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站起來說要回家把羊都趕來的人叫段玉恒, 在鄭家村也屬于比較特殊的一個人, 他不但不姓鄭,也不是上門女婿。

可能他們家一直就姓段吧,據說這一帶的山裏人是很早以前的山下人為了逃避土匪很多人家整個宗族遷徙到大山之中的, 說不定段玉恒家祖上是獨自一家跟着鄭氏族人來到山上的。

段玉恒家由于在村裏比較弱勢, 分田地時分到的田地不多,并且還貧瘠,所以他家就多養了一些羊, 數量只比李忠伍家少。

他家裏還養了四十多箱蜜蜂,房前屋後都是蜂箱,這讓本來就很少有人來往的家裏更是長期沒人串門, 很多人即使有事找他也是隔空喊。

這裏雖然每家每戶都有養幾箱蜜蜂,但這麽密密麻麻的還真是獨此一家,大家都怕去了他家被蜜蜂蜇。

段玉恒家每年都要餓幾個月肚子, 好在偶爾可以賣一兩只羊,再賣點蜂蜜, 這樣能多買點米。再摻和着蔬菜,每頓煮一鍋稠稠的稀飯, 兩口子加三個兒子僅僅能糊口,上學就別想了。

羊和蜂蜜都是值錢貨,但不懂科學喂養,僅靠自然繁殖, 羊群很難壯大, 蜂蜜産量也低, 雨水季節和冬天非但産不了蜜,很多蜜蜂甚至還凍死餓死。

所以段玉恒父子四人雖然很會跟蜜蜂打交道,光着身子全身爬滿了蜜蜂都面不改色,但也沒能從養蜂上撈到多少好處。

他肯把羊都賣給唐慶國也是窮怕了,想賺錢,關鍵賣了一批還能養更多,以前怕賣了就沒有了,現在還怕什麽。

……

段玉恒回家去趕羊了,另外幾個人讨論之後都仍舊只願意給唐慶國兩三只羊試試水。他們本來就有疑慮,不願意一次性就把羊都交給唐慶國,現在段玉恒這麽幹,他們更覺得要是跟他一樣就是瘋了。

不過不管怎麽說,幾家人的羊都趕到一起來數量也不少,加上之前李忠良家的五只和段玉恒家的十一只,居然一天時間收到了三十多只羊。

給羊稱完重記好賬後,唐慶國要去砍竹子,在原來的羊圈邊上圍上圍欄,再用油布搭上簡易的頂棚,給新來的羊一個臨時的家,以後再收羊也可以繼續使用。

唐嘉木和爺爺得把這些羊拴着單獨放上山去吃青草樹葉,如果跟村子裏的羊一起放,它們會跑回原來的家裏去。

第一天收羊如此順利,一家人都受到了鼓舞,幹起活來格外有勁。同時也覺得人手有些吃緊,沒人烤蘑菇了,唐嘉木只能晚上再烤。

三十幾只羊,唐慶國覺得以目前的自身條件,這個規模已經差不多了,每次趕集賣三五十只羊,再多了家裏都沒地方關。

Advertisement

……

轉眼又是一個趕集天,唐慶國自己也沒想到,自打唐嘉木放了暑假以來,自己和兒子居然成了趕集天的常客,每次都要去。

這次父子倆趕了三十多只羊,實在是有點招搖,一路大家都有些新奇,他們也抓住機會好好宣傳了一下自己。

過了這一天,山裏十裏八村的人幾乎都知道他們在做羊生意了,唐慶國一時成了山裏的新聞人物,他做買賣的事情也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

由于有人嘗到了甜頭,大家也都認同了他的觀點,賣了成年羊,多養一些小羊産仔,提高産量。

從此,唐慶國每天只顧得在家收羊,爺爺每天把新來的羊放上山。唐慶國按計劃用掙來的錢又買了很多小母羊來養,也承擔起了給村民們買小羊的任務。

李秀英一個人忙不過來田地裏的活,唐慶國幹脆把田地裏的活承包給了村裏勞動力多的人家,按工時折算成工錢支付。

唐嘉木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烤蘑菇上,只在晚上重溫一下初中知識完成作業。

此外他還做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說服唐慶國買了磚,在院子裏建起來一個洗澡間。

雖然沒有電和氣,不能裝熱水器,但至少在一個獨立的空間,即使只用盆接了水往身上沖也給一家人的生活帶來了方便,連唐雲都經常過來借用。

……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快到開學的日子了,此時也已臨近秋收,按照慣例,也是村裏組織村民開會的日子,主要讨論秋收的相關事宜。

孩子都上學去了,又趕上秋收正忙,動員大家互相幫忙收玉米稻谷,順便也聽聽村民們有沒有什麽意見。

村民會議定于晚飯後在村公所舉行,根據唐嘉木事先的建議,唐慶國在會上提了一個重要的建議:給唐家村修路。

他站起來道:“村長,我提一點建議,咱們村應該修路。以前咱們不管是買什麽還是賣什麽都是靠人力挑靠人力背,一方面是咱們只有這樣的條件,二是即使有條件咱們也沒那麽多東西要用車拉,咱們也沒錢請車拉,更沒人買得起車。”

“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就拿這一個多月來說,咱們村都賣了羊掙了錢,并且咱們現在每家每戶養的羊還都比以前多了。”

“養羊能掙錢,那就意味着養別的也能掙錢,咱們這山裏頭掰着手指頭數下來其實還是有很多好東西值錢貨的,只要咱們都想辦法像養羊一樣提高産量,靈活生産,以後還怕掙不到錢嗎?”

“以後要買要賣的東西多了,總不能一直靠肩挑靠手拎吧?人要富先修路,通了路咱們就不怕好東西運不出去賣了!”

他一通慷慨陳詞,說完大夥就都紛紛議論起來,贊同的反對的都有,一時間會場變得鬧哄哄的。

村長唐慶豐陷入了沉思,過了一會他示意大家安靜,說道:“慶國說的也有道理,不過這個事情即使要做也得等到秋收之後,大家這段時間也都好好想想支不支持修路,等秋收完後,咱們再開一次會來讨論。”

這件事情就先擱置了下來,本來唐嘉木和唐慶國想的也是提前提出來,讓大家有個思考的時間。

……

時間一晃終于到了開學這一天,小學和中學開學日期在同一天,唐嘉木兄妹倆,蘇小芹兄妹倆,加上唐雲和同村的幾個孩子,約好了一路同行。

唐家村鄭家村這一個方向的幾個村落,因為人口不多,上學的孩子也少,所以沒有正規小學,只在山村裏設立了一個民辦小學。

蓋一間教室,選出一個民辦老師,隔年招生一次,一個老師教所有科目,他們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就在這裏上學,五六年級時面臨升初中的壓力,并且年齡也漲了,可以住校了,這時才到正規小學去上學。

這是唐穎和蘇小芹第二年去正規小學上學,讀六年級。

他們這個小學就在榕樹村村公所旁邊,級別是正規完小,但條件極差,加上校長也就不到十個老師,一到六年級各一個班。

學校建築也很少——一棟教學樓分上下兩層共有六間教室;一棟學生宿舍樓也是兩層,一層住男生一層住女生,自己帶鋪蓋睡大通鋪;還有一棟小樓是老師宿舍,都是兩層土木結構的瓦房。

其餘建築都是小平房——一棟是老師們的廚房,隔成了小間,每個老師一間;還有兩棟是沒有隔間的,空曠的屋頂下沿着牆根壘起一排排簡易小竈,這是住校生的廚房,每天下課後學生們在這裏做飯。

學校還配有自有森林,自有的莊稼地和菜地。學生們在自有林裏砍柴,在菜地裏自己種蔬菜。

每個周末住校的小學生回家就帶一星期的油鹽米和能長時間保存的菜,不易保存的蔬菜都靠自己種。

每周一次的勞動課內容主要就是種莊稼,收了糧食賣了錢,當做班費,畢業時可以買雞買肉辦一次畢業酒席。

有的時候莊稼地裏沒什麽活,勞動課時學校也會組織學生去幫別人幹活,掙一點微薄的報酬。

唐家村那個民辦小學的籃球架就是當初老師帶着唐嘉木他們去幾公裏遠的茶廠采茶換來的。

唐嘉木上輩子在這裏上學時非但沒覺得苦,反而覺得很有意思,有很多快樂的回憶。

現在再面對這種條件卻心疼起唐穎和蘇小芹他們來,好在只剩最後一年他們也要上初中了。

……

一群小孩子連玩帶走也不覺得累,很快就到了小學。

唐嘉木、唐雲和蘇強強幾個上初中的把上小學的弟弟妹妹們一直送進學校裏,在宿舍裏挑一個好的床位,廚房裏挑一個好位置,再給他們砍了些柴。

東西都安置好了唐嘉木幾人才往鎮上的中學走去。

同類推薦