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第四十九桶金

因為常常要來回縣城或者運貨, 宋菽家買了幾頭騾子和一匹馬,他前些日子叫木匠坊的木匠們打了一個車廂, 今天便用上了。

騾子的體型比馬小上許多, 但勝在耐力好, 拉車也很穩當。宋菽坐在車廂裏,阿南趕着車, 他趕車的手法很熟練。

與桑園村的蠶繭買賣一直都挺順利,不久前新一季的蠶繭陸續到, 宋菽還是以跟之前一樣的價錢收了那些繭子。大批繭子一到,這曬蠶兜的活便也多了起來,有好多外村的也過來拿活,一下子便派出去許多。

今年桑蠶的銷路不好, 所以宋菽還能以低價買到蠶繭, 也不知那不得穿綢緞的法令能堅持到何時,若那法令無效,這蠶繭的價錢就得上來了, 這對那些蠶農是好事,對他卻未必。

宋菽看阿南一個人趕車怪無聊的,便坐去了他旁邊。

宋阿南看他一眼,也不言語, 只是調整了坐姿,給他讓出更大地方。

一進桑園村的地界, 宋菽卻發現有些不對,原本連綿不絕的桑樹林似乎稀疏了許多, 有幾畝地上是成片的樹墩子,光禿禿的。

“怎麽了?”到陳老伯家門口,宋菽跳下車,問迎上來的陳蕙娘。

“有好些個鄉親想砍掉一些桑樹,改種糧食,那些樹墩子明日便要都燒了。”陳蕙娘說。

陳老伯也從家裏出來,還有好些鄉鄰們。宋菽是他們的大主顧,又在最困難的時候幫了他們,這些人也不跟他藏着,都說了出來。

原來有人得了消息,關中那兒的禁令越發嚴苛,據說還因此死了人。

“我那表兄說,楊家勢大,借這政令打壓了許多對頭。”其中一個鄉鄰道,他表兄在帝都做了個無足輕重的小吏,俸祿沒有多少,消息卻很靈通。這回過年回家,便告誡他們,這桑蠶絲的營生可能得放放,不如也種些糧食。

“宋四郎,不瞞你說,如今你以往年八成的價錢收這蠶繭,我們雖不至于大虧,卻也是生計艱難。”另一人道,這人常去相河村,有時也背點豆油出去吆喝,應該算是這村裏最勤勉的一波了。

見他都這麽說,宋菽也品出了事情的嚴重性。

“這話就別對宋四郎說了,人家幫了我們大忙呢。”有人扯那人的袖口,小聲提醒。

“無妨,說出來興許我能幫着想想辦法。”宋菽道。

Advertisement

他這麽一表态,剩下的人也放心說了起來。往年他們村賣蠶繭那價錢就已經被壓到了最低,統統加起來也就幾厘的利,還好當時蠶繭頗有銷路,一些種糧食的人家也會來跟他們買桑葉,養點蠶貼補家用。

“你以八成的價收蠶繭,咱們的大部分本錢都能拿回來,再賣賣豆油啥的,也算過了個好年。可不能年年這樣啊,這法令越來越嚴,眼瞧着後面幾年這蠶繭更要賣不動,那些養蠶貼補的人家也不養了。咱們的桑葉賣不出去,這錢就虧得更厲害了。”陳老伯說。

“我家這回養的蠶不留神還凍死許多,這養蠶的營生啊……”另一人搖頭,臉上的悔恨之意甚是明顯,“我這破腦袋怎麽就會忘了關門呢。”

“總之吧,”陳老伯抹了把臉,“咱們也不是徹底不養蠶了,只是少養一些,宋四郎你放心,你那兒要的繭子咱們仍舊會送過去。當初咱快活不下去的時候是你救的,咱不會忘了這恩情。”

“陳老伯無需如此,你們的繭子甚好,我買來也是掙錢的,談不上什麽恩情。”宋菽說,當時幫桑園村那一把不過是個巧合,要不是陳老伯突然出現在他面前,他也想不到蠶絲被這回事啊。要真算起來,他還得謝謝陳老伯,蠶絲被的買賣他可也沒少賺。

宋菽看了圈周圍的那些樹墩子:“你們砍掉的這些地,打算種什麽?”

“粟米。”

“麥子吧。”

“聽說你們那兒有一種糧食叫紅薯,可還能買到種子?”

“紅薯我知道,黃金果呀,那可不便宜,你別想了。”

“要不種些菜?”

這些養蠶戶們多沒什麽種地的經驗,也就會打理個桑樹林,這會兒說起來五花八門,比較靠譜的也就是種些粟米啊麥子什麽的。

這些東西附近不少農戶都在種,也就能賺些辛苦錢,唯一比較欣慰的是,就算那些東西價錢太賤,也還能自個兒吃。但這怎麽看也不是個比養蠶更好的出路。

“不如你們養些魚試試看?”宋菽提議。

“養魚?”陳老伯難以置信地看着宋菽,魚這東西不都是從河裏捕的,怎的還要養。而且魚雖算不上大肉,也是金貴的東西,他們普通農戶連吃都吃不上,如何能養。

“你們可以在田地裏挖魚塘,魚塘周圍種上桑樹。桑葉養蠶,蠶蛹喂魚,魚塘底下的淤泥營養豐富,可以肥田養桑。如此一來,既減少了養桑的面積,省了施肥的錢,還多了許多魚。這魚的用途可廣了,可做丸子,還能切片涮火鍋,煮菜。”

“丸子?”

“火鍋?”

這周圍桑園村的村民們聽得是一愣一愣。種桑養蠶他們會,可養魚肥田卻第一次聽說。更別說将這陌生的養魚與他們的桑蠶營生結合起來了。

“這種做法可稱為桑基魚塘。”宋菽說。這種做法可是利用自然生态致富的經典案例,即使是現代,也有許許多多的農村在用。

“這聽起來,似乎真是個法子。”安靜了許久,在這群人中年歲較長的陳老伯終于說了句話。

“可這魚塘的淤泥為何能肥田?”有人問。

“這魚吃了東西總要排洩不是,就跟用那糞肥一個道理。”宋菽說。

村民們恍然稱是。

宋菽說的這法子他們太陌生,一時半會兒誰也拿不定主意。可除此之外,他們又有什麽好主意呢?一群桑蠶戶要種地,哪有那麽簡單。

“這桑基魚塘之事大夥可好好想想,另外,那砍下的桑樹可否賣于我?”宋菽問。他打量田邊堆着的那些樹好久了,這桑樹是硬木,可用來做代耕架,也可做家具。他買下褚老的宅子後,找了工人重新規劃,最近宋河和程二娘常在那裏盯着,那圖紙他也找嚴卓看過,做了些調整,不日便可完工。

完工後便是軟裝,這桌椅和各種櫥櫃必不能少,要用木料的地方多着呢,他那兒剛進了一批木材晾着,這些弄回去處理一下一起晾,他也就不用再去別處買了。

“真的?那感情好!”

“那桑基魚塘之事,我看也不用想了,宋四郎的名聲咱們大夥兒都知道,他做的事有哪樣不成的?”有人說,那人也常去相河村,對宋菽的事跡可謂如數家珍。

有人立刻響應了,有人卻還在猶豫。

最後,宋菽以非常劃算的價錢買到了一批桑木,說好了明天派人來取。又有決定了做桑基魚塘的村民圍過來詢問。宋菽在省臺跟紀錄片時了解過一些,還在電腦裏做了筆記,這會兒都調了出來,一邊在腦海裏翻查資料,一邊跟鄉親們講解。

從桑園村回去時,他們會路過大塗縣城,便順帶去了趟原本的褚宅。

他們到時,太陽已經快下山了,工人們陸續下工,宋河和程二娘還有些功夫要收拾,宋菽便帶着宋阿南去瞧這些天的成果。

褚宅一共三進院子,從如意門進來,緊臨着的是一排倒座房。

宋菽打算把這裏打通,做成半露天的長廊,放上桌椅瓜子和茶水,共等候的客人們使用。

從二門進去,便是第二進院子,也就是之前褚老帶宋菽來的花園了。宋菽将裏頭的水景擴大,把正房改造成了半露天式的,與水景相連,東西廂的門參考了日式建築的移門,能完全打開,無遮擋地欣賞園中風景。那緩坡上原本種着的藤蔓植物被宋菽移去了自家田裏,這裏将換上更鮮豔的觀賞花卉。

穿過舫後的小門便是最後一進園子,這裏有一排後罩房和一扇供仆從出入的角門。

酒樓的竈間和切配室便要設在這裏,這底下挖了一個地窖做儲藏之用,另外還會有一間專供休憩的房間,宋菽打算放上一組上下鋪,今後來這兒打理生意,晚了便可直接睡下。

宋阿南是第一次來這,宋菽帶着他一行走一行說,他沒發表任何意見,宋菽也習慣了。

“裏頭那最大的廳狀似船頭,我給它起名撈月舫,東西廂分別叫滿月閣和新月閣。你看好不好?”等到全部參觀完,宋菽問他。

宋阿南不置可否,轉頭又打量了一遍竈間,問:“賣火鍋?”

自從上次提出宰楊劍那主意,宋菽對宋阿南的期待可謂越來越大,原本以為他能再提出些建設性的東西,沒想到……

“我說,除了吃以外,你還有別的意見麽?”

“這是什麽?”

“告示,宋記……火……鍋店?”

“火鍋是什麽?”

“不知啊。這不是褚老的宅子麽,咱還來學過炒菜呢。”

“褚老早搬走了,那宅子……似乎是賣給宋四郎了。”

清晨,南大街的一角,貼了張大紙,紙上字跡工整,右下角畫了一輪紅色的彎月,彎月上圓下尖,還長着一根翠綠的苗芽。

“宋四郎開了間酒樓!”

“在招工!”

消息不徑而走。

作者有話要說:

這周榜單蠻好的QAQ,周末努努力來個雙更~後面還有二更別錯過哦~謝謝支持,麽麽噠!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