,他不難猜出發生了什麽事。他心說,父皇辦事還挺快的,也不枉他有意提醒了。
若在早前,誰給皇帝下藥,跟他關系不大。但是自八月十五日後,他比誰都更希望父皇早些查明真相,甚至還暗暗提醒,幫父皇提供方向。
他讨厭陶家,很讨厭。
如果不是陶家欲刺殺瑤瑤,也許瑤瑤不會不安到非要逃走不可。——當然,他自己也很清楚,瑤瑤離開,最根本的原因是她一時無法接受她的身份以及他別樣的心思。但是他固執地想,也許那日父皇沒有想殺瑤瑤,陶家沒有對瑤瑤痛下殺手,她想逃走的願望可能就沒那麽強烈。
他們可以慢慢說清楚,時日久些,她也就接受了。
當初召瑤瑤進宮,引發這些事情的陶皇後,可也是出自陶家。
秦珣之前從陸大夫那裏得知,父皇的身體不宜動怒。如今乍然得知是陶家下藥,還不知父皇被氣成什麽樣呢。
事實上,皇帝怒斥陶皇後之後,就被氣得眼前發黑,暈倒過去。
太醫又是針灸,又是艾熏,到得次日辰時,才悠悠醒了過來。
他剛一醒來,就有人報,說是太子求見。
皇帝的神色瞬間就變了,咳嗽一聲,唇邊有血溢出。
孫遇才一臉驚惶:“皇上……”匆忙遞上絲帕。
皇帝擦拭掉唇畔的血跡,沉聲道:“教他進來。”
太子秦璋匆忙入內,施禮後方道:“父皇身體可好些了?”他神情之間的焦灼,隐約可見。
若在以往,皇帝看到肯定極為欣慰,但此刻,他只覺得心寒。他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太子都知道。指不定平時多“關注”他這個父親。
皇帝嘿然一笑:“托你母後的福,朕還好。”
還沒駕崩呢。
太子不明白父皇這話是何意,他看父皇臉頰微紅,氣色倒比先時面色蠟黃時還強上一些。他略微放心,說起自己的來意:“兒臣有一事不解,想問父皇。不知道母後犯了什麽過錯,為何父皇要将她禁足?鳳儀宮連兒臣都不能入內!還有,陶家舅舅……”
他說着說着,意識到不對勁兒了。父皇今日看他的眼神格外怪異,就那麽一眨不眨地盯着他看,似譏诮,似憤恨……他心中一凜,溫聲問:“是兒臣說錯了什麽嗎?”
皇帝桀桀怪笑:“沒有。你又怎會說錯?只是,朕今日終于明白了一件事。你不僅是朕的兒子,也是陶氏的兒子,是陶家的外孫。朕怎麽能把江山,交到你的手裏?”
“父皇?”太子愕然,他尚不知發生了何事。父皇言下之意,是要廢黜了他?
皇帝用手指抹去唇角的血漬:“朕真沒想到,朕多年愛重的兒子,身上竟然流着毒蛇的血!朕就算是讓這江山毀于朕之手,也不會教陶氏稱心如意!”
“父皇!”太子心神一震,巨大的不安忽然籠罩了他,“是兒臣做錯什麽了嗎?”
一向父皇突然變得陌生起來。
“你沒錯,你錯就錯在有一個毒蛇一樣的母親!”
“父皇!”太子聞言跪地請罪,“如果母後一時糊塗做了什麽錯事,兒臣願意為她贖罪。還請父皇寬恕母後,保重龍體。”
太子寬厚仁愛孝順,皇帝一直都知道。但現在他卻只覺得失望透頂。璋兒明知道母後有錯,想的不是父親如何如何,而是一味地替母親求情。
難道秦璋就看不到他父皇正在經受病痛的折磨嗎?啊,是了,大概是因為他對秦璋太好,以至于秦璋眼裏根本就沒他這個父親。寇太後壽辰的時候,有刺客。秦璋可沒第一時間就護着自己的父親……
皇帝的心思轉了幾轉,再看向秦璋時,狹長的鳳目裏已經毫無溫度可言。他當年有多愛重太子,現在就有多失望心寒。
失望到恨不得讓其跟自己的母親一起從這世上消失。
如果不是秦璋,他就不會被下鴛鴦散,他可以有更多的子女,而不是像現在這般膝下冷清……
秦璋不知道發生了什麽,據他所知,母後端莊賢良,雖然近來脾氣有些古怪,或許觸怒了父皇,但也不該這般啊。他清楚父皇在氣頭上,可身為人子,他不得不繼續求情。
殊不知他越求情,皇帝越惱。
“傳朕旨意!”皇帝打斷了太子的話,冷聲道,“陶家戕害龍體,謀殺皇嗣在前,假傳聖旨,意圖謀逆在後,按律當誅。皇後陶氏,戕害龍體,謀殺皇嗣,不堪為後。今廢其後位,收回中宮印玺,刺鸩酒一杯……”
他森冷的目光在太子身上逡巡,一字一字道:“太子秦璋,目無君父,不忠不孝,廢太子之位,打入天牢,擇日……”他深吸了一口氣,胸口似是有千萬把劍在箭在亂刺。他強撐着,才緩緩吐出一句:“擇日處斬。”
不僅是秦璋,連孫遇才都驚呆了,低呼:“皇上三思啊!太子殿下那可是您的親骨肉!”
如果說太子不适合帝位,那廢黜了就好啊,何必要趕盡殺絕非取其性命不可!
秦璋亦是怔怔的。從小到大,他都是父皇最愛重的人,他很清楚父皇待他,和待其他兄弟不同。他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麽,父皇就要殺光其舅家,還要處死他們母子。他心中疑惑、憤懑、悲傷……
咚咚咚連磕三個響頭,秦璋輕聲道:“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皇要廢兒臣,殺兒臣,兒臣毫無怨言,只希望父皇能對母後從輕發落。她半生操勞,實在不易……”
皇帝說出“擇日處斬”後,心頭忽的湧上悔意,一時間心裏浮上一個念頭:若他服個軟,朕就饒了他性命。但是看到秦璋從容赴死,只為其母親求情。他怒氣更甚,當即抓起一個茶杯摔在地上:“不讓你們黃泉路上作伴,還真對不起你們的母子情深!來人,拖下去!”
秦璋真被侍衛帶下去以後,皇帝忍不住“哇”的一聲,吐出一大口血來,斑斑血跡,染紅了衣衫。
“皇上!”孫遇才眼中含淚,“皇上莫再動怒了,保重龍體要緊啊。”
皇帝艱難喘息:“孫遇才,朕能信的,也只有你了。”他又喘了一口氣:“去,把晉王給朕叫過來!”
孫遇才心中一凜,他心下明白,皇帝此刻召晉王進宮,那肯定是屬意晉王了。
他隐約知道是怎麽一回事,暗暗擦了擦眼淚。皇帝這病,他很清楚,若是靜養,尚有康複的可能。然而三天兩頭被氣到嘔血,恐怕時日無多了。
孫遇才真沒想到,這江山有一日會落在晉王肩頭。
秦珣得知皇帝傳喚,匆匆忙忙入宮。見到一臉病容的父皇,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知道父皇有病,心情不宜有太大的起伏波動,但他不知道竟嚴重到這樣的地步。
皇帝氣喘噓噓:“珣兒過來。”
“父皇!”秦珣依言上前,他低頭沉默了一會兒,再擡起頭時,眼眶有些微紅,“父皇怎麽會病成這樣?”
皇帝扯了扯嘴角:“珣兒,朕若是把江山給你,你能不能治理好?”
秦珣露出吃驚的神色來:“父皇何出此言?兒臣答應過父皇,将來會好好輔佐皇兄的。”
“不是輔佐他,是你自己,朕要你将來在朕百年之後登基,你可願意?”皇帝神色微變,看兒子似是從沒想過一般,他有些好氣,又有些想笑。
原本他也不是非秦珣不可,只是廢了秦璋,又不能立秦琚。相較之下,他只能選秦珣了。怪只怪陶氏狠毒,絕他子嗣,否則,他又何至于此?不過想到這個兒子文武還行,又曾在危險來臨時全心護駕,倒也能立得。
只可惜,早年他沒有好好培育秦珣。
秦珣像是懵了一般:“兒臣從未想過。”
“若朕讓你現在就想呢?”
秦珣略一沉吟,答道:“若天命如此,兒臣自當從命。”
皇帝含笑點頭:“好,很好。明日早朝,朕就宣布,立你為太子。”
弘啓十七年,九月初三。皇帝秦瀚撐着病體在早朝上,連下數道聖旨。廢後,廢太子。追封晉王生母為後,改封晉王為太子,清算陶家……
朝堂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