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後記

打上“全文完”三個字時,我也忽然長舒一口氣。

《一食一愈2》更多的是講周戈和孟闌的故事,講他們的瑣碎日常,講他們的成長和思索,講他們未來的無限可能。在脫離了節目之外,講他們日常三餐,講他們的生活和故事。

《一食一愈》是個完整的故事,《一食一愈2》是個足夠瑣碎而日常的長番外,謝謝諸位一直看到這裏,希望這個長長長番外也有讓你心生溫暖。它與《一食一愈》比起來不算是什麽完整的、有脈絡的故事,只是一點想到什麽說什麽的簡單番外。

既然這個故事走到了盡頭,我也該剝離出一些現實來講給大家聽,也算是為一些讀者答疑解惑。

首先,大家要剝離兩位角色的主角光環,清醒地明白,周戈不是大佬,孟闌也只是個可以任人拿捏的當紅藝人。他們都還年輕,手裏有些錢,在普通人眼裏好似算富豪,可在偌大的娛樂圈裏,不過是兩個比部分藝人好一些罷了,連資本的浪花都翻不起多大。他們的感情溫暖,但依然充滿風險。

所以周戈仍然會因為節目資金而接受贊助和投資,也會勸說孟闌不要和真正的大佬湯果娛樂硬剛,會在能力範圍內幫助或提攜一些人,但大多是牽線或指導這樣的幫助,而不是像別的大佬一樣砸錢或豪邁地解決問題。所以他接到陳臣的求助時,只是表示可以介紹一些酬勞不高實力尚可的人,在被雲溪求助時并不正面和雲溪的公司鬧矛盾而是向高律征求意見,會幫何珊解圍但不會正面幹擾李總等人的飯局,會讓步去為《一食一愈2》做宣傳。他一直是個圓滑的人,并沒有那麽莽撞和大義凜然。

而孟闌,誠然不缺錢,但是缺乏經驗和內斂寡言的性格缺陷終究會影響到他的工作和生活。他對人心險惡認識不足,如果貿然犯錯或與公司鬧矛盾,吃虧的其實還是他,他剛不過資本的力量。而且在與娛樂圈其他人保持聯系或維系感情,對他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所以他還在學習、還在養精蓄銳,還在試着達到某種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

關于他們兩人的家庭:周戈與父母感情融洽,但父母的确不太跟得上兒子的想法和步伐,李女士盡量去學習新鮮事物試着了解兒子的生活,但多多少少還是會力不從心。他們夫妻倆的樂觀開朗固然令人心生喜愛,但長輩的一片苦心也請大家多多理解。

而孟闌,與父母長年不生活在一起,即使感情還不錯,但其實是非常疏遠的,距離感很明顯,對對方的需求或想法其實根本不理解。孟闌的爸媽沒有在一開始就陪伴在兒子身邊,照顧和教育都缺席,遺憾當然有,但已經習慣了忙于工作的他們,其實并不能再做個被人稱頌的父母。于是面對孟闌喜歡周戈這一事實,他們不論心裏怎麽想,表面上,仍然表現得足夠重視、有氣度。

仔細想想,有沒有覺得,周戈其實與孟闌的父母是一類人,而孟闌卻與周戈父母的善良寬厚一脈相承?

兩家父母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類人,但他們是聰明睿智的成年人,他們在應對兒子的問題上,立場如何其實并不那麽重要,态度卻表現得符合他們對自己的定位。

而其他人,高律或者雲溪,都有各自的煩惱和想法。

大家皆凡人,哪有那麽多瑪麗蘇情節呢?

再說說我吧。

這篇文完結,我與晉江的合約也到此結束,之後不會再在晉江更文了。一則是三次元忙碌,實在沒有多少精力來續約寫文,二則是有了更多的東西想要講述,小說多少略顯受限,就此告別,且以如此溫暖的“一食一愈”結束我的晉江寫文生涯,讓我自己有種頗為圓滿的感覺。

我因《我心安處》而與晉江簽約,又以《一食一愈》系列結束我與晉江的合約。這兩篇是我在晉江成績最好的兩篇文,一首一尾,冥冥中似乎自有天意。雖然在許多人眼裏這兩篇文也不甚優秀,但于我而言足矣,曾經稚嫩地走來,如今潇灑地離去,低調、溫和、耐心,一如這些年陪着我的你們。

Advertisement

在這裏認識了很多人,有一些保留了長久友誼的讀者,其中有幾位從我八年前第一次在晉江寫文時就與我相識,如今仍然是融入三次元的密友。縱然這些年寫文途中,讀者們來了又走,或短暫停留,或在微博偶爾關注,但從你們身上,我也獲得了足夠多的力量與支持。從你們身上,我有時也會回憶起多年前那個稚嫩又淺薄的自己,然而如今,我覺得自己比早年變得更好了,不知道陪我一路走來的你們是否也足夠努力和幸運,變成了更好的人。

與許多可愛、有才華、親切、有趣的作者比起來,我似乎一直也是個溫溫吞吞、友善有餘、主動不足的作者,寫文也總是非常佛系,不知道是否也曾讓你們恨鐵不成鋼過。但這就是我,我走過的路,是我自己選擇的,而未來要走的路,我依然會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

希望我變得更加獨立、勇敢、堅強。

也希望你們能夠更加開心、快樂、堅定。

人生所求,無非健康與愛。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吃飯,好好生活,即使無法獲得足夠的愛,也要做一個有愛的人,因為人生那麽長,沒有愛的話,會過得有點苦哦。

如果你還能收獲更多的愛,那你一定也會更幸福的。

雖然以後不再晉江了,但是若有其他動态或想法,我還是會在微博和大家互動的,會告訴大家接下來的打算。我保證,盡量多發動态,不做個不更文就神隐的人哈哈哈!

希望在此之後,我們還能繼續做朋友。

覆水傾墨

寫于2019年初夏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