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血染山河終章 (1)
趙陳聯軍被晉國打得落荒而逃的消息傳回兩國後,上至君王忠臣,下到商戶庶民,無不驚駭!
而驚駭導致的結果,是趙王向梁國妥協,讓出躍城一半的礦脈給梁國,并向梁借兵二十萬,打算與晉國再戰。
梁王奪得了屬于晉國的礦脈,正是志得意滿之時,便不顧相邦陶原的勸阻,決定出兵助趙。
在得知梁國與趙陳聯合起來攻打西陵關的同時,蕭烨和朝中衆臣就加快了運作速度,一面游說周邊小國共同抗擊三國聯軍,一面則是加快分化擾亂梁國朝堂的速度。
梁王喜奢華好美色,晉國就投其所好,以感激梁王不殺之名贈給梁王寶物無數,以及數名傾國傾城的美人,用來迷惑梁王。
英雄尚且難過美人關,更何況是對美人沒什麽抵抗力的梁王,在接手了晉國進獻的美人後,梁王很快就沉溺在她們的莺歌燕語溫柔鄉中了。
相邦陶原再三勸告,奈何梁王明面上對他千依百順,萬般表示對那些女人只寵不信不愛,暗中卻還是在溫柔鄉中越陷越深,且隐約對陶原的管束起了不滿之心。
此外,為了能擁有與陸珩對抗的力量,薛統也在梁都中不斷的攪弄風雨,大肆排除異己。
短短時間,他就想辦法除去了相邦陶原的左右手,并且讓陶原失去了梁王的信任,還借助梁王的手将他貶谪,讓他再也不能在梁都只手遮天。
陶原似乎早就料到了自己會有如此結局,在接到梁王旨意的時候表情非常平靜。
平靜的收拾好了行禮,平靜的遣散了府中仆役,平靜的與往日同僚告別。
然而,在前往貶谪地之前,他還是再進了梁宮,想向梁王提出些建議,奈何梁王根本不願意見他。他在王宮中守了大半日,也沒見到梁王的蹤影,倒是宮中的歡歌笑語,依稀從四面八方傳來,入了他的耳,冷了他的心。
陶原朝着梁王宮殿的方向深深一拜,而後頭也不回的離去,面上帶着濃厚的哀傷和無能為力。
到底還是辜負了先王的囑托!
在走出王宮時,薛統乘坐馬車迎面而來,他的馬車在他跟前落定,他則是居高臨下的看着他,神情譏诮輕蔑。
薛統的右手已經廢了,所以他只是拿左手裝模作樣的做了個揖,笑道:“聽聞相邦還未離開,下臣特來相送。”
Advertisement
陶原收斂了表情,深吸了兩口氣,側身走開。
他一生忠心不二,不與亂臣賊子多言!
他輸的不是薛統這個奸佞小人,他輸給的是他忠于的大王,是他的不忍心!
薛統卻并不放過陶原,繼續道:“此去天高路遠,相邦又年邁體衰,還請您多保重,望來日還有相見時。”
若這話是別人說的,陶原相信說話人是真心的,可說這話的是薛統,他在聽話的時候就要考慮話語的下面是不是藏着幾把鋒利的刀劍,是不是想刺死他。
薛統道:“相邦放心,您不會寂寞的,等過些時日,我便請與您交好的大人前去陪您,讓你們可以和以前一樣商議談笑。”
陶原終究忍不住,怒斥道:“你個賊人,是想毀了梁國嗎?”
薛統輕笑一聲,說道:“相邦哪裏話,薛某也是梁臣,自然是想梁國好的,怎會毀了梁國?只是,在薛某看來,以前的梁國太過刻板,不利于大王的偉業,想做些改變罷了!”
“相邦想以仁得天下,可有求仁得仁?”
陶原心中的郁結悲哀越發的濃重,他好像看到了梁國在他眼前覆亡,梁國的君成為了亡國君,梁國的臣成了別國的臣,梁國的民任人魚肉。
陶原忽然就不想走了,他憤慨的轉過身,重新朝着王宮走去。
薛統見狀,立刻下令:“還愣着做甚,該請相邦上路了,若是耽擱了良辰吉日,爾等承擔得起麽?”
陶原還沒走幾步就被人攔了下來,被架着離開。
兩日後,陶原被送離梁都。
又三日,陶原在前往貶谪地的路上不甚落水,被救起來時已經沒了氣。
梁王在得知相邦離世的消息後沉默了幾天,可在美人和多半朝臣的安撫下又恢複如常,并提了數名得他心的人到前朝,其中少府薛統位居大夫,将軍李凱擢為鎮國大将軍。
而與陶原交好的朝臣,在陶原被貶谪時就存了兔死狐悲之心,也想到了會步上陶原的後路。但沒有人想到會這麽快,相邦剛去世,他們這些老臣就陸續被貶谪,被削去官職,或者被誅殺。
也有以死明志的,可梁王連輔佐兩王的相邦都不在意,又怎麽會在乎他們這些臣子?
很多大臣都明白了相邦被貶谪時的無奈與絕望,他們在想,也許相邦在死的時候也是松了一口氣的,因為這樣就不用眼睜睜的看着梁國被奸佞掌控,看着梁國頹敗而無能為力。
梁國氣數已盡!
在衆多賢臣離去後,梁王在薛統等人的巧言令色下逐漸變得昏庸,整個朝堂幾乎成了薛統和李凱的天下。這兩人向來不和,不管誰擡手頓足都能叫梁國的朝臣們膽顫心驚。
李凱為再立奇功,力壓薛統,主動向梁王請命,親自帶二十萬兵馬協助趙國攻打晉國。
梁王早已将天下視作自己囊中物,攻打晉國的事他也沒放在心上,大手一揮,就準了李凱的奏請。
在一頓好酒好肉的宮宴後,李凱便帶領二十萬梁軍趕往西陵關與趙國将軍趙明信彙合,與他同行的,還有頗的他信任的軍師羅言鳴。
要說這羅言鳴,是真聰明絕頂,他能當上鎮國大将軍全靠他的計謀。此外,他還頗懂兵法策略,有他在側,相信此行定然順利。
三月後,二十萬梁軍與六十萬趙陳聯軍彙合。
八十萬大軍逼近西陵關,再次向晉國宣戰。
統帥八十萬兵馬的主将,是趙國戰神趙明信。
趙明信對于所有晉軍來說都是噩夢,他天生神力,武藝高強,還足智多謀,幾乎打得所有晉軍都對他聞而生畏。
而今八十萬大軍壓境,只有二十萬軍駐守的西陵關或許真的熬不過這關,晉國或将覆亡。
在與陸珩深談後,陸瑜就再沒有了自暴自棄的心,只要沒戰死在沙場上,他就要揮動武器,思索着戰勝的可能性。
三國連軍駐紮城外,随時都能向西陵關發動攻擊。
而此時,陸珩卻帶着幾千重騎不知所蹤,這讓駐守西陵關的将士既憤怒又悲哀。
在再一次商議完作戰策略後,有将領問道:“将軍,陸珩将軍去哪裏了?是否真如百姓所言,作了逃兵?”
有将領立刻道:“将軍,法不容人,若陸珩将軍真的作了怕死的逃兵,您可不能徇私枉法,定要讓他知道這軍中的規矩。”
也有将領冷笑道:“作了逃兵又如何?此番一戰,西陵關人和畜皆難存,還有誰來執行軍法?”
當初與趙陳的對戰,晉國的完勝讓陸珩的威望很高,有人不信任他,當然也有為他說話的:“陸珩将軍本可以不參與西陵關事務,他既選擇留了下來,就會與我等同生共死。”
“那麽,你口中會與我等同生共死的人呢?”
還沒開戰,自己人就先亂了起來!
陸瑜聽了幾句,将手握成拳重重往桌面上一拍,沉重的聲音讓争執不休的将領們立刻安靜下來,他冰冷的目光在衆人身上逡巡了一周,冷聲道:“何意?敵軍還未攻來,爾等就要自亂陣腳嗎?”
衆将領垂首聽着,但面上的不服氣終是沒有收斂。
陸瑜道:“不過是數日未見,就懷疑起同袍來,你們這樣怎麽把後背交給同袍?還是說,諸位能雙手擋四手,雙眼視八方?”
陸瑜話音未落,之前争執的将領就面露羞愧,都朝陸瑜抱了拳,側耳恭聽。
陸瑜也不是抓着點錯處就不放的人,他沉默少時,說道:“此次對戰無可避免,但沒到城破那刻,都不許絕望。回去後,都加緊練兵,待戰帖下後,就與那趙明信決一死戰!”
将領們紛紛肅聲應道:“是!”
反正都要死,與其死的窩窩囊囊,不如死的轟轟烈烈!
與趙陳聯軍再戰并不難預料,要想再取得勝利,尋常智計是行不通的。
在人數上,晉軍不過二十萬,其中還有許多老弱病殘傷,直接就矮人一頭。
在氣勢上,晉軍對趙陳聯軍心有畏懼,雖然取得過一次勝利,但這并不足以讓他們把深入骨髓的害怕盡數拔出,氣勢比不過。
所以,唯有劍走偏鋒!
陸珩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來訓練幾千重騎和鬼蹤,而紀知意的特殊天賦也被他派上了用場。
人不夠,就用物來湊,陳國境內的野馬,野狼,野牛……
它們在紀知意面前頭都不敢擡。
在趙明信對西陵關下戰帖的前兩日,陸珩收到羅言鳴來信,表示李凱已決定順應計劃,打算暗中偷襲趙陳聯軍。
陸珩慢條斯理的收好布帛,唇角噙着若有似無的淺笑,顯得心情極好。
随着時間的推進,邊關的局勢越發的緊張,晉軍每日都抱着必死的決心在訓練,而趙陳聯軍則是昂首挺胸,像是貓捉老鼠般,不斷的給晉軍增加壓迫,卻一直不下戰書。
仿佛晉軍對他們來說,不過是不值一提的蝼蟻,只要動動手指,就能輕而易舉的碾碎。
不過,不管怎麽拖延,該下的戰帖還是得下,該打得仗還是要打,該流的血還是會流。在梁軍與趙陳聯軍彙合後不久,趙明信就向西陵關遞了戰書,約定對戰時間。
在對戰前日,陸瑜下令,煮最好的糧,燒最好的炭,讓所有的将士都吃飽睡暖了一回,似有破釜沉舟之意。
對戰當日,晉軍皆懷着必死決心踏上戰場,因為根本沒想着回來,所以面對趙明信和他的八十萬大軍時居然也少了幾分畏懼,均手執武器,躍躍欲試的盯着黑壓壓的敵軍。
反正都要死,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總不能叫自己太吃虧。
這場戰争注定暗無天日,震天動地的戰鼓宛如奏起的哀歌,雙方士兵的怒喝仿佛讓周圍的山川大地晃動。
兩軍對壘,将軍在前,陸瑜高坐于馬上,目光冷漠且平靜的看着敵方的将領趙明信。趙明信手握重劍,用同樣的目光逼視着陸瑜,神情輕蔑。
八十萬大軍對戰二十萬晉軍,毫無疑問的會勝,這幾乎是所有人的心聲。
趙明信手微擡,戰鼓稍歇,他身邊的将領打馬上前幾步,大聲道:“誰是陸珩?”
陸瑜身邊的将領亦打馬上前,回道:“趙将軍打仗,還看敵手是誰嗎?”
趙明信打仗自然是不看對手的,反正對他來說都相差不多,手起劍落的就能叫對手成為他手下的亡魂。但是陸珩不同,他能讓趙陳兩軍慘敗于晉軍,這樣的人若不能招安,就只能誅殺。
聽陸珩的名字,大約也是陸奇之子,要招安幾乎不可能,就只能讓他死在這場戰争中。不然,他若投奔了梁國或者後周,會給他未來大計增添不少麻煩。
敵方将領仰頭大笑,聲音譏諷:“該不是怕了,找地方躲起來作了逃兵罷!陸将軍,你可知你晉軍為何會總是大敗于我等,就是因為你們的逃兵太多,貪生怕死的人太多。”
敵方将領話音剛落,便是一陣借一陣的嘲笑聲。
陸瑜面無表情的看着對方,擡手把将領喚了回來。
敵軍将領又道:“不如這樣,此時丢下武器投降的,我們便饒了他性命,不用與這注定要覆滅的西陵關陪葬。”
敵軍話還未說完,晉軍的将領中就有人打馬出列,就地丢下武器,朝晉軍大喊:“可以不死,為何要尋死?都丢了武器,跟我們去投奔趙将軍去!”
陸瑜忍不住拽緊了缰繩,神情凜冽:“楊昌将軍這是何意?”
楊昌道:“将軍,今日趙将軍必将踏破西陵,直破晉國,不如我們開門投誠吧。”
陸瑜早就知道晉軍中混有敵軍的奸細,在李傳的提示下也知道了奸細的名字,之所以會留着這些奸細,也不過是想将計就計,讓他們給地方傳達錯誤的消息。
陸瑜冷笑道:“也難為楊将軍了,作為陳國的将軍,竟然委屈自己來西陵關做個小小的守将。”
至于被楊昌策反的将領,陸瑜看都懶得看他們一眼,作為背叛者,即使現在不會死,以後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就在此時,數支羽箭破空而來,徑自沒入欲投奔敵軍的将領的心口,讓他們甚至來不及看清羽箭的來處,就直直從馬背上墜落,死不瞑目。
而後,陸瑜等人便聽得有慵懶的聲音傳來:“既是貪生怕死之人,還留着作什麽?”
陸瑜等人順着聲源的方向望去,只見不知何時出現的陸珩高坐于瘦馬上,手中握着的長弓還未落下,他的表情閑适惬意,唇邊噙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好似所處的位置并不是動辄沒命的戰場,而是山間任他游玩的獵場。
陸珩這一手很好的震懾住了蠢蠢欲動的士兵,他控制着缰繩,不急不緩的朝着陸瑜等人而去。
敵方的将士很少有看清陸珩動作的,趙明信和李凱是例外,兩人遙望着如信步般的陸珩,心中皆對他起了必殺之心。
一個強大的敵人,若不能歸為己用,必殺之!
在陸瑜身邊站定後,陸珩眺望着敵方,說道:“我是陸珩,今日能叫你們知道何為人外有人的陸珩。”
趙明信和李凱都不把陸珩這話放在心上,盡管他們多少都見過陸珩的能耐,然而明面上的八十萬大軍對上晉國的二十萬老弱病殘,怎麽看都該完勝。
至于陸珩,他們能保證,他就是變成蚊子,也飛不出他們的手掌心。
李凱冷笑道:“好個黃口小兒,本将軍現在就叫你知道什麽叫做沙場無情。”
李凱說罷,就喚出一名身形壯碩的将領,讓他去與陸珩過上幾招。
陸珩也不懼,不緊不慢的上前,手中握着的依然是木制的,仿佛稍微用些力氣就能折斷的長弓。
兩人相距不到三丈,陸珩朝對方拱了拱手,笑道:“請賜教。”
對方不屑的望着陸珩,也不與他打招呼,舉起長戟就朝陸珩攻去,頗有種速戰速決的意味。
陸珩垂眸輕笑,打馬迎了上去,在對方的武器即将要落在他身上時靈巧的避開,手中的長弓輕飄飄的打在對方的執武器的手腕上,竟讓對方沒能握住武器,長戟直直往地上落去。
敵方将領還來不及震驚,他下意識的想要擡起手去抓住武器,然而他卻猛然發現,他的手骨竟然在對方輕描淡寫般的一敲中斷了,分外的疼痛讓他的心都在顫抖,而他的手連分毫力氣都使不出。
就在此時,他的另外一只手,以及雙腿和脊背又再次受到了陸珩的敲打,他甚至聽到了骨頭碎裂的聲音。他驚恐的瞪大了眼睛,努力想要穩住身體,卻還是不受控制的從馬上跌落下來,動彈不得躺在地上,只能由不久前被他蔑視的人居高臨下的俯視着他。
陸瑜在陸珩取得勝利的瞬間立刻擡起了手,對周邊将領說道:“布陣!”
周邊将領立刻帶着各自負責的士兵,按照之前的計劃進行布陣。
趙明信看到晉軍的行為,不禁冷笑:“給我殺!”
喝聲一下,數十萬将士應聲附喝,聲音之大,震天撼地,令風雲變色。
八十萬大軍的碾壓,所過之處,草木不剩。
照此情景,要破西陵關,也不過呼吸間的事。
然而,趙陳梁三國聯軍還未與晉軍對戰,梁軍将領李凱忽然轉身朝趙明信攻去,而別的梁國将領也反身為敵,将屠刀舉向了身邊的同盟。
趙陳聯軍被這變故打得措手不及,卻也只得滿臉血的回擊。
趙明信對李凱是有防備心的,可他怎麽也沒想到李凱竟然會在戰場上反水,這簡直無恥!
抱着必死之心的晉軍也驚呆了!
不是來破西陵關的嗎?
怎麽就自相殘殺起來了?
陸珩朝着陸瑜做了個後退的手勢,陸瑜身邊的将領便揮動旗幟将士兵都召了回來,慢慢後退。
李凱的二十萬大軍終究還是不敵趙陳兩國的六十萬大軍,很快就落了下風。
就在此時,無數的野馬從左右後三方奔來,沖進正在厮殺的士兵中,沖亂了陣型,沖散了兵将。
馬蹄之下,踐踏了無數的性命。
野馬過後,又有野牛野狼等兇猛野物朝三軍攻來,撕咬,踩踏,碰撞,讓所有兵将亂成一團,死傷無數。
野物的沖撞也讓打得正歡的李凱和趙明信暫時分開,各據一方!
身處漫天血霧中,睚眦俱裂的望着狼狽厮殺的将士,沉氣喝道:“先退!”
陸珩眉梢微挑,繼續對陸瑜作手勢,讓晉軍絕其退路。
原就是商議好的對策,陸瑜自然會照計劃行事,他又不是李凱,不會在戰場上做出反殺同盟的事情來。
陸珩唇邊噙着若有似無的淺笑,優哉游哉的擡弓搭箭,修長的手指輕撚在弦上,指尖一松,長箭便破空而出,徑直朝趙明信身邊的大旗掠去,兩相碰撞間,飄揚在血色中的趙旗重重落地,趙旗的墜落也讓趙國士兵的心也瞬間落到了谷底。
趙明信來不及憤怒,因為他此時自身都難保。他的面前不知何時出現了一名黝黑的壯漢,那壯漢高坐在野馬上,肩上扛着沾滿了血的狼牙棒,正目不轉睛的盯着他。
見他看向他,他咧嘴笑開,漆黑的眸中戰意正濃。
與李凱的對戰已經讓他耗費了近半的力量,此時唯有速戰速決,方有機會帶趙陳兩軍平安離開。
趙明信握緊了手中武器,話也不多說,兀自朝壯漢攻去。
壯漢咧嘴一笑,表情歡樂的迎了上去。
與壯漢對打,趙明信才驚覺他完全不是壯漢的對手,壯漢身姿靈巧卻動作簡單,他沒有招式,卻招招淩厲致命,讓他應付艱難。
幾個回合下來,他已是力有不及。
趙明信試圖撤退,可不管他往哪個方向撤,壯漢總能精準的攔下他,讓他退無可退。
趙明信最後見到的,是漫天的血霧,以及合着血霧迎面而來的狼牙棒。
這場戰争,是他此生僅見的壯麗,也是他此生最為狼狽的一戰。
最後一戰。
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趙明信的死亡讓圍在他身邊的趙軍瞬間亂了心神,木然而絕望的揮動着武器,很快就傷痕累累。
就在此時,紀知意躍上馬背,沉氣大喊:“公子,我贏了,我殺了他了。”
紀知意的聲音宛如雷霆,直接覆蓋了刀槍劍戟的聲音,向四面八方散去,讓聽到他的話的将士都止不住顫抖。
趙明信的存在對于趙陳聯軍來說就像是他們的軍旗,他的死亡就是趙陳聯軍大旗的倒塌,讓本來就已經潰散的軍心更是離亂,趙陳聯軍士氣近乎衰竭,數十萬大軍死傷無數,敗勢已顯。
為了不全軍覆沒,趙國将領來不及為趙明信的逝去悲傷,他們帶着趙國士兵且戰且退,可撤退哪裏是那麽容易的,前有野獸攻擊,後有梁國士兵厮殺,将士們被迫困在中間,宛如刀俎下的魚肉。
在趙明信死後,李凱也沒有了之前的氣勢,他小心翼翼的戒備着,隐藏在将士們的身後,随時打算撤退。
就在此時,李凱仿佛有感應般朝着陸珩看去,只見陸珩彎着眉眼,唇邊噙着幾許淺笑,看起來溫和又無害。
李凱不敢再笑看陸珩,他知道此次戰事的逆轉,陸珩在其中占了很大的分量。
再加上陸珩之前輕而易舉的亂了三軍軍心,手下人還斬殺了素有戰神稱號的趙明信。
他的能力,讓他嫉妒,更讓他不敢小觑。
李凱謹慎的戒備着,手上的動作也沒有停止,手起刀落間就有生命隕落。在又一條人命死在他劍下時,他眼角的餘光注意到陸珩再次揚起了弓箭,而箭所指的方向,正是他。
李凱對正在奮力厮殺的将士低吼道:“都到我身邊來,快點。”
将軍的命令,沒有人敢不從,在他周圍的将士揚着武器,漸漸朝李凱靠近。而李凱也握緊了手裏的重劍,準備随時抵擋陸珩射來的箭。
陸珩視力極好,自然能夠看清楚李凱的行為,他唇邊的笑容深了些,修長的指尖從弦上移開,離弦之箭便徑直朝着李凱掠去。
李凱迅速擡起重劍抵擋,卻依然被箭尖刺穿了胳膊。為了不死在戰場上,李凱忍着疼痛,咬牙道:“撤退,趕緊撤退。”
将領們不敢說什麽,帶着存活的将士在野獸的利爪下掙紮求生。
野獸懼怕紀知意,他自身的武術也難逢敵手,在戰場上的紀知意是得意的,他越過正在厮殺的野獸和士兵,一路暢行的來到陸珩跟前,臉上還帶着酣戰後的快意和興奮。
“公子,你讨厭那個人嗎?我去幫你殺了他!”紀知意躍躍欲試道。
他的臉上被濺滿了鮮血,衣服上也被血液染透,狼牙棒更是看不出原本的顏色。可不管他有多狼狽,他的手上沾了多少人的血,他的眼睛卻是一如既往的明亮,幹淨且單純。
陸珩微微搖頭,笑着說:“留着他還有用,你若是不過瘾,便去打架罷!”
紀知意高興的挺直了腰,卻在看到幾乎不染塵埃的陸珩時又遲疑起來,若是他不在,有人欺負公子怎麽辦?
大哥和他說,要跟着公子,要保護好公子,有人趁他不在欺負公子,大哥會生他氣的吧?
紀知意心思單純,什麽都寫在臉上,陸珩一眼就能看穿,他眼裏浮出幾絲笑意,說道:“你自己去玩罷!還沒人能欺負我。”
紀知意再三向陸珩确認過,就打馬而去,他所過之處,遍地灑血。
一個紀知意,成了無數人眼中的惡魔,夜裏的噩夢。
梁趙陳三軍好不容易從野獸群中撤退,又遇上了晉軍的截殺,遍體鱗傷的将士們如何能是士氣正濃的晉軍的對手,再一次厮殺後,八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場戰争,梁趙陳三國來勢洶洶,結局卻是慘淡收場。
西陵關本該是覆亡之勢,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
原就名聲顯赫的陸珩在經過此戰後,更是奠定了他在西陵關的地位,在西陵關百姓和将士的心中,他就是神明,能逆轉情勢的神明。
三國敗退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列國,陸珩戰□□聲更是傳遍了大江南北,讓弱小的晉國百姓引以為傲。數年來,晉國的百姓為他們生而為晉人感到高興和驕傲。
趁着這股風,蕭烨帶領朝堂衆臣,加快了新政的推廣,讓晉國內外越發團結,整個國家越來越強大。
而趙國和陳國的國君則是有些慌了神,趙陳兩國的将領因為近兩次戰役傷亡慘重,在還活着的将領中,難以找出能當大任的人。
趙王在與朝臣商議過後,決定向晉國遞上降書,以表面求和的方式來休養生息。同時,他聯合陳國,暗中派人前往西陵關,目标是取下陸珩的首級。
趙王求和的心不誠,派遣前往晉都的人只是尋常官員,求和的禮單也很普通,帶着幾分敷衍的意味。晉國畢竟弱小,又同時得罪了三國,相信對趙國的‘求和’是求之不得的。
蕭烨坐在高位上,清隽的眉眼微斂,唇邊噙着若有似無的笑意,他安靜的聽着趙國使臣宣讀禮單,似是很滿意。
莊良,劉蔚,以及紀知年等人都是老狐貍,趙國使臣宣讀禮單的時候,他們就老神在在的站在殿中,好似沒有聽到禮單的內容。
年輕的朝臣則是差點被氣昏了頭,這趙國也欺人太甚了,說是求和,倒不如說是敷衍,以及威脅。作為戰敗國,就不能在求和的事上誠意點嗎?
若是晉國接受了趙國如此求和,這讓其餘幾國怎麽看待晉國?
趙國使臣很快就将禮單宣讀完畢,他們自得的望着蕭烨,似是篤定蕭烨不敢拒絕趙國的求和。
蕭烨神情從容的回望着趙國使臣,輕輕笑開,緩緩開口:“趙國求和的誠意寡人看到了,寡人接受你們的求和。”
趙國使臣面上的得意更甚,他們拱了拱手道:“那就多謝晉王了。”
蕭烨又道:“不過,所謂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寡人願意接受趙國的誠意,陸愛卿是否願意寡人就不清楚了。不如寡人先遣人帶着趙國的誠意前往西陵關,問問陸愛卿的意思?”
趙國使臣:“……”
不滿意就明說,何必說這些虛假的話!
趙國使臣醞釀了言語,正要說話,就見莊良上前兩步,拱手道:“大王,微臣有話說。”
蕭烨颔首,說道:“莊大夫請說。”
莊良道:“陸珩将軍大敗敵人八十萬大軍,穩住西陵關,護佑我晉國,屬實戰功赫赫,微臣以為該重賞。”
劉蔚也微笑着上前:“大王,微臣附議。”
紀知年也道:“大王,微臣也附議。”
莊良和劉蔚站出來後,更多的朝臣也出列附議莊良的提議。
趙國使臣被這種場景弄得臉色青白交錯,簡直欺人太甚!
這時候提起陸珩大敗梁趙陳三國聯軍是什麽意思?
晉國朝臣看着有氣出不得的趙國使臣,別提多解氣了!打了敗仗就要有戰敗的覺悟,站在晉國的地盤上還敢威脅他們晉國人,是不是想欺晉國無人?
蕭烨沉吟須臾,說道:“陸珩将軍确實戰功顯赫,邊關将士護我晉國也功不可沒,都是我晉國的好男兒。這樣,封賞邊關将士的事情就交給劉相邦和莊大夫,請老師也從旁協助,盡快拟出章程給寡人,如何?”
莊良,劉蔚,以及紀知年自然笑意盈盈的應下。
趙國使臣就這麽被無視了。
趙國使臣被當場無視,他們的得意随着時間的流逝被逐漸消磨,心裏的不安也在慢慢放大。如果晉國不肯接受趙國的誠意,晉王命令陸珩揮軍攻趙,該怎麽辦?
趙國的将領要麽被明殺,要麽被暗誅,能夠出戰的已經不多了!
能夠與陸珩抗衡的,更是一個都沒有。
再戰,趙國怕是會步上那許多覆滅國家的後塵。
哪怕只有一成的可能性,趙國使臣也不敢賭。
如今陸珩就在西陵關,晉軍的士氣也是最盛的時候,若其揮軍攻趙,趙國可能連求助的機會有沒有。
想到這裏,趙國使臣在相互交換了眼神過後,連忙拱手,态度比之前誠懇恭謹了許多:“啓禀晉王,臣下之前所說,只是趙國誠意的一部分,趙國真正的誠意還在路上,會盡快送到,還請晉王再給我們一些時間。”
蕭烨的表情依然沒什麽變化,幽沉深邃,叫人難以窺視他的真正想法。
“寡人說過,不管趙國誠意如何,寡人都接受。”
趙國打的什麽主意,在場的人都能看出來。
趙國使臣急得滿身冷汗,但見蕭烨和晉國朝臣不甚在意的模樣,又不知道該說什麽才好!
等離了殿,一定要寫手書,讓人快馬加鞭的把晉王和晉國朝臣的态度明明白白的傳給趙王,好商議對策。
此時此刻,趙國使臣真真切切的認識到,晉國早就不是以前的晉國了。
以前的晉國,就像是趙國手下的玩物,不管怎麽折騰都翻不起幾朵浪花。
如今的晉國,在內有高深莫測的晉王蕭烨,有狡猾如狐的莊良劉蔚等人,在外有陸珩這尊扭轉戰局的煞神,晉國已經不是能随意欺辱的晉國了!
而這轉變,才用了多少時間?
短短幾個月而已!
晉國的成長速度,叫人害怕。
送趙國使臣離開後,蕭烨留下了心腹莊良等人議事,所議之事自然是再度确認是否接受趙國降書。
趙國的想法就差清楚明白的寫在臉上了,因此蕭烨的想法和所有心腹的想法完全一致,以其人之道還施彼身,表面接受趙國的降書,實則不管束邊關的将士。
事情商議完畢,莊良等人都忍不住感慨,原來他們還以為晉國崛起的情形只會在夢中出現,這才過了多久,夢中的情形就出現在了眼前。
所以,晉國逐鹿天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莊良和劉蔚深覺,他們這輩子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說服先王接回大王,晉國方才有了如今的形勢。
趙國向晉國寫降書的事很快就傳到了西陵關,蕭烨手書陸珩,表示朝堂不會插手邊關的事情,讓他想怎麽處理就怎麽處理。
接到朝堂的手書,陸瑜等人也很是高興,晉國對外作戰這麽多年,也就這次是真的揚眉吐氣了。
陸瑜召集了将領們,商議戰後事宜,陸珩也在列。
有的将領意在乘勝追擊,要打得趙陳兩國落花流水,叫他們不敢再犯晉國山河。
有的将領則表示,西陵關這邊糧草不足,士兵又不适應這邊的寒冷天氣,勉強生存已經很是艱難,若再作戰,毫無疑問是把将士們往死路上推。雖然大勝一場,卻也不能勝而生驕。
雙方意見僵持不下,陸瑜暫時也不好做決定,便把目光轉向了陸珩,問道:“阿珩,你的想法呢?”
陸珩低垂着眉眼,唇邊噙着一抹若有似無的笑意,他指尖修長而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