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尺素沒有多說什麽,只一板一眼地照着溫寄的吩咐去做了。
小姑娘忽然想起什麽似的,本想開口叫住尺素,猶豫了一會兒還是沒有出聲。
罷了,那玉牌……左右也不是什麽稀罕東西。
給都給了,如果再要回來的話,她還要臉面嗎?
自覺要臉的溫二小姐矜持地坐着,決定不計較那玉牌的事了。
尺素回頭困惑地看了自家小姐一眼,這才轉過身走了。
小姐既然是親自吩咐了她,就是要讓她去的意思。況且……送去宮裏的東西,怎麽能經了別人的手?
尺素垂着頭回房換了一件素衣,帶上了箱子和鹦鹉,從小門走出去。
少女一手撐着下巴,頗為可惜地嘆一口氣。
也不知道是在可惜什麽。
雖然宮裏是将消息壓下去了,可是嘉和帝幾日罷了早朝,加上宮裏的探子傳回來的消息,京城裏不知不覺間多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傳聞。
一時之間人心惶惶。
一些臣子跪在宮門口求見嘉和帝,口口聲聲“澄清謠言,安撫臣民”,實則暗自考量。
這樣的情況,再拖下去也無濟于事。
皇後當然不可能不知道。
在那些臣子跪在那裏示威的第二天,皇後就把遺诏拿出來了。
Advertisement
“眼下正是多事之秋,本宮原以為諸位大人是國之棟梁,不會為了謠言而不顧靖朝安危。”
話是這麽說,皇後面上卻半點沒有失望的情緒,只似笑非笑地一一看過去。
他們本就心虛,這會兒被說了這麽一句也不反駁,只搪塞過去就走了。
原本這個時候局勢動蕩,正是蠻夷攻打靖朝的好時機。
可是。
連尤面無表情地看着前來禀報的下屬,近乎嘲諷地說道:“阿木罕竟也會死在了溫柔鄉裏?”
沒有人回應他。
阿木罕死了,蠻夷自然也群龍無首,別說攻打靖朝,說是一盤散沙都不為過。
就算他們緩過來了知道要推舉首領,也不會有這麽快。
那個刺殺阿木罕的女人,是劉緬送過去的。
所以。
連尤無聲地笑起來,又想起前幾日玉瑤送過來的東西,竟然不知道該有什麽反應好。
兜兜轉轉到最後,他還是孤立無援。
先前的風起雲湧像是一場鬧劇,不管心裏怎麽想,表面上都在高高興興地籌辦連殷的登基大典。
溫晉也班師回朝了,只不過這一回确實是實打實的中了暗箭,雖然沒有缺胳膊少腿,卻也不能再上戰場了。
這樣的結果,該是皆大歡喜的。
當尺素說與溫寄聽的時候,她卻沒有為此欣喜并表示贊同。
皆大歡喜?
也是,絕大多數人的圓滿确實能夠算作皆大歡喜的。
但是也有人在此境況下反而更加凄慘不幸。
不巧,她就認識一位這樣的可憐人。
而“可憐人”連尤正明目張膽地踏進了慈寧宮,玉瑤跟在他身後,捧着一個木案,垂着頭。
高座之上的皇後,眼下已經是太後了,她一雙眼毫無波瀾,宛若死水。
慈寧宮內的宮侍早就被她以清淨為由支走了,她一點也不意外連尤會來找她,自然也不意外玉瑤是連尤的人。
連尤在這個時候還不忘裝模作樣地行了禮:“兒臣參見母後。”
太後一雙眼不知望着哪裏,愣是沒有搭理他。
連尤本來也不指望她回應,自己站起身來。
他不知想起什麽,忽然笑起來,也不管太後肯不肯聽,兀自說道:“當初您為了連殷想盡辦法将我養廢,後來又忌憚我回京影響他的儲君之位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此來就只是為了要您和皇帝的性命的?”
太後沒有回答。
她當然是想過的。
但是她寧可放任他要皇帝的命,也不願意為了這個可能的猜測去賭上連殷。
這麽多年了,她就算是對皇帝愛之深切,也早該沒了。
唯有連殷,是她的骨肉,是她不可摒棄的底線。
皇帝的命無所謂,她的命自然也無所謂,如果連尤只是為了兩條命,給了也就給了。
連尤也就只說了這麽一句,就不打算再多費口舌了。
玉瑤在他的示意下踏上臺階,一步一步穩穩地走到皇後面前。
“娘娘,請。”
太後很是安然地自木案上端起酒樽,一飲而盡。
這位雍容華貴的女子這輩子都沒有跨出世俗定下的規矩,端莊妍麗,最後赴死得如此從容,典雅,卻決絕。
只是難以說道,這一世活的如此辛苦,是為了誰?
太後薨逝的事傳到連殷那裏時,他甚至覺得不真實。
但他很快清醒過來。
眼下靖朝還需要他來做主,若他連處理此事的能力都沒有,他這皇帝也就不必當了。
“大皇子連尤,弑殺太後,其心可誅,”年輕的帝王雙目隐有血絲,“無論如何,把他給朕找出來。”
宮侍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就被拖下去杖斃,硬着頭皮應聲:“是。”
兩位至親接連去世,對連殷的打擊不可謂不大。
登基大典交由一衆臣子去籌備,連殷這個即将上任的皇帝只是頹廢地将自己鎖在禦書房,除了上早朝以外,就是批奏折,再就是看書。
分明看起來沒有什麽過分的舉止,可是別說宮侍,就是臣子在早朝上看見他的狀态,都憂心起來。
這新帝雖說勤政,卻也太過了罷,這整日整日地耗着,是個人都會熬不住啊。
這新帝分明就是要将自己熬死在禦書房。
這可就苦了一幫臣子。
他們這幫臣子又不打算謀朝篡位,當然不會盼着皇帝死,于是每日跪在禦書房外好說歹說的,求這位新帝悠着點,別把自己的身子折騰壞了。
但是顯然沒有什麽用,這位新帝該怎麽折騰還是怎麽折騰。
可是登基大典就這幾日了,總不能讓新帝一直這樣罷?
只怕是還沒有到那一天,他就先撐不住了。
不過這話也只能在心裏想想,是沒有人敢去說的。
正當一幫臣子急的團團轉,想着怎麽樣才能把這位皇帝哄出來的時候,皇帝自己出來了。
“宣靖遠侯府二小姐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