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三桶金
這天相河村村民聊的最多的,就是宋菽那神秘的從南方帶回的吃食。
消息很快傳遍了村裏上下,就連臨村都有不少人聽說了,甚至還來相河村的親戚處打探。有人好奇,有人不屑,七嘴八舌什麽言論都有。
而宋家一概不知,阿南幾人在宋菽的帶領下忙得熱火朝天。
“阿兄,我照你教的說了,他們都吵吵着要來看!”六娘一回家就鑽進竈間,跟宋菽表功。
宋菽如她所願誇了幾句,又跟挑着面進來的宋阿南道了聲辛苦。阿南還是一樣沉默,聞言也不回答,把面粉放下便去看着柴火。
燒柴的洞裏幹淨了許多,裏面的草木灰被宋菽悉數掃出,放到了鍋裏煮。
三娘不明白,問了宋菽說是在煮堿水,他說加了堿水後發出來的面更松更軟,能中和面的酸味,做出來的白饅頭比面餅子好吃一百倍。
三娘似懂非懂,只知這白饅頭她從未聽過,果真如四郎所說,是新奇的吃食。
面肥發面法在這個時代還沒有,這裏普遍用的是酸漿酵,只是成本高,效果一般,這大約也是面食總遭嫌棄的原因之一。
如果要讓面團自然發酵,需要在無氧的環境裏放上一整晚。
宋菽嫌太慢,打算悄悄做個弊。他到房裏轉悠了一圈,趁着沒人,從空間裏拿出一小包酵母,又把塑料包裝換成麻布口袋,這才又往竈間去了。
竈間裏,阿南、五娘和六娘各分到了一坨面粉。三娘要洗衣裳,便沒有參合。七郎還小,跟在宋菽後頭轉悠,要他抱起來看阿兄阿姐們在幹嘛。
揉面的三人聽宋菽指揮,在面粉中加入酵母和晾涼的堿水,開始搓揉。
聽三娘說過,宋阿南剛來時可謂五谷不分,但勝在勤快,如今揉起面來有模有樣。他力氣大,分到的面粉也最多,很快,面粉便在他手中從絮狀變成了團狀。
揉面的工作不難,幾人都是熟手,宋菽沒啥需要多說的,幹脆也自己弄了面粉來揉,後來六娘累了,便把她的也接了過去。不多會兒面團成型,都被放進一個大瓦缸裏,蒙上布發酵。
“阿兄,你剛剛加進去的叫什麽?”
Advertisement
“酵母。”
“那是什麽?”
“呃……能讓面團發酵的東西。”
“南方人都用這個?”
“也不是,我偶然從……呃,一個海外來的商人處得來的。”
“他從哪裏來的?”
“從……嗯……扶桑。”
六娘煞有介事地點頭,這個地名她聽都沒聽過,阿兄果然了不起。她問夠了,見家裏暫時無事,便帶着七郎出門玩了。
“在哪?”
六娘才走,宋菽一轉身,宋阿南盯着他,蹦出兩個字。
宋菽一愣,阿南又補充:“扶桑。”
這下宋菽明白了,但也犯了難。
古代的确有關于扶桑的記載,後世的歷史學家推測,應該是指墨西哥一帶,但這只是推測,并沒有明确的史料證明古時候的國人已經知道了美洲的存在。剛才他不過随口扯來用一下,誰知宋阿南上了心,他該怎麽跟一個沒見過海的古人解釋,海的另一邊還有一塊很大很大的土地?
“我也不知具體位置,只聽那人說,他們從越州登陸,此前一路向西,在海上航行了三四個月。”
宋阿南面無表情,吐出一個“嗯”字。
宋菽本來也不期待他能有什麽回應,只是這“嗯”字,怎麽就透出一股濃濃的不信任感?
好吧,他的确是胡編的,以現在的技術水平,墨西哥人怎麽可能漂洋過海來到這裏,更別提還來做生意了。但宋阿南同學你就不能學學六娘,你看人家多給面子,轉頭就跟她的小夥伴吹牛去了。
經過宋六娘牌擴音器又一通吹,村裏上下都知道宋菽得了個好東西,是從扶桑國而來的酵母。
酵母是什麽?
如果有人這麽問,那相河村的村民會一臉自豪地說,能發面。
這有什麽,酸漿酵也能發面。
是啊,酸漿酵也能發面,那酵母又有什麽神奇的呢?
不管,它是從扶桑國而來,這就夠神奇了。
聚集在宋家周圍的人群越來越多。
這年頭除了戰亂就是饑荒,難得有些新鮮的趣事,令滿村上下精神一振。大家都等着一睹從扶桑國而來的酵母發出的面的風采。
至于扶桑國是啥,不知道,海外某個地方吧,就像大食那樣。
一個半時辰後,第一遍發面完成,宋菽帶着她們做形狀。白饅頭無非兩種,一種上圓下扁,另一種搓成一長條,用刀切開。宋菽聽取三娘、六娘她們的建議,采取了第一種。
第一鍋饅頭蒸好的時候,宋菽掀開蓋子,六娘踩到凳上湊過去看,被蒸汽糊了一臉。
“好大!”她喊,半張臉都被罩在了蒸汽裏。
宋三娘和宋阿南也湊過來看,七郎一邊拽宋菽的衣服,一邊努力向上伸腦袋。
“這比柳家的蒸餅還大。”片刻後,宋三娘說。這引得七郎更着急了,一直嚷嚷着餅餅。
用面肥法自然比酸漿法的效果要好,否則也不會成為後世最主流的發面法。宋菽用手撥了撥饅頭,三指捏住,快速将其中一個白饅頭撈出蒸籠,放到碗裏。
五娘盯着這只被撈出來的饅頭猛看,臉都快怼上去了,似乎想比比究竟是饅頭大,還是她臉大。
“放進去的時候才拳頭大小呢。”宋三娘說,這才是她驚訝的地方,按理說饅頭已經發過了,卻沒想到蒸出來後發得更大了。
“嘗嘗看?”宋菽掰開饅頭,分給幾人。
六娘最積極,拿到饅頭就往嘴裏塞,被燙得仰頭直哈氣。五娘翻來覆去研究了一番,似乎對饅頭切面上蜂窩狀的洞洞很感興趣。宋阿南端詳片刻,一口吃了。宋三娘則又掰成兩半,一半吃了,另一半也反複研究了一番。
“好吃!阿兄這個好好吃!還有點甜。”六娘盯着宋菽手上剩下的一點饅頭,口水都快流出來了。
“看你這饞樣,阿兄還沒吃呢。”宋三娘道。
宋菽倒不介意,六娘正在長身體,平時又沒什麽吃的,食欲旺盛一點很正常,便把剩下的一點也給了她。
六娘拿了,卻也不吃,反倒跑了出去。
“譚力!我阿兄的饅頭做好了!”宋六娘喊着,跑到一個十多歲的男孩跟前,“你嘗嘗,看我騙沒騙你?”
關于饅頭的事,六娘就數跟譚力吹得最多。譚力可不像宋六娘,大大咧咧的,他對宋菽所謂的白饅頭抱着一定的懷疑。
所謂酵母,即使是從海外而來,難道就真的能做出比酸漿發面更好的吃食?
譚力接過那一小塊饅頭,周圍的目光全都聚集了過來,有平時的玩伴催促他,快點吃吃看。
饅頭一拿到手,譚力就發現,它比曾經嘗過的蒸餅更為松軟。
他咬了一口,面的香氣盈滿齒間,它不像酸漿酵發的蒸餅,沒了肉餡的中和會發酸,嚼多了反而有絲絲甜意。
到了此刻,他也不得不承認:“好吃。”
“真的好吃?”
“我們能嘗嘗嗎?”
“饞什麽?這海外的酵母多金貴,你說嘗就嘗?”
“六娘,一口,就一口。”
在場的大人小孩你一言我一語,不待六娘發話,宋家的柴門又開了,宋阿南一手捧一個蒸籠,竟是把剛才蒸好的饅頭都帶了出來。
一時間,面香袅袅,勾得在場幾人都食指大動。
宋菽曾說過要讓大家都嘗嘗鮮,他果然沒食言,每家都送了一整個大饅頭。
這年頭糧食稀缺,拿到饅頭的人家都喜出望外,也有不好意思收的,宋菽便說這些日子受大家諸多照顧,一點小心意還請收下。
大家聽了,都誇宋寡婦教得好,宋家的孩子懂得感恩,高高興興地捧着饅頭回去了。
宋寡婦走後這段日子,雖也有些小矛盾,但這些同村鄰裏并無壞心,對他們也算關照,除了來宋家圍觀的這些人,宋菽又和三娘在村裏走了一圈,給剩下幾戶人家也送去了白饅頭。
如此一來,這天相河村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出現了宋家出品的白饅頭。
回到家,三娘問宋菽,剩下的面團是否也蒸了。
宋菽搖頭,讓阿南去找了個小點的瓦罐,将剩下的面團放進去,上面鋪上厚厚一層幹粉,又用木板和磚壓住罐口。
“這是做什麽?”六娘好奇道。
“這是老面團,明日再做饅頭的時候直接把它加進去,就不需要酵母了。”宋菽道。
六娘點頭,她知道饅頭的具體做法是秘密,也不再多問,有人跟她打聽只當不知道。
宋三娘則立刻明白過來:“也就是說,以後我們都不用酵母了?”
“是啊。”宋菽點頭。
“難怪,你說能掙錢。”
剛才他們做饅頭的時候把酵母都用完了,原本她還擔心,他們把饅頭都送出去了,日後還咋賺錢?況且這遠渡重洋而來的酵母肯定不便宜,這麽珍貴的東西,平頭百姓買不起,買賣必然難做。
此刻宋菽把面肥的關竅跟她一講,立刻豁然開朗。
這吃食口感好,用料便宜,關鍵還新奇,沒準真的能像四郎所說的,可以掙到錢帛。
只是村中的人大都沒錢,若是去縣城,蒸好的饅頭必然已經涼了,這如何吸引縣城的人花錢來買?
宋三娘想到這裏,卻是沒了主意。
作者有話要說: 關于發面的方法,作者去知網查了下,中國的面團發酵技術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文中提到的酸漿酵發面法約公元6世紀前後開始流行,跟本文所參考的唐朝時間上基本吻合,屬于第二個階段,而第三階段酵面發面法(就是咱們現在用的)公元十二世紀前後才流行,所以這裏面的古代人就不知道啦~
謝謝支持,麽麽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