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第二十七桶金

原本, 宋菽只是想搞個月餅的試吃,聽聽專業人士的建議。

沒想到試吃有些成功, 不, 是太成功了。試吃當時, 傅老爺子就代表望海樓下單,預定了一千個月餅。材料依舊望海樓出, 工價一文錢一個,拿貨日期是中秋節前十天的早上, 離現在不過五天。

工期緊,任務重,而除了宋家幾人,現在根本沒有人會做月餅。望海樓提議, 把他們家的師傅小工們教會, 仍按一文錢一個算。

宋菽一票否決。

開玩笑,這是留着發家致富的,哪裏能随随便便教給望海樓。

回去途中, 宋菽盤算了一路。

一進村,他叫來石三郎和豆油坊幾個輪休的工人,讓他們在饅頭作坊那一側蓋一個草棚。

“用木頭做框架,蓋上茅草頂, 不漏雨就行,但地方要大。”宋菽說。

月餅的要貨量大, 在饅頭坊做只會妨礙作坊的正常工作,這麽短時間內要再辟一個作坊也不現實, 只好蓋個大草棚将就一下。

幾個漢子力氣大,他們跟着郭老大四處流浪時也沒少蓋房子,蓋起草棚來得心應手,一天不到就弄好了。

宋菽又請來馮老伯搭烤爐。

這烤爐是在土竈的基礎上改良的。原本的竈臺上放的,是底部呈半圓狀的大鐵鍋,而宋菽則找鐵匠打了三個底部呈平面,縱深約一臂的圓形大鍋。鍋子放進竈臺上早就挖好的大口,底下生上火,上面蓋上鐵制鍋蓋,蓋上放滿炭火,便成了烤爐。

這種烤法,宋菽做農家樂時在老鄉家裏見過,沒想到現在用上了。它烤出來的月餅似乎比正兒八經的烤箱更香,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三臺特殊的土竈建好,宋菽的臨時月餅坊也差不多可以開工了。

望海樓運來食材,一起來的居然還有李管事。

李管事只有談生意時才來過兩次,沒想到這次居然還跟着押運材料。

Advertisement

“這月餅的材料又是豬肉又是豬油的,實在怕他們弄不好,老爺子派我來看着點。”李管事對宋菽道。

宋菽表示理解,本想去忙,卻被李管事叫住。

兩天前,望海樓找了畫師,按宋菽的建議畫了兩張月餅禮盒的大海報,張貼在樓子門口和大廳。

樓裏本地和外地的客商富戶來來往往,見了海報便随口問小二,望海樓的小二各個口才了得,愣是把嘗都沒嘗過的月餅誇了個天上有地下無,惹得客商富戶們好一番打聽。

最後,所有人的關注點都集中到了一處——原來,這是宋四郎做的吃食。

有些人本還猶豫,這月餅寓意雖好,卻不見得好吃。但一聽宋菽的大名,立刻掏出錢袋,買買買買買。

李管事把情況這般那般地說了一通,最後小心翼翼道:“原先的一千個已經全都訂出去了,老爺子的意思是,能不能追加兩千個?”

兩千個,這是他們再三考慮才得出的數字。

在與宋菽的往來中,他們不止一次想提高饅頭的訂貨量,可宋菽總推托地方不夠,提到八百個便不肯再提了。李管事知道他所言不假,這饅頭坊與豆油坊在一處,的确不寬敞。

而今這月餅多半也是擠在一處做,這一千個想來已經非常困難,若再增加兩千……傅老爺子和李管事都有些擔心,萬一宋菽嫌麻煩撂挑子不幹了,他們的那些主顧要如何安撫?

“行,不過得晚兩天,我這兒人手不夠。”宋菽說。

咦?他居然答應了!

李管事心裏的石頭重重落下,喜上眉梢,又說若要幫忙盡管說,望海樓有得是人手。

他們打的什麽算盤,宋菽再清楚不過,只是笑吟吟地道,一定一定。

一定不可能。

送走李管事,宋菽抄起一個鐵鍋蓋,拎起鐵勺,往村口最熱鬧的岔路口而去。

一路行去,引來不少目光。

宋菽清瘦,大鐵蓋幾乎遮住他大半個身子,極不協調。

到了路口,他以勺擊蓋。

咣……

咣……

“宋四郎,要不要幫忙?”有人上前問。

宋菽臉有點熱。

都是不鍛煉惹出的禍。

大鐵蓋太重,他光拿着就很吃力,別說像鑼那樣咣咣咣猛敲了。

正尴尬,手上一輕,宋阿南已經在他身邊,接起大鐵蓋和鐵勺,咣咣咣一頓猛敲。旁人這才察覺,宋菽是有話要說,吸引他們注意力呢。

“咳咳。”宋菽清了清嗓子,氣沉丹田,努力提高了聲音,“中秋将至,我做了個叫月餅的吃食,僥幸獲得諸多訂單,如今人手不夠。若大家有閑,可否來我的月餅棚幫忙。工錢按天結算,男女皆可,不限哪裏人氏,會做個把面食即可。”

“會做面餅子可以不?”

宋菽:“可以。”

“包不包飯?”

宋菽:“包,一日三餐。”

“一天多少工錢?”

宋菽:“每日二十文。”

“多少?”

宋菽:“二十文。”

全場靜了。

風呼呼吹過草葉。

有人懷疑,自己可能上了年紀,耳背。

饅頭作坊的工錢大家都心裏有數,大概一天七八文的樣子,其他幾個作坊也差不多。這工價跟在縣城當夥計差不多,但宋家包餐且夥食好,還有每季新衣,不愛跑買賣的都想去他家做個工。

而現在,這月餅的工價居然比饅頭作坊還高出一倍有餘?

稍後宋菽給了解釋,這月餅訂單太大,恐怕要日夜趕工,會比較辛苦。

衆人點頭,難怪了。

但這是一天二十文錢吶!

不用風吹日曬,不用擔虧本風險,連半個家夥什兒都不用準備,僅僅靠一雙手就能一天掙上二十文,這樣的好事可不是天天都有。

“宋四郎,你看我行不行?”

“我我我。”

“我會做湯餅,還會做面餅子。收我一個!”

人潮洶湧。

要不是宋阿南在身邊,宋菽早被人群吞沒了。

最後,在阿南和三娘的幫助下,他挑了十個人出來。這裏面有本村的,有外村的,甚至有外縣來做買賣的。

月餅單子的任務緊,宋菽也沒時間把所有人都教會,只是安排了一下順序,每人教一步,讓他們可以流水線作業。

首先挑出兩人揉面團。

蘇式月餅的酥皮之所以能夠層層分明,秘密就在于水面團和油面團搭配使用,利用水和油互不相溶的原理,制出層層分明的餅皮。水面團就是普通的水和面,油面團則使用豬油和面。

宋菽讓兩人一個負責水面團,一個負責油面團,他細細做了示範,交代了配比和揉完後該有的手感,就讓他們開工了。

接下來一人要将水面團和油面團分別分成小團。

這工作看似簡單,實則要求嚴格,這時代沒有電子秤,全靠感覺把每團面分成适當大小。宋菽讓幾人跟着他嘗試了一下,挑出手最準的一個,又緊接着下一步。

第三步,需要把油面團如餡一樣包進水面團裏,宋菽挑了一個做過蒸餅的漢子負責。

下面一步比較難,也較為繁瑣。

這一步是酥皮的關鍵,要将包着油面團的水面團擀開,像疊被子一樣疊起,再擀開,如此兩次,便能做出層層疊疊松脆的酥皮了。

“擀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力道控制好,水面團這層會變得非常薄,不小心的話裏面的油面就跑出來了。若是失敗,難以補救。”宋菽一邊示範一邊說着,又把用來示範的面團給剩下的人練手,從中挑了三手最巧的婦人。

擀完酥皮,便是包餡。

豆沙餡饅頭作坊的人會做好送來,肉餡則由程二娘負責,他們自家做時,她已經很是熟練了。

月餅棚的人只需将餡包進酥皮裏即可。

這一步也由兩人負責,一個包豆沙餡,一個包肉餡。

酥皮的外層水面團經過幾次折疊,已經變得極薄,因此也要非常小心。

包好後,便是刷蛋液,進烤爐,這裏一人負責即可,至于烤爐的火候則由宋菽和三娘輪流照看。這土竈改的烤爐看不見裏面的狀況,火候極難掌握,宋菽第一次用時,鍋蓋上的炭加得有些猛,差點把月餅烤糊,幾次後才漸漸得到要領。

所以他也沒打算再費時間教,就由已經熟練了的他與三娘負責。

流水線當日開工,剛開始大家不熟練,速度稍慢,但因每人只負責一步,反複操作後很快熟練起來,幾乎不用過腦子就唰唰唰地完成了。整條流水線逐漸順暢,一批批月餅接連出爐。

第二天一早,宋菽交付了第一批月餅——八百個。

為了裝月餅,望海樓請人制了一批木盒,上面雕了嫦娥與玉兔的花樣。月餅一到,望海樓的夥計齊齊出動,将四百個豆沙月餅與四百個肉餡月餅分別裝進木盒。

這木盒只有一層,共四格,裝兩個肉餡,兩個豆沙。木盒蓋上,再放進緞面的盒子裏,系上絲帶,一盒的價錢接近兩百文。

這絕不是普通百姓能買得起的,但照樣銷售一空。各路富戶客商中秋本就要送禮,這新奇又應景的吃食自然是上好選擇。許多人十盒二十盒地訂,也難怪望海樓預訂的那一千個月餅,頃刻間就沒了。

這批八百個一出,一部分最早付定金的買主當天就拿到了貨。

有人頂不住好奇,立刻打開一盒,先給自己來一點,嘗嘗鮮。望海樓的夥計早受過提點,看見有人要開動,立刻上前道:“客官,這月餅熱着吃更鮮美,我給您拿去火上烤烤?”

“行啊。”客人交給他。

不一會兒,冒着香味的熱騰騰的月餅端上。整個望海樓大廳都是那味,引得在場的食客紛紛詢問夥計,這又是什麽新吃食?

夥計指着海報說,喏,是月餅。那相河村的宋四郎新做的,可好吃了,它的形狀與顏色都似滿月,寓意着團團圓圓,中秋将至,用來送人再好不過。

這麽一來,又有一些人前去訂購,還有那第一批拿到的,嘗過後又訂了一批。他們這些客商富戶常年做買賣,天南海北地跑,交友極廣。

這過年過節的少不了要送禮,便幹脆都買了月餅,讓手下夥計一個個送去友人家裏,也好讓人知道自己惦記着他,來日做生意也少些為難。

這些收了禮的人家也許不在大塗縣,可他們一嘗這月餅,酥脆鮮甜,這樣的點心他們從未吃過,當下便派人快馬來到大塗縣,訂下個十盒百盒。

宋菽的作坊日以繼夜,望海樓的三千枚月餅終于全部交付。

宋菽松了口氣,點點錢帛,打算把今日的工錢都發了,讓大夥兒也能早早去休息。剛舒展了一下腰背,卻見望海樓運食材的騾車轉進村口,李管事遠遠下了馬,小跑着過來。

宋菽有點想逃,雖然賺錢很開心,但他已經烤月餅烤到想吐了!

“宋四郎,您那月餅真是太受歡迎了,還有人家從恒州派了快馬來買。勞駕可否再加兩千個?價錢什麽的好商量。”李管事陪着笑道。

宋菽:猝。

作者有話要說:

謝謝支持,麽麽噠~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