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第三十九桶金
從程家村回來, 宋河的婚事便基本定下了。
之前,跟他一起從軍中退下的姜蔡二人也來到了相河村, 他們跟着石三郎學會了盤火炕建火牆的手藝, 在縣城接到不少活, 打算之後再出去闖蕩一番。不過,他們什長的喜事, 還是要參加的,便住了下來, 就睡在豆油坊的倉庫裏,白日裏幫着宋河蓋他的新居。
宋家小院的籬笆院牆被全部推倒,在原本的正屋後,又蓋了一組東西屋與正屋, 與之前的老房組成前後院, 普通的農家小屋竟然也有了二進大宅的氣派。此次新蓋的房子也更寬敞,正屋隔成三間,從中間進有個小廳, 左右各一間卧房,宋河夫婦住在左邊,右邊還暫時空着。
西屋隔成兩間彼此獨立的卧房,六娘和七郎各占一間。三娘和五娘還住在前院西屋, 不過兩人住的話,便覺地方寬敞了不少。
本來後頭的正屋是要給宋菽一間, 但他覺得離小夫妻太近不方便,且住在前院來來去去也便利, 便沒有搬,仍跟宋阿南睡着上下鋪。
後院東屋則打算作吃飯之用,若有客人來也能住住。
宋大郎他們動作很快,郭老大石三郎他們抽空也會來幫忙,不用多久新屋便能蓋好。
另外,宋菽的地窖也開挖了。
現在正巧農閑,也不是所有人都愛跑出去賣豆油賣蠶絲被賣饅頭的,宋菽招工的消息一放出去,本村鄰村便有許多人來報名。挖地窖是重活,那些婦人和還沒長個兒的小郎君宋菽沒敢要,只點了幾個壯勞力。
他找的這一處地方是個陡坡,它将一塊地錯成了相差一人高的兩層。
他一共要建七個地窖,五個小一些淺一些的,和兩個又深又廣的。因錯層的關系,小的五個有一半從坡的正面看是露在地上的,另一半沉在下面。這樣半露半沉的地窖,通風更好,保暖效果也不輸深埋地底的那種,正符合宋菽的需求。
當然,這樣的地窖雖然溫暖,卻是常年照不到陽光的。
造好兩個後,宋菽跟三娘阿南一起去看,他們順着梯子爬到底下,裏面的光線很昏暗。地窖的地面上已經鋪上了厚厚的土,都是從田裏直接擔過來的。地窖兩邊還設了火爐,通了到地面的煙囪,若溫度不夠,便可以用它們來加熱。
“這地方,你要怎麽種菜?”三娘早憋了許久,一直以為宋書有辦法解決,可看裏面這昏暗的情形,心卻跌到了谷底。做農民的都知道,菜和糧食都是需要陽光的,要是連着好多天不出太陽,那莊稼都會蔫蔫兒的,更別說在一個常年照不到陽光的地窖裏了。
“咱們不種尋常的,種黃化菜,黃化菜不需要陽光也能長。”宋菽說,“比方說把蒜頭直接種地裏,能長出蒜苗,而在這不見陽光的地底,便能長出蒜黃。我從隔壁村收了許多大蒜,過會兒就該送到了。”
他話音未落,外面就有人叫他。大蒜已經送到了。
Advertisement
宋菽讓他們直接運了些進來,帶着三娘和宋阿南開始播種。這回造地窖他招了鄉鄰來幫忙,但種菜卻不打算假他人之手,他打算弄的豆芽和蒜黃都不難,自家便可做得過來。
宋菽依然不擅長種地,但三娘和阿南動作利索,不用一個時辰,這個地窖的蒜便已播種完畢。剩下的蒜頭他讓人都存進了新挖好的井窖保存。
蒜黃長得很快,二十多天便能成,割掉一茬後,十幾天又能長出第二茬。在這吃不到新鮮蔬菜的冬天,可稱得上軟黃金一樣的存在。
除了蒜黃,宋菽還準備了許多豆子,打算在另兩個地窖中發黃豆芽。彭師傅已經讓孫子過來知會過,他訂的那一批木架子很快就能好。發豆芽不僅不需要陽光,連土都不用,只要一些水和适宜的溫度。黃豆芽發得很快,四五天便能好,所以現在還不急着弄,等天再冷些再說。
等到臨近冬至,市面上的蔬菜基本已經消耗一空,他的蒜黃和黃豆芽必然大賣。
大雪過後,便是宋河的成親禮。
宋家院子裏賓客盈門。
汪大前帶了幾匹好布來,恭賀宋河新喜。望海樓少東家傅文也帶着娘子柳二娘來賀。楊劍到得比他們晚,但也趕在了拜堂前抵達,送了兩件玉器。另外,褚老和李二姐也派人送來了禮物。
這些人當然不是沖着宋河來的,只是找個機會與宋菽攀關系罷了。但他們無一不是大塗縣有名有姓的,即使只送了禮來,也足夠其他農戶羨慕的了。
宋河騎着望海樓贊助的高頭大馬走在前頭,後面跟着吹拉彈唱的隊伍,和新娘的花轎。
村裏好久不見喜事,孩子們興奮得圍着隊伍來回跑,雖然早已熟悉程二娘,卻還是想透過風吹起的縫隙,偷看轎簾後蒙着蓋頭的新娘。
宋家的正屋被裝飾一新,村長端坐在首位,充當宋家的高堂。
宋河心跳得極快,時不時便要理一理袖口。與他對拜的程二娘雖蒙着蓋頭,他卻好像窺見了她的笑臉。拜完堂,新娘被送去洞房,宋家的前院擺了六桌,還有近二十桌擺在了院外的空地上。
最主要的三桌桌子由望海樓提供,其他的,有宋家平時賣東西用的長木桌,也有各個村民家裏搬來的桌子,形狀高矮各異,擺得滿滿當當。
宴席由褚寧掌勺,口味是沒得說。崔五娘、周媳婦、施大嫂她們,都主動來宋家幫忙,相河村的村民們也幾乎都到場祝賀。他們對楊劍和汪掌櫃早就習以為常了,該吃吃該喝喝,一些外村的人見他們如此淡定,只嘆同是農戶,自己見的世面卻太少。
因着是喜事,宋菽還買了好幾壇酒。
酒廢糧食,價錢貴得很,難得有機會喝上一喝,不少人連菜都顧不上吃了,互相敬着酒大口幹杯。
身為主角的宋河當然逃不過被灌的命運,而宋四郎作為相河村的大名人,也被團團圍住。宋菽在開宴前偷偷吃了一片解酒藥,宋阿南瞧見,也要了一片去。
同樣的解酒藥,同樣的劑量,效果卻天差地別。
宋菽喝了沒幾杯,臉便有些熱。宋阿南一碗接着一碗幹,引起陣陣叫好,居然面不改色。
“蒜黃炒雞蛋,清炒豆芽。”崔五娘大聲報着菜名,端上新菜。
“這是什麽炒菜?從未見過。”傅文是酒樓少東家,對這新菜最是熱衷,立刻問上了。
“少東家不妨嘗嘗。”宋菽把酒碗倒過來一扣,再有人來敬酒,也一律笑着推了。
“這很是爽口啊。”傅文嘗了口豆芽說道。
“這蒜黃也甚是鮮嫩,你是如何保存的?”汪掌櫃問。兩日前,大雪已過,再不久就是冬至,除了窖藏的一些,市面上已很少能見蔬菜了。再過些時候,窖藏的也消耗完,就真的只能靠腌菜度日。
“今早剛收的,當然鮮嫩。”宋菽道。
“你說什麽?”傅文驚訝。
楊劍又夾了一筷子蒜黃,細細品嘗。
“是啊,腌菜和肉吃多了怪乏味的,這黃豆芽和蒜黃冬天也能種,長得又快。”
“多快?”有個相河村的農戶插嘴。他們桌上也都上了這道菜,剛嘗過後便聽宋菽說起,紛紛圍了過來。
“蒜黃二十來天,黃豆芽四五天吧。”宋菽說。
宋菽這話音量不小,院裏院外不少人都瞪大了眼。汪大前傻了,楊劍放下筷子,傅文恨不得立刻沖上來拎宋菽的衣領。
傅文:“宋四郎,這回賣多少錢?”
宋菽笑。跟望海樓合作久了,果然有些默契,這都不用他多說,連價錢都問上了。
這問題,在場的所有人都很關心。
這沒有新鮮菜蔬的冬季,乏味得很。往年大家連吃都吃不飽,便也講究不上這些,可今年日子好過了,農戶們也都想着改善下生活。
傅文則想到,每到冬天,望海樓有諸多需要菜蔬的菜品下架,對生意很是有些影響,若能買到蒜黃和黃豆芽,那他們今年冬天的生意,必定不同以往。
楊劍則盤算起來,如果把這運到關中,在豪門士族雲集的帝都,能賣到幾何。
汪大前除了那蔥油餅鋪子,在生意上跟飲食不大相關,可買來自己吃也好啊,每天肉和腌菜,吃得嘴裏都要冒火了。
宋菽停頓了一剎,這使得在場的目光變得更為集中,除了幾個早已喝暈的漢子,在場的人不約而同地安靜了下來。
“咳,蒜黃和豆芽,我賣一兩金一斤。”
“一兩斤一斤?”
“什麽意思?”
農戶們普遍沒有聽懂。
楊劍卻立刻懂了,傅文和汪掌櫃也緊接着恍然大悟。
一兩黃金一斤,這開價看似高,實則并不過分。先前的紅薯也好,粟米也好,那是填肚子的作物,且并非宋家獨有,就算産量再高,也只有農戶和商賈才關心。而這嚴冬中的新鮮蔬菜,卻是豪門士族可拿來相互攀比,甚至作為貢品用于禦膳的,自然是價錢越高越顯得尊貴。
一兩黃金一斤?
農戶中,有人反應過來了,這一人明白,便與旁邊的解釋,解釋着解釋着,大家便都明白了過來。
價比黃金的蔬菜,乖乖,太珍貴太稀有了,今天必須多吃幾口,來日也好跟人吹吹,自己可是吃過炒黃金的人。
作者有話要說:
謝謝支持,麽麽噠~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用戶3754914945 19瓶;怕是每月要吃土的修仙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