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求一途為國為民
秦桓衣見到人回來很是開心,但囊中羞澀也沒法好好招待,心裏愧疚得很,見兩人還穿着走時的衣服趕緊請了裁縫上門給兩人趕一套新衣服。
褚淮聽了很不好意思,但盛情難卻就同意了。
兩人身高相仿,但光看着喬逐衡要比褚淮壯實一些,裁縫量時不住稱贊說兩位公子氣宇軒昂,身架子好的很之類的。
褚淮不習慣被人誇,低着頭不說話,喬逐衡看見了伸手拍了一下褚淮:“怎麽,不喜歡?”
褚淮沒想到喬逐衡還能這麽心細,能看出他如此細微的變化。
“宮裏不常如此,有些不習慣罷了。”
“那是因為朝堂昏聩不會識人,我是見識過你的本事,日後你肯定是響當當的人物。”
喬逐衡誇人的話翻來覆去就那麽幾句,也編不出花來,但勝在真心實意,褚淮謝了。
挑顏色時褚淮選了暗灰色,喬逐衡在旁邊聽見了插嘴:“挑這麽暗的顏色做什麽,過年這麽喜慶的事情,一定要挑喜慶的顏色。”
褚淮哭笑不得:“什麽顏色喜慶,紅色嗎?我又不是新郎官。”
“總之你挑個亮點的顏色,還有別老這樣低着頭,之前在西夷的時候不是很有氣勢嗎?回來怎麽又變成這樣了”
褚淮聽了很無奈,喬逐衡現在和褚淮熟絡了,說話也沒有平時那麽客套,随意多了。
“罷了罷了,我也不會整這些,店家回去做兩套時興的,別大紅大紫就行。”
裁縫連連稱好,拿了賞錢退了。
喬逐衡微微翹起嘴角,好像一個占了便宜的小孩:“這幾天我們做什麽”
“喬将軍做什麽随意,記得告訴我去處就行,我手上還有事,就不跟着你了。”
Advertisement
聞此喬逐衡有些失落:“一個人能有什麽意思。”
“那要是你不介意在院裏待四五天,我忙完就和你一起出去。”
“那敢情好。”
褚淮把在西夷的情況寫明寄了回去,預計年後三皇子才能收信,但褚淮還是寫了新年祝詞。
料理好這些褚淮又向北方拜了拜,算是表示一下自己做臣子的忠心。
算好時間褚淮把桌面收拾幹淨,看了看時辰差不多到了果聽見哐哐敲門聲。
“褚淮,我進來了。”
也不管主人回答喬逐衡就推開了門,見褚淮出來把手中一個木棍扔過去:“來練練吧,我骨頭都要僵了。”
褚淮有點後悔昨天聊天随口說起自己前幾年還在練武的事。
其實也不算練武,頂多算是撿起來遛遛,水平比起當年差得遠。
褚淮無奈接上木棍,對上喬逐衡。
原本褚淮是下定決心徹底丢掉武學,不過五年前上元節褚淮帶三皇子出門兜風的時候遇到了些變故,莫名其妙又練起來。
彼時三皇子剛傷愈滿半年,狀況尚好,說是想要去熱鬧地方散散心,褚淮才伺候了三皇子三個月,摸不清楚這個新主子的脾氣,曾經的三皇子自然是人中龍鳳,脾性上佳,但歷經低谷變成什麽樣也不好說。
褚淮勸了幾次無果,只能用新做的木輪椅帶三皇子出去。
要說那木輪椅還是三皇子受傷後叫來的一個叫公孫閑的人做的,這人善于制作這些機巧玩意,什麽小木鳥小木燈之類的,很得三皇子心。
褚淮聽說自己和這人共事時心裏很惋惜,頗覺三皇子玩物喪志。
但三皇子現在也不是儲君,玩這些解悶也比沉溺別的好。
說回上元節,三皇子的太子位已廢,出去也沒人管着,一出門三皇子便指揮者褚淮東跑西颠,看起來心情真好了許多,回去的時候三皇子不知道怎麽了非要走小巷子,兩人出來也沒護衛,褚淮又勸不住只能認栽。
這一走果真遇上了歹人。
沒等他們說完話本裏的套話,褚淮撿起旁邊的木棍把人都打翻了。
離了這小巷,三皇子道:“你發現了?”
“嗯,跟了我們一路,煩得很。”
三皇子開懷一笑:“你倒厲害,我們有護衛跟着的,你着急什麽?”
“着急讓三皇子看看我的本事,怎樣,和三皇子預料得像不像”
“行行行,我算是服了你了,就不能給我留點面子。”
褚淮莞爾,沒有回答,若說這次出行,散心是假,試探自己是真,他不怪皇子這般,宮裏莫測,誰知道跟着自己的是什麽人。
“當時我查到你和喬将軍師出同門時還很驚訝,這般文武雙全的人才怎麽就被欺負到我這廢人這來了。”
“非也,是我自願來的。”
“被欺負也是自願?”
褚淮尴尬一咳:“計劃的實施過程總是有偏差。”
“哈哈,那計劃實現了嗎?”
“既然我能在這裏,自然是實現了。”
三皇子卻悵然一笑:“我不是以往那般了,給不了你什麽,你來我這只是自讨沒趣罷了。”
“褚某侍奉三皇子非為了利,只是為了圓兒時理想罷了。”
“理想?你的理想難道是是屈于我這廢人手下?”
褚淮喟嘆:“三皇子莫妄自菲薄,褚某來此是為了奉君子,興垣國。”
“哼,說的好聽得很。”
聽這聲褚淮也不惱,慢吞吞道:“吾國萬裏,南有燕門連貫,環護邊關,北有瑀山綿延,鎮守龍脈,武有喬、李、宋,文有車、錢、左,這般天賜之禮,實屬垣國大幸,垣國之興,不可有旁人阻,吾言一語與諸位同輩,武能護國,文能興邦,國無武則積弱冗餘,國無文則空虛愚昧,文武兼備,一國方興……”
“且住,且住,”三皇子趕緊叫停,“你背這個做什麽?”
這段話非褚淮自創,而是他十二歲和父親入宮時,三皇子宴請百官開暢言堂所說的開場。
“褚某只是想解釋為什麽會來到三皇子身邊,無論三皇子身居何位,于我而言都是我心向往的難得君子,自然願意追随,若是說起來,也是三皇子當日一言,令褚某醍醐灌頂,下定決心棄武從文。”
三皇子沒想到自己當時即興所言竟然能讓褚淮的人生軌跡偏轉這麽大,一時說不出話。
“少時氣盛,喜歡那些威武的将軍,不願同父親學百家禮教,恰隔壁又是喬家,心裏很向往,同喬将軍一起練過武,暢言堂那次回來,方意識到自己有不成熟之處,武有武長,文有文妙,兩者同也不同,武能護國但只是護一國一代,歷數過往,王侯将相終成枯骨掩埋風沙,唯有文化歷久彌新,源遠流長,我想要垣國千秋萬代,想要子孫安居樂業,但這些都是以後,我看不到也護不了,若我著書立說,言明利弊,警示後人以史為鑒,自可成此心願,這威武的将軍,我們已經有了,待垣國邊關徹底平定,垣國興盛真正需要的是百家争鳴,是文人之歌,褚某想做的,正是如此。”
而且……逐衡身在關外,宮中詭谲多變,恐于他無利,我能多方打探知會于他,也算是幫忙了,彪炳悍将有喬逐衡一個就夠了。
三皇子默然,這一番話似乎也沒感動到他,只漫不經心道:“你武學還記得多嗎?”
“褚某慚愧,已經五年不練了。”
“繼續練吧,說不定還有用呢,多好的能耐,棄了可惜。”三皇子輕嘆,“我明天找人給你做一把好的、不輸那喬将軍的紫纓銀槍,過兩天你跟着我的護衛一起訓練吧。”
褚淮莫名其妙,根本不知道三皇子葫蘆裏賣的什麽藥,最後只能謝過作罷,誰知道第二天真被趕上了後院的練武場。
“梆——”
褚淮手中的槍被挑飛,退了兩步。
“你心不在焉。”喬逐衡把木棍頂在褚淮肩上,揚了揚下巴。
褚淮把木棍撥開:“是喬将軍太厲害了。”
“少恭維我,拿出你那天的本事來。”
褚淮苦笑:“喬将軍太擡舉我了,那時你輕敵教我僥幸勝了,現在怎可同日而語。”
“你要是真沒本事也沒法在我手下撐那麽久,算了,不難為你了。”
褚淮暗松了一口氣。
喬逐衡撿起地上的木棍:“忙完了嗎?能出門了嗎?”
“走吧,帶喬将軍開開小竈。”
兩人吃飽喝足,喬逐衡同褚淮在街上走着,路過第一天來時的茶樓聽見裏面還在編故事,喬逐衡聽見自己的名字側目看去,滿臉疑問。
“想聽聽”
喬逐衡看見褚淮笑得不正經有點不想去,最後耐不住好奇還是進去了。
故事正講到喬逐衡接到傳信逃離的時候,聽見自己用槍寫詩喬逐衡都忍不住笑出聲,旁邊桌聽見了滿是不悅地瞪了喬逐衡一眼,後者趕緊低頭掩飾。
“這我怎麽不知道?”
“大家愛聽這種,聽着吧,還有呢。”
後面講到鶴上洲,褚淮側首:“你真動手殺了那裏的守衛。”
“不是,是他一個副将,”喬逐衡神色鄙夷,“他一個人占的糧食夠半城人吃上兩年,我抓住他一槍捅死都算網開一面,早看他不順眼了。”
“……喬将軍真性情。”
“這喬将軍逃離的原因衆說紛纭,我多方打探才知那麽一二,現與大家說來一聽,不敢說全真,但也絕非空穴來風!”說書人輕咳一聲,“那西夷部落王族争亂,勢力糾纏不休,其中一族的王有一小女兒,端的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別有異族風情,喬将軍當年征戰時對這小公主一見傾心,聽聞心悅之人有難,不遠千裏傳書而來,當即心中慌亂,沖冠一怒為紅顏,拔槍而去,只為護他心愛之人,喬将軍能力卓然,幫那一族一統西夷,聲名斐然,現已經與那西夷公主喜結連理,果真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
喬逐衡啞然,褚淮掩着嘴偷笑。
“這胡編亂造的……”
“也不能算是胡編亂造吧,還真讓他說到了些關鍵的,不過要是真說起來,沖冠一怒為藍顏許更正常些。”
喬逐衡郁悶得很:“你可別擠兌我了。”
“不敢不敢,還想聽嗎”
“走了,瞎說八道。”
褚淮緊幾步跟上了,一回去就看見裁縫來了,兩人都很意外:“這麽快”
秦桓衣看人回來了忙招呼:“快試試。”
褚淮:“怎麽這麽快,不幾天前才量的”
裁縫滿目是笑:“聽說是給褚将軍縫新年衣服,好多将士的妻女都幫了忙,大家手藝雖不及皇城但心意是足的,針腳細得很,褚将軍試試?”
“可是……為什麽”
秦桓衣笑着解釋:“你那天獨身破敵,咳,生擒喬将軍,都被将士看在眼裏,其中有一個當年中過秀才,把這事編成了話本,沒具體提人,在城裏流傳,前些天他們看見你回來了,已有不少人來打聽怎麽報答你,好不容易找到個法子都很盡心。”
褚淮摸了摸那衣料,心中感動,慶南城小情誼卻足:“那就請城主代我謝過他們了。”
“都是小事,兩位快試試吧。”
給喬逐衡做的是一套黑色的窄腰長衫,其上紋鴻鹄祥雲,滾邊繡銀,內襯暗紅,樣式簡約卻不失雅致。
另一套月白長衫不消說就是褚淮的了,圖案選的是竹,以灰白線打底,銀線鑲邊,勾出光暗交錯的纖長竹葉。
褚淮啞然,這漂亮是漂亮,但他慣于穿暗色,這難道不顯得過于浮誇了嗎?
喬逐衡倒沒多想,謝過後就接過去換,看見褚淮遲疑秦桓衣有些不安:“不喜歡?”
“不不不,”褚淮擺手,“只是不知道适不适合。”
“适不适合要穿了才知道,去試試吧。”
褚淮猶豫着接了,在秦桓衣熱切的目光下回房換衣服。
等換完出來喬逐衡已經等着了,喬逐衡身形修長,肩寬腰窄,再配上一張好面貌不論着什麽衣都适合。
看見褚淮出來,喬逐衡露出柔和的笑:“好看。”
褚淮忽覺心弦驟亂,群音回響,渺渺然失了幾分清明。
奈何有情難說與,空瞞心事無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