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春事》
周武王姬發伐纣百年之後。
哪吒早已授封三壇海會大神,領天帥府,手下天兵天将無數。
一日,龍王敖丙持元始天尊的法旨前來,原是人間春神句芒失蹤,現離春日祭奠将近,天尊覺察事有蹊跷,遂讓敖丙和哪吒下界查看,畢竟耽誤春事乃大罪,就算句芒是西方天帝少昊之子,恐怕也難逃天罰。
于是領命的哪吒禀天帝,說洛水一畔有大妖作祟,自請下界收服。
敖丙附和,此大妖是當年龍宮破碎後留下的餘孽,自己對此事責無旁貸。
兩人在天庭争搶下界,可魔丸靈珠本是一體,怎麽吵都沒個結果,被兩人鬧得耳朵亂顫的天帝大手一揮,遂允了兩人一同下去。
不過到了人間,兩人也一時尋不到句芒上神的蹤跡,一路磕磕絆絆的到是在民間茶館裏偶遇有人說書,說得還是那哪吒三太子大戰龍子敖丙的故事,只見說書人口若懸河、一臉亢奮的大喝道:“……這三太子可是天降神人,只是一把乾坤圈,就把這龍王太子打的滿頭是包,不僅如此,他還扒其龍鱗抽其龍筋,将那龍子壓的是滿地打滾,求饒不止。”
端着茶杯吓得差點沒噴出來的哪吒,還沒來得及開口大罵,就發現敖丙已經放下茶錢跑了。
小龍王心有不快卻不能言,畢竟自己埋城在先,雖毀骨隕身救了哪吒,但事情功過其實還是有錯在先的。
“你若不喜歡,我就回去給你說個新故事,就叫蓮花并蒂開,魔丸靈珠掉下來。”
眼看哪吒張嘴就唱,擡手就舞,敖丙又好氣又好笑的把人拉走,他們這次下來可不是為了改寫畫本的。
按着乾坤八卦鏡上的光亮,兩人往西行了百裏,正好遇到一戶人家出門納彩,媒人執雁前往女方家裏詢意,哪吒還未見過這般禮儀,遂覺得有趣,敖丙出聲解釋道,若女方同意了這門親事,就會收下大雁然後給出女兒家的生辰八字,不過婚事要取吉時,如若句芒上神遲遲不歸,只怕今年的吉日都會因此而改寫。
小龍王低頭一嘆,皓白的鬓首溢着流光,等哪吒收回視線時,對方卻早已走出半米有餘。
自城中往西行了兩百餘裏後,兩人被一座大山攔了去路,從山名看,此處為翠山,山霧濃郁、徑深而通幽。
哪吒是火體克木,入山時走在前面,樹木花草紛紛避讓,就這樣行了半日,兩人突聞頭頂有鳥獸哀鳴,敖丙轉身撫木,伸手接住了一個從天而降的大鳥,只見大鳥生有雙頭,乍一看去猶如雌雄兩只鳥兒,而且翅膀巨大,很是壯觀。
三太子見大鳥受驚後抱着小龍王怎麽也不肯撒手,腦子嗡的一響有些來火,可這時頭頂疾風再起,一青衫男子攜着龍息落下,一頭長發被羽毛攪的混亂,雖然渾身狼狽,但哪吒還是一眼認出了對方的身份。
“句芒上神,你可讓小爺我好找啊。”一手按着句芒的坐騎蛟龍,一手把這位瘦瘦高高的春神拎在手裏,哪吒咧着嘴剛想再槽點什麽,這個看起來軟軟弱弱的春神突然落下淚來,這可把三太子吓的不輕,他還沒見過男人這麽哭的。
“上神,現在春日已到,萬物都迎春待你,天尊讓我們來尋你回去呢。”抱着懷裏的雙頭大鳥,敖丙蹲下身和男人解釋道,不過句芒聽後卻是一愣,張嘴結結巴巴了半天才明白,自己進山不過小半時辰,人間卻已經過了月餘的時光。
“山中一日人間一夏,上神若是有什麽心願可以告訴我來完成的。”
擦幹眼淚,可憐巴巴的望着敖丙,句芒也覺得這個小公子看起來比另一個順眼多了,不但好看而且有禮貌。
“我、我為春神,每年都會有迎春大祭,在祭奠上除了供奉還會有一張春神迎春圖。”作為一個畫癡,句芒每年的最愛就是收集迎春圖,特別是從十年前起,一個張姓畫師開始負責此圖後,句芒就再也不舍得錯過任何一次春日祭。
“可我今年本以為他會再畫迎春圖,但在春日之前我去他宅邸,卻發現那裏着了大火,他雖保住性命,卻傷了作畫的雙手。”
“于是你想抓這個送給他嗎?”指着敖丙懷中的大鳥,哪吒挑着眉懷疑到,難道這東西很補?!
“此物為鸓鳥,只有翠山深處可尋,是具有避火能力的大妖,只要鸓鳥在,什麽火都是燒不起來的。”扯着袖子眼巴巴的看着敖丙懷裏的大鳥,句芒話音剛落,哪吒就扯着鸓鳥的膀子,把這趴上瘾的畜生直接綁了起來,然後扔到了句芒懷裏。
“東西有了,該回了吧,上神。”
春日宴雖因句芒的亂跑而晚了一月,但洛陽城內的張姓畫師,卻夜夢一青衣男子,對方與他交友,感謝其多年的喜愛,并在離開時送上一赤黑羽毛的大鳥,畫師一覺醒來,就真在桌上看到了那只兩首四足的大家夥。
迎春祭奠結束,敖丙與哪吒要回天庭複命,兩人在路上看到了一個賣畫的小攤,上面挂着三頭六臂的哪吒三太子圖,可惜面容猙獰可怖,敖丙覺得好玩,就買了一張,還盯着畫布說道:“如果有一人心可念你,筆下如神,那我也會記得他許久許久的。”
哪吒一聽覺得這是個暗示,說不定自己要開發新技能了,不過等兩人出了城門,三太子卻忽然消失,接着抓了一只大雁回來,說要送給敖丙,并表示生辰八字都不用了,因為他們肯定是頂配頂配的關系。
敖丙大怒,染霜的臉頰緋紅一片,指着哪吒就是一通大罵:“胡扯,亂造,不知所謂!”
接着抱緊那張哪吒三太子的圖轉身跑遠了。
我得春日宴,與君共雨時。
————
備注:句(gou第一聲)芒在外形描述上是方臉,鳥身,腳踏兩條青龍的,這裏做了改寫。
鸓(lei第三聲)鳥,取自《山海經·西山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